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人民政府關於2016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是新鄉市人民政府2016年印發的意見。
一、指導思想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十三五”規劃的起步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全市工業經濟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對接《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以開展“招商引智活動年”、“資本運作服務年”、“作風建設年”為抓手,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為動力,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推進“4325”產業發展工程,著力發展主導產業,加快培育產業集群,推動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全力建設中原經濟區先進制造業強市。
二、發展目標
大力推進“4325”產業發展工程,最佳化提升裝備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現代家居4大支柱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培育龍頭企業,支撐新鄉發展;重點突破電池電動車、生物與新醫藥和電子信息3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大力發展大旅遊大健康和現代服務業;力爭到“十三五”末,7大工業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
三、主要工作任務和措施
(一)實施產業強市戰略,推進“4325”工程落實
1.組織產業規劃編制實施。全面對接《中國製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堅持擴大總量和調優結構並重,堅持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並舉,堅持開放帶動和創新驅動並進,著力推動7大主導產業發展。全面推進“十三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信息化發展規劃和裝備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電池電動車、生物與新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實施。
2.最佳化提升支柱產業。裝備製造:以新航集團、豫飛重工、威猛振動等為龍頭,著力推進智慧型製造,加快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大力開展振動機械、起重機械、數控工具機等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申報,推動高端裝備快速發展。組織企業申報聯合收割(獲)機和拖拉機行業準入、國家鑄造行業準入,指導企業申報智慧型製造專項、智慧型裝備發展專項和數控工具機專項。大力推進威猛振動智慧型移動破碎篩分系統產業化、北方車輛儀表年產30000套車輛線上綜合監控系統生產線能力技術改造、河南興迪鍛壓年產600台液壓設備等項目建設。食品加工:以百威英博、娃哈哈、克明面業等企業為龍頭,順應消費升級需求,積極發展冷鏈食品,加快開發綠色、安全的深加工產品,提高營養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比重。重點支持百威英博二期、克明面業二期等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麵製品、肉製品、乳製品、酒類及飲料產業。紡織服裝:以新鄉白鷺化纖、香港錦藝等為龍頭,加強化纖原料深加工、高檔面料、服裝產業的發展,利用新鄉化纖的基礎優勢,拉伸產業鏈,打造棉紡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新鄉高科技紡織服裝產業園,重點推進白鷺化纖10萬噸綠色纖維、香港錦藝20萬錠高檔紡紗等項目建設。現代家居:重點抓好以新飛電器為龍頭的家電產業轉型升級和以原陽金祥家具產業園為主導的家具產業達產達效,大力推進大班家具個性化定製項目,打造家電、板式家具、鋼製家具、家裝建材等優勢產業鏈條,積極培育電子商務+家居+家裝+消費金融新業態,形成基於網際網路的家居生產消費產業鏈。
3.重點突破新興產業。電池電動車:以科隆集團、環宇賽爾、河南鋰動、新鄉新能等為龍頭,抓住國家新能源材料及電池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的機遇,通過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採取多種合作模式,整合現有資源,加強與國內外產業龍頭企業的對接合作,盤活新鄉電池電動車產業,打造國家級產業基地。加強新鄉電池研究院研發能力建設,促進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生物與新醫藥:以華蘭生物、雙鷺藥業等龍頭企業帶動,加快推進中原經濟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單克隆抗體、雙鷺醫藥產業園化學原料藥、拓新生化核苷系列原料藥、華隆生物幹細胞庫等重點項目實施,實現生物與新醫藥產業整體規模和效益穩步提升。積極爭取為華蘭生物設立新的單採血漿站。電子信息:以紅旗區光電信息產業園、平原示範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等為承接地,積極主動融入鄭州航空港區建設,加強與北京、深圳等地對接力度,發展電子信息智慧型終端產業,進一步提高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綜合實力。以電波科技城、中兵通信科技園、地面數位電視無源雷達融合孵化基地等基地型項目建設為抓手,鞏固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優勢,加快智谷光電藍寶石玻璃鏡片等項目實施。
4.強化組織、產業基金支持。建立完善產業強市工作推進機制,強化組織保障,形成發展合力。根據我市產業發展實際需要,設立創業和產業投資基金等,通過財政投入資金的基金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全力支持我市產業發展,確保產業強市戰略、“4325”工程落實。
(二)抓好改革試點建設,大力發展產業集群
5.編制全國產業集聚集群創新發展綜合試點建設總體實施方案。以列入試點為契機,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抓緊細化實施方案,用好上級賦予的政策,在載體建設、產城互動發展、產業集群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推動改革創新,進一步突出主業,培育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
6.推動產業集聚區提質轉型創新發展。持續實施產業集聚區“1131”集群招商,即:每家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1個百億元產業集群,開工建設1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引進3個投資5億元的項目,實施10個主導產業鏈項目,提升集群效應。省級產業集聚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500億元。深入推進產業集聚區經濟體制、社會體制、行政體制、人事制度等改革創新,明晰權力、釋放活力、增強動力。7.培育壯大特色專業園區。各縣(市、區)要圍繞“4325”產業發展工程,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突出發展1—2個百億級的特色產業集群,更多優質資源向特色園區集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區中園、園中園。重點推進鳳泉區電池產業園、牧野區國家化學與物理電源產業園和現代物流產業園、紅旗區光電信息產業園、衛濱區西環綜合服務園區、衛輝市飲料食品產業園、延津縣食品產業園和環保產業園、經開區高科技紡織服裝產業園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高新區生物製藥產業園和製冷產業園、獲嘉縣裝飾塗料產業園和家居產業園、平原示範區印刷包裝產業園和電子信息產業園、原陽縣金祥家具產業園和國基中央廚房產業園、封丘縣健康食品產業園和電子商務產業園、輝縣市汽車配件產業園和大健康大旅遊等專業園區建設。力爭原陽家具產業園投產企業達48家以上,全面啟動家具物流園和國家級家具檢測中心建設;平原示範區印刷包裝產業園投產企業達10家以上;延津環保產業園入駐企業達26家以上;獲嘉縣裝飾塗料產業園入駐企業達16家以上,中原家居產業園入駐企業30家以上;衛輝市食品包裝產業園入駐企業達11家以上。
(三)加快兼併重組步伐,化解過剩做強龍頭
8.加強兼併重組引導服務。認真貫徹落實《新鄉市人民政府關於引導和促進我市企業兼併重組工作的實施意見》(新政文〔2015〕77號),強化稅收、財政、土地、職工安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導。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完善相關行業規劃和政策措施,加強和改善服務,創造良好環境,引導和激勵企業自願、自主參與兼併重組。
9.因企施策化解過剩產能。及早著手,摸清底數,用好用活支持政策,加強分類指導。對於有市場、有技術暫時存在困難的企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幫助企業儘快恢復活力;對於“殭屍企業”,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逐步實現市場出清;對於有重組意願的企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和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產業提檔升級。
10.強化“去產能”政策激勵約束。各級各部門要加強與國家、省有關部門的對口聯繫,及時掌握“殭屍企業”界定標準、處置的總體辦法以及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情況,第一時間做好對接、啟動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省專項獎補資金支持。嚴格落實國家“去產能”相關政策措施,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整合我市相關涉企資金,建立以獎代補、獎補後置機制等方式,加大特困行業過剩產能化解力度。嚴格執行行業準入,嚴禁新建產能過剩和“兩高一資”項目,嚴控低水平重複建設項目,大力淘汰落後產能。
11.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圍繞“4325”產業發展工程,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設立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規模擴張、上市重組、技術改造、創新發展、開拓市場等,持續開展星級工業企業評定獎勵。研究制定加快工業龍頭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對工業企業上規模、增效益等給予資金獎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對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企業,給予一定資金獎勵。優先爭取中央、省相關基金支持,優先安排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優先支持直接融資,優先爭取金融機構貸款,在項目用地上優先安排,在環境總量指標上重點傾斜,在人力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上優先給予保障。力爭經過5年的培育,全市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工業企業達到5家以上。
(四)加大招商引智力度,推動重點項目建設
12.大力推進工業企業招商引智。以開展招商引智年活動為契機,圍繞工業主導產業,明確主攻區域和方向,推動招商引資向招商與引智並舉轉變。珠三角以承接電池及電動車、光電觸控、軟體等產業為主;長三角以承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為主,加強與上海浦東新區經信委對接,抓住上海市及浦東新區產業結構調整機遇,推動浦東(新鄉)工業園建設;京津環渤海以圍繞央企招商引資為重點,深入研究中兵、中航、國藥等央企發展重點,強化央企和龍頭企業的二次招商,加強與北汽新能源和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的對接;鄭新產業融合以承接鄭州溢出效應為重點,藉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加強對電子信息、航空航材、印刷包裝、科技孵化、電子商務等產業對接,推動鄭新產業錯位、互補發展。要圍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建,從單純的招引項目和資金,向“人才+資金+項目”打包引進模式轉變,推進“項目+技術+團隊+資本”組合,達到引資與引智的雙贏。要以2016年9月份舉辦“全國知名高校院所走進新鄉暨技術對接、經貿洽談活動”為契機,集中簽約一批項目,加強我市工業企業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
13.創新方式提升實效。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招商中的主體作用和商協會的橋樑作用,大力開展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積極鼓勵在新發展的企業利用人脈關係、行業資源謀劃招商項目,開展與上下游合作夥伴的項目對接。加強與已落地招商企業對接,推動現有投資者增資引資,形成二次招商效應。按照精簡、務實、創新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參加國家和省舉辦的重大經貿招商活動,做好參加省級層面安排的“第五屆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以及圍繞“一帶一路”、“沿長江經濟帶”、“國際產能合作”、“對接德國工業4.0”等舉辦的一系列產業對接活動的組織工作,力爭引進一批推動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集群項目。持續最佳化招商環境,完善招商項目推進機制,提高招商引資“三率”水平。
14.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堅持打基礎、謀長遠,抓住國家政策視窗期,全面融入全國全省發展大局,重點圍繞“4325”產業發展工程,謀劃一批彌補短板、夯實基礎、創造優勢的重大項目,健全重大項目動態儲備庫。繼續堅持已有重大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強化項目建設服務和保障。堅持提高投資效率,擴大工業有效投資。2016年,重點推動總投資832億元的167個5000萬元以上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其中,新開工47個,續建120個,竣工81個。
(五)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發展檔次
15.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實施智慧財產權數量質量雙提升、產業集聚區專項行動等,積極推進中原城市群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建工作,支持新鄉高新區創建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示範企業、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或優勢區域等科技創新主體。組建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利申請量不低於3500件。
16.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加快實施科技協同創新創業專項行動計畫,完善政府主導、各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機制,建設協同辦公和科技信息化平台、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專家庫,培育科技協同創新創業中心1—2家。鼓勵企業開放研發檢測平台,服務全市企業。加強對外科技開放與合作,藉助我市“招商引智”活動年契機,構築科技創新的合作大協同。
17.加快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改進和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制定、完善增強創新活力、發揮人才支撐、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與金融融合等一批配套政策檔案,真正形成“1+X”的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強化創新保障,增強工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形成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的工作新常態。
18.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推進電子商務示範創建工程,加強與滬江網、淘寶網等企業對接與合作,培育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高新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經開區北京網庫實體經濟電商產業園、紅旗區阿里巴巴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示範區等項目建設。繼續開展“豫貨通天下”工業企業和電商企業對接活動,按照“生產企業+電子商務+信息網路+物流配送”模式,引導工業企業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和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深化採購、銷售環節電子商務套用。大力開展與深圳市怡亞通公司“企業供應鏈服務”項目對接活動,整合供應鏈上下游,強化協同運作。充分發揮電子商務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用,推動校企合作,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人力支撐。支持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創客中心,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平台。
19.推動綠色發展。全面抓好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建設,大力推動清潔生產、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在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等重要環節實施一批改造項目和示範工程,緊緊抓住生物資源與終端消費品、“城市礦山”與再生製品兩個對接鏈條,構建循環型生產方式,打造綠色製造服務體系。持續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技術改造重點領域和方向,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製造技術的融合,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強對發電、水泥、化工、造紙等涉氣、涉水重點排放行業和企業的治理,推動達標提質、清潔生產、綠色發展。
20.品牌引領提升質量水平。以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為契機,推進質量強市戰略、品牌戰略、標準化戰略實施。堅持政府質量獎獎勵制度,積極培育省長質量獎企業,培育評審市長質量獎5家;實施名牌戰略,爭取培育10個河南省名牌;推動質量誠信建設,爭取培育10家質量誠信A等工業企業。
(六)強化金融資本支持,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1.加強資本運作服務。以開展資本運作服務年活動為抓手,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全面落實企業新三板掛牌三年行動計畫,按照“掛牌一批,簽約一批,後備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新三板企業工作檯賬,完善後備企業資源庫,形成梯次發展的格局,確保2016年底全市掛牌公司總數達到30家。積極推動企業上市、併購重組和再融資。大力發展債券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引導企業合理利用直投公司資金、股權投資基金。加大與保險機構合作力度,積極引進保險資金。發揮新型城鎮化、戰略新興產業等發展基金作用,加大社會融資力度,推動工業企業融資機制創新。
22.強化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積極倡導正確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意識,認真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八部委《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重點支持星級企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改、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項目,以及企業兼併重組、重大技術裝備、工業強基工程等領域,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擴大小微企業抵押擔保物範圍,積極推廣動產、應收賬款、智慧財產權、股權質押等抵質押貸款品種。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合理採取分期償還貸款本金等更為靈活的還款方式,減輕小微企業還款壓力。
23.防範和化解企業資金風險。完善主辦銀行制度並逐步拓展至小微企業,推行聯合授信管理,強化銀企自律機制,增進銀企信息溝通;充分發揮應急轉貸資金作用,建立重點產業和企業資金鍊動態監測協調處置機制,積極幫助企業防範和化解因暫時資金周轉困難而有可能引發的資金鍊斷裂風險。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等行為,增強銀企互信,確保融資主渠道暢通。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嚴控企業內部風險。
(七)加快信息化建設,推動“兩化”深度融合
24.提升完善網路基礎設施。以落實“寬頻中國”示範城市創建目標為契機,加大寬頻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4G網路深度及廣度覆蓋,持續推進寬頻網路的提速降費,充分發揮“寬頻新鄉”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機制,解決寬頻建設難點,推動全市移動和固定寬頻的普及套用和保護。25.持續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通過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明確兩化融合發展目標、重點方向和實施路徑。總結提煉兩化融合經驗和做法,開展示範推廣,引導企業加快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業務創新和組織變革,培育數據驅動、網路協同、精細管理等新型能力。
26.深入實施“網際網路+”製造業行動計畫。重點推進新航集團、金龍銅管、成林包裝、台冠電子、大班家具等一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探索發展智慧型工廠、智慧型裝備和智慧型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我市製造業的融合發展。同時,支持有條件的高新區等產業集聚區建設智慧型製造示範試驗區、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創客小鎮。
(八)深化企業服務活動,打造優良發展環境
27.完善企業服務機制。制定2016年企業服務活動工作實施方案,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市級領導分包服務機制,破解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建立企業服務例會制度,定期綜合協調企業熱點、難點問題,通報企業服務工作開展情況,督導各項優惠政策貫徹落實情況。健全企業服務長效機制,完善市縣兩級企業服務工作制度,建立企業服務問題台賬制度及問題辦理、進展月度報告、定期跟蹤走訪、季度工作通報等制度,確保全年問題辦結率達90%以上。完善政企溝通機制,推動政企溝通“零障礙”。強化精準服務,穩定企業生產經營。28.加強企業培訓提升。健全企業培訓提升機制,統籌安排年度企業家培訓專項資金不低於100萬元,持續開展“請進來”“走出去”培訓,更加注重對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做好資本運作、財務管理、企業創新、品牌行銷等,開展專題性、重實效的提升培訓。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組織有關機構及部門專業人員,大力開展資本運作、融資服務、項目申報、智慧財產權保護、企業商標戰略、質量管理提升等針對性、實用性業務知識培訓,每2個月開展一次政策宣講大會,不定期赴各縣(市)、區開展政策巡講活動,幫助企業及時全面了解並用足、用活、用好政策,打造有利於企業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
29.強化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建立市、縣兩級經濟運行監測平台,創新縣(市、區)、重點行業以及150家行業代表性重點企業經濟運行、重大事項及時報告等聯動工作監測機制,加強用電量、訂單、產品價格等工業先行指標監測,及早發現、妥善應對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經濟運行例會,深入分析經濟運行態勢,準確把握經濟運行特點,提高經濟運行分析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集中協商解決重點行業及重點企業熱點、難點問題,形成服務企業發展的合力。
30.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積極對接、嚴格落實國家、省關於降低企業交易、人工、物流、財務、電價、稅負等各項政策。建立並公布權責清單,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及時做好國務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銜接落實工作。全面清理和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逐步形成公開公平、規範有序、誠信高效的中介服務市場環境。做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工作,加大對違規收費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31.持續轉變工作作風。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狠抓工作落實、提升服務理念、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形成釘釘子、重落實的幹事創業氛圍,為產業振興和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