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證第十七

書證第十七

書證第十七是《顏氏家訓》里的第十七篇。作者是顏之推。本書從作者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出發,來告誡子孫後代處事方法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證第十七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品出處:《顏氏家訓》
  • 文學體裁:家訓
  • 作者顏之推
  • 主要內容:立身治家
作品信息,簡介,作者簡介,作品賞析,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後世影響,

作品信息

簡介

書證篇是《顏氏家訓》里的第十七篇。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作者簡介

顏之推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親職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親職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段落一
《詩》云:“參差①荇菜②。”《爾雅》云:“荇,接余也。”字或為莕③。先儒解釋皆云:“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今是水悉有之,黃花似蓴④,江南俗亦呼為豬蓴,或呼為荇菜。”劉芳⑤具有注釋。而河北俗人多不識之,博士⑥皆以參差者是莧菜⑦,呼人莧為人荇,亦可笑之甚。
段落二
《詩》云:“誰謂荼苦①?”《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云:“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②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③,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④注《爾雅》,此乃蘵⑤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梁世講《禮》者,以此當苦菜;既無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誤也。又高誘⑥注《呂氏春秋》曰:“榮⑦而不實曰英。”苦菜當言英,益知非龍葵也。
段落三
《月令》①云:“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②也。”《說文》云:“荔,似蒲③而小,根可為刷。”《廣雅》④云:“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云:“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⑤《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為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為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⑥善體物,見此僧云:“面似馬莧。”其伯父縚因呼為荔挺法師。紹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段落四
《詩》云:“將其來施施。”《毛傳》云:“施施,難進之意。”鄭《箋》①云:“施施,舒行兒也。”《韓詩》②亦重為施施。河北《毛詩》皆雲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為施,俗遂是之,恐為少誤。
段落五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①。”《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②曰:“五尺大為猶。”《說文》云:“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③,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④。”則其義也。
段落六
《左傳》曰:“齊侯①秠,遂斆。”《說文》云:“秠,二日一發之瘧。斆,有熱瘧也。”案: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為諸侯憂也。今北方猶呼秠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秠為疥,杜征南②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③就為通云:“病疥④,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說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段落九
《尚書》曰:“惟影響①。”《周禮》云:“土圭②測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圖影③失形。”《莊子》云:“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為光景④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淮南子》呼為景柱⑤,《廣雅》云:“晷柱⑥掛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鄉,音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尚書》、《周禮》、《莊》、《孟》從葛洪字,甚為失矣。
段落十
太公《六韜》①,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為魚麗之陳②。”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案諸陳隊,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陳列耳,此六書③為假借也,《蒼》④、《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國小章》,獨阜傍作車,縱復俗行,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也。
段落十一
《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①《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云:“王弼②後人。”謝炅、夏侯該③,並讀數千卷書,皆疑是譙周④;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云:“姓范名長生,自稱蜀才。”南方以晉家渡江⑤後,北間傳記,皆名為偽書,不貴省讀⑥,故不見也。
段落十二
《漢書》:“田肎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國劉顯①,博覽經籍,偏精班《漢》,梁代謂之《漢》聖。顯子臻②,不墜家業。讀班史③,呼為田肎。梁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以雌黃改‘宵’為‘肎’”。元帝無以難之。吾至江北,見本為“肎”。
段落十三
簡策①字,竹下施朿②,末代隸書③,似杞、宋之宋④,亦有竹下遂為夾者;猶如刺字之傍應為朿,今亦作夾。徐仙民《春秋、禮音》,遂以莢為正字,以策為音,殊為顛倒。《史記》又作悉字,誤而為述,作妬字,誤而為姤,裴、徐、鄒⑤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姤。既爾,則亦可以亥為豕字音,以帝為虎字音乎?
段落十四
《太史公記》①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此是刪②《戰國策》耳。案:延篤③《戰國策音義》曰:“屍,雞中之主。從,牛子。”然則,“口”當為“屍”,“後”當為“從”,俗寫誤也。
段落十五
《太史公》①論英布曰:“禍之興自愛姬,生於炻媚,以至滅國。”又《漢書·外戚傳》亦云:“成結寵妾妬媚之誅②。”此二“媚”並當做“睞”③,睞亦妬也,義見《禮記》、《三蒼》。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憲王④後妬盇。”王充《論衡》云:“妬夫盇婦生,則忿怒斗訟。”益知睞是妬之別名。原英布之誅為意⑤賁赫耳,不得言媚。
段落十六
《漢書》云:“中外禔①福。”字當從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義見《蒼》、《雅》、《方言》②。河北學士皆雲如此。而江南書本③,多誤從手④,屬文者對耦⑤,並為提挈之意,恐為誤也。
段落十七
《漢明帝紀》①:“為四姓小侯立學②。”按:桓帝加元服③,又賜四姓及梁、鄧小侯帛,是知皆外戚④也。明帝時,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為四姓。謂之小侯者,或以年小獲封,故須立學耳。或以侍祠猥朝⑤,侯非列侯⑥,故曰小侯,《禮》云:“庶方小侯⑦。”則其義也。
段落十八
《後漢書》云:“鸛雀銜三鱔①魚。”多假借為鱣鮪②之鱣;俗之學士,因謂之為睧魚。案:魏武《四時食制》:“鱣魚大如五斗奩③,長一丈。”郭璞注《爾雅》:“鱣長二三丈。”安有鸛雀能勝一者,況三乎?鱣又純灰色,無文章也。鱔魚長者不過三尺,大者不過三指,黃地黑文,故都講④云:“蛇鱔,卿大夫服之象⑤也。”《續漢書》及《搜神記》亦說此事⑥,皆作“鱔”字。孫卿⑦云:“魚鱉鱔鱣。”及《韓非》、《說苑》皆曰:“鱣似蛇,蠶似睪⑧。”並作“鱣”字。假“鱣”為“鱔”,其來久矣。
段落十九
《後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肺①。”此是削札牘之柿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雲“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札②為削,王褒《童約》曰:“書削代牘③。”蘇竟④書云:“昔以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證也。《詩》云:“伐木滸滸⑤。”毛《傳》云:“滸滸,柿貌也。”史家假借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臘之脯,或為反哺⑥之哺。學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無證據,亦為妄矣!此是風角⑦占候耳。《風角書》⑧曰:“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也?
段落二十
《晉中興書》①:“太山羊曼③,常頹縱任俠,飲酒誕節④,兗州號為濌伯⑤。”此字皆無音訓。梁孝元帝常謂吾曰:“由來不識。唯張簡憲⑥見教⑦,呼為嚃羹⑧之嚃。自爾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謚也,江南號為碩學⑨。案:法盛世代殊近,當是耆老⑩相傳;俗間又有濌濌語,蓋無所不施,無所不容之意也。顧野王《玉篇》誤為黑傍沓。顧雖博物,猶出簡憲、孝元之下,而二人皆雲重邊。吾所見數本,並無作黑者。重沓是多饒積厚之意,從黑更無義旨。
段落二十
《古樂府》歌詞,先述三子,次及三婦,婦是對舅姑之稱。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調弦未遽央①。”古者,子婦供事舅姑,旦夕在側,與兒女無異,故有此言。丈人亦長老之目,今也俗猶呼其祖考②為先亡丈人。又疑“丈”當做“大”,北間風俗,婦呼舅為大人公。“丈”之與“大”,易為誤耳。近代文士,頗作《三婦詩》,乃為匹嫡並耦己③之群妻之意,又加鄭、衛之辭④,大雅君子⑤,何其謬乎?
段落二十
《古樂府》歌百里奚①詞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傍伏雌,吹扊扊②;今日富貴忘我為!”“吹”當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鍵,關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③。”然則當時貧困,並以門牡木作薪炊耳。《聲類》作扊,又或作啟。
段落二十
或問:“《山海經》,夏禹及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如此郡縣不少,以為何也?”答曰:“史之闕文,為日久矣;加復秦人滅學①,董卓焚書②,典籍錯亂,非止於此。譬猶《本草》神農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郡縣名,出諸藥物;《爾雅》周公所作,而雲‘張仲孝友③’;仲尼修《春秋》,而《經》④書孔丘卒;《世本》⑤左丘明所書,而有燕王喜、漢高祖;《汲冢瑣語》⑥,乃載《秦望碑》⑦;《蒼頡篇》李斯所造,而雲‘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豨⑧黥⑨韓⑩覆,畔討滅殘’;《列仙傳》劉向所造,而《贊》雲七十四人出佛經;《列女傳》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頌》,終於趙悼後,而傳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後及梁夫人嫕;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
段落二十
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①?”答曰:“張敞②者,吳人,不甚稽古③,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呼紺為禁,故以糸傍作禁代紺字;呼盞為竹簡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盞字;呼鑊字為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鑊字;又金傍作患為臀字,木傍作鬼為魁字,火傍作庶為炙字,既下作毛為髻字;金花則金傍作華,窗扇則木傍作扇④;諸如此類,專輒⑤不少。”
段落二十
柏人城①東北有一孤山,古書無載者。唯闞駰②《十三州志》以為舜納於大麓,即謂此山,其上今猶有堯祠焉;世俗或呼為宣務山,或呼為虛無山,莫知所出。趙郡士族有李穆叔、季節③兄弟,李普濟,亦為學問,並不能定鄉邑此山。余嘗為趙州佐,共太原王邵讀柏人城西門內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徐整所立,銘曰:“山有巏嵍④,王喬⑤所仙⑥。”方知此巏嵍山也。巏字遂無所出。嵍字依諸字書,即旄丘⑦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當音權務耳。入鄴,為魏收說之,收大嘉嘆⑧。值其為《趙州莊嚴寺碑銘》,因云:“權務之精。”即用此也。
段落二十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雲鼓①,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西都賦》②亦云:‘衛以嚴更之署。’所以爾者,假令正月建寅③,斗柄④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
段落二十
《爾雅》云:“術,山薊也。”郭璞注云:“今術似薊而生山中①。”案:術葉其體似薊,近世文士,遂讀薊為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②,恐失其義。
段落二十
或問:“俗名傀儡子①為郭禿,有故實乎?”答曰:“《風俗通》云:‘諸郭皆諱禿。’當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禿者,滑稽戲調②,故後人為其象,呼為郭禿,猶《文康》③象庾亮耳。”
段落二十
客有難主人曰:“今之經典,子皆謂非,《說文》所言,子皆雲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主人拊掌①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答曰:“許慎檢②以六文③,貫④以部分⑤,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從意,何況書寫流傳耶?必如《左傳》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之類,後人自不得輒改也,安敢以《說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專以《說文》為是也,其有援引經傳,與今乖⑥者,未之敢從⑦。又相如《封禪書》曰:‘導⑧一莖六穗於庖⑨,犧⑩雙觡共抵之獸。’此導訓擇,光武詔云:‘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而《說文》云:‘是禾名。’引《封禪書》為證;無妨自當有禾名,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莖六穗於庖’,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為此語;則下句當雲‘麟雙觡各共抵之獸’,不得雲犧也。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大抵服其為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為證;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段落三十
案:彌矱①字從二間舟,《詩》云:“矱之秬秠②”是也。今之隸書,轉舟為日;而何法盛《中興書》③乃以舟在二間為舟航字,謬也。《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為德,《詩說》以二在天下為酉,《漢書》以貨泉④為白水真人,《新論》⑤以金昆為銀,《國志》⑥以天上有口為吳,《晉書》以黃頭小人為恭,《宋書》以召刀為邵,《參同契》以人負告為造:如此之例,蓋數術⑦謬語,假借依附,雜以戲笑耳。如猶⑧轉貢字為項,以叱為七,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讀乎?潘、陸⑨諸子《離合詩》、《賦》、《矲卜》⑩、《破字經》,及鮑昭《謎字》,皆取會流俗,不足以形聲論之也。
段落三十一
河間邢芳語吾云:“《賈誼傳》云:‘日中必熭①。’註:‘熭,暴也。’曾見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須臾,卒然便昃②耳。’此釋為當乎?”吾謂邢曰:“此語本出太公《六韜》,案字書,古者曓(暴)曬字與(暴)③疾字相似,唯下少異,後人專輒加傍日耳。言日中時,必須暴曬,不爾者,失其時也。晉灼④已有詳釋。”芳笑服而退。

作品注釋

段落一
①參差:長短不齊。
②荇(xìng)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時可食,也可入藥。
③莕(xìng):荇。
④蓴(chú):水葵。
劉芳:字伯文,北魏彭城人。曾撰《毛詩箋音義證》十卷。
⑥博士: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
⑦莧(xián)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有綠紫兩色,花黃綠色,嫩苗可作食用。
段落二
①誰謂荼苦:見《詩·邶風·谷風》。
②《易統通卦驗玄圖》:此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未著撰人。
③酸漿:草名。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
⑤蘵(zhī):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作菹食。
高誘:東漢涿郡涿(今河北涿縣)人。著有《呂氏春秋注》等。
⑦榮:開花。
段落三
①《月令》:《禮記》篇名。
馬薤(xiè):草本植物名。
③蒲:草本植物名。
④《廣雅》:訓詁書。
蔡邕(yōng):東漢文學家、書法家。
⑥俊晤:亦作“俊悟”。聰明卓異。
段落四
①鄭《箋》:鄭玄對《毛詩》的注釋。
②《韓詩》:《詩》今文學派之一,漢初韓嬰所傳。
段落五
①定猶豫,決嫌疑:《禮記·曲禮》:“決嫌疑,定猶與。”
②《尸子》:書名。《隋書·經籍志》:“《尸子》二十卷,秦相衛鞅上客尸佼撰。”
③麂(jǐ):一種小型鹿類動物。
虎卜:卜筮的一種。傳說虎能以爪畫地,觀奇偶以卜食,後人效之為一種卜術,稱虎卜
段落六
①齊侯:指齊景公。
②杜征南:即杜預,字元凱。西晉人。位征南大將軍,撰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俗儒:淺陋迂腐的儒士。
④疥(jiè):疥瘡,即由疥蟲引起的皮膚傳染病。
段落七
①影響:影子和回聲。
②土圭(guī):古代用以測日影、正四時和測度土地的器具。
③圖影:畫面上的景物。
④光景:光和陰影。景,後作“影”。
⑤景柱:即影柱。古代測日影,定時刻的表柱。
⑥晷柱:即晷表,日晷上測量日影的標竿。
段落八
①《六韜》:古代兵書名。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②魚麗之陳:軍陣名。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造字的理論。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④《蒼》:《蒼頡篇》。
段落九
①王儉:南齊琅邪臨沂人,字仲寶。曾任秘書丞等職。撰有《七志》《元徽四部書目》等書。
王弼(bì):三國魏山陽人,字輔嗣。曾任尚書郎。著有《道略論》,並注《易》《老子》。
③夏侯該:此人應為撰《漢書音》《四聲韻略》的夏侯泳,為南朝梁人。
譙周:三國蜀巴西西充國人,字允南。著有《法訓》《五經論》《古史考》等百餘篇。
⑤晉家渡江:指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長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王朝。
省讀:閱讀。
段落十
劉顯:字嗣芳,沛國相人。以精研《漢書》著稱。《梁書》有傳。
②顯子臻:《梁書·劉顯傳》:“顯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又劉臻在《隋書·文學》有傳。
班史:指班固的《漢書》。
段落十一
簡策:編連成冊的竹簡。
②朿:音次。
隸書:字型名。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
④杞、宋:春秋時的兩個國名。
⑤裴:即裴盙,字龍駒。徐:即徐廣,字野民。鄒:即鄒誕生。
段落十二
①《太史公記》:漢、魏、南北朝人稱司馬遷《史記》為《太史公記》。
②刪:節取,採取。
延篤:字叔堅。漢南陽人。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於時。
段落十三
①《太史公》:即《史記》。
②妬(dù)媚之誅:此言趙飛燕事。趙飛燕為漢成帝皇后,與其妹趙昭儀專寵十餘年,皆無子。成帝死後,司隸解光奏言趙氏殺後宮所產諸子,漢哀帝未予追究。平帝即位,趙飛燕被廢為庶人,遂自殺。
③睞(lài):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常山憲王:即劉舜。漢景弟少子,立為常山王。卒謚憲。
⑤意:懷疑。
段落十四
①禔:顏師古註:“禔,安也。”
②《蒼》、《雅》:指《三蒼》和《爾雅》。
③江南書本:指在江南地區通行的寫本。
④多誤從手:趙曦明曰:“下雲‘恐為誤’,則此處‘誤’字衍。”
⑤對耦:也作對偶。指字句兩兩相對,以加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段落十五
①《漢明帝記》:此應為《後漢書·明帝紀》。趙曦明曰:“‘漢’上當有‘後’字。”
小侯:舊時稱功臣子孫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為小侯。李賢注引袁宏《後漢紀》曰:“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號四姓小侯,置‘五經’師。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學:設定學校。
③元服:指冠。古稱行冠禮為加元服。
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⑤侍祠:侍祠侯。應劭《漢官典職》有四姓侍祠侯。
列侯:諸侯。指王子封為侯者。
⑦庶方小侯:《禮記·曲禮下》:“庶方小侯,人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段落十六
①鱔:黃鱔。此字原作“睭”,為“鱔”的異體字。
②鮪(wěi):即鱘魚。
③奩(lián):古代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作圓形、長方形或多邊形。
④都講:門弟子中成績優良者。
⑤象:徵象。
⑥《續漢書》:晉秘書監司馬彪撰;《搜神記》:志怪之書。晉乾寶撰。
⑦孫卿:即荀卿。
⑧睪: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青色,似蠶,大如手指。
段落十七
①削肺:即削札牘時削下的碎片。
②札: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③牘:古代寫字用的木板。
蘇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
⑤滸滸:伐木聲。
⑥反哺:鳥雛長成,銜食餵養其母。
風角:古代占候之術。
⑧《風角書》:講風角占候之書。
段落十八
①《晉中興書》:南朝宋何法盛所撰,全書共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何法盛宋孝武帝時為奉朝請,校書東宮。
太山:即泰山。
羊曼:字祖延,晉代人。為人不拘禮法。
④誕節:放縱而不拘小節。
⑤濌(tà)伯:放縱豁達之人。
⑥張簡憲:即張纘,字伯緒,諡號簡憲。
見教:教導我。見,用在動詞前,指稱自己。
⑧嚃(tà)羹:吃羹時不加咀嚼連菜吞下。
⑨碩學:博學的人。碩,大。
⑩耆(qí)老:老年人。耆,古代六十歲稱耆,也泛指年紀大。
濌:重複,重疊。
顧野王:南朝陳人,精通經史,著有《玉篇》三十卷。
段落十九
①未遽央:倉促未盡的意思。
②祖考:指已故的祖輩、父輩。
③耦己:成雙。
④鄭、衛之辭:指春秋時鄭國、衛國的歌詞。後用以代指淫蕩的文學作品。
大雅君子:指道德才學俱佳者。
段落二十
百里奚:春秋時秦穆公賢相。
②扊扊(yǎn yǎn):門閂。
③剡(yǎn)移:門閂。
段落二十一
①秦人滅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之事。
②董卓焚書:指東漢末年董卓作亂時,燒概觀閣,焚燒經典之事。
張仲孝友:張仲孝順父母、關愛兄弟。張仲,西周宣王時人,比周公晚百餘年。
④《經》:此處指《左傳》。
⑤《世本》:書名。本書主要記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列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等。
⑥《汲冢瑣語》:西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掘魏襄王墓,得《瑣語》一書,本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卜夢妖怪之事。
⑦《秦望碑》:指秦始皇東遊秦望山時所立的碑。
⑧豨(xī):指漢人陳稀。
⑨黥(qíng):黥刑,墨刑。
⑩韓:指韓信。
趙悼後:戰國時期趙悼襄王趙偃之後。
嫕(yì):性情和藹可親。
羼(chàn):本為群羊雜居,引申為錯亂混雜。
段落二十二
①《東宮舊事》:書名。《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未著撰人,《舊唐書·經籍志》題張敞撰,與顏氏同。鴟尾:宮殿屋脊正脊兩端構件上的裝飾。
張敞:晉吳郡吳人,仕至侍中尚書,吳國內史。
稽古:研習古事。
④以上十二句,顏氏舉“逐鄉俗訛謬”而造作的俗字共九例,分別寫作:、搌、、、槐、熫、、鏵、。
⑤專輒:專斷,專擅。
段落二十三
柏人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唐山市西。
②闞(kàn)駰:字玄陰。北魏敦煌人。著有《十三州志》。
③李穆叔、季節:李公緒李概兄弟。李公緒博通經史,著有《典言》《禮質疑》《喪服章句》《古今略紀》《趙紀》《趙語》等。
④巏嵍(quán wù):即堯山,在今河北隆堯西。
王喬:傳說中的仙人王子喬。
⑥仙:名詞用作動詞。成仙、修仙。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嘉嘆:讚嘆。
段落二十四
①鼓:盧文癱謂此鼓字衍。
②《西都賦》:漢代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創作的大賦。
③建寅:夏曆以寅月為歲首,故稱“建寅”。
④斗柄:北斗七星中,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斗柄,稱作“杓”。
段落二十五
①術、薊:均為草名。
②以耦地骨用之:意為“以‘山薊(筋)’與‘地骨’為對偶。”耦,通“偶”。地骨,桐杞。
段落二十六
傀儡(kuǐ lěi)子:即傀儡戲,現在通稱作木偶戲。
戲調:開玩笑。
③《文康》:樂舞名。又名《禮畢》。因扮演晉太尉庾亮,亮諡號為文康,故名。
段落二十七
①拊(fǔ)掌:拍手,鼓掌。表示歡樂或憤激。
②檢:考查,察驗。
六文:指六書。
④貫:通。
⑤部分:按部首分類。
⑥乖:差別,不同。
⑦未之敢從:即“未敢從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⑧導:選擇。
⑨庖:廚房。
⑩犧:宗廟祭祀的牲畜。
觡(gé):骨角。
抵:角的底部。
隱括:此指修訂。
條例:體例。
冥冥:懵懂無知的樣子。
段落二十八
①彌矱:綿延。
②秬(jù)、秠:黑黍。
③《中興書》:即《晉中興書》。
④貨泉:東漢王莽時貨幣名。錢幣上有“貨泉”二字。
⑤《新論》:漢桓譚撰。已佚。
⑥《國志》:即《三國志》。西晉陳壽撰。
數術:即術數。有關天文、曆法、占卜方面的學問。
⑧如猶:當作猶如。
⑨潘、陸:指潘岳、陸機,均為西晉文學家。
⑩《矲(bà)卜》:占卜書名。矲,古代占卜時日的器具,後稱為“星盤”。
《破字經》:書名。破字,即拆字。
鮑昭:即鮑照,南朝宋文學家。
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
段落二十九
①熭(wèi):曬乾,烤乾。
②昃(zè):指太陽西斜。
③(bào):同“暴”。暴疾。
④晉灼:晉尚書郎,河南人,著有《漢書音義》。
段落三十

作品譯文

《詩經》上說:“參差荇菜。”《爾雅》解釋說:“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時也寫作“莕”,前代學者們的解釋都說:荇菜是一種水草,圓葉細莖,其高低隨水的深淺而定,現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黃色的花就像水葵,江南民間也稱它叫豬蓴,也有人叫它荇菜。後魏的劉芳對此都有注釋。而河北地區的一般人大都不認識它,博士們都把《詩經》中所說的“參差荇菜”認作莧菜,把人莧叫做人荇,也確實非常可笑了。
《詩經》上說:“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都以荼為苦菜。此外,《禮記》上說:“苦菜秀。”按:《易統通卦驗玄圖》上說:“苦菜生長於寒冷的秋天,經冬歷春,到夏天就長成了。”現在中原一帶的苦菜就是這樣的。它又名游冬,葉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細小,摘斷後有白色的汁液,花黃色像菊花。江南一帶另外有一種苦菜,葉子像酸漿草,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結的果實有珠子那么大,成熟時顏色有的紅有的黑。這種菜可以消除疲勞。按:郭璞注的《爾雅》中,認為這種苦菜就是蘵草,即黃蒢。現在河北一帶把它叫做龍葵。梁朝講解《禮記》的人,把它當做中原的苦菜,它既沒有隔年的宿根,又是在春天才生長,這也是一個大的誤釋。另外高誘在《呂氏春秋》注文中說:“只開花不結實的叫英。”苦菜的花就應當叫做英,由此更說明它不是龍葵。
《月令》說:“荔挺出。”鄭玄作的注釋說:“荔挺就是馬薤。”《說文解字》說:“荔像蒲而較小,根可做刷子。”《廣雅》說:“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稱它為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說:“荔草莖兒長不出,則國家多火災。”蔡邕的《月令章句》說:“荔草以它的莖兒冒出地面。”高誘注釋《呂氏春秋》說:“荔草的莖兒冒出來。”這樣看來,鄭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為草名是錯誤的了。這種草在河北地區的沼澤地帶到處都有。江東地區則少有此物,有的人把它種在階庭內,只不過是稱它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馬薤的名字。講解《禮記》的人竟把它當成馬莧;馬莧是可以吃的,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馬齒。江陵曾經有一位僧人,臉形上寬下窄;劉緩的小兒子叫民譽,年齡才幾歲,卻異常聰明,善於描摹事物,他看見這位僧人就說:“他的臉像馬莧。”民譽的伯父劉縚因此就稱呼這位僧人叫荔挺法師。劉縚本人就是講解《禮記》的有名學者,尚且會有這樣的誤解。
《詩經》說:“將其來施施。”《毛傳》說:“施施,難以前進的意思。”鄭玄《箋》說:“施施,緩緩行走的樣子。”《韓詩外傳》也是重疊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詩》都寫作“施施”。江南過去的《詩經》版本,全都單寫作“施”,眾人就認可了它,這恐怕是個小小的錯誤。
《禮經》說:“定猶豫,決嫌疑。”《離騷》說:“心猶豫而狐疑。”前代學者沒有進行解釋的。按:《尸子》說:“五尺長的狗叫做猶。”《說文解字》說:“隴西把犬子叫做猶。”我認為人帶著狗行走,狗喜歡預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來迎候,像這樣來來去去,直到一天結束,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義的原因,所以叫做猶豫。也有的人根據《爾雅》的說法:“猶的樣子像麂,善於攀登樹木。”猶是一種野獸的名稱,聽到人聲後,就預先攀援樹木,像這樣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猶豫。狐狸作為一種野獸,又性多猜疑,所以要聽到河面冰層下沒有流水聲,然後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語說:“狐疑,虎卜。”就是這個含義。
《左傳》說:“齊侯秠,遂斆。”《說文》說:“秠是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斆是有熱度的瘧疾。”按:齊侯的病,本來是兩天發作一次,較原來逐漸加重,所以成了諸侯憂慮的事。現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瘧,發音為“皆”。而世間的傳本大多把“秠”寫作“疥”,杜預也沒有作解釋,徐仙民注音作“介”,淺薄的學者依照這個說法為之疏通說:“患了疥瘡,使人產生畏寒的症狀,就轉變成了瘧疾。”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說法。疥癬這種小毛病,有什麼值得說的,難道會有生疥瘡而轉變成瘧疾的嗎?
《尚書》說:“惟影響。”《周禮》說:“土圭測影,影朝影夕。”《孟子》說:“圖影失形。”《莊子》說:“罔兩問影。”像這些“影”字,都應當做“光景”的“景”。凡是陰景,都是因為有光才產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稱為景柱,《廣雅》說:“晷柱掛景。”都是這樣的。到了晉代葛洪的《字苑》中,才開始在旁邊加“鄉”,注音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書》《周禮》《莊子》《孟子》中的“景”字改從葛洪《字苑》中的“影”字,這是十分錯誤的。
姜太公的《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說:“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說:“為魚麗之陳。”俗本多寫作“阜”字旁加車乘的“車”字。按:以上幾個陳隊,都寫作陳國、鄭國的“陳”。行陳的含義,是從“陳列”這個詞中取用過來的,這在六書中就是假借,《蒼頡篇》《爾雅》以及近世的字書,都沒有寫成別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國小章》中,唯獨是“阜”旁加“車”字,即使俗體流行,也不應該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中的“陳”字作“陣”字。
《易經》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學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麼人。王儉的《四部目錄》中,也沒有談他的姓名,寫作:“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都是讀了數千卷書的人,他倆都懷疑這人是譙周;而《蜀李書》(一名《漢之書》)上說:“這人姓范,名長生,自稱蜀才。”在南方,因為晉朝渡江之後,北方的傳記,都被指為偽書,人們不重視閱讀它們,所以沒見到這段文字。
《漢書》說:“田肎賀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寫作“宵”字。沛國人劉顯,博覽經籍,特別精研班固的《漢書》,梁代稱他為《漢》聖。劉顯的兒子劉臻,不失家傳儒業。他讀班固的《漢書》時,讀作“田肎”。梁元帝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他,他回答說:“這沒有什麼含義可求,只是因為我家裡傳下的舊本中,用雌黃把‘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沒辦法難住他。我到江北時,看見那裡的版本就寫作“肎”。
簡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個“朿”,後代的隸書,寫得就像杞國、宋國的“宋”字,也有在“竹”下放一個“夾”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應該是“朿”,現在也寫成“夾”一樣。徐仙民的《春秋左氏傳音》《禮記音》就是以“莢”為正字,以“策”作讀音,完全弄顛倒了。《史記》又在寫“悉”字時,誤寫成“述”,在寫“妬”字時,誤寫成“姤”,裴盙、徐廣、鄒誕生都用“悉”字給“述”字注音,用“妬”字給“姤”字注音。既然這樣,難道也可以用“亥”字為“豕”字注音,以“帝”字為“虎”字注音嗎?
《史記》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這是節取《戰國策》中的文字。按:延篤的《戰國策音義》說:“屍,雞中之主。從,牛子。”這樣看來,雞口的“口”字應當作“屍”字,牛後的“後”字應當作“從”字,世俗流行的寫法是錯誤的。
《史記》中太史公評論英布說:“禍之興自愛姬,生於炻媚,以至滅國。”另外,《漢書·外戚傳》也說:“成結寵妾妬媚之誅。”這兩個“媚”字都應當作“睞”字,眯也就是妬,這個字的含義見於《禮記》《三蒼》。況且《史記·五宗世家》也說:“常山憲王后妬盇。”王充《論衡》說:“妬夫盇婦生,則忿怒斗訟。”更可明白“睞”是“妬”的別名。推究英布被殺的原因,是因為他懷疑賁赫,所以不能說成“媚”。
《漢書》說:“中外禔福。”“禔”字應當從“礻”。禔,安的意思,發音是匙匕的“匙”,其含義見於《三蒼》《爾雅》《方言》。河北的學士都說是這樣的。而江南的寫本中,這個字多從手,撰寫文章的人寫對偶句時,都把它當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錯的。
《後漢書·明帝紀》說:“為四姓小侯立學。”按:漢桓帝行冠禮,又賜給四姓及梁、鄧小侯絲帛,由此知道他們都是外戚。漢明帝的時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陰氏、馬氏這四姓。把他們稱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年紀尚小就獲得封爵,所以還須立學。有人以為他們屬侍祠侯猥朝侯這些個侯不是封於王子之列的諸侯,所以叫做小侯,《禮記》說:“庶方小侯。”就是它的含義。
《後漢書》說:“鸛雀口銜三條鱔魚。”這個鱔字大多假借為鱣、鮪的“鱣”字。那些世俗的學者,因此而稱呼它為睧魚。按:魏武《四時食制》說:“鱣魚大如五斗奩,長度為一丈。”郭璞在《爾雅》注文中說:“鱣魚長度為二三丈。”哪裡會有鸛雀能夠銜得起一條鱣魚的,何況是三條呢?而且鱣魚是純灰色,身上沒有花紋。鱔魚長的不過三尺,大的粗細不超過三指,黃的底色黑的花紋,所以門弟子中成績伏良者說:“蛇鱔是卿大夫衣服的徵象。”《續漢書》及《搜神記》也說到此事,都寫作“鱔”字。荀卿說:“魚鱉鱔鱣。”以及《韓非子》《說苑》都說:“鱣像蛇,蠶像睪。”都寫作“鱣”字。假借“鱣”作“鱔”,由來已久了。
《後漢書·楊由傳》說:“風吹削肺。”這個“肺”就是削札牘的“柿”。古時候,字寫錯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傳》說“削而投之”就是這個意思。也有把“札”叫做“削”的,王褒《童約》說:“書削代牘。”蘇竟的信中說:“昔以摩研編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證據。《詩經》說:“伐木滸滸。”毛《傳》解釋說:“滸滸,柿貌也。”史官們用假借之法把“柿”字改成了肝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據此全都寫成了脯臘的“脯”字,或者寫作反哺的“哺”字。學者們因此解釋《後漢書》中的“削哺”一詞說:“削哺,是屏障之名。”這種解釋既無證據,也只能算是主觀臆測了。“風吹削哺”講的是風角占候。《風角書》上說:“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如果“削”是指屏障,怎么可能轉動呢?
《晉中興書》說:“太山的羊曼,曾經是為人疏慢放縱、扶弱濟貧,好酒貪杯、漫無節制,兗州那裡的人把他稱為濌伯。”這個“濌”字的意思各種書里都沒有進行解釋。梁孝元帝曾經對我說:“我從前不認識這個字。只有張簡憲曾經教過我,把它叫做‘嚃’羹的嚃字。從那以後我就遵從這個讀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處。”簡憲是湘州刺史張纘的諡號,江南地區的人稱他為飽學之士。按:著《晉中興書》的何法盛離我們年代很近,那個“濌”字應當是老人們傳下來的。社會上又有“濌濌”這個詞語,大致是無所不施、無所不容的意思。顧野王的《玉篇》誤寫為黑旁加沓。顧野王這人雖然博學多聞,但他的學識還是在張纘、梁孝元帝之下,而後二人都說是重字邊。我所見到的幾個本子,都沒有作黑旁的。重沓是多饒積厚的意思,從黑旁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義何在了。
《古樂府·相逢行》的歌詞,先記述三個兒子,其次才述及三個媳婦。媳婦是相對公婆而言的稱呼。這首歌詞的末章說:“丈人且安坐,調弦未遽央。”古時候,媳婦供養侍奉公婆,早晚都在兩老身旁,與兒女沒有兩樣,所以歌詞中有這些話。丈人也可作為長輩老人的稱呼,現在的習慣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稱為先亡丈人。我又懷疑“丈”字應當寫作“大”字,北方地區的風俗,媳婦稱呼公公為大人公。“丈”字與“大”字,是很容易誤寫的。近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寫有《三婦詩》,內容卻是描寫自己與妻妾配對成雙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詞句,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為什麼如此荒謬呢?
《古樂府》歌詠百里奚的歌詞說:“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傍伏雌,吹扊扊;今日富貴忘我為!”“吹”字應當寫作炊煮的“炊”。按:蔡邕的《月令章句》說:“鍵,就是關牡,是用它來閂門的,有人也稱它為剡移。”這樣看來,百里奚夫婦當時很貧困,把門閂也當做薪柴燒了。這個字《聲類》寫作“扊”,有的書也寫作“啟”。
有人問:“《山海經》這本書,是由夏禹和伯益記述的,而裡面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像這一類的秦、漢地名不少,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回答說:“史書上的缺疑,由來已久了,再加上秦人毀滅學術,董卓焚燒書籍,典籍發生錯亂,造成的問題還不止於您說的這些。比如像《本草》這本書是神農所記述的,然而裡面有豫章、朱崖、趙國、常山、奉高、真定、臨淄、馮翊等漢代的郡縣名稱,出產各種藥物;《爾雅》是周公撰寫的,而書中卻說出‘張仲孝友’的話;孔子修訂《春秋》,而《春秋左氏傳》卻寫著孔子死亡的語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寫的,而裡面卻有燕王喜、漢高祖之名;《汲冢瑣語》發掘於戰國時代,裡面卻記載有《秦望碑》的文字。《蒼頡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寫,裡面卻說‘漢朝兼併天下,海內英雄競相參與,陳稀被旋墨刑,韓信遭敗覆,叛臣被討伐,殘賊被消滅’;《列仙傳》是西漢人劉向所撰寫,而書中的《贊》卻說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經;《列女傳》也是劉向所撰寫,他的兒子劉歆又寫了《列女傳頌》,記事終止於趙悼後,而傳中卻有更始韓夫人、明德馬後及梁夫人嫕。以上所述都是由後人摻雜進去的,不是原文。”
有人問道:“《東宮舊事》為什麼稱鴟尾為祠尾?”我回答說:“因為作者張敞是吳地人,不太研習古事,隨手記述註解,順從了鄉俗的錯誤,造作了這類字型。吳地人稱呼祠祀為鴟祀,所以用祠代鴟字;稱呼紺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紺字;稱呼盞為‘竹簡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盞字;稱呼鑊字為霍字,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鑊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臀字,木旁加鬼代替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華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諸如此類,任意妄寫的字實在不少。”
柏人城東北有一座孤山,古書中沒有記載它的。只有闞駰的《十三州志》認為舜進入大麓,就是說的這座山,它的上面現在還有堯的祠廟;世人有的稱它為宣務山,有的稱它為虛無山,沒有誰知道這些稱呼的來歷。趙郡的士族中有李公緒李概兄弟和李普濟,也可算有學問的人,都不能判定他們家鄉這座山的名稱。我曾經擔任趙州佐,與太原的王邵一起讀柏人城西門內的石碑。碑是漢桓帝時柏人縣的民眾為縣令徐整豎立的,上面的銘文說:“有一座巏嵍山,是王子喬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這山就是巏嵍山。巏字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嵍字依照各種字書,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給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現在依照通俗的名稱,應當讀作“權務”的音。我到鄴城後,給魏收說了這件事,魏收對此大加讚許。正趕上他撰寫《趙州莊嚴寺碑銘》,於是寫了“權務之精”這句話,就是使用了我說的這個典故。
有人問:“一夜為什麼有五更?‘更’字作什麼解釋?”我回答說:“漢、魏以來,一夜的五個時辰被稱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做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來劃分時間段落。《西都賦》也說:‘衛以嚴更之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假如把正月作為建寅之月,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時就指向寅的區間,日出時就指向午的區間;從寅時到午時,共經歷了五個區間。冬天和夏天的月份,白晝和夜晚的時間雖然又長短不齊,但是對時辰的寬廣來說,增長不會超過六個時辰,減短不會低於四個時辰,進退常在五個時辰之間。更,是經歷、經過的意思,所以說叫五更。”
《爾雅》說:“術,就是山薊。”郭璞的注說:“術像薊,生長在山中。”按:術的葉子其形狀就像薊,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薊讀成筋肉的筋,以“山薊(筋)”作為“地骨”的對偶來使用它,恐怕失去了它的正確發音。
有人問:“俗稱傀儡戲叫郭禿,有什麼典故出處嗎?”我回答說:“《風俗通》上面講:‘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諱禿字。’當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禿頭病的人,善於滑稽調笑,所以後人就製作了他的形象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禿,就像《文康》樂舞中出現庾亮的形象一樣。”
有位客人非難我說:“今天的經典,你都說不對,《說文》所說的,你都說對,這么說來,許慎比孔子還高明嗎?”我拍手大笑,回答他說:“今天的經典,都是孔子的親筆手跡嗎?”客人說:“今天的《說文》,都是許慎的親筆手跡嗎?”我回答道:“許慎用六書來檢驗文字,用分出的部首貫串全書,使它們不致出現錯誤,出現錯誤就能發現。孔子保留文句的含義而不討論文字本身。前輩學者尚能改動經典的文字以順從文句的含義,何況經過書寫流傳呢?必須是像《左傳》里所說的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這類情況,後人自然不能隨便改動,哪能用《說文》來校訂它們的是非呢?況且我也不是只以《說文》為是,《說文》中有援引經傳的文句,與今天的經傳文句不相符合的,我就不敢順從它。又比如司馬相如的《封禪書》說:‘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這個導字就解釋作擇,漢光武帝的詔書說‘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的導字,就是這個含義。而《說文》卻說:‘是禾名。’並引《封禪書》為證。我們不妨說本來就有一種禾叫,卻不是司馬相如在《封禪書》中使用的。否則,‘禾一莖六穗於庖’,難道能成文句嗎?就算是司馬相如的天資低下拙劣,很勉強地寫下了這句話;那么下一句也應當說‘麟雙觡各共抵之獸’,而不應該說‘犧’。我曾經嘲笑許慎是一個專一於文字的純粹儒者,不懂得文章的體制,像這一類情況,就不足以憑信。但總的說來我佩服許慎撰寫的這本書,審定文字有條例可依,剖析文字含義能夠窮盡它的根源,鄭玄註解經書,往往引用《說文》作為證據。如果我們不相信《說文》的說法,就會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點一畫還有什麼意義。”
按:彌矱的鑊字從二間舟,就是《詩經》說的“矱之秬秠”的矱字。現在的隸書,把舟改寫為日。而何法盛的《晉中興書》卻以舟在二間為舟航的航字,這是錯誤的。《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為德字,《詩說》以二在天下為酉字,《漢書》以貨泉二字拆開作白水真人四字,《新論》以金昆為銀字,《三國志》以天上有口為破字,《晉書》以黃頭小人為恭字,《宋書》以召刀組成邵字,《周易參同契》以人背負告為造字。像這一類例子,都是玩弄術數的荒謬言語,不過是假託附會,把遊戲玩笑穿插在中間罷了。就好像把貢字轉變成項字,把叱字當成七字一樣,哪裡能用這種方法審定文字的讀音呢?潘岳、陸機諸人的《離合詩》《離合賦》《矲卜》《破字經》以及鮑照的《謎字》,都是迎合社會上流行的風氣,不能夠用來規範的字形字音來評論它們。
河間人邢芳對我說:“《漢書·賈誼傳》上說:‘日中必熭。’註解是:‘熭,暴也。’我曾經看見有人解釋說:‘這個暴是暴疾的意思,就是說太陽當頂不一會兒,突然間就西斜了。’這個解釋恰當嗎?”我對邢芳說:“《賈誼傳》中的這句話原本出自太公《六韜》,根據字書看,古時候曓曬的曓字與疾的字很相似,只是下面部分稍微不同,後來的人主觀地在曓字旁邊加了個日旁。這句話意思是說太陽當頂時,必須暴曬物品,不這樣的話,就會失去時機。關於這點晉灼已有詳細解釋。”邢芳聽了我的說明後含笑信服並告退了。

作品評析

《書證》篇主要是對經、史、文章所作的零星考證,內容豐富,考證的結論多數是可信的。當然,由於作者的歷史性局限,有些問題說得不夠準確,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就是了。作者撰寫本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考證本身,意在告誡子孫,讀書要廣,學問要深,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要三思而後定結論,不可盲目,不可草率。本篇研究、處理問題的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後世影響

《書證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十七篇》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國小》,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