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威湖(尼亞薩湖)

馬拉威湖

尼亞薩湖一般指本詞條

馬拉威湖(Lake Malawi)亦譯尼亞薩湖(Lake Nyasa)。 位於非洲東非大裂谷最南面,非洲第三大湖泊。湖面海拔472米(1,550呎),靠近北端處湖水最深704米(2,310呎)。

馬拉威湖不僅風光旖旎,而且集多種佳景於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環繞,驚濤拍岸,有的地方又草原流水潺潺,特別是北部湖區,被譽為中南非洲最壯麗的湖光山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拉威湖
  • 外文名:Lake Malawi
  • 面積:29604 km
  • 別名:尼亞薩湖
  • 位置:非洲東南部
  • 劃界:莫三比克已經劃定完畢
  • 領土爭議國家:馬拉威 坦尚尼亞
地理位置,旅遊勝地,奇異現象,漁業資源,寓意,邊界爭議,

地理位置

湖的中線、北岸和東岸形成馬拉威與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的邊界。南北長584公里(363哩),寬16~80公里(1050哩),面積29,604km(11,430平方哩)。湖面海拔472公尺(1,550呎),靠近北端處湖水最深704米(2,310呎)。北端兩岸是林木覆蓋的李文斯頓(Livingstone)山脈、尼卡(Nyika)高原、維帕(Viapa)高地的陡坡。當地5--8月盛行清新的東南風。湖中部有利科馬(Likoma)島,島上有傳教機構和一座聖公會大教堂(1911)。在人口稠密的馬拉威湖岸的曼戈切(Mangochi)、恩科塔科塔(Nkhotakota)、恩卡塔貝(Nkhata Bay)和卡龍加(Karonga)有政府建的工作站。有14條常年河注入湖中,最大的是魯胡胡(Ruhuhu)河,湖水出口是尚比西河的支流希雷(Shire)河。湖中約有200種魚類,其中80%左右是當地特有品種。湖南端有商業性漁業。馬拉威鐵路公司經營客、貨輪運輸,把棉花、橡膠、稻米、桐油和花生運到奇波卡(Chipoka)鐵路起點,再經鐵路運往莫三比克的貝拉(Beira)。此湖的存在由葡萄牙人博卡羅於1616年加以報導,1859年英國探險家兼傳教士利文斯通從南面來訪。
馬拉威湖
馬拉威湖
馬拉威湖面積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長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屬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馬拉威湖周圍,除南部外,三面山巒迭障,風景秀麗。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魯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後向南流經希雷河贊比西河相連。湖區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威共和國境內,只有東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屬於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沿湖有卡龍加、恩卡塔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東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維皮亞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對聳立在狹長的湖面兩岸,形成兩道壁障,景色極為壯觀。

旅遊勝地

由於整個湖區位於裂谷地段,青山綠水,雲蒸霧繞,好似浮懸在半空之中的一處仙境。深入湖區,仰望絕壁險峰,瀑布奔瀉,銀線飛舞;遙望湖灣水域,微波細浪,茫茫無涯。加之湖區地帶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歷來就是非洲遊覽勝地,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光顧。

奇異現象

馬拉威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奇異湖泊。據報導,上午9時左右,馬拉威湖的泱泱湖水開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約“休息”兩小時,湖水繼續消失,直至出現淺灘才漸漸停息。4小時後,“退避三舍”的湖水絡繹返回“家園”,使馬拉威湖又恢復了原有的豐盈姿容。下午7時,湖水開始騷動,只見水位不斷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傾瀉八方;大約兩小時後,馬拉威湖才風平浪靜。但是,馬拉威湖的水位的消長並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有時一天一度,有時數日一回,有時數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時左右,“重演故伎”,前後約持續12小時。該湖水位漲落有序的奇特現象雖經各國地理學家多年探究,仍未解謎。
馬拉威湖
鸕鶿在馬拉威湖沿岸築巢

漁業資源

馬拉威湖還以魚類豐富而聞名於世,被生物學家們稱之為世界上研究脊椎動物的最好場所,是難得的天然實驗室。 在馬拉威湖眾多的魚類中,既具有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又具欣賞價值的首推麗魚。麗魚的生活習性很有趣,當成熟的雄性麗魚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岩石,或用嘴銜沙築就自己的沙堡後,便開始擇偶婚配。在此期間,它們各自嚴守門戶,絕不容許“他人”涉足,而對雌性麗魚則是殷勤之至。交配以後,雄性麗魚一身輕鬆,雌性麗魚則把魚卵含在嘴裡,直到孵成小魚,並把它們帶大。小麗魚是在“媽媽”的嘴裡長大的。雌麗魚嘴裡能容得下15~20條小麗魚。馬拉威湖還有一種有趣的麗魚,它們習慣於寓居蝸牛殼,還能改變自身的性別。假如雄魚不幸身死先亡,與其相愛的雌魚久盼不得相見,她便會因此變成雄魚。
馬拉威湖(尼亞薩湖)
馬拉威湖

寓意

馬拉威湖由斷層陷落而形成,舊稱尼亞薩湖,來源於班圖語,意為大水或湖泊,1965年改為現在的名稱。“馬拉威”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陽照射在湖面上,湖水泛起了一片耀眼的火焰般光芒,用做國家和湖泊的名稱,則意為美麗富饒的國土上有一個火焰般閃光的湖泊。
1984年馬拉威湖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註: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天然水域面積為5100km,僅相當於1/6個馬拉威湖)

邊界爭議

東南段馬拉威和莫三比克1954年劃定水域,莫三比克百分之25,並且在莫三比克水域奇茲姆盧島和利科馬島屬於馬拉威。1846年,葡萄牙商人科斯塔·卡多蘇(Candido José da Costa Cardoso)成為第一個到訪該湖的歐洲人。大衛·利文斯通抵達於1859年,並將之命名為尼亞薩湖(Lake Nyasa)。湖周邊的很多地區不久之後就被大英帝國作為了其尼亞薩蘭殖民地的一部分。不過葡萄牙人占據了該湖的東岸,利科馬島則被英國的中非傳教會作為了其傳教站,因此與其附近的奇茲姆盧島成為了飛地。
爭議和理由
坦尚尼亞認為其邊境應以湖中分。馬拉威則宣稱對整個湖面,包括坦尚尼亞沿岸擁有主權。兩者都引用了1890年大英帝國與德國之間簽訂的赫里戈蘭協約(Heligoland Treaty)作為證據,之後大英帝國奪取了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使得該湖所有水域歸屬於殖民地尼亞薩蘭。在隨後的殖民時代其司法轄區又被劃分為兩個。1954年英國和葡萄牙決定以湖中線為分界,其中靠近坦尚尼亞的奇茲姆盧島和利科馬島屬於英國。
1 根據1890年英國在馬拉威湖的邊界為東北岸 莫三比克這為主張
2 1954年劃分主要是英屬(莫三比克和坦尚尼亞)和葡萄牙(莫三比克)劃界。在英國獲得坦尚尼亞領土前和之前德國劃定邊界。湖面屬於英國。坦尚尼亞用這個條約作為主張
馬拉威湖(尼亞薩湖)
劃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