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樓

四大名樓

四大名樓是一種泛稱,特指山西永濟鸛雀樓 、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越王樓(因杜甫《越王樓歌》而聞名天下,遠景樓因為蘇東坡題名《眉州遠景樓記》而著名,北方鸛雀樓(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而聞名),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黃鶴樓(因崔顥的《黃鶴樓》詩而聞名),岳陽樓(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蓬萊閣(因蘇軾的《海市詩》及傳奇神話《八仙過海》而聞名遐邇。)

基本介紹

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名樓名詩,遠景樓,

黃鶴樓

簡介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漢的蛇山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
四大名樓
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重建
重建黃鶴樓的問題,早在建國初期決定興建長江大橋時就已提出來了。經過幾十年的反覆研究準備,終於1981年7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4年底建成,離最後一座黃鶴樓被毀的時間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黃鶴樓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西坡上,正對武昌舊城區司門口,處於穿過長江大橋的京廣鐵路和分路引橋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
新樓5層,高51.4米,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雖較黃鶴樓故址離江遠了些,但因山高樓聳,氣勢雄偉,視野開闊,黃鶴樓大觀空前,無與倫比。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加了層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樓共五層,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
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
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代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
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建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
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
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裡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
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中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誌。
傳說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
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
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
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裡遊覽,吟詩、作賦。
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岳陽樓

簡介
岳陽樓,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湖南嶽陽,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裡交匯,岳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鐘於岳陽樓。
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
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歷史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今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是江南三大名樓中現存的唯一一棟木結構建築,其餘兩座均為建國後復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宇。
民間故事
再說民間故事。緣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陽樓修建(而且屢毀屢修)工藝精巧,而且歷代人文薈萃,因此,岳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岳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岳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岳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台》、《岳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岳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岳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么,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岳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展現的風采又是怎樣的豐美綺麗。

滕王閣

簡介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巍然聳立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滕王閣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州(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它就與黃鶴樓、岳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滕王閣建立1300多年來,歷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
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超過了現今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市,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滕王閣,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同名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
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隻候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鸛雀樓

簡介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鸛雀樓的故址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又因其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又稱“鸛雀樓”。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時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氣勢宏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永濟市根據歷史資料,決定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在各界人士關心下,2002年9月,鸛雀樓得以復建落成並正式對遊人開放。復建的鸛雀樓為目前國內惟一一座採用唐代彩畫藝術的仿唐建築,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使慕名而來的遊人得以重新體味古人的登臨之感。

名樓名詩

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唐. 王之渙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同崔邠登鸛雀樓》唐. 李益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登鸛雀樓》唐. 暢當
岳陽樓
南登岳陽樓,北眺長安道。--《登岳陽樓有懷寄座主相公》唐. 曹鄴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登岳陽樓》唐. 杜甫
拂拭倚天劍,西登岳陽樓。--《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唐. 李白
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滕王閣詩》唐. 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唐.王勃
滕閣中春綺席開,柘枝蠻鼓殷情雷。--《滕王閣》唐. 杜牧
愁來徑上滕王閣,覆取文公一片碑。--《滕王閣》宋. 王安石
滕王閣下水初生,聞道登臨復快晴。--《和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宋. 朱熹
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 李白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樓》唐. 崔顥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送康太守》唐. 王維

遠景樓

遠景樓,是目前全國最高大的仿古建築群之一。遠景樓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聲在元豐年間主持修建,宋元明清朝代更替,遠景樓損毀於兵火,清代乾隆年間修復。遠景樓主樓共13層,高80米,裙樓也有5層,憑欄遠眺,可盡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意境;遠景樓夜景最具特色,華燈初上,與天上星光和樓下粼粼波光交相輝映,仿佛海市蜃樓,恰似人間天堂。
四大名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