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口

雞口

詞目:雞口

拼音:jī kǒu

注音:ㄐㄧ ㄎㄡˇ

解釋:雞喙,常以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口
  • 拼音:jī kǒu
  • 解釋:雞喙,常以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
  • 注音:ㄐㄧ ㄎㄡˇ
釋義,典源譯文,釋義,典源,示例,同源典故,

釋義

典源譯文

蘇秦為趙國合縱遊說韓王說:“韓國北面有鞏地、洛地、成皋險固的邊城,西面有宜陽、常阪險要的邊塞,東面有宛地、穰地、淆水,南面有陘山,土地方圓千里,精兵數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從韓國出產,溪子、少府、時力、距來這些良弓,都可射出六百步之外。韓國士兵抬腳踏射,能發射百箭而不間斷,遠處的可以射中胸膛,近處的可射穿心臟。韓國士兵的劍戟都出產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而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這樣的寶劍,都能夠在陸地上斬斷牛馬,在水中擊殺天鵝和大雁,遇見敵人立刻可斬。至於堅固的鎧甲、盾牌、頭盔、鐵護臂、革制的射抉、系盾的綬帶,這些東西韓國無不俱備。依靠韓國士兵的勇敢,披上堅固的鎧甲,腳踏強勁的大弩,佩帶鋒利的寶劍,一人可以抵擋一百人,那是根本不必說的。憑韓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竟然要向西服事秦國,自稱泰國東面的藩國,為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冠帶制度,供奉春秋祭禮的祭品,拱手臣服。使國家蒙受羞辱並被天下人恥笑,沒有比這更過分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考慮。大王侍奉秦國,秦國一定會要求得到宜陽、成皋,今年如果獻上,明年又會要求增多割地。給秦國土地,繼續下去就無地可給;不給土地就前功盡棄,並且以後更會遭到秦國的禍患。再說大王的土地有割盡的時候,而秦國的貪求卻不會休止。用有限的土地去迎合無休止的貪求,這就是所說的自己購買怨恨和禍患,沒有經過戰鬥土地就已經被割光了。臣下聽俗話說:‘寧可做雞口,不可做牛肛門。’現在大王要拱手向西稱臣事奉秦國,和做牛肛門有什麼不同呢?憑大王的賢明,擁有強大韓國的軍隊,卻得到了‘牛肛門’的名聲,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愧。”

釋義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後遂以“雞口”比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

典源

《戰國策》卷二十六〈韓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930~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鞮、鍪、鐵幕、革抉、Ⅹ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今茲效之,又益求割地。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示例

《史記·蘇秦列傳》:“臣聞鄙諺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西面交臂而臣事 秦 ,何異於牛後乎?” 張守節 正義:“雞口雖小,猶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也。”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游詩·任詩》:“甘閒在雞口,不貴封龍額。”
明 楊慎 《丹鉛雜錄·黃滔律賦》:“無名氏作《孟嘗君夜度函谷賦》:‘嘆 秦 關之百二,難騁狼心;笑 齊 客之三千,不如雞口。’亦可喜也。”
清 鈕琇 《觚賸·七月天》:“豈雞口之福難消,畢竟因差果錯;乃牛後之羞旋至,大似谷震鐘鳴。”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那能作牛後,更擬助洪基。”
清 汪懋麟 《除夕前三日陳學士招飲寓齋》詩:“低眉望牛後,徒為志士嘩。”
章炳麟 《雜感》詩:“寧為牛後生,毋為雞口活。”

同源典故

作牛後 牛後 牛後人 雞口 雞口牛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