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軍旅生涯,統治者,強人登台,權力之爭,子夜政變,新的權力架構,艱難時局,施政宣言,民意,粉碎政變,為政舉措,經濟政策,外交政策,宗教問題,爭議,民主轉型,政治轉型,拙劣的過渡,競選總統,家庭,財富,
人物傳記 軍旅生涯 1941年8月17日生於奈及利亞
尼日州 首府
明納 。
豪薩 -
富拉尼族 人,屬戈巴基(又稱古瓦里或基巴里)部族,信奉
伊斯蘭教 。父親是一名教授
穆斯林 教義的教師,他接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1957——1962年就讀於比達州立中學。1962年加入奈及利亞武裝部隊軍官團,1962——1963年在奈及利亞
卡杜納 軍事訓練學院學習。1963年被授予
陸軍少尉 軍銜。1963——1964在
印度軍事學院 學習。1966年晉升
陸軍中尉 。1966——1967在英國皇家裝甲兵中心受訓。1967年5月當國家南部的基督徒起來反對北部的
穆斯林 ,並宣布獨立的時候,
比夫拉戰爭 開始了,他在聯邦政府軍一邊作戰,1968年晉升
陸軍上尉 ,並於1968——1970年任奈及利亞陸軍第四十四步兵營營長。1970年在英國沃明斯特步兵學校學習,回國後任副旅長,同年先後晉升
陸軍少校 和
陸軍中校 ,1971年任奈及利亞國防學院教官。1972年在
美國陸軍裝甲兵中心和學校 學習裝甲兵軍官高級課程。1973年晉升為
陸軍上校 。1973——1975年任奈及利亞陸軍裝甲團團長。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上將 1975年7月,巴班吉達參與了推翻
國家元首 雅庫布·戈翁 將軍的
軍事政變 ,是政變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75——1980年任奈及利亞武裝部隊
裝甲兵 司令,1975年8月1日——1976年2月13日任
默塔拉·拉馬特·穆罕默德 軍政權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成為軍隊的實權人物。1976年2月13日,奈及利亞武裝部隊中的原戈翁派軍人發動未遂軍事政變,國家元首默塔拉·穆罕默德將軍遇刺身亡,政變的策劃者是他的朋友蘇卡·布卡·迪姆卡中校。政變者占領了
拉各斯 電台與軍政府對峙,為了阻止政變者利用電台進一步擴散影響,巴班吉達沒有攜帶任何武器,只身前往叛軍處,同其領導人會晤,並說服叛軍放棄武力抵抗向政府投誠。這次事件中,他所表現的靈活機敏和人格魅力使他成為一位英雄。
1976年2月13日——1979年10月1日任
奧盧塞貢·奧巴桑喬 軍政權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1977年在奈及利亞武裝部隊指揮與參謀學院學習,1979年在國家政策和戰略學院學習。1979年晉升
準將 。1980年在
美國海軍研究生學院 學習國際防禦管理課程。1981年任奈及利亞陸軍參謀勤務與計畫部主任,1983年晉升
少將 。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少將 這些年來,巴班吉達始終沒有刻意博取公眾注意力的欲望,默默無聞的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很長一段時間內,奈及利亞豐富的石油儲備給它帶來了豐厚的收入,20世紀70年代進入“石油繁榮”時期。1979年奈及利亞實現“還政於民”,大選產生了文官政府,成立奈及利亞第二共和國。然而,第二共和國的當權者治國無方,只知任人唯親、
爭權奪利 ,
貪污腐化 之風愈演愈烈,大部分石油收入被侵吞挪用,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來改善貧苦人民的生活狀況,隨著國家的發展,
貧富分化 不斷擴大。由於1981年國際油價下跌,加之政府指導政策失誤,盲目發展和嚴重浪費造成國民經濟形勢不斷惡化。1983年12月31日他在推翻總統
阿爾哈吉·謝胡·沙加里 的軍事政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變後,第三裝甲師師長
穆罕默杜·布哈里 少將上台執政,巴班吉達將軍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全國國務委員會委員、陸軍參謀長。
統治者 1985年8月27日,以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少將為首的武裝部隊高級將領再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執政20個月的
穆罕默杜·布哈里 少將為首的聯邦軍政府,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成立了新的軍政府。易卜拉欣·巴班吉達任奈及利亞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主席、聯邦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同時兼任部長委員會主席和國務委員會主席,晉升
陸軍上將 。1990年1月10日兼任國防部長。1993年1月兼任國家安全防務委員會主席。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總統 強人登台 權力之爭 以穆罕默杜·布哈里將軍為首的軍政府上台執政後,經濟不但仍無起色,而且進一步惡化,社會問題越來越尖銳。軍政府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國家元首布哈里將軍並不是1983年推翻沙加里文官政權的“一二·三一”軍事政變的策劃者,而是被政變的兩位主要策劃者陸軍參謀主任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將軍和最高司令部參謀長通德·伊迪亞邦將軍推舉上台的。布哈里地位虛弱,處境艱難,1985年4月遂以健康原因提出辭職。於是,屬於北方豪薩-富拉尼族,受到陸軍支持的巴班吉達和屬於西部約魯巴族,得到海軍、空軍一些軍官和南方一些州長支持的伊迪亞邦展開了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實力強勁的兩巨頭相持不下,最高軍事委員會內部達成妥協,布哈里繼續留任,但將一部分權力移交給相當於擔負總理職務的軍政權二號人物、最高司令部參謀長伊迪亞邦。同年8月18日,伊迪亞邦赴
麥加朝覲 ,巴班吉達認為發動政變的時機已到。
子夜政變 1985年8月27日子夜,以巴班吉達為首的一批將領發動軍事政變,他們所指揮的親信部隊開進首都拉各斯,占領了聯邦軍政府的機構,逮捕了軍政府首腦穆罕默杜·布哈里將軍及其親信,巴班吉達的最大政敵通德·伊迪亞邦將軍在回國後也被軟禁。軍事政變進行的順利,沒有發生流血事件。27日凌晨,政變集團的發言人喬舒亞·多戈尼亞羅準將在拉各斯電台發表政變公報,政變軍人集團在公報中指責布哈里軍政府濫用職權、爭權奪利和貪污腐化以及嚴重浪費國家財產,使奈及利亞陷於財政破產和國家分裂的絕境,他們為了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不得不發動政變;還宣布解散最高軍事委員會、聯邦執行委員會和國務委員會,並廢黜了布哈里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職務,已任命巴班吉達為聯邦總統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政變指揮部宣布關閉所有機場和封鎖邊境,並在首都拉各斯和全國各州實行宵禁。
27日夜,巴班吉達將軍以新的聯邦軍政府首腦身份發表全國講話,闡述新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及發動政變的原因。他說,前政權對經濟的錯誤管理和缺乏公共責任感,導致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前政權首腦布哈里個人的獨斷專行、對反對派的無情鎮壓和對社會輿論的壓制,是發動政變的主要原因。他表示新政府決定改組治安機構,釋放所有政治犯和被關押的學生和記者。在談到經濟問題時,巴班吉達總統表示將拋棄前政權的僵硬政策,如將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恢復談判,在靈活的基礎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共識,以獲得
國際組織 和
西方國家 的貸款來緩解奈及利亞的經濟困境。巴班吉達的講話一再強調,解決經濟困境和發展是新的軍政府的首要任務。
巴班吉達總統和阿巴查將軍視察防務
推翻布哈里政權的軍事行動,以及政變部隊在軍事行動中採取避免流血的和平手段,也沒有以往大規模地打擊前政權人員的做法,同時強調尊重人權和釋放政治犯,特別著重宣布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採取緩解經濟危機的措施等一系列行動,受到大多數奈及利亞人的歡迎。奈及利亞主要報紙、政界著名人物和社會賢達、民眾團體和學生組織紛紛發表聲明,對巴班吉達取代布哈里建立新的聯邦軍政府表示支持。
新的權力架構 與過去的歷屆軍政府相似,巴班吉達的聯邦軍政府首先對參與政變的領導人論功行賞,按功勞和勢力大小排座次,還照顧各軍兵種的權益以及地區和部族的利益。在新成立的最高權力機構——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的28名成員中,有少將9人、準將14人和中校4人,還有1名警察總監,名副其實的由武裝部隊將領們控制政權。這與許多非洲國家由中下級軍官發動政變執掌政權的現象有著很大的差異,實質上是軍部首腦們的“
宮廷政變 ”。在27名軍人委員中,陸軍占17人,海軍和空軍各占5人,這與陸軍是奈及利亞武裝部隊支柱的狀況相符合。
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主席由巴班吉達將軍擔任,其他重要成員有國防部長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多姆卡特·伊·巴利上將、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相當於
副總統 和
總理 )埃比圖·烏基韋
海軍準將 、陸軍參謀長
薩尼·阿巴查 少將、海軍參謀長奧古斯圖斯·艾科莫
海軍少將 、空軍參謀長易卜拉欣·穆罕默德·阿爾法
空軍少將 、警察總監埃蒂姆·伊尼揚、
阿布賈 聯邦首都區 部長馬曼·基雅·瓦察少將、武裝部隊指揮和參謀學院院長保羅·奧穆少將、貿易部長穆罕默德·加多·納斯科少將、裝甲兵總部主任喬舒亞·多戈尼亞羅準將、訓練和條令部部長杜羅·阿賈伊準將、炮兵司令阿卜杜拉希·馬姆曼準將、東部海軍司令部司令史蒂芬·阿洛科海軍準將、西部海軍司令部司令穆爾塔拉·尼亞科海軍準將、海上訓練司令部司令通德·埃萊格貝德海軍準將、
戰術空軍司令部 司令巴約·拉瓦爾空軍準將、空軍後勤司令部司令努爾丁·伊馬姆空軍準將、空軍運輸司令部司令勞倫斯·科伊尼揚空軍準將、運輸和航空部長傑里邁亞·烏塞尼準將、工程和住房部長哈姆扎·阿卜杜拉希空軍準將、內政部長約翰·沙加亞中校、通訊部長坦科·阿尤巴中校、新聞和文化部長安東尼·烏克波中校、社會發展、青年和體育部長艾哈邁德·阿卜杜拉希中校等。
執政委員會的28名成員中有近半數是被廢黜的最高軍事委員會成員,表明新的聯邦軍政府與前屆軍政府有某種連續性的關係。執政委員會組成的另一個特點是,以北部穆斯林為主(共有16人),其餘的是南部的基督徒和泛靈論者(以伊博族和約魯巴族為主)。這些情況也反映了奈及利亞政治的複雜性。
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任命了一個部長委員會行使政府的職能。政府的部級機構由19個增加到22個。在22名部長中有12名軍人,但石油、財政和外交部長這些重要職務由接近軍人的文職人員擔任。外交部長博拉吉·阿金耶米博士是奈及利亞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石油部長塔姆·戴維-韋斯特教授是著名的石油專家,法務部長兼總檢察長博拉·阿吉博拉大律師是奈及利亞律師公會主席,衛生部長拉蘇米-庫蒂教授是奈及利亞醫學協會副主席,教育部長朱布里·拉米努醫生是奈及利亞大學委員會執行秘書和邁杜故里大學副校長,科技部長埃曼努爾·烏伍馬格布亨姆旺·埃莫馮是喬斯大學副校長。新的部長委員會的組成也考慮到地區和部族的關係。部長委員會也保留了前政府的6名成員,如國防部長、石油部長等,表明與前政府的某些繼承性。執政委員會還成立了一個由各州督軍參加的國務委員會,使各州軍事長官參與聯邦軍政府的事務,並加強
聯邦政府 與地方政府的溝通。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上將
部長委員會和國務委員會的主席均由執政委員會主席巴班吉達將軍擔任,巴班吉達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職務,並且增加了一個共和國總統的職務,這是奈及利亞的先後五個軍政府首腦中第一個擁有總統的頭銜。事實證明,巴班吉達將軍又成了一名獨攬軍政大權的新的獨裁者。巴班吉達曾就軍人參政問題,表達了他的個人見解:”我們每個人,特別是軍官團的每個成員都非常熟悉治國之道。“這反映了巴班吉達將軍和他的同僚們對軍人干預政治的強烈願望,這也表明了巴班吉達軍政府不會輕易的、自動的將政權移交給文官政府。
艱難時局 施政宣言 奈及利亞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在向全國發表的宣言中,闡述了新的聯邦軍政府的國內外政策,但強調新的軍政府將著重治理國內事務,其首要任務是改善惡化的經濟狀況。將致力於優先加強國內的建設、解決急速上升的
通貨膨脹 和嚴重的失業問題,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軍政府的另一個治理國家的重要任務是開展消滅貪污腐敗運動,建立廉潔政府。執政委員會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公民自由,並尊重奈及利亞輿論的新聞自由法令。新政府的基本目標是恢復經濟、建立
社會正義 和發揚
自力更生 的精神。為了整頓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執政委員會成立了一個清查貪污的專門委員會,著重調查前軍政府與
比利時 、
法國 、
奧地利 和
義大利 簽訂的四項用石油換取工業品的貿易協定,因為這牽涉到數十億美元的賄賂。但新政府的法令中,缺乏嚴厲懲罰高級官員
貪贓枉法 的具體措施。
相較於穆罕默杜·布哈里的嚴厲和果斷,易卜拉欣·巴班吉達的執政風格更加注重靈活和策略,是一位有條理的統治者。
民意 以巴班吉達將軍為總統的新政權雖然受到多數奈及利亞人和輿論的歡迎,但卻面臨歷屆軍政府無力解決的經濟危機並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一名名叫本·埃澤的大學生在回答記者詢問時說,他尚未看出任何值得慶賀的曙光,他說:“在過去,我們的希望多次被新的軍政權動聽的言論所激動,但到頭來這些希望都成為泡影。”這位大學生的評論反映了大多數奈及利亞人的思想。
粉碎政變 北方軍人未遂政變
1985年12月18日,奈及利亞聯邦軍政府粉碎了一起北方穆斯林軍人企圖推翻以巴班吉達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政變。政變是由北部地區的高級軍官和聯邦軍事機構的成員共同策劃的。由於政變計畫泄漏,引起聯邦軍政府的注意,採取了防範措施,政變被消滅在萌芽中,大多數參與者被逮捕。以巴班吉達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為了殺一儆百,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除了將政變主要策劃者逮捕外,還監禁了所有與政變有牽連的中下級軍官,大約有300多人陸續被捕。1986年3月5日,政變主謀、原聯邦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成員兼聯邦首都區部長馬曼·瓦察少將被處決。
這次政變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穆斯林認為巴班吉達將軍的聯邦軍政府是少數部族和南方人的政權,他們批評巴班吉達只任命了兩名豪薩-富拉尼族將軍參加28人組成的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他們還對任命伊博族人奧帕拉迪克為《新奈及利亞人報》主編尤其感到憤怒,因為該報一直被認為是代表北方穆斯林利益的喉舌。同時,北方穆斯林軍人一直對聯邦軍政府保留被推翻的布哈里軍政府一些部長和州長的職務表示不滿。
對聯邦軍政府宣布拒絕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24億美元貸款繼續談判的決定不滿,認為這是被作為削減軍隊官兵軍餉的藉口,政變者認為軍隊不能為奈及利亞的經濟災難負責。因為在奈及利亞武裝部隊的官兵中,北方穆斯林占多數,他們的收入也是經濟落後的北部地區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巴班吉達政府拒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貸款問題繼續進行談判,因為
IMF 提出了極其嚴厲的苛刻條件,它不但將擾亂整個奈及利亞經濟和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而且有損於民族尊嚴。
這次軍事政變,雖然在發動的前夕被破獲,並嚴厲地懲處了政變者,但並未能消除武裝部隊中不同部族和地區出身的軍人集團之間的矛盾,也就未能消除軍人集團之間爭奪聯邦權力的因素。
南方軍人未遂政變
1990年4月22日,以奧古阿贊·奧卡少校為首的一批奈及利亞南方軍人在首都拉各斯發動軍事政變,圍攻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部、武裝部隊執委會(聯邦軍政府)和總統巴班吉達將軍官邸所在地多丹兵營,企圖一舉攻占、控制整個奈及利亞的軍事指揮和權力中樞,搜捕巴班吉達總統及其他軍政要員,以摧毀聯邦軍政府。
但由於兵力不足和缺乏重武器,政變部隊的進攻遭到忠於聯邦軍政府的軍隊的堅決抵抗,突擊計畫受挫,搜捕軍政府領導人的計畫也告失敗。雖然攻占了拉各斯國家電台和一些兵營和戰略要地,但沒能達到控制整個首都的目標。政變部隊在與忠於軍政府的部隊激戰中逐漸處於下風。這起政變的實質是南部伊博族為主的少壯派軍人反對北方穆斯林控制的武裝部隊司令部和武裝部隊執委會,具有明顯的部族主義和
地區主義 性質。
政變部隊準備不足和組織上的混亂,沒有及時關閉拉各斯國際機場,也沒有切斷拉各斯的國際通訊線路,陸軍參謀長薩尼·阿巴查中將得以調集忠於政府的部隊組織反撲,各地區的軍事長官猶豫不決,沒有立即回響政變者的呼籲,當他們從阿巴查將軍那裡得知武裝部隊司令部仍掌握著軍權以及巴班吉達總統仍活著的訊息後,立即表示效忠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經過將近一天的戰鬥,叛亂最終被鎮壓下去。
以巴班吉達總統為首的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對叛亂者的懲罰是嚴厲的,先後逮捕與政變有直接牽連的863人。同年7月27日,聯邦特別軍事法庭宣判42名叛亂軍人死刑並立即執行。9月13日又處決了27名軍人。這一嚴厲懲處的做法,是對反對巴班吉達總統及武裝部隊執政委員會的人的一次警告。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總統發表電視講話 巴班吉達總統在電視講話中譴責了妄圖製造分裂奈及利亞聯邦的陰謀家,要求全國人民保持鎮靜,以幫助恢復全國的社會秩序。他同時向全國人民保證,他的軍政府將履行“還政於民”(即建立文官政府)的諾言,宣布將於1992年將政權移交給民選的政府。還表示,所有在政府中任職的軍人將於1990年9月底前退役。
為政舉措 經濟政策 1986——1988年,奈及利亞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下分別執行這些政策,奈及利亞經濟實際上有所增長,尤其在出口領域增長較快。但是代價太大,由於貨幣大幅度貶值,公共部門和城市階層實際工資下降,普通人的
生活品質 大幅度下降,政府連基本的
服務職能 都缺乏資金運行。伴隨著大幅度削減公共服務開支,失業率飆升、糧食價格上漲,以及民眾的教育和衛生支出負擔增加,不滿和騷亂等現象持續致使“結構調整計畫”難以維持。由於結構調整計畫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
經濟成長 相應放緩、
資本外逃 、
實際利率 為負的影響下,巴班吉達放棄了結構改革,迅速恢復通貨膨脹經濟政策和部分扭轉放鬆管制的措施。奈及利亞的經濟經過這一大圈,破壞嚴重。
外交政策 在對外政策方面,巴班吉達政府仍然堅持以非洲為中心的外交政策,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保持和改善同所有國家的關係。
宗教問題 巴班吉達宣布正式加入了
伊斯蘭會議組織 (2011年6月改名為
伊斯蘭合作組織 ),奈及利亞由觀察員國升格為正式成員國,這和當時國內宣布是一個
世俗國家 的政策是有一定矛盾的。此舉在國內引起輿論譁然,特別是奈及利亞南方的非穆斯林強烈反彈,再次挑起奈及利亞內部的宗教民族矛盾。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的影響下,奈及利亞宗教矛盾迅速激化,
卡諾州 爆發了大規模暴力衝突,喪生者數以千計。穆斯林軍官布哈里藉機推翻沙加里政權上台執政。布哈里執政期間,軍政權接管了幾所按照
基督教 命名的學校,並對
基督徒 要求建立
教堂 的申請遲遲不予答覆;與此同時,大量
清真寺 卻得以建立。為了削減政府開支和控制
外匯儲備 ,布哈里軍政權不得不大量削減了對穆斯林
朝聖 的資助,這招致了穆斯林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指責布哈里反對朝聖。不久,布哈里又開始實行沙加里政府曾提出的一項建議,即廢除
復活節 後星期一作為公共假期。在
基督徒 的強烈反對下,這一政策也被廢止。布哈里執政時期,既沒有推行他所許諾的各項改革,也沒能滿足基督徒和穆斯林的一些訴求,政府不久就陷入危機。結果,另一位穆斯林巴班吉達將軍取而代之。
在巴班吉達執政期問,奈及利亞設立了一個名為“
沙里亞 委員會” 的機構,它事實上成為穆斯林與基督徒就
伊斯蘭教法 問題爭論的一個論壇。巴班吉達還設立了“長者委員會”,試圖解決關於伊斯蘭教法紛爭的問題,但成效甚微。在巴班吉達執政時期,還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小震動。1970年以來,奈及利亞就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觀察員。
1985年12月,伊斯蘭教會議組織照例邀請奈及利亞參加將於1986年1月在
摩洛哥 召開的會議。奈及利亞外交部照例要求其駐摩洛哥大使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但是,在外交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巴班吉達成立了一個由幾位有影響力的穆斯林組成的小團體赴摩洛哥北部城市
非斯 出席會議。他們的目的不是以觀察員身份與會,而是要求伊斯蘭會議組織接納奈及利亞為正式會員國。該組織自然喜出望外,甚至省略了所有手續,立即給予奈及利亞完全會員國資格。這件事進行得十分隱蔽,就連奈及利亞總參謀長事先也毫不知情。秘密入會的事件在奈及利亞政府官員中引起了混亂,巴班吉達軍政權二號人物埃比圖·烏基韋準將公開宣布自己對此事不知情,幾周后他就被解職。奈及利亞基督徒認為,烏基韋被解職與他發表的聲明有直接關係。他們譴責政府無權讓奈及利亞加入任何宗教組織。穆斯林則認為,巴班吉達政府的這一秘密行動是在向基督徒讓步太多之後終於回到了穆斯林事業上來的一次行動;穆斯林還看到了加入伊斯蘭會議組織帶來的經濟利益。
巴班吉達也意識到這一突然舉動給兩派帶來的震動,便於1986年2月設立由基督徒和穆斯林各12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專門研究該事件的深層影響,以及進一步探詢政府該如何更好地處理宗教事務。但該組織建立伊始就按照宗教界限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此後,由於國內壓力不斷增加,巴班吉達政府又於1987年1月設立宗教事務諮詢理事會,專門探討不同宗教問理解和對話的方式。阿巴查執政時期,奈及利亞又加入了
發展中八國集團 ,在基督徒之間又引發了對國家世俗性的擔憂。可見,在國家民族建構過程中,擁有各種資源的政府應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政府應當倡導各種宗教(主要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和平共處、宗教寬容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自己所屬宗教的利益有意支持一種宗教,人為製造宗教矛盾和衝突,更不應當將宗教問題政治化,利用宗教問題達到政治目的。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
爭議 巴班吉達允諾制止政府的腐敗,結束對人權的侵犯,取消對批評政府的新聞工作者所進行的審查,為維護國家的統一,他任命不同部族的人擔任重要職務,很快,他就獲得了國民的信任和擁護,他說服了他們接受即將推行的苛刻的經濟制度,這一制度可能會給大多數人帶來暫時的困難,但卻有望獲得長期的穩定。為了防止腐敗,他禁止任何曾在執政委員會中任職的人成為新的民選政府的候選人。他同時也不允許任何人申請其前政黨對其予以承認。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 然而,巴班吉達政府同樣存在著腐敗,國庫收入中數億美元的石油收入不翼而飛,巴班吉達曾宣稱要結束穆罕默杜·布哈里軍政權長期存在的侵犯人權行為並許諾到1990年建立文官政府,結果是在他的統治下延續了最為糟糕的人權記錄,並發生多起至今仍為懸案的政治謀殺。
1993年6月12日,巴班吉達以選舉中存在舞弊行為,取消了被當地媒體稱為奈及利亞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民主選舉,此舉至今仍備受爭議。
民主轉型 政治轉型 1987年7月,巴班吉達政府宣布計畫於1992年“還政於民”,向第三共和國文官政府過渡,同時決定全國增加兩個州達21個州。1989年5月頒布新憲法,將於1992年10月1日生效。1989年5月3日軍政府宣布解除長達5年之久的
黨禁 。不久,全國有40多個政黨相繼成立。巴班吉達總統認為均不符合政黨登記條件,於10月7日宣布解散新成立的所有政黨,由他欽定全國推行
兩黨制 ,正式確定建立
社會民主黨 和國民共和大會黨。這兩個政黨是由軍政府發起、組織並提供經費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辦政黨。兩黨均於1990年9月正式成立,
社會民主黨 主要代表南方勢力,國民共和大會黨主要代表北方勢力。1991年軍政府再次宣布增加9個新州,全國共達30個州。
巴班吉達總統與阿比奧拉 拙劣的過渡 1992年7月4日奈及利亞國民議會參眾兩院選舉,社會民主黨取勝,在上下兩院中均占多數席位。1993年6月12日正式舉行全國總統大選,國民共和大會黨推舉的阿爾哈吉·托法和社會民主黨推舉的莫舒德·阿比奧拉參加總統競選。6月14日全國選舉委員會公布了首批14個州的計票結果,阿比奧拉以65%的票數領先。大選初步結果揭曉後,立即引起國民共和大會黨及其支持者的不滿,指責社會民主黨和選舉委員會有勾結,提出停止公布大選結果。於是,全國爆發了一場大選風波。6月23日,巴班吉達軍政府以大選中存在舞弊和參加投票率過低為由,宣布這次總統大選無效,終止“還政於民”計畫。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一些主要城市,成千上萬民眾連日上街遊行,抗議軍政府取消大選,要求還政於民,全國社會動盪,政治面臨危機。
巴班吉達總統和阿巴查將軍 迫於國內政治經濟的重重困境和國外壓力,巴班吉達於1993年8月17日宣布辭去總統等全部職務。8月26日,他把政權移交給以歐內斯特·肖內坎為臨時總統的全國臨時政府,結束了他8年軍政府的執政生涯。 然而全國臨時政府無力支撐局面,僅僅執政82天就宣告垮台,巴班吉達麾下最兇悍的將軍、國防部長薩尼·阿巴查接管政權,開始了新的軍事獨裁統治,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未能生效施行,奈及利亞第三共和國尚未誕生就胎死腹中。
競選總統 下野後的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在1999年奈及利亞實現
民主化 後,繼續活躍於政治舞台,並在2007年和2011年兩次競選奈及利亞總統。
2006年8月15日,巴班吉達接受《
金融時報 》的採訪時表示他將將在2007年的奈及利亞全國大選中競選總統,他說他這樣做是“在奈及利亞人民的旗幟下”,並指責奈及利亞的國家政治精英們助長了種族和宗教暴力。2006年11月8日,巴班吉達將軍登記報名獲得執政黨奈及利亞人民民主黨的候選人資格,但同年12月初在黨內初選前夕,巴班吉達宣布撤回他的人民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當時,在奧巴桑喬總統的操縱下,人民民主黨實際已經選定
奧馬魯·穆薩·亞拉杜瓦 為執政黨總統候選人。而人們也普遍認為巴班吉達勝選的希望渺茫。
2010年4月12日,易卜拉欣·巴班吉達的發言人宣布,巴班吉達將參加2011年奈及利亞總統選舉。2010年9月15日,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將軍在阿布賈雄鷹廣場舉行誓師大會,正式宣布參加奈及利亞2011年總統大選。巴班吉達競選總部外宣部主任卡西姆·阿菲布瓦說,巴班吉達將以奈及利亞執政黨人民民主黨為競選平台,努力獲得黨內的初選提名。
巴班吉達在出席競選誓師大會時表示,經濟、就業、尼日河三角洲的
安全 、
電力 、
石油天然氣 、
教育 、
醫療 、
農業 、
交通 、
住房 和可信的外交政策將是其國家政策的主要內容。巴班吉達進一步表示,其政府關注的三個重點領域包括國家安全和凝聚力、青少年和婦女的發展問題,以及一個嶄新的社會規劃。而打擊腐敗和創造就業機會則是其執政後的首要政策目標。他認為,腐敗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奈及利亞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其反腐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沒有解釋、無法解釋”的財富來源和國家治理過程中“有法不依、有罪不罰”等腐敗問題。他還承諾將採取積極的巨觀經濟政策,給奈及利亞人提供200萬個就業崗位。
但是,2010年10月1日奈及利亞慶祝獨立50周年活動期間首都阿布賈發生爆炸,隨後的巴班吉達競選總部總幹事、傳媒大亨雷蒙德·多佩西被逮捕並受到審訊,警方認定他與
尼日河三角洲 解放運動前領導人亨利·奧卡聯合製造了獨立日爆炸案。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 輿論認為,巴班吉達宣布參選總統,公然對總統
古德勒克·喬納森 宣戰,並指派多佩西擔任競選運動主席,負責媒體宣傳事宜。
美聯社 說,多佩西的遭捕進一步表明,爆炸案的背後可能牽連著政治因素,而非先前猜測的恐怖主義因素。在那之後,多佩西以“無端侵犯”他自由把國家情報部門告上法庭。
2010年5月,時任奈及利亞總統
奧馬魯·穆薩·亞拉杜瓦 在首都阿布賈去世,副總統的喬納森隨後宣布就任總統,並於同年9月正式註冊參加2011年的總統選舉。喬納森出生於南部尼日河三角洲地區,代表南部利益,與出生北部的巴班吉達有著不同的支持集團和票倉。
2011年4月,易卜拉欣·巴班吉達以
全奈及利亞人民黨 候選人身份參加總統大選,但最終失利。
家庭
財富 奈及利亞的前軍人總統易卜拉欣·巴班吉達可以說是最富有的一位非洲領導者,儘管他較少被人談及。這位牙縫很大的軍事將領稱自己為“邪惡天才”,是非官方統計中奈及利亞和非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這位年屆七旬的軍事獨裁者於1985年至1993年間統治著奈及利亞,人們普遍認為他在1992年的
海灣戰爭 中,通過石油暴利賺得了120億美元,並洗掉了這筆
黑錢 。迄今為止,巴班吉達沒有為這些錢提供任何正當的來源解釋,並且所有的錢都神秘消失了。由於奈及利亞這些巨富和權勢人群通常都凌駕於法律之上,因此巴班吉達至今還在自由走動。巴班吉達的財富通過數家代理機構,投資給一些由奈及利亞富人擁有或管理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