養一齋詩話

養一齋詩話

養一齋詩話》,古代中國詩文評論著作。共十卷。明確樹起“詩教”的旗幟,要求詩歌干政、反映現實的積極一面。它評論了從《詩經》以來至明未清初詩人約百餘家,並涉及從鐘嶸以來前人的重要論詩見解及論詩著作。對於宋以來詩歌宗派問題,主張折衷是非,取長補短,綜其雙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養一齋詩話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養一齋集
  • 文學體裁:論述文
  • 作者:潘德輿
作者簡介,概況,內容及意義,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詩論著作。清代著者潘德輿(1785~1839),字彥輔, 一字四農,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中 舉人第一名。道光十五年,大挑一等,以知縣分發安徽 候選,未赴。著有《養一齋集》,除《詩話》外,主要有《詩文集》26卷,《》3卷,《札記》9卷。

概況

《養一齋詩話》刊刻於道光十六年(1836),共10卷, 300餘則,今存稿本《說詩牙慧》 13卷,前有嘉慶辛未 (嘉慶十六年,1811)自序,說明《詩話》成書至少歷 時20餘年。從辛未序看,大約最初只是作者學詩過程中 讀詩析藝的札記,隨著作家思想的發展,才不斷滲入變 革詩風的意向,態度也日趨嚴肅。由於《詩話》形成歷 時較長,有各階段痕跡,內容牽涉較廣,非一端所可概括。

內容及意義

《養一齋詩話》明確樹起“詩教”的旗幟,想以傳 統的儒家詩論扭轉浮華詩風,使詩歌為封建政教服務。 《詩話》提出“詩教”不能出“聖教”外,論詩首重詩人節操(卷一)。又提出“詩境不可出理外”(同前), 對譏諷詩要求合於“詩人敦厚之教”(卷四)。這些都 反映了作者論詩的迂腐保守傾向。但《詩話》宣揚“詩 教”時,提出“柔惠且直”的“性情”說,以杜甫的“臨危莫愛身”為“直”,“窮年憂黎元”為“柔惠”,鼓 吹“不畏強御,不侮鰥寡”(卷十)的精神;又推崇白 居易《讀張籍古樂府》中提出的詩歌主張(卷十),贊 許他的樂府詩“諷諭痛切”(卷四),則表現了要求詩 歌干政、反映現實的積極一面,是鴉片戰爭前後要求變 革詩風適應現實需要的總趨勢的反響。
《養一齋詩話》評論了從《詩經》以來至明未清初 詩人約百餘家,並涉及從鐘嶸以來前人的重要論詩見解 及論詩著作。評論的作家以唐人為最多,包括了歷代的 大家、名家,唯不及屈原,當是因其為騷體之故。評論 內容包括品第高下,追溯源流,探究風格,賞析佳構,指摘 疵病,也偶涉考訂。評論所持標準與作者詩歌主張一致, 無論對詩作或詩論,都取其內容關切政教、品操、藝術 上宗尚自然渾成者。詩作方面,推尊《詩經》為最高典 范,兩漢以下最推崇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稱為 “詩聖”(卷三)。詩論方面,最推崇嚴羽《滄浪詩話》、 張戒《歲寒堂詩話》、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最不滿 意袁枚《隨園詩話》,斥為“佻纖”。
養一齋詩話》“推原風雅,痛斥門戶聲氣之習”(丁晏《潘君傳》),對於宋以來詩歌宗派問題,諸如 宗唐與宗宋、格調與神韻、性情與學問等,都主張折衷 是非,取長補短,綜其雙美。
作者輯李杜詩為《作詩本經》時,曾寫“總論二卷”。 《詩話》刊行時附刻於後,名《李杜詩話》,分為3卷,計 40則。其觀點與《詩話》一致,對李白力破“詩仙”之 說,著重論其大節合於聖學之處。於從□一事辨之尤詳。 其稿本今存,題為《作詩本經綱領》。

內容簡介

潘德輿(一七八五——一八三九),字彥輔,號四農,別號艮亭居士、念石道人等,江蘇山陽(今淮安市楚州區》車橋鄉人。出身於沒落的書香門第,十二歲即能詩。十五歲應童子試,成諸生。自十六歲始,歷經十三次應考,方於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亦即四十四歲那年中江南解元。繼之六度參加會試,終未考取進士。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三月,大挑一等,以知縣用分發安徽。四載未得實授,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七月廿七日鬱郁病卒於里第。湯騰謂之「叟之用心若日月,惜哉不上白玉堂二二,客觀地總結了其可悲的生活歷程。王柏心雲。「山陽一老殊絕倫,道高自比渭輿莘。可憐槁馘死牖下,明月但照空山墳。更道出後學對四農的無限惋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