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屯門地勢險要,意思即是設有屯田防衛之兵的
海門,亦稱團門,又稱段門。境內主山為屯門山,又名青山,古名杯渡山,英人稱之為堡壘山,東面為屯門灣,今稱
青山灣,古名屯門澳;灣以東為
九逕山,以南為
大嶼山。屯門灣三面環山,是天然的避風港。在輪船未發明之前,無論對內的沿海交通,或對外的遠洋航行,都以帆船為主,行駛常受
季候風所支配,屯門的地理位置,緊扼廣東
珠江口外交通要衝,凡是
波斯、
阿拉伯、
印度、
中南半島及
南洋群島等地人士,經由海路到中國貿易的,多會乘夏季西南風發之便,向東北航行,抵達
中國海後,先集合於屯門,然後才駛入
廣州等地。
自中國出海的中國商船,或回航的蕃舶,也多會待冬季東北風發之便,經屯門出海,南駛
中南半島及
南洋群島,再到印度及
波斯灣等地。屯門的對外交通,可追溯到
劉宋時代,其地為前赴
交州的出海港口;東晉末年以至劉宋時代有名叫
杯渡禪師的高僧,歷游國內外以後,曾南來香港屯門地區
卓錫,在屯門候舶出海,以後即未見再回中土。
李唐時,灣泊屯門的
商舶眾多,而且被視為險要所在,故設定屯門鎮;以
守捉使領兵駐守,
鞏衛屯門鄰近一帶海域。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浙江
永嘉及明台等州的海賊
吳令光作亂,被
南海太守劉巨鱗以屯門鎮兵,會同河南尹裴敦複合兵蕩平。當時,屯門的地位已日漸重要,行經的旅客亦日漸增加,著名詩人韓愈所寫《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以及
劉禹錫寫的《踏潮歌》對屯門形勢亦多所描述。可見屯門的交通景況已廣為人知。
五代時,南漢劉氏敕封杯渡山為瑞應山,並在山的北麓建軍寨,設靖海都巡、同知屯門鎮事,招集流亡,聚斂蕃舶器貨。可見其對屯門的特別重視。
北宋初年,在屯門地區仍設屯門砦;元代屯門一地只設屯門
巡檢司,設巡檢一員,兵150名,衙署在屯門寨。
建置沿革
早於新石器時代,屯門青山灣一帶已經有人居住。
漢代時屯門已經有與製鹽有關的商貿活動。
唐代設屯門鎮,屬
安南都護府,設邊防軍駐守,“屯門”之名亦由此而來,意為“屯兵之門”。
五代南漢時設靖海都巡,于山麓上建設軍寨。
明代建築墩台和泛房,分別派兵駐守。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
葡萄牙人占領當時屬
東莞縣的屯門,並在當地設立營寨。正德十六年(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鈜在海戰中擊敗葡人,重奪屯門。
歷史事件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假朝貢之名強行占據屯門島,建立石碑,刻有
葡萄牙國徽,並在島上蓋房屋,圍
樹柵,做久居打算。其後,又在島上建立營寨,製造
火銃等武器,還陰謀
進據南頭,繼續深入內地。更有甚者,葡特使米兒丁和軍官別都盧率一支由5艘巨艦、l000多名士兵組成的龐大艦隊闖進屯門水域,強求明朝訂立條約,準予在大嶼山駐軍布防。
御史
丘道隆、
何鰲先後上奏
明廷,要求以武力驅逐葡萄牙人。正德十六年(1521),明廷準奏,命廣東按察使汪鉉巡視海道,驅逐葡人。由於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屯門一帶殺人搶船,焚毀民居墓室,激起了當地人民的憤慨。汪鉉“親冒風濤,指畫方策,號召編民,率以大義”,在屯門與葡萄牙侵略者展開了一場惡戰。
汪鉉召募海舟,裝載枯柴燥荻,灌以脂膏。當時正刮南風,趁風放火,葡船大,不易動,被火焚毀;同時還用善游泳的人潛入水中鑿沉葡船。
東莞縣白沙巡檢
何儒知葡船上有幾個中國人知道鑄銃及制火藥的方法,汪鉉命何儒派人上葡船假裝賣酒,對那幾個中國人曉以大義,並加重賞,用小船接他們上岸,命他們照樣製造
銅銃、
火藥,並用這種自製銅銃向葡船轟擊。葡方傷亡很大,無法抵抗,便放棄其他船隻,僅以三艘巨船於九月七日乘黑夜潛逃。黎明時明軍又向葡方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鬥十分激烈。這時恰巧刮北風,葡方得以逃遁。次年,葡萄牙人全部被驅逐,
屯門此後再無葡人蹤跡。
屯門之戰是中國與西方殖民者發生的第一次直接的武裝衝突,也是中國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義的一次成功的演練。
地理環境
位置
南面與
大嶼山隔海相望。區內中心由西部有青山(高583米)、東面是九徑山(高507米)、北面是圓頭山和
元朗平原、南面入海有
青山灣。區內中心區被青山和九徑山2座高山夾著,而
屯門河則由北向南流入青山灣。屯門的位置離市區比較遠,路面交通主要靠
屯門公路(九號幹線)及
青山公路連線市,從
荃灣乘坐巴士入屯門一般也要半小時,從九龍市區及港島乘坐巴士入屯門一般也要1小時,所以該區住宅和工商業大廈的租金,一向都遠低於市區,只是
中環的一半。
屯門公路是快速公路,但由於路窄多彎,車禍時有所聞。以前屯門公路經常都會出現塞車。但及後屯門公路多次擴闊,加上三號幹線及
九廣西鐵通車,把交通分流,現時問題已得到大大改善。
地形地貌
屯門境內主山為屯門山,又名青山,古名杯渡山,英人稱之為
堡壘山,東面為屯門灣,今稱青山灣,古名屯門澳;灣以東為
九逕山,以南為
大嶼山。屯門灣三面環山,是天然的避風港。
特色奇觀
青山禪院:青山禪院從落新界屯門之北,建在青山的東麓,是香港最著名的古剎之一。它是香港無人不曉的旅館游勝地,既然具寧靜肅穆氣氛,又有古蹟文物可供欣賞。
世傳青山禪院建於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惟原建築早已廢圮,經多番重建,因這青山禪院這一名稱是本世紀以來的叫法;過去,它有過很多名字,如
普渡寺、斗姆寺、杯渡寺、杯渡庵、
青雲觀等。
青山禪院一帶景色優美,禪院前對聯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正是青山禪院所處環境最傳神的寫照。青山海拔583公尺,
卓然屹立,頗具氣派。南朝時代,
杯渡禪師會到此駐錫,幫青山原名杯渡山。《東莞縣誌》中記載:“廣州圓經,杯渡之山在東莞屯門界三十八里。耆舊相傳,昔日杯渡師來居屯門,因而得名。”《新安縣誌》二十一卷弟四頁中寫道:“杯渡禪師,不知姓名,嘗挈木
杯渡水,因以為號,
游止摩定,不修細行,神力卓越,晨測其由。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三月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早杯渡山。
宋時杯渡山北腰上,建成有杯渡寺(又名杯渡庵),乃後人紀念禪師而建,故今日
青山寺內
牌坊刻有:“杯渡遺蹟”四字。在大雄寶殿右首後山有石油渡岩,岩非深遽但高曠,岩壇上有粗石雕的杯渡禪師像,原像是五代南漢同知屯門鎮
陳延命工匠雕制供養,現已不存,新像是近人仿製,古風雖失,惟意義仍存。禪師像藏身在一小龕中,龕聯早:”
孟津別後杯寺開創歷史,山寺岩路因其得名,流傳後世,有趣的是,禪師像前放置了三四十個觀音、天后、關公瓷像,都有是人們搬家時把像安奉於此,以求佑護。
清道光年間,杯渡庵被改建成為
青雲觀,因日久失修,漸開荒圮,原有勝跡湮沒,僅有小屋一間,是一位叫
黃姑的女道貌岸然士所建。1914年,未出家提煉奇法師得到該地業權者
陶氏家族的支持,出任司祝並
大興修建整造,1918年顯奇法師自浙江寧波
觀宗寺受戒歸來,他與張純白居士募捐集資修建,顯奇法師本為閩籍商人,篤信佛學而出家,建成
青山禪院,受到華商及當時的港督金文大力支持,先後建成有
杯渡亭,
諸天寶殿,大雄寶殿,
地藏殿、
護法殿,方丈室,
居士林,
觀音閣,海月亭,杯渡遺蹟牌坊,得海名山牌教育局,
韓陵片石亭及魚墳等,又化
龍巖,杯渡岩,杯渡花園,
韓昌黎碑,黃椰川碑等。
1926年,青山禪院落成舉行
開光典禮,灑淨儀式由
妙參法師住持,名山古剎得以復興,故顯奇法師被譽為“中興青山”祖師,顯奇法師於1932年圓寂,由筏可
大和尚出任
青山寺的住持。之後,張純白居士赴廈門拜
虛雲老和尚為師,法號了幻。了幻法師返港後,以當家名義主持寺務,致力興建齊堂僧室,悉力發展
青山禪院。此後,寺院先後由達安法師、蘿生法師任住持,蘿生法師往生後,由其江蘇俗家侄兒到港剃度出家,繼任住持。青山東省十景包括:“挹曉亭”、“香海名山牌坊”、“魚骨墳”、“
青雲觀”、“杯度像”、“龍骨岩”、“高山第一”、“
韓陵片石與青山碑記”、“和合山門”、“一線天”。物轉星移,如今只半數有跡可尋。
青山腳下,有一佛教青山國小,沿校旁山路至半山有挹曉亭,亭內有石椅
石台供人休憩,亭有碑,記述
何東爵士體念“陟降之勞”而於1932年建。
過挹曉亭不久,有一座雄偉的石牌坊,建成於1929年,上書“香海名山”,是前香港總督
金文泰所題,書法雄勁有力,可見其運載中國書法曾下過苦功,
牌坊是紀念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游青山而建,牌坊並刻有倡建者姓名,共有二十人,包括
周壽臣、
周峻年、
羅旭和、
馮平山、
鄧志昂、
鄧肇堅等一眾名人。
文物考古
屯門龍鼓灘遺址:2002年受
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委託,中港考古研究室在受四座小型房屋興建工程影響的遺址範圍內作搶救性發掘,以期在該地點被永久破壞前獲得儘可能多的考古數據。
龍鼓灘遺址是香港境內一個重要的新石器至青銅時期遺址。龍鼓灘位於香港
新界西南青山南麓,其北、南、東三面均為青山群山環繞,僅西面向海。它是一個有大片海沙沉積的海灣,海灘有低位和高位之分,也有現代和古代之別。由於高位海灘不受現代海潮影響,故此
新石器時期和青銅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常常在高位海灘發現。
這次發掘地點位於龍鼓灘遺址中部的沙埔崗村,共布了九個
探方,出土的遺物分別有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片、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夔紋陶罐碎片、新石器中期的夾砂陶罐和石器。
此次發掘最大收穫有二:一是發現清楚的地層迭壓關係,二是發掘並整理出多件器物的組合。
地層迭壓關係是此次發掘關注的重點。發掘過程中,由試探性的小探方開始到最後探方合拼,每一個階段都有新的地層現像出現,都會提出新的解釋及新的疑問。以這些新解釋和新疑問作為發掘的指導,地層迭壓關係才逐漸清楚,三個層位關係清楚的,分別代表新石器中期、商時期和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化堆積才得以確認。這種連續迭壓關係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並不多見。本報告對地層迭壓關係的記錄數據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分析。
器物組合在香港彌足珍貴。此次發掘共存於一個遺存單元的器物有十三件,六件陶器,七件石器。此外,屬於其它地層的器物還可以編排出不同時期的器物組合。
社會事業
社區環境
屯門區初期以住宅及工業雙功能發展模式為主,並發展成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理念的
新市鎮,及後工廠北移中國內地,加上區內人口較多選擇區外工作,今日的屯門區可謂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現時已經約有488,831人居住。
公共屋邨
三聖邨
大興邨
良景邨
富泰邨
蝴蝶邨
寶田邨(寶田中轉房屋)〖居者有其屋〗
兆安苑
兆邦苑
兆軒苑
兆康苑
兆畦苑
兆隆苑
兆麟苑
新圍苑
(私人參建居屋)
美樂花園
工商業區域
屯門的工商業區域主要位於
杯渡路及石排頭路之間及天后廟路、業旺路一帶。雖然離市區較遠,但一直以來該區都有很多公司在此,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租金比市區工商物業低很多,約是中環的一半,其中最著名的乃占香港飲品市場大比例的
維他奶集團、主要奶製品公司維記牛奶、出售“福字面”著名的統一食品、以及著名的拉鏈製造商
YKK。另外位於業旺路的
南豐工業城為屯門區中唯一擁有多座工業大廈的小型工業區。
除此之外,屯門亦有不少貨櫃碼頭和物流設施,其中最大的乃屯門內河碼頭,位於屯門龍鼓灘,不但讓各
物流公司進駐,更設有大型貨櫃場,方便接駁
珠江三角洲的貨運往來。不但如此,香港最大的英泥製造商也坐落此區
交通
屯門與市區的交通主要依靠
屯門公路,但
九廣西鐵的啟用則提供了另一條往市區的路徑。區內除一般交通工具(如
公共小巴、公共汽車)外,還有在1988年落成的輕鐵連線區內及元朗。
主要交通幹道
公共運輸
·西鐵
輕鐵於屯門區共有42個車站,有8條路線:505、507、610、614、614P、615、615P、751
·巴士
九巴:52x、53、57M、58M、58X、59A、59M、59X、60M、60X、61M、61X、63X、66、66M、66X、67M、67X、68A、258D、259D、260X、261、263、263M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40、41、42、43、43A、43B、43C、44、44A、44B、44B1、45、46、46A、140M、141
以上只列出全日行走的巴士及小巴路線
·並非全日行走的巴士路線
特定時間行走巴士:58P、59S、62X、66P、260S、260P、261P、A33、960A、X962
特別節目行走巴士:259R、260R、X33
通宵巴士:N260
·渡海小輪
屯門至九洲港
人口民族
人口狀況
現時人口約520000,預計到2011年人口將達542000。
風土人情
陽曆4月或5月,使香港的
佛誕,又稱“
浴佛節”。全港各處多所佛寺將舉行
浴佛法會,以慶祝
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其中以擁有世界上最大戶外青銅坐佛像的
大嶼山寶蓮寺最為熱鬧,吸引不少善信和旅客到 訪,旅客更可於這裡品嘗精緻的素菜。
寺廟還有天后廟,屯門天后廟 2015年新建了天后廣場,廣場經常舉行民間千人以上的活動,甚是熱鬧。
經濟概述
屯門區位於
新界的西部,是一個於60年代發展的新市鎮,占地約8200公頃,人口達489300,其中約70%的人口居住於
公共房屋。
區內古今風貌共存,仍保留著不少特色的鄉村、自然地帶及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如的紅樓及
青山寺,同時亦有具歐陸色彩的的
香港黃金海岸。
區內擁有不同的文化、體育及
康樂設施,當中有香港第一個公眾高爾夫球中心及一所公眾騎術學校。到2003年,隨著西鐵第一期通車,
屯門的對外交通將會大為改善。
根據
政府統計處200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報告顯示,屯門區的人口約489300,
年齡中位數為34,家庭的月入中位數約000,區內的住戶月租中位數約75,是全港最低廉的。
名優特產
莞香
香港真正土生土長的特產並不多,稱得上特產的是這裡出產的一種香料,用本地香樹製成,這香木點燃後冒出的煙特別香,遠近聞名。有錢人家甚至普通百姓都願意買這種香,在逢年過節用以供奉祖先。當地人稱之為“莞香”。
香港蟹
香港市上常見的蟹,有
膏蟹和花蟹兩種。還有一種乃是被人瞧不起的“水蟹”。它們都是
淡水蟹。
玩具
香港工業名特產玩具出口從1972年以來一直雄居世界冠軍寶座。由於微電子、
微處理技術的發展,香港的電子產品有眾多適應市場需要的潮流性產品,與上述成衣、玩具並稱為香港三大出口工業名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