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弗雷德里克 ·盧加德(Lord Frederick John Dealtry Lugard,1858年1月22日—1945年1月22日),
勇士 ,
冒險家 ,非洲殖民史的主要人物,間接統治理論的提出者和實踐者,
布乾達王國 的征服者,英屬尼爾利亞的創建者,生於印度。參加過19世紀80年代英國對阿富汗、
蘇丹 和
緬甸 的殖民戰爭。1907~1912年任駐香港總督,任內創建了
香港大學 。香港譯名盧吉勳爵,又譯盧嘉、盧迦、盧吉士或
盧押 。1914~1919年任統一後的
奈及利亞 高級專員。
盧吉 為了避人耳目,隨探險家戴維·
利文斯通 到
東非 海岸,1888年,他抵達
莫三比克 ,在那裡他成為非洲大湖公司的雇員,他指揮的一個代表團前往
尼亞薩湖 ,與阿拉伯奴隸分子作戰,封鎖
桑給巴爾 販奴 基地並解放奴隸。1888年5月在尼亞薩蘭湖幾乎重傷斃命,休養了近一年後才離開尼亞薩蘭。1890年前往
蒙巴薩 ,參加英國東非公司工作。1890年8月率公司商隊深入1000公里不毛之地前往
布乾達王國 ,靠帶著幾挺機槍打退了無數的打劫者,全程歷時5個月。發現這裡的各種教徒和名義上的國王正在進行複雜的鬥爭。盧加德上尉經過18個月的活動,結合外交技巧和顯示軍事力量,迫使國王姆旺加兩次與他簽訂隸屬英國的保護條約。但在這期間,東非公司無視盧加德的努力,決定退出。他回到英國,發起一個政治運動,說服
首相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的政府接收他開拓的
烏干達 保護國 。並指出法國競爭對國防造成的危害,1893年,他發布了第一本書《我們崛起的東非帝國》和他在尼亞薩蘭和烏干達冒險的自傳。1894年 6月,英國政府與烏干達簽訂新約,烏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接著,英國於1896年將其保護範圍擴大到烏干達全境。
1894年-1895年應皇家尼日公司的邀請,與法國公司競爭勘查中部尼日。從尼日又去南方半沙漠的
貝專納 保護地,為經營金剛鑽開採而勘查。這時,英國政府才授予他官職,委任他建立一支非洲兵團,與法國爭奪殖民地,這就是著名的西非邊防軍。未及,英政府委任他為北奈及利亞高級專員。3年中他在當地建立英國統治,他運用
土著 國家和部落酋長,通過他們實施統治。
1885年2月結束的
柏林會議 ,確定了幾“
有效占領 ”的原則,加速了列強瓜分非洲的進程。萊、法、德在
西非 展開激烈角逐,英國在
奈及利亞 的殖民統治受到兩面的威脅。東面德國占領了
喀麥隆 ,1886年和1893年兩次與英國締結條約,德國處心積慮地要擴張其勢力範圍。西面法國發動了強大攻勢,1893年占領
象牙海岸 ,1894年征服
達荷美 ,並繼續北進和東進。1898年5月,英法軍隊在
法紹達衝突 ,形成劍拔弩張的局面。是年6月14日,英法就奈及利亞西部和北部邊-界問題初步達成協定。這種國際形勢也要求英國政府必須儘快採取新的措施,來穩定它在
奈及利亞 的殖民統治。狡猾的英國統治集團懂得,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從當地社會內部尋找同盟者和支持力量才是最有效的。於是間接統治政策便受到
殖民主義 者的普遍重視。盧加德曾明確指出:“從印度的叛亂到
烏干達 和
獅子山 的造反,
大英帝國 的歷史已經表明,僅僅有少數英國官員,而沒有一個能一在危機中和英國站在一起、其自身利益和英國完全一致的階級,將會導致發生危險。”
盧加德男爵 北奈及利亞
保護國 面積達8.3萬多平方公里,1906年人口約有700萬。而盧加德用來管理如此眾多人口和遼闊地區的文職官員,1900-1901年只有704人,1905一1906年也只增加到266人,其中經常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國休假,實際的行政管理人員就更少了。
軍隊的情況也類似。1903年盧加德進攻
卡諾 的軍隊中有700餘名非洲士兵,只有30名歐洲人。與此同時,英國還在
黃金海岸 進行
阿散蒂戰爭 ,在南非進行
英布戰爭 ,盧加德曾受命派部隊去增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又從
奈及利亞 前後抽調約4,000名
土著 部隊和350名英國軍官赴喀麥隆對德作戰。在此條件下,即便英國殖民者想要在奈及利亞實行直接統治也是力不從心的。
至於奈及利亞當時的經濟政治發展情況也不利於英國實行直接統治。奈及利亞是
西非 文明古國之一,早在
殖民主義 者到來之前很久,北部
豪薩城邦 即十分興盛,農業和手工業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1804年富拉尼族教長
奧斯曼·丹·福迪奧 統一了豪薩城邦,建立起以索科托為中心的
富拉尼帝國 。這在十九世紀的非洲是少有的。所以當殖民者來到北部奈及利亞時,他們所面對的並不是落後、分散的原始部落,而是曾盛極一時的統一國家。雖然當時
索科托 蘇丹 對各城邦的控制權已大大削弱,但它們之間仍保持著形式上的隸屬關係,有著統一的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各城邦的埃米爾集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大權於一身,既是國王,又是軍隊統帥,也是教長。埃米爾為
世襲制 ,繼任者由城市貴族會議從王族中選出。各城邦的政權機構比較完整,在埃米爾之下設有維齊爾 (宰相)、馬吉(財務官)、阿爾卡利(法官)等官職,法庭、監獄齊備,還設有區、村、鎮各級酋長的地方政權。土地為封建的國有制,蘇丹、埃米爾、酋長享有土地支配權。他們建立了
國庫 和一整套的稅收制度。所有這些條件都為英國殖民者實行間接統治提供了可能。
奈及利亞 人民反抗侵略和奴役的鬥爭,對於英國統治政策的決定也有著直接的作用。盧加德在北部的征討每前進一步都遇到激烈的反抗。1903年2月進攻卡諾時,卡諾人民修築了堅固的工事,5,000名戰士嚴陣以待,迫使盧加德不得不傾其全部兵力才勉強取勝。在索科托,英國人遭到3,000步兵和1, 500騎兵的抵抗,英軍雖初戰告捷,但在布爾米戰役中卻被打得大敗,死傷400餘人。索科托陷落後,蘇丹退到東部地區,在他的號召下,來自卡諾、比達、博爾努等地的隊伍紛紛投入反抗侵略的戰鬥。同年6月,當時的英國代理高級專員華萊士在給殖民部的信中驚恐地匯報說:“(索科托和卡諾的)造反產生了一些沒有想到的嚴重情況......,人們似乎一致回響
蘇丹 的號召;男人、婦女和孩子丟下他(她)們的村鎮去追隨他;顯示出一種我從來不認為他(她)們會有的狂熱一精神。”這就是說,
奈及利亞 人民捍衛獨立的英勇抗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教訓了殖民者,使他們認識到在人民民眾中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單靠少數殖民侵略軍的直接鎮壓,一殖民統治是不會鞏固和長久的,必須輔之以其它間接手段。英國殖民者從挫折中還認識到:既然非洲的土王、酋長有著威信和號召力,如果能化敵為友,使他們為殖民政權服務,則可起到英國官員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如果能使原有的
土著 政權機構為殖民統治所用,既可減少殖民當局的行政費用,又可蒙一騙輿論,其效果是直接統治不可比擬的。
1906年初發生在索科託附近的薩提魯人民起義事件,對於殖民當局和土著統治者的靠近,間接統治秩序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是
豪薩族 貧苦農民,他們既反對殖民侵略者,也反對
蘇丹 、埃米爾的封建壓迫;起義隊很快,蔓延到許多臨近地區,並大敗革軍;向索科托:進軍。盧加德急忙調集大批軍隊鎮壓起義。索科托蘇丹被起義的反封建性質嚇破了膽,他完全拋棄反英旗幟,調過頭來全力阻止起義,派人護送英國駐紮官伯登進城,穩住英國人的陣腳。事後伯登心有餘悸地說:“只要他一(蘇丹)表示出一點猶豫,我毫不懷疑大群的‘塔拉卡瓦,(Talakawa,意指窮人階層立刻就會加入敵方,許多酋長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回響他們的請求,我們遇到的將不是孤立的、狂熱的叛亂,而是全面的反抗。”正是在蘇丹的帶動下,各地埃米爾紛紛站到一英國人一邊,表示願意援助英軍,子是侵略者與
土著 統治者同流合污了,起義終於被淹沒在血泊之中。事後,殖民者們曾感慨地說:“這種巨大的信任應當歸功於盧加德的政策及其間接統治制度”。這說明英國在
奈及利亞 實行間接統治制度,一是由於各種歷史條件所造成的。
個人生活 1902年,盧加德上校終於找到了一個可愛的妻子,動植物學家弗羅拉·肖,為了他的小妻子不受當地氣候的損害,他不得不離開非洲,擔任
香港總督 ( 1907-1912) ,他曾建議把
威海衛 還給中國,而換取中國政府永久承認
新界 歸英國所有。一些人認為,如果採取行動,香港可能會永遠留在英國手中。在任內最大的成就是1911年創建了
香港大學 。在盧吉主政期間,香港的人口約有50萬。在任內進行了各項建設,包括香港大學、
九廣鐵路 英段、高等法院、
郵政總局 等。其時,盧吉建議仿效
西方 ,籌辦
大學 。這個建議得到當時
兩廣總督 、
印度人 么地、本地商人
何啟 等人的支持。1910年,香港大學成立,盧吉兼任首任
校長 ,於1910年3月16日為香港大學奠基,後於1912年3月11日主持開幕禮。
盧加德離任時,有大批市民送行,
香港島 山頂的
盧吉道 (Lugard Road),香港大學的已清拆的“盧迦樓”(Lugard Wing, Old Halls)(後稱「盧迦堂」(Lugard Hall),都是以這位
港督 的名字命名的。
1912年,奈及利亞南北倆部分合併,他再度前往主持其事,與1914年1月1日正式宣布奈及利亞統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與英國的交通斷絕,又與喀麥隆的德軍作戰,他的處境頗為困難。戰後第二年盧加德退休,作為一個殖民地管理的權威,著有《不列顛赤道的雙重統治》1922年。1928年受封為
男爵 ,又先後受任
委任統治 委員會英國委員和國際非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