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拉尼族,非洲西部的跨界民族。又稱菲拉尼人、富拉人、富爾人、頗爾人、富爾貝人等。為非洲第四大 族,僅次於埃及人、豪薩人和阿爾及利亞人。分布在西非和中非廣大地區,分屬奈及利亞、幾內亞、塞內加爾、馬里、喀麥隆、尼日、布吉納法索、等國。屬柏柏爾人和蘇丹尼格羅人的混血人種。多信伊斯蘭教,部分信基督教或保持萬物有靈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富拉尼人發祥於非洲大陸塞內加爾河流域及其南部的福塔托羅高地。本為遊牧民族,經過600年的遷徙,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擴散過程中與當地各族雜居混合,形成幾個較大的聚居區,但多數已融化於其他民族之中,失去其本族語言,放棄遊牧生活,改營農業、手工業或商業,皈依伊斯蘭教。
基本介紹
歷史
1804年,他自稱“信士的長官”,以贊比爾和昆比為基地,領導富拉尼人各部落和豪薩族的穆斯林發動聖戰,推翻戈比爾等豪薩城邦貴族的統治,相繼攻克戈比爾、卡齊納、卡諾、扎里亞、阿爾卡拉瓦、達烏拉等諸小公國,統一豪薩諸城邦。1808年,他自稱哈里發,以索科托為首都,建立政教合一的富拉尼帝國。其轄地包括今奈及利亞北部、貝寧(達荷美)東北部、尼日西南部和喀麥隆北部,面積約達50萬平方公里。1809年,奧斯曼宣布退位,擔任宗教領袖,以索科托為傳教中心,專門從事傳教和著述立說。他將帝國分為索科托和格萬杜兩個王國,其子穆罕默德·巴拉魯統治索科托王國,統轄東部諸酋長國,其弟阿卜杜拉統治格萬杜王國,統轄西部和南部諸酋長國。
1817年奧斯曼逝世後,其子穆罕默德·巴拉魯被擁立為索科托第一任素丹,採用“信士的長官”稱號,成為帝國的政治和宗教領袖。他建立國家各項制度,發展農業和商業,倡導擴大對外貿易,獎勵伊斯蘭學術文化,為帝國的強盛時期。1831竿,索科托王國與格萬杜王國合併,使政令得到統一。
1837年,穆罕默德·巴拉魯去世後,其後裔一直繼承素丹位,多次發動“聖戰”,鎮壓各地的叛亂和宗教異端活動。帝國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為國教,大力傳播瓦哈比派教義,遵奉罕百里派教法學說,以伊斯蘭教法治國,醫制蘇菲派各教團的活動。禁止拜謁聖墓,嚴禁飲酒、睹博、放高利貸和多神崇拜的習俗。在各地興建有大量隋真寺、宗教學校,刊印《古蘭經》、聖訓及阿拉伯語等經籍向各地發行。首都索科托為伊斯蘭學術文化中心,建有宮殿、皇家清真寺、圖書館、書店、古蘭經學校,聘請希賈茲、埃及的伊斯蘭學者來此傳教和講學,促進了伊斯蘭學術文化的發展。1853年,索科托素丹同英國簽訂商務條約,經濟上依附英國。1903年,英國殖民軍擊敗索科托軍隊,帝國大部分領土併入英屬北奈及利亞保護國,其餘小部分被法、德兩國瓜分。
宗教信仰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churchs)、東正教(EastenOrthodoxy)、基督教馬龍派等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
風俗
富拉尼人非常愛美,在他們看來,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美通過一種獨特的形式表現,那就是刺青。除了像現代人一樣在身體上刺青,富拉尼人還用比皮膚顏色更深的黑色或紅褐色顏料在臉上“繪圖”。
對於富拉尼人來說,勇猛無畏是必備的素質。富拉尼人有一個傳統節日,叫莎羅節,這是鍛鍊青年人意志力的節日。節日開始時,青年人按年齡組合,擺出挨打的姿勢,嘴裡念念有詞,由同齡人揮鞭抽打。這時,挨打的人不僅不能喊痛,還要保持笑容,稍有動搖,就會被看作是“膽小鬼”。已婚男子也可以參加,但他們怕疼的代價更為慘重,那就是失去妻子。
分布
起源
尼日的富拉尼人有大約一百萬,占尼日總人口的10%,分布在這個國家的各地。從歷史和語言學的角度看,尼日的富拉尼人分為兩個小族群:一個是西富拉尼人,他們是從馬里,經過布吉納法索,遷移到尼日,主要居住尼日河谷地帶;另外一個是東富拉尼人,他們也是從馬里,經過貝寧和奈及利亞,長途遷移到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