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望聞問切
- 外文名:Looking, listening, ask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
- 出處:中醫用語
-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詞語解釋,望診,望五官知五臟,望舌苔原理,望痰辯病,聞診,問診,中醫十問歌,中醫婦科問診,注意事項,切診,如何調理五臟,
詞語解釋
【出處】最早應源於《難經》第六十一難
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最早使用四字聯稱,則應處於《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事例】~是中醫必經的步驟。
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是觀察病人的發育情況、面色、舌苔、表情等;聞是聽病人的說話聲音、咳嗽、喘息,並且嗅出病人的口臭、體臭等氣味;問是詢問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狀,以前所患過的病等;切是用手診脈或按腹部有沒有痞塊。叫做四診。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中醫
中醫用語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望診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臟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正如《靈樞·本髒篇》所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中醫的望具體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異常,舌頭是否過紅,舌苔是否過厚,舌苔顏色是白還是黃,口腔是否有炎症,顏色是否過紅或過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還是稠,顏色黃色還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狀,主要看耳輪耳輪肉厚的腎先天就比較好,然後有沒有耳鳴或者耳炎。註: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解釋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問題,舌頭有問題就是心臟不好,口腔問題就是脾不好,鼻子的問題就是肺不好,耳朵有問題就是腎不好。但是在眼睛和舌頭又有細分,在眼睛裡面還具體分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問題,比如近視、眼神恍惚都是肝的問題,通過養肝是可以治好的,現在就很多通過養肝治好近視的(這在西醫是基本不能治療的)。眼白對應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紅了,則說明心火熱了,引起眼白的毛細血管發炎充血。舌頭邊沿反映的是心臟問題,舌頭紅了說明心火熱,要降火和養心。舌苔則反映的是脾胃的問題,舌苔黃,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說明脾胃寒了,要養胃養脾。
分類
察色主要觀察面部的顏色和光澤,根據不同的色澤可以看出氣血盛衰和疾病發展變化。正常中國人面色微黃,紅潤光澤,若出現異常色澤稱為病色,常見的有:白色,主虛主寒 主失血;黃色,主虛主濕;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兒驚風;紅色,主熱;黑色,主腎虛。
中醫經驗認為五臟開竅於五官,五官內應於五臟,通過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內臟病變,如目赤紅腫,多為肝火或風熱,兩目上竄,直視或斜視為肝風內動,耳輪乾枯焦黑為腎精虧耗,鼻翼煽動為邪熱蘊肺,牙齦腫或兼出血屬胃熱亢盛。
望舌診病是中醫長期實踐積累的獨特察病手段,主要觀察舌質和舌苔,舌質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著的苔狀物,舌質可以反映五臟的虛實,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體的深淺,正常人是淡紅舌,薄白苔。若舌質淡白主虛,主寒,舌質紅主熱,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證寒證,黃苔主黑證熱證,黃而厚膩是濕熱或痰熱,苔薄病情輕,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進,由厚變薄表示病退。臨床上通常把舌質和舌苔變化聯繫起來,綜合判斷,中醫經驗,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脈,因為舌象能比較準確及時反映機體生理病理狀況。熟練運用望診,對疾病的診斷既快又準,所以中醫說“望而知之謂之神”。
望五官知五臟
根據中醫的“全息理論”,臉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現與人體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與脾胃相關。從嘴唇的外觀,即可看出一些脾胃問題。比如,嘴唇發烏,可能是脾胃虛寒;嘴唇顏色過紅,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蒼白,可能存在體內氣血不足、營養不良、貧血、脾胃功能低下等問題;如果口角潰爛,可能是脾胃過熱所致。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所謂“肝開竅於目”,眼睛與肝臟密切關聯,得了肝病就會表現在眼睛上,出現雙目發黃、兩個眼角發青。眼睛看不清東西,可能與肝血不足有關;如果出現眼睛發紅髮脹的情況,可能與體內肝火旺盛有關;如果眼睛發乾,可能是陰血不足所致。
舌頭是味覺器官,與心臟關聯。如果舌尖顏色很深,可能是心臟有火;如果出現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環不好;舌頭長瘡,可能是心火過旺,與飲食和心情都有關。有些心臟疾病還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蜷縮等問題。
當然,面色的微小變化通常比較難辨別,所以一旦發現自己臉上的某些部位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就說明問題可能比較嚴重了,一定要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望舌苔原理
舌為胃之外候,以輸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體之組織,系由第五對腦筋達舌,其功用全賴此筋運動。舌下紫青筋二條,乃少陰腎脈上達,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潤舌質,明,其辨症之識,必有毫釐千里之誤,此原理之不可不講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數極小乳頭,鋪合而點,其不易見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其所以有變者,因飲食入胃時,將腐濁之氣,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上蒸,苔色又生。胃中無腐濁,則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青為絕色,青綠之色,見於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黃非黃、似白非白,各類間色,皆條分於後,以備後學細心參考。
望痰辯病
中醫學上,按咳嗽排出的痰色或痰質和量,加以辨症下藥,基本上可分為六類:
痰液瀦留在體內,不僅會使呼吸道致病原生長繁殖,導致炎症的惡化,還會阻塞支氣管,發生缺氧、呼吸困難等情況。
一、肺寒咳痰:
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惡寒重而發熱輕微、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
二、肺熱咳痰:
三、風邪犯肺
四、陰虛肺燥
痰少粘稠難出,咳痰帶血。若是燥邪所致,一般有發熱、惡寒、胸痛、唇黑、鼻燥、咽乾口渴。
五、濕邪犯肺
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四肢困重無力、眩暈嗜臥、晚悶納呆。
六、濕熱蘊肺
咳吐濃血痰或咳痰腥臭、高熱或潮熱、胸悶疼痛,喘不得臥,口燥咽乾、煩躁不安。
聞診
問診
指詢問症狀;通過問診了解既徑病史與家族病史、起病原因、發病經過及治療過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症狀,飲食喜惡等情況,結合望、切、聞三診,綜合分析,作出判斷。《素問·三部九候論》:“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素問·疏五過論》:“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後世醫家將問診主要內容歸納為“十問”,編有十問歌,簡便易記。
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了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均要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故問診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醫只問大小二便(性狀、次數等),不會問什麼病,問什麼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醫醫生),不配叫中醫。 張景岳創“十問歌”,提出問診的要領頗具規範性,但臨證不可刻板對待。應有目的地重點探問,圍繞患者主訴,突出的主要症狀、體徵,深入查詢其特點,及可能發生的兼症,了解病情發展及診治經過,以提高判斷的準確性。 特別要理解中醫問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辨證,不同於西醫學的完全辨病。如問寒熱,要問清是惡寒發熱及寒熱的輕重主次,還是但寒不熱,但熱不寒,或寒熱往來,發熱是壯熱還是潮熱、身熱不揚等,以辨病位、病性。問疼痛要問清是脹痛、走竄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絞痛、隱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熱氣血虛實,從而為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
同時還須注重內外環境、氣候、居住地區、生活及飲食嗜好、性格情緒、體質類型等與疾病的關係,針對婦女、小兒等不同對象,詳察細辨。
在問診時切忌給病人以暗示和誤導,尤其與情志病人的交談,“詐病”者的假訴,要有所識別取捨。
參十問條:
(一)問寒熱
1.惡寒發熱 疾病初起,惡寒發熱同時並見,多為外感表證,可見以下三種類型:
(1)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
2.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是半表半里的特徵。
3、但寒不熱病人之怕冷而不發熱,稱為但寒不熱。
(1)壯熱: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
(2)潮熱:發熱如潮有定時,臨床常見以下三種類型:
2)陽陰潮熱:多為日哺(下午3——5時)發熱,熱勢較高,又稱為日晡潮熱,多因胃腸燥熱內結所致,常伴有腹滿硬痛拒按,大便燥結,舌苔黃燥等。
3)濕溫潮熱:以午後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徵。多因濕遏熱伏,熱難透達所致,常伴頭身困重,胸悶嘔惡,便溏,苔膩等。
(二)問汗
1.表證辨汗 2、里證辨汗3、局部辨汗
(三)問疼痛
其形成機理可概括為虛實兩方面。因於實者,多由外邪、痰濁、食積、瘀血等病邪阻滯氣血脈絡,“不通則痛”,即為實性疼痛;因於虛者,多由氣血陰陽虧虛,臟腑經絡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而為虛性疼痛。
1、一般規律:新病疼痛,痛勢劇烈,持續不減,痛而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疼痛,病勢較輕,時痛時止,痛而喜按者,多屬虛證。痛而喜溫者,多屬寒證;痛而喜涼者,多屬熱證。
2、疼痛特徵
(1)脹痛:疼痛且有脹感,多為氣滯所致。好發於胸脅、脘腹及頭面部。
(2)刺痛:疼痛如針刺刀扎,多為瘀血阻滯所致。好發於頭部及胸脅、脘腹部。
及其他痛感。
3、疼痛部位
(1)頭痛:前額部疼痛連及眉棱骨,為陽明經頭痛;頭部兩側疼痛為少陽經頭痛;枕部疼痛連及項部,為太陽經頭痛;巔頂痛,為厥陰經疼痛;頭重如裹,為太陰經頭痛;頭痛摯腦,頭痛連齒,為少陰經頭痛。
另外,根據痛證的一般規律及頭痛的特徵與兼症,可辨別頭痛屬外感還是內傷,以及病證之寒熱虛實屬性。一般而言,外感頭痛,多屬實證;內傷頭痛,多屬虛症;頭痛喜涼惡熱者,屬熱證;頭痛喜暖惡寒者,屬寒證。
(2)胸痛:注意分辨胸痛的確切部位。
(3)脅痛:多是肝膽及其經脈的病變。
(4)腹痛:臍以上部位疼痛,為大腹痛,多屬脾胃病變;臍以下部位疼痛,為小腹痛,多屬膀胱、大小腸及胞宮病變;小腹兩側疼痛,為少腹痛,多屬肝經病變。腹部冷痛屬寒,灼痛為熱;脹痛多實,隱痛多虛。
中醫十問歌
明朝張景岳曾編有十問歌,《景岳全書·傳忠錄·十問篇》: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後見於清陳修園的《醫學實在易·問證詩》: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後又據衛生部中醫司《中醫病案書寫格式與要求》通知精神,改編為:
“問診首當問一般,一般問清問有關,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將診療經過參,個人家族當問遍,婦女經帶病胎產,小兒傳染接種史,痧痘驚疳嗜食偏。”
中醫婦科問診
《景岳全書·傳忠錄》認為問診乃診治的要領,臨證之首務也。《儒門事親》亦云:“凡有病婦,當先問娠,不可倉卒矣。”提示了婦科問診的專科特點。
由於婦科問診的專科性強,涉及面廣,因此臨證時,既要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詢問,又要態度和藹,注意語言技巧,解除患者的顧慮和羞澀心理,獲悉可靠病情,以便更有的放矢地進行望、聞、切診。
婦科問診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內容。
(一)一般問診 包括年齡、職業、民族、婚配、婚後生活和配偶健康狀況。
(二)問主證與病期 主證即患者就診時最為痛苦的症狀。圍繞主證詢問起病時間,起病原因,發病經過,曾做過哪些檢查,曾否診斷治療過,療效如何等。
(四)問病史 婦科不孕症患者須問清曾否懷孕過,有無流產史、難產史、腹部手術史及其它病史。
(六)問舊病 注意詢問與現病有關的其它病症及其治療經過或手術情況。
(七)問家族 了解父母、兄弟、姐妹有無同樣的病史。
(八)問其它 除上述情況外,尚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環境、個為嗜好、衛生習慣、工作性質、夫婦是否同居一地、夫婦感情如何等。
注意事項
要有高度認真負責的精神。對待病人,態度既要嚴肅又要和藹可親,要細心詢問和耐心聽取病人敘述病情。
要重視主訴。因為主訴常是病人自覺最痛苦的病情。根據主訴,再深入詢問,有助於醫生全面準確地掌握病情和辨證。
要善於抓住重點詢問,啟發誘導,但不能依主觀意願套問病人,這樣才能抓住要領,獲得可靠資料。
對危急病人,要扼要詢問,不必面面俱到,便於迅速進行必要的診察,及時搶救治療,以免失去搶救時機。
切診
指摸脈象。望聞問切,合稱四診。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橈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切脈辨證,早在《內經》、《難經》就有記載,經歷三千年來的不斷總結,對於何證出現何脈已有詳細論述。但對證象與脈象間的內在聯繫,卻無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學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脈證間的內在聯繫,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氣血津液出現虛滯,五臟功能出現盛衰,才會出現不同脈證。只有弄清氣血津液的生化輸泄與五臟間的關係,才能將氣血津液虛滯和五臟功能盛衰出現的證象與脈象聯繫起來,也才明白切脈能夠察其五臟病變的道理所在。
不同脈象的形成,與心臟、脈絡、氣血津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脈象的不同變化反映了心力強弱、脈絡弛張、氣血津液虛滯三個方面的變化。由於氣血津液都需五臟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輸泄,所以氣血津液的虛滯也就反映了五臟功能的盛衰,從而反映於脈,形成不同的脈象。
心臟搏動的強弱,脈絡的弛張,是引起脈象變化的根源。心臟搏動有力,脈象隨其病因證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數等脈;無力則脈象常呈遲細微弱等脈。心臟搏動與脈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絡交替收縮與舒張的反映。如果血絡鬆弛則呈孺、緩;緊張則呈弦緊
痙攣則呈結代等等。只有將固定的心臟、脈絡和流動的氣、血、津液連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脈象變化的本質,對於何證出現何脈才有理有據,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氣血津液虛滯變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脈象。
先從氣的虛滯言之;氣是心臟搏動的動力,心氣是由腎系生化的元氣,脾系生化的谷氣,肺系吸人的清氣,注人心臟,成為心臟活動的能源。脾腎功能衰退,心氣也就隨之衰弱,脈象與心相應也就呈現緩慢或虛數無力。若將這一連鎖反應進行逆向推理,脈象無力是因心氣不足,心氣不足則是脾腎化氣功能衰退所致。氣行脈外,營衛和調,則脈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如果風寒束表,毛竅收縮,脈絡緊張,衛氣充盛於表,則脈隨氣浮,呈為輕按即得的浮緊脈。若衛氣因寒、內歸臟腑,則呈重按始得的沉緊脈,久病氣虛,脈伏於里,則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脈。若陽氣虛衰,無力助心行血,則脈呈遲緩微弱。若風寒束表或風熱犯肺,氣鬱化熱,心陽亢進,則脈應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數。
若因氣鬱引起脈的傳導阻滯,則脈應之而澀。若因氣鬱引起脈絡不舒,則脈應之而弦。
由此可見,脈的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均與氣虛、氣滯有關。
再從津的虛滯言之:脈的形態改變也與津液有關。血中津少,脈失液充,其脈也就應之而細。由於津虛是因營陰暗耗或因熱病後期傷津,常常兼有熱象,是故營陰虧損之脈常呈細數且與香紅少苔並見。若脈外津虛與脈內津虛並存,脈失津濡而呈脈絡緊張,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脈。上述脈象是因肝腎陰虛。若因脾腎陽虛,氣化失常,水飲內停,血中津多而呈舌體淡胖,水停脈管夾層而使脈絡緊張,也能呈為弦脈,雖然同屬弦脈卻有寒、熱、虛、實之異。
綜合上述,一切脈象都是心力強弱,脈絡弛張,氣血津液虛滯的綜合反映;心臟、脈絡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又與五臟發生病理改變有關,所以切脈能察五臟盛衰。
切脈只是四診之一,有些病變不是單憑切脈就能做出診斷,應該四診合參,並宜結合現代檢測手段才能全面認識疾病。如果片面強調切脈能知病變所在,會將學者引人歧途。脈的形態很多,令人難以掌握,茲將常見脈象的病理略述如下。病理描述難免有誤。
1.浮脈 風寒束表一衛氣為御邪侵,充於肌表一脈隨氣浮於外一輕按即得一謂之浮脈。
2.沉脈 病在臟腑一脈位深藏,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謂之沉脈。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3.遲脈 陰盛陽衰一心功減退,搏動遲緩—一息三至,去來極慢一謂之遲脈。陰盛為寒,陽衰為虛。
6.微脈 陽氣衰微,氣血俱虛一脈細而軟一按之欲絕,若有若無一謂之微脈。
7.弱脈 氣血兩虛一氣虛無以鼓動血行,血虛無以充盈於脈一極軟沉細,按之乃得,輕取難尋一謂之弱脈。
8.實脈 三焦實熱或腑氣不通一心動亢進一搏指有力一謂之實脈。
9.洪脈 氣鬱化熱,氣分熱盛一心功能亢進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謂之洪脈。若大而虛,按之無力是壯火食氣,心氣已虛。
10.弦脈 肝腎陰虛一水津虧損,脈失津濡一脈絡緊張一脈象端直而長,如按琴弦一謂之弦脈。少陰陽虛,氣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於脈內及其夾層一脈絡為之緊張,觸之如按琴弦一謂之弦脈。肝膽氣鬱一脈為氣束,不能舒張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為弦脈。
11.緊脈 風寒束表一脈絡收引一脈形如索,輕按即得一謂之浮緊;寒中三陰一脈絡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謂之沉緊。
12.滑脈 痰食妊娠,停阻經隧一所阻部位脈絡緊張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於脈內一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一謂之滑脈。
14.濡脈 水濕阻滯一脈因受濕而弛一按之無力,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一謂之濡脈。氣血陰陽虧損,生化無源一脈無血充一亦呈濡脈。
15.芤脈 突然大量失血一脈失血充一形如蔥管,按之中空一謂之芤脈。
如何調理五臟
1.養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綠色食品,特別是綠豆湯(把綠豆放水裡煮,當水開了以後再煮7~8分鐘,然後喝水,不是我們習慣的把綠豆煮爛,綠豆煮爛後會失去養肝的功效——切記)晚上吃為好。
2.養心最好的食物:紅色食品,特別是紅豆,可以是紅豆豆沙包、紅豆粥、紅豆豆漿。早上吃好。
3.養脾最好的食物:黃色食品,特別是黃豆,可以是豆漿、豆腐、豆腐乾,都是上等的養脾佳品,在西方的醫學界把黃豆列為劣等蛋白,認為黃豆的蛋白質很難吸收,這個觀點只適合西方,對中國人來說,黃豆是非常優質的蛋白質,原因是西方很少吃大米,而中國人是以大米為主食的,當黃豆的蛋白質和米飯一起,就是絕佳的蛋白質。什麼時候吃都好。
4.養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別是大白蘿蔔,白蘿蔔只有生吃才能養肺,切記。什麼時候吃都好。
5.養腎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別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為好。
【味道和五臟的關係】
1.酸養肝,但是過酸則傷肝。如醋酸,每天吃點酸作料就好,不要多吃。
2.苦養心,苦味的食物可以泄心火,特別是苦瓜。
3.甘養脾,甜味的食品養脾,比如各式各樣的水果。
4.辛傷肺,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離不開辣椒,則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5.鹹養腎,鹽是養腎的,但是過鹹則傷腎,每天吃鹽控制在6g以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