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對自己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評價
  • 外文名:self-evaluation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發展規律,範圍,一般作用,積極作用,自我功能,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社會功能,功能運用,正確評價,直接評價,間接評價,

發展規律

其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評價他人的行為→評價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條件。人對自己的思想、動機、行為和個性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著與他人的交往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地如實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自理個人與社會集體及他人的關係,有利於自己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
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於離散,朦朧狀態的,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發現和開發。每個人從自身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的特點,毅力的恆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等方面可以作出自我評價。 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能力和特點,以及自己所處的地位、與他人及社會關係的認識和評價。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作出恰當的自我評價,他們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優缺點能客觀評價;同時,能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度,不驕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價,自高自大,自我欣賞,還有的是自暴自棄。

範圍

(一)知識掌握的自我評價
從記憶、領會、套用、分析、綜合等方面來評估自己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將知識點與目標得分率製成簡易圖表,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學習上的優勢與不足。
(二)學習動力的自我評價
(三)工作學習策略的自我評價
(四)學習能力的自我評價
1. 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感知能力、閱讀能力、蒐集資料的能力等;
2. 加工、套用、創造信息的能力: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口頭的、文字的)、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等;
3. 學習的調控能力:包括確定學習目的、制定和調整學習計畫、培養學習興趣、克服學習困難等;
4. 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5.業務能力:包括業務的熟練程度、任務的完成情況
6.與人溝通的能力:包括工作中與人交往的順利程度、平時與人的關係好壞等等。

一般作用

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它屬於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迄今為止,自我評價問題已經成為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學、文化學、價值學等多個學科關注的熱點話題。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極大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以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基礎,綜合地探討自我評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由於自我評價的功能發揮是以正確地認識自我為前提的,為了充分它的功能和作用,還必須探討正確地評價自我的途徑和方法。
不過,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自我意識的概念應該大於自我評價,因為自我意識既包含對自我的描述(如我高興),又包含對自我的評價(如我數學好)。
第二,自我意識僅僅是自我評價發生的前提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和充分的條件。除了自我意識之外,自我評價的發生還離不開現實的需要。自我評價屬於意向性活動形式之一。沒有現實的需要,就沒有評價的動力。沒有評價的動力,自我評價的機制就不會發動起來。自我評價這種特殊的認識形式,無論在個體的意義上,還是在群體的意義上,都是跟人的現實需要有密切聯繫的。與此同時,自我評價還需要人的自省能力。自省能力是兒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礎,因而也是自我評價形成的前提。這樣,自我意識、自省能力、現實需要三者共同構成自我評價發生的前提條件。
第三,自我評價是多學科研究的對象,它已經被哲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學、人學、價值科學等都許多學科所關注。筆者曾經提出價值科學的概念,主張從多學科角度對自我評價做交叉邊緣學科研究。自我評價作為人對自己的評價,既可表現為個體對自己的評價,也可表現為團隊對自己的評價(集體性評價)。作為評價,主體的態度必然對評價本身有影響,因此它應該屬於價值科學的研究對象範圍。但是,哲學偏重於概念分析;心理學更多地側重於對個體差異性的研究(儘管今天的心理學有重視文化環境多因素的傾向,但個體差異仍然是它的主要關注點);社會心理學則更關注群體;社會學側重社會對個體的影響或者社會結構本身;教育學更關心自我評價在教育過程中的運用;如此等等。這些分學科的研究,似乎都不能全面展示自我評價的本質和過程。因此,進行交叉學科研究更符合自我評價這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跟人的態度相關聯的交叉學科研究應當屬於價值科學的大範疇。
自我評價問題之所以成為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關注的熱點話題,這跟自我評價的重要功能有關。當然,自我評價的功能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具有社會的意義。應當全面認識自我評價的功能和作用。

積極作用

自我評價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前提是自我意識,只有當人具有自我意識的能力,才能做出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功能首先表現為自我功能,就是說,它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有著特殊的意義。自我評價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極大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決定著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度,還影響對他人的評價。要利用自我評價的正面價值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還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評價的可能負面作用。
自我評價往往折射出他/她對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態度。
自我評價是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習目標指標體系,既是自我診斷的依據,也是走向“康復”的方向。在學習活動中,大學生通過主動確立學習目標,及時進行自我診斷,以自我評價的結果來指導和改進其學習活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偏差,最終提高學習目標的實現水平。這正是自我評價的導向功能的體現.

自我功能

自我評價的功能首先表現為自我功能,就是說,它對人的自我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按照伯恩斯(Burns)的看法,自我概念對人自己有著重要的心理作用。這些功能包括:保持內在一致性、決定個人對經驗怎樣解釋和決定人們的期望。個人怎樣理解自己,是其內在一致性的關鍵部分。個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動。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對自我評價的這種特殊自我功能有所關注。他們認為,自我評價具有個人行為定向的功能。認為,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兩種:積極的和消極的作用。每一種功能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發揮,就可能變成消極的作用。而自我評價的消極功能將不利於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因此,需要通過教育等恰當的方式引導人們的自我評價功能發揮。
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至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自我發展

自我評價會促使人們進行自我驗證,從而為自我發展提供動力。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一旦人們有了自我評價,就會努力確證他們的自我概念。特別是當自我評價是否定性的時候以及跟維護肯定性的自我評價的願望相衝突的時候,人們就會進行自我校驗(Self-Verification)。人們甚至喜歡跟那些能夠維護人們的自我評價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人之所以能夠跟那些讓自己並不快樂的人在一起,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自我評價是正確的。懷特(White)和哈金斯(Harkins)經過研究發現,白人更願意聽取的意見是黑人的而不是白的,因為他們要尋求來證明自己不是種族主義者。如果大人說小孩很壞,這些孩子就會表現很壞。顯然,自我驗證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對自我評價的自我證明。這樣的自我驗證過程對於主體自身的發展來說會有意義,因為如果主體的自我評價是正確的,自我驗證會促使主體去表現自己,通過實踐證明自己,而實踐可以給主體提供發展的機會。即使主體的評價不正確,通過自我驗證的過程可以提高主體的自我反思能力,在自我反思中主體會得到自我提高。
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還會自我督促,促使主體維持自我的一致性。人們通常會竭力在自己的各種信念和自我評價中間維持一致,不至於彼此衝突,這樣就會經常導致人們的自我評價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異。因為自我評價一旦形成,人們就容易堅持自己的自我評價,而實際行為卻必須符合環境的變化,環境會迫使人們採取的行為跟人們自我評價所預期的行為之間就會出現區別。也就是說,評價中的自我和行為中的自我不會始終一致。當實際的結果低於人們自以為能夠達到的目標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沮喪、不滿意以及產生其他各種鬱悶感。當實際的結果低於人們自以為應該達到的目標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害怕、擔憂以及產生其他各種焦慮感。善於自我敦促的人會採用各種方法來減少自我評價和實際行為之間的這種差異(Self- Discrepancy)。這樣就有可能消除自我評價中不正確的因素,從而使自我評價更加正確。在自我評價的意義上,自我發展是指不斷提高做出正確自我評價的能力。

自我完善

自我評價有利於主體的自我完善。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當人們形成自我評價之後,有的時候會感到自我評價的某個方面受到威脅(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她就會加倍努力地尋求對這種自我評價的社會承認。例如,高爾威澤(Gollwitzer)做了一個實驗:選擇一些自認為有前途的舞蹈人員,要求其中一半人描寫他們最好的舞蹈老師,而另外一半描寫他們最差的老師。然後,再問他們何時可以在公眾面前進行舞蹈演出。結果發現,那些描寫他們最差的老師(因而感到自我評價受到威脅)的舞蹈人員認為自己可以在公眾面前進行舞蹈演出的時間比自我評價沒有受到威脅的人員平均早2個星期。因為他們感到描寫自己最差的老師是對自我評價的某種威脅:要是說自己要晚些時候才能夠演出,其他人會以為自己的舞蹈能力不行,因為其他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老師差。所以,在尋求對自我評價的社會承認的動力下,這些人會傾向於把自己能夠演出的時間說早些。在實際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很多例子:比方說,如果一個人在考試中失利,她/她會尋求某個人說他/她仍然很聰明,從而堅持自己是一個有才華的人的自我評價;他/她也可能跟某人去爭辯來顯示自己仍然比別人聰明。實際上,這也是要追求社會承認。竭力追求社會承認的人通常都有明確的自我評價。不過,這跟追求自我驗證和自我證實還不一樣:自我驗證和自我證實都會有表現自己能力的行為(正面或反面表現),而追求承認僅僅是追求“名”,而不一定追求“實”。
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還表明,自我評價對自我完善的促進作用還表現在它有利於主體的自我提高(Self-Enhancement)。人們通過自我評價來進行自我形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為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形象,人們會經常自我檢查(自我評估),並有意識地對他人關於自己的印象進行管理。也就是說,人們會運用自我提高機制來完善自我,例如通過得體的衣著、言語等。同時,這也是為了使他人最自己感覺良好的,例如獲得他人的恭維,因此自我提高實際上是改善他人對自我的印象。這也反映出,人們的自我評價不是孤立的,而是跟他人的評價密切不可分的。善於自我評價的人會利用他人的評價來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評價,並努力爭取讓他人對自己獲得更高的評價。
不過,在心理學中,因自我評價導致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與哲學中的相應概念似乎還有區別。在心理學中,這些概念是更加個體化的概念,因為心理學中,人是以個體為實體性存在的。社會、文化等只是個體的存在的環境。而哲學中的這些概念跟人的社會性是緊密相關的。在哲學中,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都跟社會的需要聯繫在一起。而心理學中,人是以個體為實體性存在的。

社會功能

自我評價不但具有特殊的自我功能,還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影響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度。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會有一種自我評價維護(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的意識。人們在形成自我評價之後,就會關注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如果別人(例如朋友、同事、上級)說一些不讓你感覺舒服的話,你就會感到自己的自我評價受到了威脅,就會遠離這些讓你不舒服的人,儘量讓他們的行為和態度跟你不相干起來,從而維護自己的自我評價。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如果善於自我反思,就會努力自我改進,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有的人也可能自我封閉。這表明,人們的自我評價影響著他們跟別人的交往方式。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還做過許多研究,來看自我評價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響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為另外一個人幫了什麼忙的時候,他/她在以後就會更加喜歡給這個人幫更多的忙。因為他/她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我有價值,我能夠幫助別人。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同樣地,如果一個人第一次開始恨(討厭)另外一個人,他/她就會越來越恨/討厭他/她。傑克爾(Jecker )和蘭蒂(Landy)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點。他們讓一些學生參加一個智力競賽,學生可以從中獲得一筆不菲的錢。然後,獲獎的學生分成三部分:1/3的獲獎學生(A組)由研究人員去把獎金要回來,理由是獎金來自研究人員自己的科研經費,由於經費不夠,所以要拿回獎金;另外1/3的獲獎學生(B組)則由秘書去把獎金要回來,理由是獎金來自系裡的辦公經費,由於經費不夠,所以要拿回獎金;其餘的1/3的獲獎學生(C組)則沒有人去要獎金,由學生自己歸還。最後,研究人員對全部獲獎學生進行調查,問他們是否喜歡研究人員。結果發現A組學生比B、C兩組學生更討厭該研究人員;B組學生也比C組學生更討厭該研究人員。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獲獎的學生由自我評價主導他們的行為: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而且應該獲獎,而拿回獎金導致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受到威脅,進而就會對有關人員產生恨意。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巨大的人際障礙。相反,如果獲獎學生沒有這樣的自我評價,例如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是憑運氣或者偷看獲獎的,因此拿回獎金回被認為是取走了本來不應該拿到的東西,會感到自我評價並沒有受到威脅,就不會怎么討厭有關人員了。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富蘭克林效應在起作用,拿回獎金本身就威脅到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對此會產生對研究人員出爾反爾的恨意;而誰拿獎金,學生就必然對誰多一份恨意。由於研究人員親自去要獎金,學生就把多的那一份恨意直接加在了研究人員身上,所以由研究人員去拿獎金的那組學生最討厭研究人員。本來因自我評價受到的威脅而產生的恨意在三個組中間是一樣的,關鍵是第二次恨意導致該組學生加倍地討厭研究人員。
自我評價還影響對他人的評價。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人一般也不大會正確評價別人。而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現,人們如何評價別人,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也就是,人們的評價決定態度。而不同的態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人際關係。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自我評價與三個因素有關,一個是評價別人,另一個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還有就是他人的自我評價。它們與自我評價一起構成了“自我感覺”的“壓力表”。從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角度來說,正確的自我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他人評價對一個人的心理有重大影響。當一個人對別人的評價正確、適度,從別人那兒獲得的對自己的評價跟自我評價相吻合時,其自我感覺就會良好,內心處於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之中;反之,如果一個人所期望得到的別人的評價和對別人的評價與自我評價不相一致、或高或低時,就會產生心理失衡,導致自我評價障礙的發生。其次,評價別人對心理也會有影響。如果一個人能夠正確評價別人,他會感到自己有良好的評價和認識他人的能力。就是經常說的“看人很準確”。這樣,他會增加人際交往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後,他人對他們自己的自我評價也對我有心理作用。如果一個人的交往圈裡都能或者大都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對此人的自我評價必然會有幫助,在觀察和潛移默化中此人也會不斷學會自我評價。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的交往圈裡都不能或者大都不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此人若能夠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他會感到很自豪,心理非常得意,從而更加願意繼續同這些人交往;此人若不能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他也不容易悲觀。不過,在一個大多數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交往圈裡,會表現出兩種傾向,繼續交往(因為我感到不悲觀)和減少交往(因為我感到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沒有長進)。
自我評價對人生價值選擇也有重要的影響。人生的自我評價和人生價值選擇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人生價值包括人生的自我價值和人生的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從本質上說就是人生在世對於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滿足;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的基本需要,人生的社會價值從本質上就說就是人生在世對於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滿足。社會是由人和人的實踐活動組成的。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從社會方面來說,社會需要實質上不過是一個特定環境內人的需要之外化;如果沒有人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就失去了根據。”(p80) 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往往折射出他/她對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態度。從正確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角度來說,沒有正確的自我評價是不可能的。因為不正確的自我評價會導致主體不正確的自我追求,導致對自己和他人、和社會的關係不能加以正確認識,從而導致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價值選擇。正確的自我評價的社會意義就在於它幫助人成為社會人,有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使社會充滿了人生的正氣。
總之,自我評價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不僅影響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方式,而且影響社會中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影響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合理程度。

功能運用

自我評價既然具有重要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那么應該考慮如何利用這些功能來為人的發展甚至社會發展服務,以便讓這樣的功能能夠更加充分地得到發揮。這包含兩方面的意蘊:
第一,要利用自我評價的正面價值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如上所述,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以及對幫助他人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使自我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需要有效地克服自我評價的可能負面作用。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種自我提高偏見(Self- Enhancing Bias),又稱為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也就是,人們會傾向於將成功歸於己(自我提高偏見),而不願對失敗承擔責任(自我保護偏見)。這有助於保護人們的自我,且使人們確證自己正在實現目標。但是,這種偏見是由不正確的自我評價所導致的。也就是說,自我評價作為人對自己的認識,可能有失偏頗和公允,從而導致對自己的狀態和發展趨勢不能正確把握。在這樣的自我偏見引導下,人的行為自然也會出現偏差。人要通過自我評價來促進自我發展、自我設計、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就必須正確地評價自己。如果不能克服自我評價的障礙,自我評價的功能必然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實際上,自我評價反映了人對自己的態度,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必然不能正確對待他人。所以,要防止不符合自身實際的自我評價發生。通常,人在自我評價中犯的錯誤主要表現為自己對自己的偏見。對自我的偏見可能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包括過高或者過低評價自己兩種情況。
在實際中,要反對過高或過低地進行自我評價,應該提倡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在實事求是地自我評價方面,鄧小平曾經給人們樹立過榜樣。他早在1987年11月就已明確提出:“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制定,我是出了力的,但不只是我一個人。所以,不能把九年來的成績都寫到我個人的帳上,可以寫我是集體的一分子”,因為,“我所做的事,無非反映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的願望,黨的這些政策也是由集體制定的。” 鄧小平作為人們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所具有的這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的確值得人們學習和敬佩,不愧是才德雙全的一代偉人。如果一個人都能像鄧小平那樣客觀地評價自己,那就一定能不斷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不過,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們往往會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容易形成“自己比一般人能力差”的自我評價,也就是容易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尤其那些缺乏自信和處於抑鬱狀態中的人們更容易如此。當人們遭受挫折的時候,也很容易過低估價自己。這樣的不正確的自我評價現象,在心理學裡稱為“Wobegon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根據個體所處的不同社會文化環境,Wobegon湖效應並不是完全只有消極意義,相反它也可能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如果一個人低調估價自己,就可能會辦事情更加追求穩妥。所以,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不正確的自我評價(低估自己)並不是一定不好。
在教育學以及其他領域,自我評價功能的運用在實踐過程中已經獲得非常好的成效。這說明,自我評價的功能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在教育中,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那就意味著學生要進行自我導向與控制,自我審視與診斷,自我促進與激勵,這就是元認知,是對自我評價的功能的一種運用途徑。在教育中,還可以利用教師的自我評價機制來改進教學;也可以利用學校的自我評價來改進學校管理;還可以在德育中利用自我評價來提高德育的效能;等等。因此,現代教育家對自我評價的意義已經越來越重視。同時,在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績效評估等許多領域,自我評價的機制也開始得到廣泛使用。這說明,自我評價是一個非常有前景和價值(包括理論的和實踐的價值)的課題。

正確評價

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奮鬥方向的條件。在實踐的鑑別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要使思維方法儘可能地全面些、辯證些、靈活些。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於離散、朦朧狀態的,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發現和開發。從個人愛好喜好、思維方式的特點、毅力的恆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與果敢魅力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測試,將為你作出科學的自我評價提供有益的幫助。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一般可以通過兩種渠道:直接的自我評價和間接的自我評價。

直接評價

首先要熟悉到自己的自然條件,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情感特點、愛好傾向、知識水準、專業特長、智力情況、能力特點,還可以測定一下自己的生物節律周期、智商指數、氣質類型、性格類型等作為參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如對各個科目的學習)取得的不同成績相比較,以發現自己的優點,確定奮鬥的目標。

間接評價

間接的自我評價法,是指通過與他人行為的對照及情況的對比,發現自我熟悉的錯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些人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的原因之一。當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與他人相比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較的方法鑑別一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