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脾胃虛
- 所屬科室:內科 - 消化內科
- 發病部位:脾部,胃部
- 主要症狀:氣短乏力,飲食減少,肢體浮腫,食後腹脹,面色萎黃,苔白
- 主要病因:飲食不節,內傷脾胃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
脾胃,是指脾臟和胃腑。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髒白;脾陽虛主要...
脾胃虛弱證編輯 鎖定 脾虛中醫名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
《脾胃論》,撰於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東垣創導脾胃學說的代表著作。卷上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內經》原文以闡述其脾胃論的主要觀點和治療方藥。卷中闡述脾胃病...
脾胃失調是指脾胃生理功能失常而致的一種疾病狀態,也常導致一系列的疾病。脾胃失調包括脾胃氣虛、脾胃陽虛、寒濕阻滯、濕熱蘊阻、中焦氣滯等。...
脾胃虛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
脾胃虛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亦有認為單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
中醫基礎術語,又稱脾氣不足、脾胃虛弱。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憂思、久病損傷脾氣所致。症見納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脾胃虛寒證是由於素體脾氣虛,或脾虛日久,波及脾陽,使脾陽也虛。引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阻,導致脾陽虛不能溫暖胃腸,寒氣自內而生的病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由於暴注水瀉,短時間內即導致脾陽大虛;更多見於慢性腹瀉,病程日久,飲食不化,纏綿不愈,時輕時重,腹痛隱隱,得溫則舒,多由素體脾胃虛弱,陰寒內生所致,治當調理...
《中醫補脾胃養生法》是2009年09月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汴梁。該書主要描述了中醫有關脾胃與脾胃虛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補脾胃養生的各種中藥、食品...
“辨證施食”,若平素脾胃虛寒的人,或寒證的胃痛、腹痛、泄瀉等,應多食性味辛熱的蔥、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虛弱的人,宜食用紅棗、山藥、扁豆、芡實、...
用於脾胃虛弱之消化不良,嘔吐泄瀉等。⑧甘薯:又名紅薯。味甘,性平。有健脾胃,潤便之功。用於形體消瘦,便秘等。⑨黃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寬中,潤燥之功。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