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帝位
天啟七年(
1627年)
明熹宗死,無子,遺詔立五弟朱由檢為帝。時年十八歲的朱由檢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
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朱由檢一生操勞,
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
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
面對困局
自崇禎元年(
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
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
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
驛站,驛站兵士
李自成失業。崇禎三年(
1630年)陝西又大飢,陝西
巡按馬懋才在《
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
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
耀州、
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
河南的前兵部尚書
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
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十四年,
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
靜海抵
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里,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
內憂外患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
楊鶴主撫,後用
洪承疇,再用
曹文詔,再用
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
盧象升,再用
楊嗣昌,再用
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
河南聚眾發展。
此時北方
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
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春明夢余錄》記述:“崇禎二年十一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住提督九門及
皇城門,以司禮監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中
後金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
袁崇煥。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明思宗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鑒於
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明思宗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
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明思宗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崇禎十五年(
1642年),
松山、
錦州失守,
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
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
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明思宗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
陳演、
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
南京。
自縊殉國
崇禎十六年正月,
李自成部克
襄陽、
荊州、德安、承天等府,
張獻忠部陷
蘄州,明將
左良玉逃至
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
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
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
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
杜勛投降,十五日,大學士
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太監
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三月十六日,
昌平失守,十七日,圍攻
北京城。三月十八日,賊軍以飛梯攻西直、
平則、德勝諸
門,守軍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開彰儀門(一說是十九日
王相堯開宣武門,另
張縉彥守
正陽門,
朱純臣守
朝陽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賊,賊登城,殺兵部侍郎
王家彥於城樓,刑部侍郎
孟兆祥死於城門下),李自成軍攻入
北京。太監
王廉急告皇帝,思宗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明思宗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
周奎、
田弘遇家。又逼
周后自殺,手刃袁妃(未死)、
長平公主(未死)、
昭仁公主。
然後思宗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
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明思宗說:“諸臣誤朕也,
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
景山歪脖樹上
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
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涼德藐躬(也有一說薄德匪躬),上乾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屍體被發現,
大順軍將明思宗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
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
梓宮暫厝在
紫禁城北面的河邊。
明思宗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
倪元璐、工部尚書
范景文、左都御史
李邦華、左副都御史
施邦曜、大理寺卿
凌義渠、太常寺卿
吳麟征、左中允
劉理順、刑部右侍郎
孟兆祥等,
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陵曰
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