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兩個含義,區別名詞,先驅,種類,功能分類,對象分類,方式分類,過程分類,基本要求,信度,效度,測驗選擇,適合測量,心理測量,施測評分,準備,施測,記分,解釋報告,分數轉化,分數解釋,結果報告,正確使用,工作程式,使用要求,恰當項目,注意事項,學校套用,心理檔案,諮詢服務,管理服務,
定義
心理測驗是根據心理學原理,設計程式,對心理因素進行測量。心理測驗一般測量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心理測驗類似問卷,不同之處是心理測驗要求
被試最好的完成測驗,而問卷則只要求被試平常發揮就行。一個實用的心理測驗必須要具備
信度和
效度。
被試在測驗中被測量的問題應該相同,並且答案也應該一視同仁。例如:一個數學測試要求被試回答:在一場足球比賽中,有兩個選手得了紅牌,剩多少人在場比賽?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足球規則,這是一場不標準的比賽。
闡釋
心理測試就是通過心理科學方法和手段,對反映在人的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徵,依據確定的原則進行推論和
量化分析,並給以相應的科學指導。
儘管心理測試是
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實際的生活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套用,然而要注意的是,心理測試只是提供一定的參考。人是發展成長和變化的,心理測試僅僅提供個人在進行測試的那個時間點的狀況特點,因此過分誇大心理測評的效果也是不對的。
在此特別提醒各位的是,
心理測試只能提供一個專業的心理學方面的參考,並不能為一個人下終生的論斷。無論任何人,在對測試結果進行解釋的時候必須慎之又慎,不要把心理測試結果當成是“終生的標籤”。
類似的心理測試很多,但測試的結果僅供參考,心理測試不是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測試細節應由專家再分析;因為心理測試是以心理健康社會
常模為標準測試,心理測試的常模標準是動態的,比如國外的測試常模和過去的測試常模不一定符合當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另一方面,當事人在心理測試的時候是一種心態,測試以後可能又是一種心態;還有心理測試題是否恰當、是否有暗示性、當事人對心理測試的態度、測試答案怎么分析都是影響
心理測試的因素,心理測試在專業領域叫
心理測量,網路上的心理測試多是娛樂遊戲性質。
常見的心理測試按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能力測驗:包括
智力測驗和特殊能力測驗。前者主要測量人的智力水平,後者多用於升學、職業指導服務(如繪畫、音樂、手工技巧、文書才能、
空間知覺能力等等)。
2.
人格測驗:主要測量人的性格、氣質、興趣、態度等個性特徵和各種病理個性特徵。
3.記憶測驗:包括短時間記憶測驗和長時間記憶測驗,主要用於外傷引起的記憶損害和老年人記憶減退。
4.適應行為評定:評估人們社會適應技能,包括智慧、情感、動機、社交、運動等因素。
5.職業諮詢測驗: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心理測驗,由於許多年輕人希望在未來競爭中既能發揮自己的潛能、氣質,又能適應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在擇業前往往求助心理學家。
兩個含義
一是對心理變數如智力、記憶、才能等的測量。由於人的心理特性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而且還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但任何一種心理特性總會以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心理測驗就是讓人們在測驗時產生某些行為,即個體對測驗題目的反應,並根據這些行為反應來推論其相應的心理特性。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講,心理測驗指的是一種具體的測量心理特質的方法和活動。 第二層含義指的是測量這些心理變數或心理特質的工具。比如:能力測驗,
智力測驗,
人格測驗等測驗工具。 為了更加明確的說明這兩層含義的區別,前者可以稱為心理測查(psychological test),後者稱心理測驗(psychological test)。心理測查是指在標準情況下取出個人心理變數如智力、記憶、等樣本進行分析和描述。所謂標準情況是指取樣本的方法統一,受測者心理變數處於通常的而不是特殊的情況下,心理變數的樣本不是這樣本的全部,所以樣本要能代表大多數。分析和描述是指將所測心理變數數量化、分出等級、類別或範疇,以便解釋。
區別名詞
⑴
心理測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是指將心理變數的數量化,他與心理測驗含義無本質區別,有時通用。 ⑵心理計量(psychometrics)有兩種涵義:一是和心理測量相同;二是指心理測驗技術,特別是設計測量工作的技術,此時可稱為心理
計量學。 ⑶
心理評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它比測驗或測量的意義範圍大,不僅用測驗對個人某心理變數數量化,而且還採用其他手段(如交談,調查或實驗等)對過去、此時甚至對將來做更全面的而系統的估計。
先驅
首先倡導測驗運動的是
優生學創始人、英國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
高爾頓爵士(Francis Galton)。他在研究遺傳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有必要測量那些有親緣關係和沒有親緣關係的人們的特性,以確定其相似程度。他設計了許多簡單的測驗,如判斷線條長短與物體輕重等,企圖由各種感覺辨別
力的測量結果來推估個人智力的高低。高爾頓還是套用等級評定量表、
問卷法以及
自由聯想法的先驅。
在心理測驗的發展史上,美國心理學家
卡特爾(J.M.Cattell)占據了一個特別突出的位置。卡特爾早年留學於德國,從師
馮特(W.Wundt)。1888年,在英國
劍橋大學任教期間,與高爾頓過從甚密,深受其影響。回美後,編制測驗幾十個,包括測量肌肉力量、運動速度、痛感受性、視聽敏度、重量辨別力、
反應時、記憶力以及類似的一些項目。他於1890年發表的《心理測驗與測量》一文,創建了“心理測驗”這個術語。
著名美國學者
波林(E.G.Boring)指出:“在測驗領域中,19世紀80年代是
高爾頓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爾的10年,20世紀頭10年則是
比奈(A.Binet)的10年。”
比奈,1857年生於法國
尼斯市。1904年,
法國教育部組織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公立學校中低能班的管理方法,比奈亦是委員之一。他極力主張用
測驗法去辨別有
心理缺陷的兒童,經過細心研究,次年與其助手
西蒙(T.Simon)發表一篇論文,題為《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新方法》,在這篇文章中介紹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個
智力測驗──比奈—西蒙量表。
1905年的量表有30個由易到難排列的項目,可用來測量判斷、理解、推理,亦即比奈所謂智力的基本組成部分。雖然這些測驗也包括了
感知覺的內容,但其中言語部分所占的比例遠較同時代的其他測驗為大。1908年對該量表做了修訂,採用
智力年齡的方法計算成績,並建立了
常模,這是心理測驗史上的一個創新。1911年做了第二次修訂,就在這一年比奈不幸謝世。
世界上的智力測驗為數眾多,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都是由比奈奠定的,在
心理測量的發展史上,比奈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種類
心理測驗是判定
個別差異的工具,個別差異包括很多方面,並可在不同的目的與不同的情境下去研究,這就使測驗具有了不同的類別和功用。
功能分類
1.能力測驗
能力一詞,其含義頗為籠統。從心理測驗的觀點看,可將其分為實際能力與
潛在能力。實際能力是指個人當前“所能為者”,即代表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技能,是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或訓練的結果。潛在能力是指個人將來“可能為者”,是在給予一定的學習機會時,某種行為可能達到的水平。有人把測量潛在能力的測驗稱作
能力傾向測驗(亦稱性向測驗)。實際上二者很難分清。能力測驗又可進一步分為普通能力測驗與
特殊能力測驗。前者即通常說的
智力測驗,後者多用於測量個人在音樂、美術、體育、機械、飛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2.成就測驗
主要用於測量個人?或團體 經過某種正式教育或訓練之後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為所測得的主要是學習成就,所以稱做成就測驗,最常見的是學校中的學科測驗。無論成就測驗還是能力測驗?包括能力傾向測驗 ,所測得的都是個人在其先天條件下經由學習的結果。不過成就測驗多是測量有計畫的或比較確定的情境(如學校)中學習的結果,而能力測驗,特別是
能力傾向測驗則是測量較少控制的或不大確定的情境中學得的結果,也就是在個人生活中經驗累積的結果。
人格測驗主要用於測量性格、氣質、興趣、
態度、品德、
情緒、動機、信念、價值觀等方面的
個性心理特徵,亦即個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對象分類
個別測驗每次僅以一位
被試為對象,通常是由一位主試與一位被試在面對面的情形下進行。此類測驗的優點在於主試對被試的行為反應有較多的觀察與控制機會,尤其對某些人(如幼兒及文盲)不能使用文字而只能由主試記錄其反應時,就非採用面對面的個別測驗不可。個別測驗的主要缺點是不能在短時間內經由測驗收集到大量的資料,而且個別測驗手續複雜,主試需要較高的訓練與素養,一般人不易掌握。
團體測驗是在同一時間內由一位主試?必要時可配幾名助手對多數人施測。此類測驗的優點主要在於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資料,因此在教育上被廣泛採用。團體測驗的缺點是
被試的行為不易控制,容易產生
測量誤差。
方式分類
測驗所用的是文字或圖形材料,實施方便,
團體測驗多採用此種方式編制。文字材料易受
被試文化程度的影響,因而對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使用時,其有效性將降低,甚至無法使用。
2.操作測驗
操作測驗項目多屬於對圖片、實物、工具、模型的辨認和操作,無需使用文字作答,所以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此種測驗的缺點是大多不宜團體實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3.口頭測驗
測驗項目為言語材料。主試口頭提問,被試口頭作答。以上幾種分類都是相對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同一個測驗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
過程分類
1.標準化測驗
當測驗按照標準化程式進行編制時,所得的測驗是一種標準化測驗。標準化測驗一般由素養較高的心理學專業人員編制,程式較規範、完整,所花的代價較高,因此,標準化測驗的科學性與價值也較高。標準化心理測驗通常也稱為
心理量表,它不僅在編製程序上要標準化,而且在測驗施測、分數評定、結果解釋方面也要標準化。
2.非標準化測驗
與標準化測驗相對的是教師自編的非標準化測驗。這類測驗不能準確地在一個分數量尺上鑑定
被試的心理水平,它只能粗略地用於對人的心理
個別差異進行分類或分等。
基本要求
心理測驗要注意兩個基本要求:即測驗的
信度(reliability)和
效度(validity)。
信度
信度主要是指
測量結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如果一個測驗的可靠性程度高,那么同一個人多次接受這個測驗時,就應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績。信度只受
隨機誤差的影響,隨機誤差越大,信度越低。因此,信度可以視為測試結果受隨機誤差影響的程度。
系統誤差產生恆定效應,不影響信度。
效度
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有效地測量出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即測量工具能測出其所要測量特質的程度。效度是科學的測量工具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在
社會測量中﹐對作為測量工具的問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較高。鑑別效度須明確測量的目的與範圍﹐考慮所要測量的內容並分析其性質與特徵﹐檢查測量的內容是否與測量的目的相符﹐進而判斷測量結果是否反映了所要測量的特質的程度。
①要注意對測試者的隱私加以保護。在未徵得應聘者同意之前,不能公布測試者的心理測試結果。
②要有嚴格的程式。從心理測試準備,到心理測試實施,以至最後心理測試結果的評判,都要遵循嚴格的程式。
③心理測試的結果不能作為單獨評定的依據。應結合多種方法,做出客觀評價,不能將心理測試作為絕對的評定依據。
測驗選擇
測驗的選擇是使用測驗的前提之一。選擇測驗必須注意兩個方面:
適合測量
測驗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工具,測驗的選擇首先必須符合我們使用測驗的目的。由於每一個測驗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使用範圍,所以
測驗使用者首先要對各種測驗的功用及特長、優缺點有一個了解。例如,為了給入學新生分班,就可以給學生施測普通的
智力測驗;在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應當對學生施測各學科的學績測驗,以了解學生對本學期學習內容的掌握;如果學生的學習有特殊的困難,這時就可以給學生施測專門的
學習障礙診斷測驗;在學生行將畢業,面臨升學或就業選擇時,對他們進行各種
職業性向和興趣測驗,以此發現學生的才能和興趣,選擇適合他們的專業及職業;如果要了解學生的人格特徵,可施測有關的
人格測驗,並據此對學生進行
心理衛生輔導。不但不同的目的要選用不同的測驗,而且不能只是根據測驗名稱盲目地選擇測驗。必須了解該測驗的真正適用範圍和功效,否則就會造成測驗使用不得當。
心理測量
選測驗不能僅根據測驗目的,還應考慮該測驗是否經過了標準化,它的
信度、
效度如何,
常模樣本是否符合你的測試對象,常模資料是否太久而失效,等等。
所謂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程度。一個好的測量工具必須穩定可靠,即多次測量的結果要保持一致,否則便不可信。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正確性。效度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一個測驗測量什麼特性?它對所要測量的特性測得有多準?
何謂常模?在心理測驗中,通常根據一個人在所比較的團體內的相對等級來報告他的成績,這裡用來做比較的參考團體叫常模團體,常模團體的分數分布就叫常模。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將一些通俗讀物或報刊雜誌上的測驗當作正式的心理測驗來使用,實際上這些測驗大多不符合
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信度不大,僅是供娛樂消遣之用,但許多人卻十分信服。即使是真正的心理測驗,倘由個人自行施測,不懂得分數如何解釋,也會產生不良後果。例如,有人通過一些書籍上的測驗自行對照,判斷自己是
神經症,因而終日惶恐不安。因此,不具備心理測驗知識的個人最好不要自己盲目選擇測驗及自行施測、解釋,而應由在專門的心理測驗機構中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來操作。
在選擇測驗這一環節上,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許多人常使用沒有重新標準化的經典測驗。標準化測驗必須經常修訂,使測驗內容、
常模樣本、分數解釋更符合變化了的時代。目就連許多專業人員使用的測驗也大多是許多年前的老版本。更有甚者,有人還將國外的測驗直接譯過來使用,而不考慮是否符合中國國情,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施測評分
準備
測驗前的準備工作是保證測試順利進行和測驗實施標準化的必要環節。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預告測驗
事先應當通知受測者,保證受測者確切知道測驗的時間、地點、內容範圍、試題的類型等,使受測者對測驗有所準備,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生理狀態。心理測驗一般不搞突然襲擊。當然,根據需要有時可以不告知真實目的。
2. 施測者自身的準備
施測者首先要熟悉測驗指導語並能流利地用口語說出來,這是對心理測驗實施的最基本的要求。熟悉指導語會使測驗進行得順利,否則,測驗的效果會受到一些影響。
其次,施測者還必須熟悉測試的具體程式。測驗的實施並不僅僅是分發、收集試卷,對於某些
個別測驗和
團體測驗來說,測驗的實施必須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完成。例如,
韋氏智力量表包括言語、操作兩大部分,操作部分的測試涉及到物體如何擺放、如何示範等具體程式;而針對聾啞兒童使用的希內學習能力測驗更為複雜,甚至包括手勢語的套用;某些團體施測還涉及幻燈顯示的問題。施測者的訓練,通常包括講解或閱讀測驗手冊、觀察演示和操作練習等。這種訓練根據測驗的種類及施測者的條件,時間長短可以不同。
最後,施測者必須做好應付突發事件及受測者提問的心理準備。例如,智力測驗過程中,學生由於過分緊張而暈倒或夏季中暑,精神病人突然發作,有人作弊或突然停電,等等。這些都需要施測者有良好的心理準備,並有一些應急措施。
3. 測驗材料的準備
測驗材料包括測驗題目、答捲紙、記分鍵、指導書、紙、筆及計時錶等必需材料、工具。同時,施測者還應當詳細地模擬一遍測驗,以觀察材料是否準備齊全。
4. 測驗環境的準備
心理測驗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許多研究表明,測驗環境會對測驗的結果造成影響。例如,一個人在酷暑和正常天氣下所做的
智力測驗的結果會有差別。因此,施測者必須對測驗時的光線、通風、溫度及噪音水平等物理條件做好安排,統一布置。測驗房門上最好有牌子,示意測驗正在進行,不許隨便進入。
施測
選擇好測驗並做好充分準備後,就可以施測了。實施標準化測驗的基本原則是努力減少無關因素對測驗結果的影響。對於標準化的測驗,施測者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式施測,才能得到可靠的結果。有些人在使用測驗時,由於不了解測驗標準化的意義及方法,因此往往任意變更施測的程式,忽視測驗實施的各種要求(例如指導語、記分方法等),而導致結果的誤差。
1.指導語
指導語一般是指對測驗的說明和解釋,有時包括對特殊情況發生時應如何處理的指示。在實施測驗時,必須使用統一的指導語。
指導語通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受測者的指導語,另一部分是對施測者的指導語。
在紙筆測驗中,對受測者的指導語一般印在測驗的開頭部分,由受測者自己閱讀或施測者統一宣讀。指導語應力求清晰、簡明扼要且有禮貌。一般由以下內容組成:
⑴如何選擇反應形式(畫、口答、書寫等);
⑵如何記錄這些反應(答捲紙、錄音、錄像等);
⑶時間限制;
⑷如果不能確定正確反應,應如何去做(是否允許猜測等);
⑸例題(當測驗採用陌生形式時,例題是必要的);
⑹有時告知測驗目的。
施測者念完指導語後,應再次詢問受測者有無疑問。回答時應當嚴格遵守指導語,不應對測驗作出額外的解釋,因為施測者的暗示會對受測者產生影響。對受測者的指導語應簡短,不能占用太長的時間,以免引起受測者的焦急及反感情緒。
對施測者的指導語主要是對測試細節的進一步說明,以及在測驗中途發生意外情況(如停電、遲到、生病、作弊等)如何處理等。這部分指導語往往印在測驗指導書中,對施測者的一言一行都作了嚴格要求。
總之,指導語對受測者的反應態度、反應方式及施測者的行為方式、說話方式作了嚴格的規定。
2.時限
時限也是測驗標準化的一項內容。施測者應事先告訴受測者該測驗具體的時間限制。對於有
分測驗的測驗,施測者應根據有關時限的操作語執行。例如在速度測驗中,尤其要注意時間限制,不得隨意延長或縮短。
記分
記分的標準化關鍵是使評分的方法儘量客觀化,使得不同評分者對同一測驗反應(答案)賦予相近的分數。許多測驗採用選擇題等客觀題型,無疑使記分更簡便、客觀。一些標準化測驗配有記分鍵,即標有標準答案及正確反應的模板,或者採用
光電閱讀機記分,對於論文式作答的測驗則給予記分要點。標準化的記分方法應力求客觀、準確、經濟、實用。
施測者在實施過程中,記分應當做到下面幾點。
⑴對受測者的反應給予及時而清楚、詳細的記錄,特別是對口試和操作測驗,此點尤其重要,必要時可錄音和錄像。對於測驗的環境及測驗時的一些突發事件,施測者也應給予詳細記錄,以供解釋時參考。
⑵施測者應當熟練掌握記分鍵,特別是非客觀題目的記分要求,不得隨意記分。標準化測驗在手冊中都有關於記分原則和方法的說明。例如,在
韋氏智力測驗中,對於什麼樣的反應得1分、2分、3分都有詳細解釋,並舉了一些例子。作為施測者,應當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嚴格依據記分鍵或評分標準記分。
⑶在施測的過程中,對於受測者的反應,施測者不應做出點頭、皺眉、搖頭等暗示性的反應,這會影響受測者後面的測試。施測者應時刻保持和藹、微笑的態度。另外,在個別施測時,施測者不應讓受測者看見記分,可用紙板等物品擋著。這樣做一是避免影響受測者的測驗情緒,二是避免分散受測者的注意力。
解釋報告
施測者對測驗結果可依據
常模或其他參照標準作出解釋。一般在測驗手冊中對於各種分數的意義都作了詳細的說明。
分數轉化
施測之後,將受測者的反應與答案作比較即可得到每個人在測驗上的分數。這種直接從測驗上得到的分數叫做原始分數。原始分數本身沒有多大意義。譬如,某位學生成績單上寫著數學85 分、語文80分,由此並不能看出他成績的好壞,也不能看出他哪一門學得更好。為了使原始分數有意義,同時為了使不同的原始分數可作比較,必須把它們轉換成具有一定的
參照點和單位的測驗量表上的數值。通過統計方法由原始分數轉化到量表上的分數叫做導出分數。有了導出分數,才可以對測驗結果做出有意義的解釋。
根據解釋分數時的參照標準不同,可以將導出分數分為
常模參照分數與
標準參照分數兩大類。
1. 常模參照分數
常模參照分數是把受試者的成績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人所組成的有關團體作比較,即根據一個人在常模團體內的相對位置來報告他的成績。制定常模需要三步:確定有關的常模團體;獲得該團體成員的測驗分數;把原始分數轉化為量表,該量表能把個人分數表示成在團體內的相對位置。
⑴發展量表
發展量表分為年齡量表和
年級當量。一個學生在年齡量表上所得的分數,代表他的
心理年齡。例如,一個孩子的智齡為5歲,表示他的智力達到5歲孩子的水平。所謂年級當量,是把學生的測驗成績與各年級學生的平均成績比較,看他相當於幾年級的水平。
⑵商數
1916年
推孟修訂的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採用了智商的概念。智商(IQ)被定義為智齡(MA)與實際年齡(CA)之比。為避免小數,將商數乘以100。與智商類似的還有教育商數(EQ)和成就商數(AQ)等。
一個分數的百分等級可定義為在
常模團體中低於該分數的人數百分比。等級越低,個體所處的地位越差。
標準分數是將原始分數與平均數的差距以標準差為單位表示出來的量表。標準分數分為兩類:
線性轉換的標準分數和常態化的標準分數。線性轉換的標準分數,是將某人的原始分數減去常模團體的平均分,其差數再除以標準差即得。常態化的標準分數,先把原始分數轉化為百分等級,然後從正態曲線面積表中查得對應的標準分數。根據正態曲線面積表得到的標準分數是個理論值,它與線性轉換得到的標準分數有區別。原始分數越接近正態,常態化標準分數與線性導出分數就越接近。
2.標準參照分數
一種標準是對測驗所包括的材料熟悉或掌握的程度,將分數與此種標準比較可以搞清一個人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因為涉及的主要是測驗的內容,所以把這種分數叫做內容參照分數。另一個比較標準是用預期的效標成績來解釋測驗分數,因為涉及的是後來的結果,所以把這種分數叫做結果參照分數。
分數解釋
解釋分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個人在任何一個測驗上的分數,都是他的遺傳特徵、測驗前的學習與經驗以及測驗情境的函式,這三個方面對測驗成績都有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把測驗分數看成是對受測者狀況的測量,至於他是如何達到這一狀況的,則受許多因素影響。為了能對分數做出有意義的解釋,必須將個人在測驗前的經歷或背景因素考慮在內。例如,一個學生可能因為身體不適、情緒不好、不懂施測者的說明或意外干擾而得到較低的分數,也可能因為某些偶然情況而得到意外的好分數。無論哪種情況,都要找出造成分數反常的原因,而不要單純根據分數武斷地下結論。
為了對測驗分數做出確切的解釋,只有
常模資料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效度資料。沒有
效度證據的常模資料,只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一個常模團體中的相對等級,不能作預測或更多的解釋。在解釋分數時,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僅根據測驗的標題和常模數據去推論測驗分數的意義,而忽略效度的不足或缺乏。假若一個測驗的名稱是內向量表,並有可利用的常模資料,那么就很容易把得高分的人說成是內向性格,即把它當做有效度資料那樣來解釋。即使是有效度資料,在對測驗分數做解釋時也要十分謹慎,因為測驗效度的概化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常模團體和不同的施測條件,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在解釋分數時,一定要依據從最相匹配的團體和最相近的情境中獲得資料。
由於測驗不是完全可靠(
信度不足),應該永遠把測驗分數視為一個範圍而不是一些確定的點,也就是要對測驗分數提供帶形的解釋,即指出真實分數落在某個區間的可能性有多大。倘若使用確切的分數,應說明這些分數不是精確的指標,而是我們對某人真實分數的最佳估計。
對來自不同測驗的分數不能直接加以比較。即使兩個測驗名稱相同,由於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不同(因而所測量的特質不完全相同),建立標準化樣本的組成不同,量表的單位(如標準差)不同,其分數也不具備
可比性。如來自兩個成就測驗的分數,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判斷孰高孰低。為了使不同測驗分數可以比較,必須將二者放在統一的量表上。當兩種測驗取樣的範圍相同時,人們常用等值百分位法將兩種測驗分數等值化。具體做法是:將兩個測驗都對同一個樣本進行施測,並把兩種測驗的原始分數都轉換成
百分等級,然後用該百分等級作為中介,就可以做出一個等價的原始分數表。如果在測驗A中原始分數55是90百分等級,而在測驗B中原始分數36也是90百分等級,那么測驗A的55分就與測驗B的36分等值。另一種方法是不用相同的百分等級作為中介,而用相同的
標準分數作等值的基礎,此種方法叫線性等值。
結果報告
為了使受測者本人以及與受測者有關的人,如家長、教師、僱主等,能更好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在報告分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使用當事人所理解的語言。測驗像其他特殊領域一樣,具有自己的專業辭彙,因此你所理解的詞並不意味著當事人也一定理解。例如,你懂得標準差和
標準分數,然而當事人可能不懂。因此,你必須用非專業性的用語來解釋標準分數,可以把它解釋成相對位置(即
百分等級)。必要時,可以問問當事人是否聽懂了,讓他說說你的解釋是什麼意思。
要保證當事人知道這個測驗測量什麼或預測什麼。這裡並不需要作詳細的技術性解釋。例如,你並不需要向當事人解釋職業興趣調查表的編制過程,但應該讓他知道,
職業興趣量表是把他的興趣和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加以比較。如果在某一方面得了高分,就意味著如果他參加這個工作會長期幹下去。但另一方面,也不能過於簡單,只告訴當事人某個量表的標題或測量什麼是不夠的,這在具有情緒色彩的人格特徵方面特別重要。例如,對
人格測驗中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就要加以解釋,以免
被試誤解。
如果分數是以
常模為參照的,要使當事人知道他是和什麼團體在進行比較。例如,同一個
百分等級對於普通學校和重點學校意義是不同的。
要使當事人認識到分數只是一個“最好”的估計。由於測驗的
信度、
效度不足,分數可能有誤差,而且對於一個團體總體來說,有效的測驗不一定對每個人都同樣有效,但也不能讓被試感到分數是毫不足信的。
要使當事人知道如何運用他的分數。當測驗用於人員選擇和安置問題時,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要向當事人講清,測驗分數在作決定過程中起什麼作用,是完全由分數決定取捨,還是只把分數作為參考;有沒有規定最低分數線;測驗上的低分數能否由其他方面補償,等等。
要考慮測驗分數將給當事人帶來什麼心理影響。由於對分數的解釋會影響受測者的自我認識、
自我評價,從而會影響他的行為,所以在解釋分數時一方面要十分慎重。另一方面又要做必要的思想工作,防止被試因分數低而悲觀失望或因分數高而驕傲自滿。
要讓當事人積極參與測驗分數的解釋。畢竟分數是他的不是你的,作出的決定會影響他的生活而不是你的生活,因此在解釋分數的各個階段,你都應觀察他的反應,鼓勵他提出問題。雖然測驗分數的信息有限,但考慮到分數能夠引起一連串的事件,嚴重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因此,你必須保證他完全了解分數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除非當事人積極地參與這個過程,否則你無法了解他對於自己的分數有了多大程度的理解。
心理測驗是一種輔助工具,受測者的表現還受到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因此不能過於誇大心理測驗的作用。
正確使用
工作程式
⒈向求助者說明選用量表對確診的意義並徵得求助者同意
⒉依據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性質,選擇恰當的心理測驗項目
⒊測量結束如果與臨床觀察、會談法的結論相左,不可輕信任何一方。必須重新進行會談,而後再進行測評。
使用要求
①、說明測量選用的測量手段
②、求助者表示同意
③、選擇適當的測驗項目
④、測量結果與觀察結論一致
恰當項目
⒉為了確定非情景性症狀的性質,應啟用人格問卷,以便探索症狀的人格因素。EPQ、16-PF
⒊為尋找早期原因,可選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可以查找兩年以來是否有重大
生活事件發生,或是否有應激的疊加效應發生等等。SCL-90、LEF
注意事項
①、不能隨意使用
②、不能單純依據心理測驗結果給出診斷
③、不能在診斷目的以外使用
④、不能大量使用
⑤、必須按操作規定實施心理測驗
注意事項中:
一勿亂用測驗:
1、目的不明、依據不足;
2、片面診斷、矯治;
4、診斷目的以外使用;
5、不按程式和操作規程實施;
6、超出心測功能,對數據和結果解釋;
7、使用盜版軟體;
8、將直接翻譯未經修訂測驗工具用於臨床。
1、不理解各種心測功能,
2、為經濟效益而使用大量的、目的性不強的心理測驗,是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
學校套用
心理測驗主要是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信息與服務,它側重於描述學生心理發展的現有狀況,了解在諮詢、輔導、教育之後學生心理發展出現的變化與改善。此外,心理測驗可為實際的學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幫助。
心理檔案
中小學生處在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真實記錄他們的心理特徵及變化不僅有助於教師教學,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們了解自己、發現和把握自己,能根據自身情況適時調整學習狀態,從而學會學習和生活,形成良好的
個性心理特徵,積極向上,健康成長。通過科學規範的心理測驗,可建立健全
學生心理檔案,對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加強跟蹤輔導。比如通過測量,發現學生適應不良的原因和
學習困難之所在,搞清是缺乏某種特殊能力,還是某方面的知識沒有掌握,抑或是性格不良,以便採取必要的幫助及補救措施。
各種學業、能力、興趣、
性格測驗既可服務於升學、就業指導,又可考察學生的情緒困擾和
人格障礙。從學生的個性檔案材料中,一般可以找出以下一些問題:智力是否正常?意志是否堅強?興趣是否廣泛而穩定?性格是否受人歡迎?是否對未來喪失信心?是否喜歡學習?是否善於與人交往?是否有焦慮、
恐怖症、
抑鬱症等情況?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別教育,及時跟蹤。著重對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學生進行教育和疏導,使全體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除採用個別教育方法外,還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知識,能剖析自己的心態,有效地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建立
學生心理檔案時要注意一些問題,以便使學生心理檔案客觀有效,避免產生不良的副作用。首先,心理測驗的結果只是衡量學生的一個因素,而不是充分條件,學生心理檔案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選拔中只能起輔助作用。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某一方面,切不可以偏概全。其次,學生的心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常隨其年齡、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我們要從過去的心理檔案材料中提取有用的部分,切不可對學生產生偏見和成見。再次,嚴格的心理測驗是客觀的,但由於教育管理人員知識能力的不同,在施測、評分、解釋過程中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偏差,所以,建立心理檔案要努力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要吸納多方面的意見,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與智慧型品質,切不可武斷下結論。此外,在
學生心理檔案中,涉及到學生隱私等方面的內容,要嚴格保密。建立心理檔案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管理人員不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不為諮詢者嚴守個人隱私,而把它作為曝光台,隨意傳播,就會把好事辦砸,甚至給學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諮詢服務
很多學校都設立了學生心理輔導機構,
心理測量在這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學生而言,他的成長曆程始終伴隨著心理活動,常常表現為喜怒哀樂的情緒和日常的語言行為,而某些心理活動發生具有很強的
隨機性和
偶然性。然而,即使這樣,仍然可以對學生進行種種心理測驗。心理測驗是一種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標準化測定的技術。在心理輔導過程中,使用心理測驗的目的是為心理輔導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資料。首先是診斷,對於智力落後者的鑑別是促進心理測驗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如今,在臨床上對各種智慧型缺陷、
精神疾病和腦功能障礙的診斷仍是心理測驗的主要套用和發展方向。然而,測驗的診斷功能不僅限於臨床,還可用於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可鑑定來訪同學的智力、人格、
心身疾病等狀況。其次是評價,測驗可以評價學生在學習和能力上的差異、人格特點以及相對的長處和弱點,評價學生已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特點。
有了測驗的結果作參照,心理輔導和諮詢就變得有據可依,輔導人員不再以主觀的臆想去分析、以簡單的經驗作判斷,而是科學地進行
心理疏導,因材施教。例如,對有
自卑心理的學生,就要引導他們學會看事物的本質,用積極的進取態度來看待不足,驅除
自我暗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有一個樂觀、進取、充實的奮鬥的目標。對於上課精力分散的學生,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感官的作用:用眼睛去看黑板,用手去記筆記,用耳朵去聽講課,用口去默念老師的講話,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處於興奮緊張狀態。引導學生學會迴避、幽默、補償、升華、宣洩、轉移等心理自救的方法,使他們始終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
管理服務
建立
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把握各年齡段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把握
教育規律科學育人,為學校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提供科學依據;可以使學校的整個管理流程更具現代意識,更具人性化和科學化,使教學輔助手段得到更高層次的豐富。
學校的心理指導機構擔負著調查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制定教育、教學計畫,普及心理知識,開展心理諮詢、講座的任務。它從巨觀上進行運作,並協助教師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為家庭、教師和學生提供諮詢服務。學校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和進行學生心理測評,掌握學生的情況,並及時將資料處理結果通報給班主任,為班主任實施教育提供第一手的資料。班主任和有關任課教師則將教育的結果和學生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質的問題反饋給心理指導機構,或請求提供服務和指導。同時,心理指導機構也對班主任進行知識與實務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技巧和質量。另外,在各項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中,始終不偏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宗旨,以學生的真實心理記錄材料為依據,有助於作好科學的個案分析,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及時提供第一手的科研素材,也可以使學校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定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每個學期對學生都要進行若干測試。我們國家近年來把測量理論套用於教學管理工作,在大規模的考試工作中推行標準化考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應當考慮到一切重要的教學目標,全面地對學生進行測試,否則,就有可能促使學生去追求那些測試的目標,偏離其他同樣重要但未測試的目標。就學生而言,有對認知和理解方面的要求,有對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對學生態度和興趣等心理方面的要求,因此,應將各種測試同評定結合起來,以便對學生做出全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