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勵

教育激勵就是教育工作者創設滿足學生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特定行為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激勵
  • 定義:教育工作者創設滿足學生各種需要的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特定行為的過程
  • 類型經濟術語
教育特點,原則,方式,規律,

教育特點

教育激勵自身的特殊因素決定了教育激勵有別於其他激勵。其主要特點是:
1.教育激勵的教育性
誠然,激勵都有教育性,但任何激勵都不如教育激勵的教育性如此鮮明。教育激勵的教育性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是按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要求來向教育對象系統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活動。無論何種教育,都是通過培養人來為社會服務的。而教育激勵是教育的一種常用的手段,是為培養人服務的,任何教育激勵的措施都必須與育人聯繫在一起,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進步,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激勵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性放在首位,這是不容置疑的。
2.教育激勵的精神性
激勵離不開一定的手段,這種手段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在一般行業,激勵都是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以精神激勵為主。有的甚至就是以物質激勵為主,如企業管理中對員工的激勵,就主要是採用物質激勵的手段,其獎懲與物質、報酬掛鈎。教育激勵則不同,既有物質激勵,更重精神激勵。教育激勵的主要形式是表揚獎勵(正激勵),也有批評、懲罰(負激勵),無論是正激勵還是負激勵,都很少與物質利益掛鈎。獎勵通常是頒發獎勵證書或獎牌,懲罰肯定是精神性的,但絕對不能罰學生的款。如果說教育激勵也有物質激勵的話,一般是獎個本子獎支筆,至多是發點獎學金,但所給數額畢竟很少,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教育激勵的精神性,既由教育激勵的育人功能所決定,也由學生從事的學習活動是非生產經營性活動的特點所決定。教育激勵的精神性是教育激勵與其他激勵的顯著不同之處。
3.教育激勵的層次性
由於教育對象的年齡差異很大,從呀呀學語的幼兒,到天真無邪的少年,再到躊躇滿志的青年,都是求學的主體。可見,教育對象的年齡層次較多。學校也分為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等辦學層次。辦學形式的多樣性也決定了教育層次的多樣性,如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又可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業餘教育、函授教育、網路教育等。由於教育自身的多層次性,也就決定了教育激勵也必須分層次來進行。面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所選取的激勵目標、激勵內容、激勵措施、激勵方式等也必然會有所不同,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有人(章志光主編的《心理學》曾引用過這個例子)曾對國小低年級和中年級兒童作過測試,讓他們學習語文和解答數學問題。每級兒童分為兩組,一組故意給予表揚,另一組則是矯正其錯誤,幾周后兩組同時受檢驗,其結果表現出低年級與中年級的情況明顯不同,低年級故意表揚組較錯誤糾正組的成績好,而中年級則完全相反。這種教育激勵作用的相對效應,表明教育激勵具有層次性,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激勵, 採取的激勵措施應各不相同。這一特點對於教育激勵的套用十分重要。
4.教育激勵的及時性
兒童、少年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這一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無論是道德品質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還是知識技能的掌握,對今後一生來說都是奠基工程,對他們的一生都非常重要。這階段就像小樹苗長樹幹的階段,如果受到意外影響而長彎了,這時若不及時矯正,這棵樹就不可能成為棟樑之材。樹木如此,人亦然。少兒在成長發育階段若出現了偏差,更應該及時矯正, 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導致嚴重的後果, 因此要及時進行激勵和教育,使其迅速回到正道上來,努力爭當好學生。若發現受教育者有向好發展的傾向和苗頭,當然更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之發揚光大,不斷進步。及時性對於教育激勵非常重要,這是教育激勵的又一顯著特點。
5.教育激勵的明效性
教育激勵的效果十分明顯,見效快,效果好,這是教育激勵的優勢之所在。因為激勵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組織紀律性強,上進心強,積極回響學校的號召,很樂意聽學校和老師激勵的話,對於學校和老師的激勵他們非常重視,一般都會努力去做。這一點在國小教育激勵中表現最為突出。而非教育方面的激勵,其對象一般是成人,由於成人的積極性不太容易調動,有的甚至不為名利所動,對這些表揚無動於衷,所以激勵不易生效,相對於教育激勵來說,效果也就不算十分明顯了。
6.教育激勵的方向性
眾所周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成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激勵,可以給被激勵者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反之,如果是失敗無效的激勵,則會給被激勵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通常的激勵是一種矢量,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說,不管是正面激勵(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還是負面激勵(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都應該注意發揮激勵的正效應,杜絕或防止出現負效應現象,要順著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方向去引導和激勵。

原則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論將人類的多種需要分為5個層級,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指出,人們的需要從生理的需要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呈遞進規律。根據這一理論,學校的教育激勵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結合原則
目標激勵,就是確定適當的目標,誘發人的動機和行為,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學校教育目標激勵就是用吸引人去努力實現某目標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式。目標作為一種誘引,具有引發、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只有不斷啟發一個人對高目標的追求,才能激發他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目標。教師就是要將每個學生內心深處的這種或隱或現的目標挖掘出來,並協助他們制定詳細的實施步驟,在隨後的學習中引導和幫助他們努力實現目標。當每個學生的目標都十分強烈並且迫切地需要實現時,他們就會努力學習,對學習產生廣泛的興趣,平時不用別人監督就能自覺地把學習搞好。目標的設定必需體現組織目標的要求。要將個人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結合好。只有這樣,這種目標激勵才會產生強大的效果。
2.外激與內激辛目結合原則
美國學者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指出,激勵可分為兩種因素一一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凡是滿足人們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因素都屬於保健因素,其作用只是消除不滿,但不會產生滿意。這類因素如教室大小、光亮程度、學校實驗條件等,均屬於學習環境方面,稱為外激。滿足學生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具有激發力量,可以產生滿意,從而使學生更努力地學習,這些因素屬於內激。內激能使學生從學習的本身取得很大的滿足感。或學習中充滿了興趣、樂趣、挑戰性和新鮮感等。或在學習中取得了成就、發揮了個人潛力或實現了個人價值時所出現的成就感。這一切所產生的學習動力遠比外激要深刻和持久。因此,在激勵中,教師應善於將外激與內激相結合,以內激為主,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激與負激相結合原則
據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可把激勵分為正激勵負激勵。正激勵就是對學生的符合教育教學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以使得這種行為更多地出現,亦即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負激勵就是對學生違背教育教學目標的行為進行懲罰,以使得這種行為不再發生,即引導學生棄惡揚善,積極性向正確的方向轉移。正、負激勵不僅能直接作用於學生本人,而且還能影響周圍的同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慎用負激勵,從我們問卷調查和收集到的大量案例來看,不少負激勵不僅無效,而且還有負作用,有的甚至使學生喪失自信心、自尊心,加速向教師所期望的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應該把正激與負激巧妙地結合起來,堅持正激為主,負激為輔。
4.公正原則
公正是激勵的一個基本原則。如果不公正,獎不當獎,罰不當罰,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造成許多消極後果。公正就是賞罰嚴明,並且賞罰適度。
5.精神激勵為主的原則
精神激勵是十分重要的激勵手段,它通過滿足學生的社交、自尊、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較高層次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激勵深度大,維持時間長。

方式

1.目標激勵
在學校教育激勵中,設定教育目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目標的設定必須體現學校教育教學總體目標的要求,否則將偏離實現組織目標的方向。教師確立的目標要因人而異,設立多層次的目標,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樣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要通過設定恰當的目標,讓他們踮足叮及。讓學生時常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因為成功的愉悅是有力的推進器,它能催人奮進,經常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要讓他們始終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力氣而看不到成果。”這種心理上的成功感與充實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會誘發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日標有遠近之分、高低之分、個體的與集體的之分(比如爭創先進班集體、文明寢室等就是集體爭取實現的目標)。
目標激勵方式又可分為若干種。
一是信仰目標激勵。信仰涉及到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也包括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二是道德目標激勵。道德目標是分層次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涵,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學段等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標,激勵學生為之而努力。
2.榜樣激勵
模仿和學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需要,其實質是完善自我、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對學生而言最為強烈,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明星效應”。
榜樣激勵就是用典型的人或突出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法。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用榜樣激勵學生時,既可用老一輩革命家、著名科學家與愛國人士等的事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楷模,也可通過講雷鋒、賴寧等的先進事跡來激勵學生。尤其還要多用學生身邊活生生的先進榜樣來現身說法教育學生,這樣效果會更好。各種類型的榜樣很多,有愛國將士、革命英烈、戰鬥英雄、勞動模範等英模式榜樣,也有科學精英、發明大王、文學巨匠、藝術大師、企業大腕、技術能手、體育明星等各行各業的傑出榜樣,還有刻苦學習、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勤儉節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各方面的先進榜樣。
用榜樣來激勵學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各類榜樣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教育激勵學生。教師要善於在學生中發現、培養、樹立各種先進榜樣,這樣既是對各種先進學生的激勵,同時也可以此激勵全體學生,使他們向標竿式的同學看齊,學習有榜樣,努力有方向,奮鬥有目標。
3.信任激勵
信任激勵就是激勵主體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關懷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式。信任激勵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教師信任學生,對學生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信任激勵可採用多種方式:
工作信任----教育者把某項工作委託給學生去負責或辦理,以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如讓學生負責班組工作、團隊工作、文體工作、科代表工作等,學生會很負責任地去完成老師和同學交給的任務。有的學校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鍊和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實行學生幹部輪流制,這種方法很好,符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在鍛鍊中得到全面發展。
人格信任----體現師生的平等,廢除師道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人的尊嚴,講求民主,崇尚平等,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和主人翁意識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學習和各項工作搞好。
成就信任----信任學生能夠積極上進,不斷追求,取得成就。對他們取得的成績,教師要細心觀察,及時鼓勵,充分肯定,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得到賞識時,他心裡就有了一種成就感,就會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不能視而不見,不能無動於裂,否則就會挫傷小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成就感。尤其是對一般學生和較落後的學生,要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鼓勵,不能用老眼光看人,總是盯住其不足之處。要多對學生給予表揚、肯定、支持、關心、鼓勵、理解、寬慰等,一句中肯的表揚就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甚至於包含著肯定意味的體態語,如微微一笑或點點頭也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所謂“深情盡在不言中”、“弦凝指咽聲停處,更有深情千萬重”的意境。要鼓勵學生增強成就感,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細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激勵他們不斷追求新的成就。比如對很少回答問題的小孩,即使答錯了,也給予鼓勵,培養其自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成就意識。成就目標很多,大的比如考上名校、競賽獲獎、爭當三好學生,小的如爭取習作發表、小製作參展、在晚會上演出、書畫作品展出、回答問題得到表揚等。要使學生在讚揚聲中健康成長,在鼓勵之中不斷前進。
友誼信任----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朋友關係,不是管與被管的關係、上級與下級的關係。要讓學生感到親切、和藹、溫暖、可信、可敬,彼此問相互信任,建立友誼,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加倍努力,激勵才能真正見效。
榮譽是眾人或組織對個體或群體的崇高評價,是滿足人們自尊需要,激發人們奮力進取的重要手段。從人的動機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和爭取榮譽的需要。一位哲人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對於一些表現比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學生,給予必要的榮譽獎勵,是很好的激勵方法。如通過檢查評定和比較學生思想行為等來評出優勝者以激勵學生。比如操行評定、德育積分、評比先進班集體、先進(文明)寢室、評選優秀學生與積極分子等,也有某些專項評比,如評流動紅旗、班組,評紅花少年等。評比可以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增強集體榮譽感。
教育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以上只是激勵中的一些常見的做法,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學生不同情況,運用一種或多種激勵手段,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規律

(一)教育激勵是一種主導性的實戰活動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到激勵而產生的。人們的任何舉動,都有其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都是以激勵活動為起因的。一切人類的行為都是有其一定的目的和目標的。而這種有目的的行為,又總離不開滿足需要的欲望。人類的認識實踐告訴我們,人的心理活動,也就是人的思想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必然是社會需要的導向同人的內在需求驅動的結合和統一的實踐。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激勵應該是一種貫穿始終的主導性活動。教育激勵實際上是以培養人為目的的,這是由於它的性質所決定的。教育激勵的本質是一種以培養人為目的的導向,它以社會需要、社會化規律引導學生去實現自身的價值,使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按照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去指導學生的發展。激勵學生沿著教育者所指導的方向去努力,從而在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育激勵的主導性,具體表現在它是通過學校和相關部門,由管理者和教師按照社會的需要,向教育集體或受教育者個體施加一定的影響活動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在整個教育激勵的活動過程中,教育者必須是按照社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圍繞培養學生這一目標,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教育環境和措施,最終實現預期的目標。在整個激勵過程中,教育者的激勵行為始終都是圍繞激勵學生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的,學生也是沿著教育者的激勵導向而成長的,這種導向貫穿於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簡言之,教育激勵活動表現出教育者的主導性,是受教育者(被激勵者)按照教育者(激勵者)的導向努力實現激勵目標的實踐過程。
(二)教育激勵是一個循環遞進的過程
任何事物的構成和發展,都是一個矛盾鬥爭、循環漸進的實踐過程。教育激勵,是指為滿足教育活動中人各自的需要,而創設各種激發受教育者動機的條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以實現既定教育目標的過程。
激勵的過程大概如此:當一個人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由此就會由這樣的誘因產生出要滿足這種需要的動機,從而採取某些行為來實現它。這些行為是受人的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內在原因所激發而產生出來的, 目的是滿足需要。而一旦這種需要得到了滿足,人的被激勵的心理就會得到緩和,而某種新的需要又會上升,又會產生新的動機,進而採取新的實踐行為,以求達到新的需要的滿足和平衡。整個激勵活動周而復始,循環不絕。
教育激勵,作為一種有特定意義的激勵活動,是一個實踐、認識和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是一種教育者的外在刺激和被教育者的內在機體相融合的實踐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一個內含了刺激一反應--再刺激--再反應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需要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有著內在結構、由一定內在規律性支配的多種需要,或者說是一系列需要組合而成的。比如,學生除了有學習、求知等需要外,也有玩耍、娛樂、運動、休息、安全、尊重、自由、自主、交友、愛撫等各種需要。我們在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他們其它的合理的需要。可見,學生的需要的產生和組成,有著客觀必然性,也有著不同的層次性和結構性。教育激勵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規律性的本質反映,體現了教育激勵自身的內在規律性。面對不同年齡、特徵、個性及需要的學生,教育激勵的目標、環境、措施、策略、方法等也應該各不相同。教育激勵是一個循環遞進的、循序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對於這一點,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三)教育激勵是一個完整的複雜系統
教育激勵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是複雜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從教育激勵的主體和客體來看,都是由不同的人或群體組成的。人本身是一個複雜的有生命的有機體,主觀性很強,人的生命,都經歷著產生、發展、衰老、死亡的過程。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個性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期,每個人也會不一樣。在同~心理結構的過程中,因人而異,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和達到不同的目的。也就是說。教育者施行同一刺激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刺激作用,即使是同樣的刺激也會導致學生不相同的行為和結果。這都是教育激勵的複雜性所決定的。因為影響激勵的因素很多。需要把激勵的環境、條件、措施,以及激勵對象的特殊性等眾多複雜的因素綜合起來加以考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