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務山簡介]
宣務山坐落在邢台市
隆堯縣境內,歷史上曾叫虛無山、堯山,又名唐山,在今隆堯縣城以西六公里,原堯山縣城而今的堯山村以北4公里處,山由東北往西南走向,東西廣三里,南北長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東麓的宣務山和西麓的堯山兩座主峰組成,統稱為宣務山,周圍盤繞著許多公路,而圍繞著山根下,路兩旁而形成的錯落有致的村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化重鎮——山口村。
[宣務山歷史]
歷史典籍和古蹟文物都載明,宣務山一帶曾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是我們祖先最早開始活動的地區之一。從《尚書》、《山海經》到《左傳》、《史記》;從魏,晉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闞駰所著《十三州志》到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從隋、唐地理志到北宋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南宋羅泌所撰《路史》,從《大明一統志》到明末清初著名史地學家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從漢人建於山頂的堯祠,立於柏人城西門內的徐整碑到東魏武定3年修的彭樂記功碑,從元代郝經撰的唐帝廟碑、楊剛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時柏鄉縣舉人韓瑤撰的“萬古流芳”碑,都記載著,宣務山是我們祖先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國都。他曾在這一帶領導人民治理洪水,開發土地,種植莊稼,繁殖生民。堯帝為了選撥繼任人,他還在這裡考查、接納了舜,並從此把帝位禪讓給舜了。舜的異母弟象曾住在宣務以東的固城,因此歷史上山以東的隆平縣曾叫象氏縣,象城縣;舜的繼承人夏禺曾在宣務山以東疏導黃河之水,修成大陸澤(《尚書·禹貢》所謂“大陸即作”即此)。
[宣務山景點]
書房樓
書房樓,原名三天閣,也叫皇姑樓。上供三清、玉帝、堯帝、孔聖,下供三清奶奶,是當地著名的民俗活動場所,明末進士趙漁少年讀書處,趙中進士後重修(又名[資治書院]),並立四月初一廟會。 今書房樓為山口村劉永慶、張靈菊夫婦為恢復山上文物古蹟,經向縣文保所申請,報省文物局批准,於一九八六年始建,現已恢復原來布局,成為冀南一處重要民俗活動場所。
今書房樓占地面積八千平方米,建築面積兩千五百平方米,主要建築有三清、玉帝、皇姑等殿及恢復的唐代釋迦涅槃像,準提千佛塔。
新增建石台階式上山神道(兩側欄板浮雕八十餘幅傳統圖案)及五彩石[宣務勝地]照壁(背刻隆堯歷代名人)坐踞中軸,青牛座道德經幢、龍龜座百壽之左右:更有龍鐘、虎鼓、臨街守護山門,整體布局正在完善之中。
書房樓是目前宣務山上修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仿古廟群建築,為宣務山廟會之復興,為今宣務山文化旅遊事業,均做出重要貢獻。
舍利塔
舍利塔,位於邢台市隆堯縣宣務山西北側染紅村南的石佛寺遺址。該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為7層(含座)5檐磚砌建築,檐下有斗拱,其肅穆玲瓏的造型,充分體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造型美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舍利塔始建年代雖無從查考,但考其造型似為北宋時期的建築。經辨析寺內殘留碑文證實,該石佛寺原屬佛教禪宗五家門派之一的臨濟宗。寺內禪師圓寂後,佛教徒們將其小股屍骨(佛語謂之“舍利”)置於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該舍利塔是中國現存臨濟寺古塔中極少的宋塔之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這塊聖潔的土地,窮凶極惡的日軍欲將這一文明古剎拆毀,當地人民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才使舍利塔幸免於難。現該塔保存尚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務山石窟
座落於縣城西北7.5公里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谷石室、臥佛殿等古建築。千佛殿為窟之主體建築。據《十三州志》云:“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這裡遺有隋、唐、宋諸代的石刻、雕像、碑碣等豐富的歷史文物。
碑碣: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稱“沒影碑”;宋碑兩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堯山縣隆勝寺”等字樣。此外還有清乾隆間碑碣,內載“宣務山昔堯帝時嘗登此山望洪水”。
摩崖(即直接在壁上刻文雕像)造像眾多,造型優美,別具風格。在千佛殿石室內外壁上刻有739龕,大部是一佛二菩薩,最大龕高0.8米,寬0.97米,並在刻經三處。千佛殿,系南向室。高3.14米,東西長6.7米,寬3.03米,鑿有一門二窗。殿內共有造像940龕,大部為0.13米高的小龕。龕頂刻有各種花紋圖案,並有大唐貞觀、貞元、政和等年號的銘文及題字。在千佛殿之西,為彌陀雕像。老彌陀頭南腳北,長4.95米,俗稱“睡佛”。殿東為多心經石室,此為南向室,高1.97米,東西長1.86米,寬1.49米。石室正中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系“唐開元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柏鄉縣比丘妙竟敬造。”同聲谷石窟石室,又名羅漢堂,在午佛殿之東南,系南向室,高1.95米,寬2.52米,長3.53米,後壁正中刻一佛,周圍有十六歲漢像,系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三月十一日造。摩崖造像眾多,造型優美別致。有的袒胸露臂,有的閉目養神,有的涅槃長寂,特別是那側身長眠的大睡佛獨具一格的姿態,足以使人為之捧腹。
此外還有“準提塔”、“妙法蓮華”經刻等古蹟,筆法工整秀勁,皆出一手,這些製作精細、生動別致的藝術雕刻,充分再現了古代民間藝術家們的智慧和才能,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很有參考價值,可惜這些豐富的宣務山文物,遭“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後,已蕩然無存。
[宣務山廟會]
每年農曆的四月初一是邢台市隆堯縣著名的宣務山廟會,宣務山廟會(堯山文化)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鼎盛時期廟會的頭一個月就開始陸續有香客上山進香。宣務山屬於太行山余脈,堯山北峰,海拔119米,面積1.2平方公里,形成了冀南地區的一絕——平原孤峰。
相傳上古堯帝曾在此視察水勢,故得名堯山。自隋唐便在山上興建隆勝寺,開鑿宣務山石窟,即“無梁殿”。明末進士趙漁修建“書房樓”至今千餘年來,這裡始終是人們觀光、朝拜的聖地。每年的廟會牽動冀南地區和鄰省數十萬人,會期長達一月之久,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