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

2022年3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扶貧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布《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2020~20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
  • 發布時間:2022年3月26日
藍皮書指出,文化傳承、文化凝聚、文化滋養、文化認同、文化發展、文化創新為脫貧攻堅戰帶來強勁動力。國家級貧困縣共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目前已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與扶貧產業等三個層面“雙豐收”。
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
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國教育扶貧報告
藍皮書指出,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孕育於基層、紮根於民眾,是一種將優秀傳統特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精準文化扶貧方式,不僅大力促進了貧困民眾增收致富,帶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而且有利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民眾的文化自信,激發傳承的內生動力,發揮扶貧扶志扶智作用。目前來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首先實現了非遺保護傳承和扶貧產業的雙豐收。發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盤活了當地的文化資源,不僅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帶動貧困民眾擺脫貧困的扶貧產業,也讓非遺保護傳承基礎更牢靠、發展更長遠,堅定了文化自信。截至2020年底,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其次,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實現了傳承人和貧困民眾的雙豐收。在發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過程中,傳承人得到系統“充電”,提升了能力,拓展了市場,同時讓貧困民眾學會了傳統技藝,掌握了一技之長,增加了勞動收入,成為新的非遺傳承人。
此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還實現了扶貧和扶志扶智雙豐收。通過發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幫助貧困民眾在家門口就業,做到“掙錢顧家兩不誤”,實現了“農民變工匠”“廳堂變車間”的轉變,提升了能力、增強了自信,逐步起到了扶貧扶志扶智的作用。尤其為留守人員、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提供了就業渠道和交流平台,受到基層和貧困民眾的歡迎。比如,曾深度貧困的甘肅東鄉縣民間刺繡從自用自銷的民間工藝傳統作坊走上國際服裝秀,脫貧後的普通繡娘亮相T型舞台,展現了中華文化新精神、新風采。
藍皮書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將繼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同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