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雅庫布·戈翁(Yakubu Gowon,1934年10月19日——)
奈及利亞前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聯邦軍政府執行委員會主席(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陸軍上將。
人物傳記
早期生活
軍旅生涯
1953年,戈翁畢業於扎里亞公立中學,1954年加入奈及利亞軍隊,被派往
黃金海岸(
加納)軍官特別訓練學校受訓,1955年10月19日被授
陸軍少尉軍銜。1955——1956年在英國
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回國。1960年在奈及利亞-
喀麥隆邊境服役,任
排長和陸軍第四營
副官,同年11月隨第四營派往駐
剛果(
薩伊)的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執行
維和任務,1961年6月回國任陸軍總部
參謀。1962年被派去英國坎伯利參謀學院和拉蒂默三軍聯合勤務參謀學院深造,回國後再次被派往駐剛果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服役。1963年任陸軍副官長,晉升
陸軍中校。1965年再次去英國三軍聯合勤務參謀學院深造,1966年1月任陸軍第二營
營長。
政治崛起
1966年1月15日奈及利亞東區
伊博族青年軍官發動
軍事政變後,殺死聯邦總理巴勒瓦等一批
豪薩-
富拉尼族政界要人和高中級軍官,堅持
中央集權的陸軍總司令
詹森·阿吉伊-伊龍西將軍接管政權,建立
軍政府,雅庫布·戈翁任陸軍參謀長、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和聯邦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7月29日,奈及利亞再一次爆發了要求廢除
聯邦制、建立地區自治的
邦聯制的軍事政變,聯邦軍政府首腦阿吉伊-伊龍西被殺,兵變蔓延至各地,出現了席捲全國的部族仇殺和地區
分裂主義的浪潮,但最終被聯邦武裝部隊司令部中占多數的堅持聯邦制的力量壓制了下去。以雅庫布·戈翁中校為代表的武裝部隊接管了
聯邦政府,戈翁被推舉為聯邦軍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1966年8月1日任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
國家元首,1967年晉升
陸軍少將。1971年兼任經濟發展、農業和自然資源部長,同年10月晉升
陸軍上將。1972年4月任聯邦執行委員會主席。任職期間,極力主張民族和解以便使國家儘快擺脫
內戰局面。1975年7月29日,戈翁正在
烏干達首都
坎帕拉參加
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時,國內發生由
默塔拉·拉馬特·穆罕默德領導的軍事政變,結束了戈翁9年的軍政權統治,他被迫流亡英國。
為政舉措
重建聯邦
雅庫布·戈翁執政期間,在統一國家、穩定政局和發展以石油為中心的
民族經濟等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他提出“重建聯邦計畫”,堅決反對實施伊博族、豪薩-富拉尼族人從奈及利亞各地遣返到各自家園的計畫,聲言決不允許奈及利亞聯邦分裂為眾多的獨立的部族邦。戈翁本人出身北方小部族,他採取了依靠小部族和平衡大部族之間矛盾的做法,一方面滿足一些中小部族的要求,另方面相應地削弱各大部族的勢力和影響,以此來保持政局穩定。
戈翁在既承認部族權益的基礎上,實施削弱部族和地區勢力的方式,以鞏固聯邦制。為消除來自地區分裂主義和族閥主義的威脅,1967年5月,戈翁宣布廢除全國原有的基本上以三大部族為基礎的四大行政區,把全國劃分為12個
州:西北部州、東北部州、
卡諾州、中北部州、貝努埃-高原州、
夸拉州、西部州、
拉各斯州、中西部州、
河流州、東南州和中東部州,各州由聯邦最高軍事委員會任命軍事長官統治,其目的是使今後沒有一個單一的部族或單一的地區有力量推翻聯邦政府,這既打擊了分裂主義,也抑制了某一部族控制聯邦的企圖。“重建聯邦計畫”的另一項措施是,戈翁宣布將於1967年3月把軍政府權力移交給“文官政府”。其具體措施是制定新
憲法,建立全國性政黨,舉行
大選,恢復
議會,然後產生新的文官政府。
比夫拉問題
戈翁軍政權平息了長達近兩年時間的“
比夫拉戰爭”(1967年5月——1970年1月),維護了國家統一。
比夫拉戰爭又被稱作奈及利亞的
南北戰爭。比夫拉原是奈及利亞聯邦的東區,面積七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四百萬,以伊博族為主體(人口八百萬)。盛產棕櫚仁、
棕櫚油、
橡膠等,蘊藏大量
石油、
天然氣和
煤。東區的
伊博族(信奉
基督教)同北區
豪薩族(信奉
伊斯蘭教)歷來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有利害衝突,雙方為爭奪全國控制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1966年1月,伊博族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時,殺了聯邦總理巴勒瓦和不少豪薩-富拉尼族軍官。同年7月,西區發生了以伊博族軍人為主體的軍事政變,北區的豪薩-富拉尼族軍人集團害怕東部的伊博族和西部的約魯巴族軍人集團掌控聯邦政權,隨即發動反政變,豪薩-富拉尼族軍官接管北部地區的兵權和軍事基地。在首都的國防部和各軍兵種的指揮機構的北方部族的軍官也紛紛表示同情北部地區的
兵變。在這場亂局中,軍政府首腦伊龍西將軍和數百名伊博族軍官被殺,在北區,指揮官們要么失去對所屬部隊的有效約束或主動慫恿他們迫害和屠殺伊博族平民,旅居北區的三百萬伊博族人有五萬人被殺,一百多萬人被迫返回東區,大多數伊博族人要求東區脫離聯邦。
出身北部貝努埃的雅庫布·戈翁在北部出身的軍人(包括豪薩-富拉尼族軍人)的支持下接管聯邦政權後,無法用武力平定各地區的兵變,只好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但在“圓桌會議”上,主張建立鬆散的邦聯制和堅持聯邦制兩種主要意見相持不下,各方分歧嚴重。與此同時,東區的軍事長官
伊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上校憤怒地譴責北部地區發生的殺害伊博族軍人和平民的種族屠殺事件,公開指責豪薩-富拉尼族人的暴行。他表示對奈及利亞聯邦制的懷疑,認為唯有實行邦聯制或十分鬆散的
聯邦才能保持奈及利亞的統一,宣布東部地區將堅持高度自治。因此,東區與北方人控制的戈翁聯邦政府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豪薩-富拉尼族人則認為1966年1月伊博族軍官發動的軍事政變是伊博族企圖聯契約魯巴族奪取聯邦政權。因此,豪薩-富拉尼族中的激進分子要求北部地區實行自治或脫離聯邦。同時,這一情況也衍生出某些有勢力的部族企圖直接掌控聯邦政府。如部分
伊博人和
約魯巴人希望兩族聯合起來控制聯邦權力,以壓制奈及利亞第一大部族的
豪薩-
富拉尼人。多數豪薩-富拉尼人卻認為,憑藉他們人口占多數和地域遼闊的優勢,理應在聯邦政府、議會和武裝部隊中占統治地位。
1967年5月5日,戈翁軍政府公布“重建聯邦計畫”,將全國由4個區劃分為12個州,方案中最具爭議的是原東區盛產石油和擁有出海通道的非伊博族的東南州和河流州與伊博族控制的中東部州分割開,特別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
哈科特港(位於
尼日河三角洲,是奈及利亞第二大港口和
石油工業中心)被戈翁劃入河流州。伊博族認為新的行政區劃明顯侵犯和削弱了他們的利益,大大壓縮的他們的生存空間。1967年5月30日,奧朱古將軍宣布東區脫離聯邦,成立獨立的“比夫拉共和國”。同年7月,以戈翁為首的聯邦軍政府向比夫拉發動軍事進攻。
這次戰爭不僅是奈及利亞長期的部族、教派和地區矛盾的總爆發,還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
英國、
美國、
法國、
蘇聯都直接插手奈及利亞的這場內戰。這場戰爭實際上是
帝國主義和
霸權主義的一場石油爭奪戰。英國為了確保其在整個奈及利亞的傳統殖民利益,特別是在東區的石油利益(英國石油供應十分之一來自東區),大力支持戈翁,提供
軍事援助達一千萬
英鎊(合二千四百萬
美元)。蘇聯乘機擠進,向聯邦提供飛機和武器達二千五百萬英鎊(合六千萬美元),成為聯邦最大的
軍火供應者。美國一直把奈及利亞視為黑非洲的“西方櫥窗”,列為其對非洲“援助”的重點國家之一。內戰爆發後,
華盛頓再三公開聲明只承認聯邦政府為奈及利亞的唯一合法政府,繼續提供少量少量“經援”,但暗中卻協助比夫拉購買和獲得軍火,向比夫拉提供了七千八百萬美元的“救濟物資”。這是美帝國主義一貫的兩面手法。
兩年半的戰爭最終以比夫拉投降結束。雙方在戰爭中損失達十億美元。比夫拉的伊博族人死亡達二百萬人,一部分死於戰爭,大部分死於饑荒和疾病。伊博族元氣大傷,其勢力大大削弱,在此後數十年的國內政治格局中處於
邊緣化。
經濟和政治政策
戈翁在任期間正值奈及利亞進入“石油繁榮”時期,
國際市場能源和
原材料價格暴漲,石油財富促進了經濟發展。戈翁上台後繼續執行第一個經濟發展計畫(1962~1968年),1970年起制定並執行第二個經濟發展計畫(1970~1974年)。1970——1971年度
國民生產總值為44.6億美元。奈及利亞對外資實行“開放政策”,同時增加外國企業中奈及利亞
股份。1971年成立國家石油公司和國家礦業公司,並鼓勵私人資本成立更大的採礦公司,“以打破外國企業的壟斷”。
1972年政府頒布了《奈及利亞企業振興法》,將在奈及利亞開設的外資企業分類規定了本國人必須占有的股份比例,保證了民族經濟的進一步擴大。在戈翁統治期間,奈及利亞的
貪污腐化問題嚴重,隨著石油收入的盈利增加和經濟復甦,也助長了
腐敗的風氣。儘管國家元首戈翁將軍本人沒有捲入任何一宗腐敗醜聞,但他經常被指責縱容身邊的工作人員和親信的活動。而最
臭名昭著的是1975年夏的“水泥艦隊”醜聞。他在1972年實行的經濟
本土化政策在許多經濟部門禁止所有外國投資,除少數領域外排除外國人參與,結果得利的只是幾家奈及利亞本土
壟斷企業,這項法令被證明是非常不利於奈及利亞經濟的非石油投資。1970年10月1日,戈翁宣布了為逐步過渡到
立憲政府而創造條件的九點施政綱領,提出將在1976年“還政於民”。但在1974年10月又宣布撤銷上述諾言,加之部族政策及經濟政策等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戈翁終於被趕下台。
外交政策
對英、蘇、美、法均保持”友好“關係。經濟上與英國關係密切,但由於維護本國石油資源和利益,同英、美矛盾有所發展。奈及利亞是
大英國協和非洲統一組織的成員國,1966年起成為
西歐共同市場的”聯繫國“,1971年7月參加
石油輸出國組織(
歐佩克)。
同英國的關係
戈翁執政以來,一面繼續同英國保持關係,一面採取措施逐步擺脫英國的控制,拒絕同英國簽訂“防務協定”,反對英國向南非出售武器,參加歐佩克以對付英國等
西方國家的
石油巨頭。
同美國的關係
同法國的關係
法國在奈及利亞有一定的投資和貿易利益。法國在奈及利亞內戰期間大力支持比夫拉,兩國關係一度惡化。戰後,
愛麗舍宮轉而同奈及利亞改善關係,指使象牙海岸讓比夫拉領導人奧朱古離境,還邀請奈及利亞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部參謀長訪法。奈及利亞重新向法國派出大使,還讓法國石油公司恢復生產,但奈及利亞取得其三分之一的
股份。
同蘇聯的關係
過去,蘇聯同奈及利亞只有一般關係。後來,蘇聯利用奈及利亞內戰的機會,向奈及利亞聯邦軍政府提供大批軍火,擴大其影響力。戰後,蘇聯加強滲透,利用在野的親蘇勢力(包括奈及利亞社會主義工農黨、奈及利亞工會大會、尼蘇友好協會等)和提供援助,插手尼的內政,大力招收奈及利亞留學生。戈翁對此存有戒心,限制和打壓親蘇政黨和團體的活動。原定由蘇聯承建的造價五千萬英鎊(合一億二千萬美元)的鋼鐵聯合企業被推遲到下一個發展計畫。尼蘇關係較內戰期間有所下降。
同中國的關係
戈翁重視對華關係,在比夫拉戰爭結束後,立即宣布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1971年2月10日,兩國代表在開羅簽署了建交聯合公報,正式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此後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迅速。1966年起,戈翁政府一直在
聯合國投票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反對美國提案。
1974年9月8日~15日,雅庫布·戈翁應邀訪華,訪華期間會見了
毛澤東等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
訪華公報
新華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十六日訊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聯邦軍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雅庫布·戈翁將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公報
一九七四年九月十五日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
董必武和國務院總理
周恩來的邀請,聯邦軍政府首腦、奈及利亞武裝部隊總司令雅庫布·戈翁將軍閣下和維多利亞·戈翁夫人,於一九七四年九月八日至九月十五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陪同戈翁將軍和夫人訪問的有軍事長官、部長和政府高級官員組成的高級代表團。
雅庫布·戈翁將軍和夫人以及他們的隨行人員在中國逗留的七天期間,訪問了
北京、
上海、
廣州,參觀了
工廠、
人民公社,遊覽了
名勝古蹟,受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友好接待。
毛澤東主席會見了雅庫布·戈翁將軍,並同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
李先念副總理同雅庫布·戈翁將軍就進一步發展中、尼兩國友好合作關係、非洲當前形勢和兩國共同關心的其他國際問題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坦率的會談。雙方對會談的成果表示滿意。
雙方認為,當前世界形勢十分有利於
第三世界和世界被壓迫人民,而不利於
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和
霸權主義。日益覺醒和壯大的第三世界,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並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
雙方一致主張,國家之間的關係應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和
互不干涉內政原則為基礎;國家不分大小,不論貧富,都應一律平等。大國不應欺負小國,強國不應壓迫弱國,富國不應掠奪窮國。各國的事應當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國際上的事應當由世界各國平等協商解決。
雙方高興地看到,非洲團結反帝、爭取完全解放鬥爭的形勢也空前大好。雙方注意到,非洲人民在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捍衛本國自然資源和海洋權,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正義鬥爭中取得的巨大進展。雙方熱烈歡迎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的獨立並祝賀
幾內亞比索政府和人民所取得的光輝成就。雙方還保證對
莫三比克、
安哥拉、
辛巴威、
納米比亞和非洲其他地區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正義鬥爭給予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支持。雙方相信,英勇的非洲人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團結戰鬥,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贏得整個非洲的完全獨立和解放。
雙方堅決支持
阿拉伯人民和
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侵略、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正義鬥爭。雙方認為以色列侵略軍必須撤出一切被占領的阿拉伯領土,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必須恢復。
雙方認為,中、尼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是令人滿意的。雙方還注意到,中、尼兩國一九七二年簽訂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和貿易協定正在順利執行。為了增進兩國的友好關係,雙方還就文化和技術合作進行了商談。雙方相信,繼續發展和加強中、尼兩國友好合作關係是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的。
最後,雙方滿意地指出,聯邦軍政府首腦、奈及利亞武裝部隊總司令雅庫布·戈翁將軍和夫人對中國的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並為中、尼兩國的友誼做出了積極貢獻。
雅庫布·戈翁將軍和夫人以及奈及利亞代表團對訪問期間受到的熱烈歡迎和友好款待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和衷心的感謝。
下台
自食其言
雅庫布·戈翁將軍在1966年7月接管聯邦政權時,公開表示新的軍政府絕不熱衷於權力,並將於1967年3月前將權力移交給文官政府,但這一諾言沒有實現。在各方的壓力下,戈翁又在1970年宣布軍政府將於1976年前將政權交給民選的文官政府。1975年初,戈翁卻提出了移交權力的九大條件,主要有:1.必須完成改組武裝部隊的任務;2.必須完成國家開發計畫;3徹底消滅貪污現象;4.制定出一部新憲法。只要這些條件還沒有實現,軍政府就將繼續執政下去。戈翁這一談話,引起全國輿論的譁然,指責戈翁是一位貪婪權力的
獨裁者。
七月政變
武裝部隊內部的反對派早已
覬覦軍政府的權力,抨擊戈翁長期霸占聯邦政府元首的職位,認為唯有發動軍事政變才能將戈翁趕下台,並策劃在戈翁於1975年7月下旬出國參加第十二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之際發動政變。事實上,武裝部隊中的反對派要發動政變早已是半公開的秘密,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且校官集團曾在非洲首腦會議前一周向國家元首遞交了一份具有最後通牒性質的“改革建議”,希望戈翁自動和平地辭去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職務。戈翁雖然揚言要以
軍法懲罰他們的越軌行動,但已預感到危機的臨近,戈翁把他的憂慮告知他的衛隊長約瑟夫·加爾巴中校,要他加以防範。戈翁在動身出國前夕,匆忙將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送去
倫敦“度假”。此外,戈翁的親信和助手、掌握武裝部隊實權的陸軍參謀長戴維·埃喬爾將軍也預感到一場他無法應付的軍事政變即將發生,於是在戈翁出席非洲首腦會議前幾天,就攜帶他的家屬去倫敦作私人訪問。這樣一來,奈及利亞國內就出現了
權力真空。
1975年7月29日凌晨,奈及利亞武裝部隊發動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接管國家政權,廢黜了戈翁的國家元首、聯邦軍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位。事實上,作為國家元首衛隊長和治安部隊首腦的約瑟夫·加爾巴中校正是謀叛的軍人集團的核心人物,也是這次政變的實際領導人。
流亡生活
戈翁在坎帕拉獲悉國內政變的訊息後,還表現得比較鎮靜,因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事。他發表談話說,他接受反對他的軍人政變,並且保證對新的軍政府盡忠。隨後,戈翁飛赴奈及利亞的鄰國
多哥,並呆在靠近邊界的地方,以便了解奈及利亞武裝部隊中是否還有擁護他的力量,同時表示願意返回祖國。這使新的軍政府感到不安,害怕戈翁回國在武裝部隊中引起騷動,因而拒絕他回國。在新的軍政府使者的勸告下,戈翁離開多哥飛赴英國定居。
20世紀90年代初,戈翁創立了一個非宗派的宗教團體——奈及利亞祈禱團,總部設在英國。戈翁還以非洲“政治元老”的身份參與一些非洲事務。1992年創立“戈翁中心”,致力於
慈善活動和
傳染病的醫治和控制工作,參與幾內亞蠕蟲根治計畫和
日內瓦全球基金
愛滋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