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援助是漢語辭彙,解釋為國家或政治集團之間根據受援方的要求而提供的軍事上的支援活動。
軍事援助是漢語辭彙,解釋為國家或政治集團之間根據受援方的要求而提供的軍事上的支援活動。
軍事援助是漢語辭彙,解釋為國家或政治集團之間根據受援方的要求而提供的軍事上的支援活動。...
軍援,亦稱“軍事援助”。一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軍事物資、裝備、武器彈藥或技術的援助。分有償軍援、無償軍援和軍援貸款等。中國政府曾經向進行民族解放戰爭的一些亞...
南斯拉夫和美國軍事援助協定,美國向南斯拉夫提供軍事援助的協定。1951年11月14日由狄托與美國駐南大使喬治·艾倫在貝爾格勒簽署。1949年11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中國對外援助是中國政府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是中國政府對外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履行國際義務的重要內容。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促進開發中國家自力更生地發展自己的民族...
外國援助是一種從一國到另一國的政府間資源轉移。它除了出口收入、私人直接投資及證券組合式投資外,欠已開發國家的最後兩個主要外匯來源是政府間(官方)雙邊和多邊...
蘇聯援華指的是蘇聯對當時的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和新中國的人民政府採取的援助形式,是屬於外交手段的系列。...
敵性援助又稱“軍事性援助”、“敵意協助”。中立國船隻在海上運輸中援助交戰國一方的行為。內容:(1)參與戰鬥。中立國人民參與交戰國戰鬥,即表明其中立性質消失,...
軍事條約 (military treaties ) ,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之間締結的,規定軍事方面的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國際書面協定。內容一般包括建立維護締約國戰略利益和安全的軍事聯盟...
【美國軍事援華法案】1946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執行會議以15對2票通過《美國軍事援華法案》,在中國全面內戰爆發期間,美國對國民黨政府加強了軍事和財政...
美國國務院於本月十四日提付國會審議的繼續對華軍事援助法案,對中國的和平安定與獨立民主有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中國共產黨堅決反對此項法案。中共此種意見,並為...
對外援助統計是指我國對開發中國家和地區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援助的統計,我國對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援助.是本著周總理生前倡導的對外援助八項原則和“平等互利、...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美國在擴大越南戰爭、策動高棉政變的同時,又在寮國製造動亂,以提供軍事援助、派遣軍事顧問等形式,大力扶植寮國親美右派勢力,對寮國人民進行...
軍事外交是指國家在軍事方面的對外交往活動。是國家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軍事人員互訪,軍事談判,締結軍事條約,以及處理國際上的軍事事務等。...
軍事手段,以軍事的方法作為達到一定政治目的的手段。戰爭或戰爭威脅是最典型的軍事手段。此外,炫耀武力,侵犯領空、領海,製造邊境武裝衝突,實行軍事封鎖,援助武器裝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正確指引下,我軍事外交以創新理念和積極實踐贏得了良好開局。從推進大國軍事關係到構建有利周邊環境,從為提升戰鬥力創造平台到...
的調撥也是一大難題,由於歐洲戰爭同樣吃緊,加上納粹德國(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於當時歐洲大陸的海上封鎖相當嚴密,美國當時同樣也對歐洲戰場提供軍事援助。...
美法共同防禦援助協定,1950年1月27日由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法國政府代表鮑內在華盛頓簽訂,並於同日生效。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美國國會通過《一九四九年共同...
援助是冷戰時期美國為遏制所謂“共產主義擴張”而選擇的一種策略,其本質是為美國全球戰略服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對大陸東南亞的援助是美國對外援助及其對...
武官,古代指從事軍事的官員,現指外交使館的一部分。現在所說的武官的基本任務是從事軍事外交和軍事情報工作。同時,它還是使館館長的軍事顧問,在軍事交往和談判中...
美英共同防禦援助協定,1950年1月27日由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英國駐美大使弗蘭克斯在華盛頓簽訂,並於同日生效。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美國國會為支持該組織各成員...
冷戰時期美國對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是一篇世界史專業的博士論文,由余偉民指導,王昊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