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國發〔2012〕9號,以下簡稱《綱要》),堅持以質取勝,努力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全面提高我市質量總體水平,建設中原經濟區強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豫政〔2012〕103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鄉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
- 類別:實施意見
- 地點:新鄉市
- 發布單位:新鄉市人民政府
一、充分認識貫徹《綱要》,建設質量強市的重大意義
質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實力的綜合反映,是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自1997年我市頒布實施《新鄉市質量振興實施計畫(1996—2010年)》以來,我市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有關推進質量工作的政策措施,通過持續推廣ISO9001質量體系國際標準和卓越績效國家標準等先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設立市長質量獎,開展質量立市和質量提升活動,大力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名牌戰略,引導社會各行各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全民質量意識不斷增強,質量基礎工作不斷加強,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全市質量總體水平提升明顯。但是,我市質量發展的基礎還相對薄弱,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片面追求數量忽視質量和效益的現象依然存在,自主創新和品牌創建能力不強,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現代服務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服務質量水平離消費者要求還有距離,提升空間很大;城市基礎設施、商品房及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質量水平還不盡如人意;環境質量的改善,任重道遠。
“十二五”及今後一段時期,是我市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推進質量發展,建設質量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市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標準、人才、技術、市場、資源等需求更加突出。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探索走出一條“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堅實的質量基礎,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對質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認真貫徹《綱要》,堅持以質取勝,建設質量強市,把質量作為發展大事、民生大事、立市大事抓緊抓好,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是提升綜合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之舉,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民眾切身利益的根本所在,是建設幸福新鄉、文明新鄉和宜居生態新鄉的必由之路。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綱要》和省政府《實施意見》,大力實施質量提升戰略、推進標準化和品牌建設,著力構建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質量創新體系、質量誠信體系,著力落實責任、加強監管、創新機制、最佳化環境,著力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夯實基礎、綜合施策,全面提升產品、服務、工程和環境質量水平,加快建設質量強市,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社會質量意識持續增強,全市質量基礎工作明顯加強,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和帶動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集群,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經濟發展和效益明顯提高,基本建成質量強市。
1.產品質量全面提高。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產品質量總體水平明顯提升。主要工業產品採用國際標準率達到90%以上,重點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超過40%,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大宗食品質量安全狀況保持穩定良好,生產加工環節食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3%以上。爭創1個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3個以上河南省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培育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2.工程質量穩步提高。工程質量水平顯著提升,重點工程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築、交通、水利等大中型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98%以上。建築工程節能效率和工業化建造比重不斷提高,城鎮新建民用建築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實施率不低於95%,人民民眾對工程質量(尤其是住宅質量)滿意度明顯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投訴率逐年下降,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優質工程及名牌施工企業。
3.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全面推行國家和地方服務質量標準,重點服務行業實施GB/T19004標準,醫療、旅遊、文化體育產業等生活性服務業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顧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凝聚中原文化特色的服務名牌。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交通運輸等重點生產性服務業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顧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響力大、質量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服務質量明顯改善,顧客滿意度明顯提升。
4.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實施碧水藍天工程。節能環保型產品普遍採用,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全面推廣,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比重顯著增加,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碳排放強度、森林覆蓋率、城區綠化覆蓋率、主要污染物減排等指標居全省前列。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質量提升戰略,提高質量總體水平。
1.提升產品質量。依靠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標準完善,加強產品可靠性設計、試驗和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新產品研發,促進我市產品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高可靠性轉型。在特色裝備製造、製冷、食品、汽車零部件等優勢支柱產業深入開展質量對比提升活動,制定質量改進和趕超措施,最佳化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圍繞安全、優質、高效、品牌,建立完善農產品、食品的良好生產規範和可追溯制度,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2.提升工程質量。完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及有關中介代理機構的監管。大力推進建設工法開發和套用工作,推廣套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行樣板引路、標準化施工等精細化管理措施,加強工程設計和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加強工程抗震設防,增強學校、醫院、住宅等抵禦地震災害能力。切實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管理。加強對保障性住房、城市交通、車站、輸變電等涉及民生的重點工程建築材料質量的監督檢查。實施“精品工程”,鼓勵企業爭創“魯班獎”及“中州杯”獎等品牌工程。
3.提升服務質量。圍繞建設幸福新鄉,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以提升顧客滿意度為重點,加快推進服務業標準體系建設。引進現代經營方式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以實施標準化、規範化為手段,提升物業管理、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服務質量。借鑑國內外服務業先進技術和標準,推進現代物流、金融、旅遊、文化等現代服務業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加快培育壯大八里溝、萬仙山、比干廟等一大批具有品牌優勢和影響力的服務名牌,帶動整體服務質量提升。建立完善服務業顧客滿意度調查評價體系,強化對服務業質量提升的指導作用。
(二)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協調發展能力。
4.強化現代產業技術標準引領作用。圍繞構建我市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生物與新醫藥、動力電池與電動車、現代煤化工等新興產業和食品、紡織、造紙、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技術標準研製工作,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突出抓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研究,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轉化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建立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標準體系。大力開展聯盟標準制訂工作,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拓展現代服務業標準覆蓋面,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5.增強現代農業標準化發展能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緊緊圍繞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入開展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國農業標準化先行區。建立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的農業標準化新模式,完善農業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運輸存儲、農產品期貨貿易、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農業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支撐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生產的技術標準。加快發展綠色農業,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
6.提升公共服務標準化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技術標準體系,圍繞綠色建築、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關鍵技術,開展綠化與園林、環境衛生與市容治理、垃圾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配套建設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加強城鄉安全保障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交通、建築等事故災害多發領域安全生產標準體系。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加強社會事業領域標準化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服務標準化活動,提高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標準覆蓋率,推進“兩型社會”建設。
(三)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綜合競爭實力。
7.健全品牌發展機制。制定新鄉市品牌培育發展規劃和措施,健全以消費者認可、市場競爭中產生為基礎的名牌培育制度。探索推行品牌貨幣評估制度,開展品牌價值評價試點,鼓勵企業爭創品牌價值500強企業。建立名牌培育激勵制度,對名牌企業在人才引進、財政稅收、項目引進、融資服務、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鼓勵將名牌產品、地理標誌產品、馳名商標產品、自主創新產品優先列入政府採購目錄。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名牌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最佳化自主品牌發展環境。
8.開展知名品牌創建。著力通過自主創新、品牌經營、商標註冊、專利申請等手段,培育爭創一批知名產品品牌、服務品牌、文化品牌。在特色裝備製造、製冷、汽車零部件等優勢支柱產業培育形成一批享譽全國的名牌產品。大力推進品牌農業戰略,在優質大米、專用小麥、畜產品等特色農產品領域培育形成一批名牌農產品。將區域特色產品培育形成一批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積極培育知名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品牌。
9.加強品牌示範引導。以高新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等為重點,積極開展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活動,培育形成一批質量標準水平先進、品牌帶動輻射作用強的國家級、省級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圍繞推動產業集聚區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形成一批以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河南名牌企業為主體,以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為載體的區域品牌。建設具有影響力的南太行風景旅遊度假區、黃河文化旅遊帶,打造我市知名品牌景區和精品景點。
(四)加強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發揮企業質量主體作用。
10.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建立質量安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明確企業法定代表人對質量安全負首要責任、企業質量主管人員對質量安全負直接責任。在企業中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實施企業法人和質檢崗位人員考試制度,實行質量安全“一票否決”。企業要嚴格執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及應急處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及工程質量缺陷備案制度,切實履行質量擔保責任及缺陷產品召回等法定義務,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建立健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機制。
11.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企業要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全面全員全過程質量管理,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嚴格質量控制,嚴格質量檢驗和計量檢測。積極推行質量、環境、能源和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大力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比對、質量成本控制、質量管理小組、卓越績效示範企業創建等活動。食品生產企業要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PEM(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等先進質量安全管理模式,切實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12.發揮優勢企業示範引領作用。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積極爭創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分享標桿企業成功經驗,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推動我市龍頭骨幹企業成為制定國家、省標準的主體,將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方法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推廣,帶動提升整體質量水平。鼓勵龍頭骨幹企業制定企業聯盟標準,引領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帶動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和管理創新,增強質量競爭力。
(五)加強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嚴格質量安全監管。
13.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各級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加強企業質量安全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強化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以及生產、流通、進出口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形成質量安全監管網路。制定實施我市重點監管產品和工程建設項目目錄,加強對關係國計民生、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的重點產品、重大設備、重點工程及重點服務項目的監管,加強對食品、飼料、兒童老人用品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建築材料、重要消費品、應急物資的監督檢查,完善生產許可、強制性產品認證、重大設備監理、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管、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登記管理等監管制度。14.嚴格質量準入和退出機制。充分運用生產許可、認證認可等法律和行政手段,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發揮質量監管職能作用,對涉及人身健康、財產安全的產品和重要敏感進出口商品,進一步嚴格質量準入條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對不符合安全標準或存在不合理危險的產品實施召回,對危及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的產品強制其退出市場。進入產業集聚區的食品生產企業要高起點、高水平建設。重點研究制定實施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資源浪費的行業和產品嚴格市場準入,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對不能滿足準入條件的企業,因責任過錯造成重大質量安全事故的工程建設相關責任單位,造成重大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服務主體,依法強制其退出相關領域。
15.實施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制定質量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共享風險信息資源,提升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預警水平和防範處置能力。建立重點產品、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分析評估制度。實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和產品傷害監測制度,對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質量風險及時發布預警。重點強化食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對重大質量安全隱患及時提出處置措施。完善有害生物防禦體系、進出口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進出口工業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保障進出口農產品、食品和工業品質量安全。16.嚴厲打擊質量違法行為。深入開展重點產品、重點工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點市場質量執法,查辦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侵犯智慧財產權、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等質量違法行為。健全處置重大質量違法突發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聯動執法機制。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工作,加快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對重大質量安全案件實行聯合掛牌督辦,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刑事司法打擊力度。
(六)加強質量創新體系建設,完善質量發展創新機制。
17.增強質量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大質量科技投入,加強質量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質量創新服務平台,加大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力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質量技術創新體系。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要素集聚的優勢,建立一批重點突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質量創新基地。推動實施重大質量改進和技術改造項目,培育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質量新優勢。
18.推進企業質量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提高質量的主要抓手,切實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專利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安排的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產品研發、質量技術攻關。積極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研究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性產品和服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全市50戶規模優勢企業和30戶高成長性企業及其他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業公共技術研發設計中心、產業化基地,努力形成集研發、設計、製造和系統集成於一體的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開展民眾性質量技術創新活動,組織生產管理一線工人進行質量技術攻關。
19.加強質量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推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培養質量創新人才。推動河南師範大學、新鄉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設立質量相關專業,造就一批質量創新領軍人才。加強與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的合作,打造一批質量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創新團隊。建立和規範各級質量教育培訓機構,重點加強質量管理、標準化和檢驗檢測等方面的培訓。加大質量工程師的培育力度,激勵質量從業人員報考質量工程師,提高質量專業人員素質,為質量創新和質量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的質量技術管理人才。
(七)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最佳化質量發展環境。
20.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牢固樹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的理念,實施以質取勝的經營戰略。將誠實守信、持續改進、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質量精神轉化為社會、廣大企業及企業員工的行為準則,自覺抵制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加強質量誠信道德教育,提升全民質量意識,倡導科學理性、優質安全、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社會風尚。
21.健全質量信用制度。搭建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和物品編碼管理為溯源手段的質量信用信息平台,推動行業質量信用建設,實現銀行、商務、海關、稅務、工商、質監、工業、農業、保險、統計等多部門質量信用信息互通與共享。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和產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健全質量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質量信用分類監管。嚴格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制假售假、嚴重失信企業列入質量失信“黑名單”,並依法向社會公布。
22.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建立各類企業依法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把優質安全作為擴大市場需求的重要前提,倡導優質、安全、低碳、文明的消費模式,促進社會資源向優質產品、優秀品牌和優勢企業聚集。依法打擊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維護市場秩序,形成公平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暢通“12315”、“12365”等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渠道,有效調解和處理質量糾紛。強化質量輿論監督,震懾質量違法行為。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作用,促進行業自律。
(八)加強質量基礎工作,夯實質量發展根基。
23.強化計量支撐作用。建立科學合理、先進適用、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量值傳遞和測量溯源體系。大力推進法制計量工作,培育和規範全市計量檢定校準市場,推進以誠信計量建設為重點的民生計量工作,大力實施“計量惠民”工程,著力抓好集貿市場、加油機、民用“三表”和定量包裝商品的專項監管,加強計量器具的強制性檢定管理,推進計量誠信體系建設。圍繞我市經濟發展和重點建設項目,全面加強工業計量和工程計量工作。強化能源計量監管,研究制定高耗能設備節能監測標準、交通工具燃料消耗量限制標準、取水定額標準,健全能源計量數據採集、監測和管理制度。加快大口徑流量計量、大型醫療設備計量能力建設,完善計量技術服務體系,提升全市計量服務能力。
24.健全認證認可體系。建立健全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認證認可工作體系。大力推進質量、環境等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提高企業質量保證能力。積極推動節能、節水、節電、節油、可再生資源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工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強制性產品、有機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認證的監管,保障重點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對認證機構、諮詢機構、從業人員和獲證企業的監管,增強認證認可有效性。
25.建設檢驗檢測技術平台。圍繞我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產業集聚區的發展需要,以國家質檢中心建設為龍頭,以省級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建設為重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積極推進技術機構資源整合,最佳化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建設檢驗檢測資源共享平台。發揮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先進檢驗檢測技術研究、先進標準研製、質量創新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26.推進質量信息化建設。加快質量信息網路工程建設,完善質量行政許可網上審批系統,實現質量行政許可審批的網路化、信息化。建立健全以企業電子質量誠信檔案為核心的質量監管動態資料庫。依託物品編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資源,加強產品、工程、服務等質量信息的採集、追蹤、分析和處理,建立包括質量發展綜合業務資料庫、經濟戶籍和法人單位基礎資料庫、技術法規資料庫等在內的資料庫體系,實現全市質量安全數據信息互聯互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質量工作體制機制,努力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市政府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綱要》和本意見組織實施的統籌規劃、督導檢查,制訂落實質量發展年度行動計畫,研究解決和協調處理重大質量問題。各級、各部門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圍繞建設質量強市,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把質量發展目標納入本地、本行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廣泛開展質量立市、質量立縣(區)、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等質量振興活動。加強質量政策引導,明確目標責任,認真組織實施,做到組織落實、人員落實、工作落實、經費落實,切實提高質量發展的組織保障水平。
(二)完善激勵政策。建立質量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障質量工作經費投入;重點加強行政執法能力、標準化工作以及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建設,逐步在我市產業集聚區建立質量監管和技術服務機構,提升質量監管部門的履職能力。加大對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財政投入,保障食品等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經費。通過爭取國家中小型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企業質量提升、技術創新。嚴格落實政府質量獎、標準創新、質量創新和品牌創建等獎勵扶持政策。健全各級政府質量獎勵制度,對質量管理先進、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爭創質量管理先進班組和質量標兵活動,鼓勵質量工作者爭創“五一勞動獎”。
(三)強化宣傳教育。各級、各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宣傳活動,確保《綱要》規定的各項措施得到落實。新聞媒體要建立質量宣傳欄目,並結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質量月”、世界標準日、世界計量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向社會廣泛宣傳《綱要》和本實施意見的目標任務和重要意義,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質量發展。建立中國小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開設質量教育課堂,普及質量教育,提升全社會質量意識。
(四)加強檢查考核。各級、各部門要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質量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將質量安全和質量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完善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制度,加強質量統計分析,建立健全以產品質量合格率、顧客滿意指數等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指標體系,推動質量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要強化對《綱要》和本意見貫徹實施情況的檢查考核,市質量立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進行檢查考核,提出年度工作重點和考核細則,對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對推進工作不力的單位和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質量安全事故的將依法嚴格行政問責。
以上意見,望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