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

貿易

貿易,是指買賣或交易行為的總稱,通常指以貨幣為媒介的一切交換活動或行為。其活動範圍,不僅包括商業所從事的商品交換活動,還包括商品生產者或他人所組織的商品買賣活動;不僅包括國內貿易,還包括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

在古代市場上,不僅有物質商品貿易,還有奴隸貿易。在現代市場上,除了有形的商品貿易外,還有技術、資金、信息、勞務,以及保險、旅遊等無形的貿易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貿易
  • 外文名:Trade
  • 拼音:mào yì
  • 概念:平等代換
  • 定義:商業行為
  • 形式貨品或服務交易
基本釋義,發展,歷史範疇,舉例,貿易條件,國際貿易,特點,基本做法,無形貿易,有形貿易,其他,特點,中阿雙邊貿易,

基本釋義

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貿易標的從實在延伸到虛擬,市場從有形拓展到無形,不斷豐富和進步。萬變不離其宗,貿易的核心是交換。交換,是交貨與付款兩對立流程的統一。在自由平等的正常主體之間,交換遵循的原則是等價和同步。同步交換,就是交貨與付款互為條件,是等價交換的保證。
交換過程分為交換協定階段和標的轉移階段。標的包含商品、服務、勞務、技術、信息等。交換協定是雙方對立主體對標的達成一個彼此能夠接受和認同的所謂等價的值。標的所有權的轉移是以對價的同步互動為條件,所以交換是在動態過程中實現的。在實際操作中,對於現成標的的面對面交易,同步交換容易實現;但許多情況下由於交易標的的流轉驗收(如商品貨物的流動、服務勞務的轉化)需要過程,貨物流和資金流的異步和分離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步交換往往是不現實的。
而異步交換,先收受對價的一方容易違背道德和協定,破壞等價交換原則,故先支付對價的一方往往會受制於人,自陷被動、弱勢的境地,承擔風險。 異步交換必須附加信用保障或法律支持,交換才能順利完成。虛擬的信用是不確定因素,必須通過實在的保障使之成為確定因素。同步交換,則可以規避不等價交換的風險。
作為交換中兩對立流程之一的付款,受條件及方法所限,現行的支付方式往往是簡單的即時性直接付轉,一步支付。比如國內的結算方式,按不同標準有不同分類,這裡按結算形式,分為鈔票結算、票據結算(包括支票本票銀行匯票承兌匯票)、匯轉結算(包括電匯、網上支付)。以上除了承兌匯票屬於期票結算,其餘都可視為現金結算。其中鈔票結算和票據結算適配當面現貨交易,可實現同步交換(支票屬個體信用存在空頭等因素的惡意退票風險,導致異步交換); 匯轉結算適配隔面現貨交易,對於隔面或期貨交易,若無信用保障和法律支持,即時性一步支付導致異步交換容易引發非等價交換風險。
現實中買方先付款後不能按時按質按量收穫標的,賣方先交貨後不能按時如數收到價款,被拖延、折扣或拒付等引發經濟糾紛的事件時有發生。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中的信用證結算則注重遵循同步交換的原則,體現了過程化分步支付的理念,有效防範了支付風險
綜合而言,為確保等價交換要遵循同步交換的原則,防範異步交換風險。對當面現貨貿易,適配即時性一步支付方式;對隔面或期貨貿易,適配過程化分布支付方式。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範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貿易的英文解釋
Trade: Trade is the activity of buying, selling, or exchanging goods or services between people, firms, or countries.

歷史範疇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舉例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7.寄售代銷貿易
9.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租賃貿易
12.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貿易條件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
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於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於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比率。以某一時期為基期,貿易條件為100,如果比較期的貿易條件大於100,表明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對該國是有利的;如果小於100,表明一國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惡化,對該國不利。

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於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係、科技合作關係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繫的基本形式。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
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湧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已開發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的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麼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徵由什麼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國際收支理論。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準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契約的訂立。③契約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準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於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餘,出口小於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複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於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於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於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於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
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
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後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係,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
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範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並達到貿易平衡。
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並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採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
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係,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與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後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採用前兩種形式。
中、墨兩國貿易摩擦與競爭
兩國間不平衡的貿易地位無疑會給雙邊貿易關係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中國與墨西哥在雙邊貿易方面存在諸多摩擦。據WTO統計,1995—2005年墨西哥對華反傾銷案件共19起,占開發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量的10%,居開發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量的第二位。由於墨西哥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也造成了對中方不利的局面。除了貿易摩擦,中墨兩國在第三方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係。
在NAFTA正式啟動之後,儘管中國對美國的某些具體出口行業(如紡織服裝產業)一度受到影響,但不久中國就再次超過墨西哥成為對美國出口的第一大國。紡織業是墨西哥四大產業之一,而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紡織業亦十分發達,在該行業領域,兩國在北美市場上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紡織機械企業相繼在墨西哥投資設廠,目標瞄準巨大的美國市場,這必然造成中墨兩國企業間的市場競爭。
項目
國際貿易中的有形商品種類繁多,為便於統計,聯合國秘書處於1950年起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分別在1960年和1974年進行了修訂。在1974年的修訂本里,把國際貿易商品共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商品分別為:
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2.飲料及煙類;
3.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4.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
5.動植物油脂及油脂;
6.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8.機械及運輸設備;
9.雜項製品;
10.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
在國際貿易中,一般把1到5類商品稱為初級產品,把6到9類商品稱為製成品。
適用
首先,從適用客體看。傳統理論上有形貿易,即貨物進出口。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內涵已突破傳統理論範疇,將無形貿易包括在內。CISG與PICC分別代表了國際貿易領域在新舊形式下的發展狀況:CISG僅適用於國際貨物銷售契約,反映了作為有形貿易的國際貿易的內容,服務貿易被明顯排除於適用範圍之外,對於智慧財產權則更無涉及,甚至一些易於引起爭議的貨物也被排除於公約適用範圍之外。PICC反映的國際貿易的內容則包括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它適用於國際商事契約,即國際貨物銷售契約,國際服務貿易契約和國際智慧財產權轉讓契約。
其次,從對人效力看。原則上講,國際條約僅對該條約的成員具有約束力,CISG在對人效力的規定上此又不盡相同:營業地在不同締約國的當事人,或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所在國不是締約國,而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4PICC作為一項國際慣例在對人效力上並無特殊規定,只要雙方當事人約定其契約由本通則管轄,PICC均對其適用,而不管雙方當事人是否位於不同國家,即使純粹的國內契約也可由雙方當事人約定適用PICC,不過,5任何此類協定都必須遵守管轄契約的國內法的強制性規則。必須指出的是,“國際”在國內和國際立法中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主要是營業地說與國籍說。CISG採用的是營業地說,6PICC並未明確規定這些標準,只是構想要對“國際”契約這一概念給予儘可能廣義的解釋,7實際上是兼采營業地說與國籍說。
此外,在下列三種情況下,PICC也可適用於國際商事契約的當事人:(1)當事人未選擇任何法律管轄其契約,當事人同意其契約受“法律的一般原則”、“商事規則”或類似的措辭所指定的規則管轄時,可適用PICC;(2)適用於契約的法律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規則無法確定時,PICC可對該問題提供解決辦法;(3)當現有國際法律檔案的某一條款的含義或對某一問題的解釋存在爭議時,PICC可用於解釋或補充國際統一法的檔案。

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複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基本做法

一、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式
(一)出口貿易的業務程式
1、交易前的準備。
(1)落實貨源和做好備貨工作;
(2)加強對國外市場與客戶的調查研究,選擇適銷的目標市場和資信好的客戶;
(3)制定出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時胸有成竹;
(4)開展多種形式的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
2、商訂出口契約
3、出口契約的履行。
(1)認真備貨,按時、按質、按量交付約定的貨物;
(2)落實信用證,做好催證審證、改證工作;
(3)及時租船訂艙,安排運輸、保險,並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4)繕制、備妥有關單據,及時向銀行交單結匯,收取貨款。
(二)進口貿易的業務程式
1、交易前的準備
(1)制定進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和採購商品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行事;
(2)在對國外市場和外商資信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並經過貨比三家,選擇適當的採購市場和供貨對象;
2、商訂進口契約
3、進口契約的履行;
(1)按契約規定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
(2)及時派船到對方口岸接運貨物,並催促賣方備貨裝船;
(3)辦理貨運保險
(4)審核有關單據,在單證相符時付款贖單。
(5)辦理進口報關手續,並驗收貨物。
二、各種國際貿易方式的運用
三、國際貿易爭議的預防和處理

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遊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
屬於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於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貿易分為多種類型,專業術語也很多,有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國際貿易,海外貿易等等。
什麼是國際貿易?什麼是對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勞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麼是出口貿易?什麼是進口貿易?什麼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淨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於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後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麼是有形貿易?什麼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易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並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聯合國為便於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製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過境貿易?什麼是總貿易?什麼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並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後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後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和總出口額構成總貿易額。採用總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美、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90多個國和地區。
專門貿易是指以關為劃分進口和出口標準的統計方法,也稱為專門貿易體系。專門貿易又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入關境並向海關繳納關稅,由海關放行後才能稱為專門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口後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採用專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法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有哪些異同?
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共同性表現為: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界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雖然活動範圍有所不同,但都是商業活動,都處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環節,處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交易過程大同小異,但商品流通運動的方式卻完全一樣,即:G-W-G 。商呂經營的目的都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
(3)基本職能一樣,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基本職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換,即做買賣。其他活動如融資、儲存、運輸、報關都必須為它服務;同時,都必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節約流通時間規律等。這些規律均會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國際和國內的貿易。不管是從事國際,還是國內的貿易都必須遵循這些經濟規律,不得違背。 主要區別表現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國際間進行貿易活動首先會遇到差異,必須首先克服這些障礙,否則就無法恰當地進行貿易洽談、簽約,處理貿易糾紛,進行市場調研。國內貿易雖然也會遇到一些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但差別要小得多。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進行國際間商品交換,會遇到須用外幣支付且匯率又經常變動,以及各國間度量衡、海關制度均有較大差別等諸多問題,使得國際間商品交換活動複雜化。相比之下,國內貿易就簡單多了。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主要是為本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開展,且很多政策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執政者而變化。這裡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管理政策、關稅政策等等,從事國際商品交換活動必須研究這些政策。國內貿易研究的內容要少得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商品交換離不開競自然存在相當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的風險更多也更大。其表現在資信風險、商業風險、價格風險匯率風險運輸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方面。

有形貿易

有形貿易是“無形貿易”的對稱,指商品的進出口貿易。由於商口是可以看得見的有形實物,故商品的進出口被稱為有形進出口,即有形貿易。

其他

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對外貿易政策的一種基本類型,與之相對的是貿易自由化.它是指由國家採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並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惠或津貼,獎勵出口.其主要內容是:在進口方面,國家採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如徵收高額的進口稅,進口配額,進口許可制,外匯管制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競爭;在出口方面,對本國出口商給予現金補貼和各種財政上的優惠,以鼓勵商品出口。"獎出限入"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特徵。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成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貿易術語的慣例
術語規定
在國際貿易業務實踐中,因各國法律制度、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不同,因此,國際上對各種貿易術語的理解與運作互有差異,從而容易引起貿易糾紛。為了避免各國在對貿易術語解釋上出現分歧和引起爭議,有些國際組織和商業團體便分別就某些貿易術語作出統一的解釋與規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簡稱INCOTERMS);國際法協會制定的《華沙—牛津規則》(Warsaw-Oxford Rules);美國一些商業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tion 1941)。
由於上述各項解釋貿易術語的規則,在國際貿易中運用範圍較廣,從而形成為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這些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由於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貿易法的淵源之一,在當前各國都在積極謀求國際貿易法律統一化的過程中,國際貿易慣例的作用更為顯著,尤其是通過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不斷修訂,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
國際貿易慣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法律界和貿易界的重視、在國際立法和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規定了國際貿易慣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契約公約》中充分肯定了慣例的作用。該公約規定:當事人在契約中沒有排除適用的慣例,或雙方當事人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被人們廣泛採用和經常遵守的慣例,即使當事人未明確同意採用,也可作為當事人默示同意慣例,因而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契約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
由此可見,為了合理地商訂和履行契約以及正確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國際上各種通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以便在實際業務中對其作出適當的抉擇和正確的解釋。現將解釋貿易術語的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分別簡介如下:
各種國際貿易慣例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在《198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基礎上修訂公布的,該《通則》於1990年7月1日生效。
(一)修訂《1980年通則》的原因
1、適應電子信息交換日益頻繁運用的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資訊時代,電子信息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寫為EDI)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採用,以電子信息取代紙單證的做法日漸增多,使“無紙貿易”逐漸變成現實。在此形勢下,如何確保相應的電子信息與原來的紙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很現實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這是國際商會修訂《1980年通則》最重的原因。
2、適應運輸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方式變革的需要隨著貨櫃運輸發展起來以後,傳統的單一的海運向多式聯運發展,貨物的交接地點也從傳統的“港—港”交接逐漸轉向“門—門”的交接。加之,海運中使用車輛裝卸的滾裝、滾卸運輸的出現,使原有的貿易術語無法適應現實業務的需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對有關的貿易術語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此次修訂《通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199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1990年通則》同《1980年通則》相比,變化很大,因此,《1990年通則》的公布和生效,標誌著國際貿易慣例的重大發展。在《1990年通則中》,貿易術語的種類及其分類排列方法,貿易術語的國際代碼與使用範圍,買賣雙方義務劃分的標準以及單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
貿易壁壘
大部份貿易壁壘皆有相同原理,就是為貿易加入某種成本,令貨品的價格上升。兩國或多個國家之間重複地施行貿易壁壘對付其他國家,做成的紛爭被稱為貿易戰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會減低經濟的效率,此觀點可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理論上,自由貿易代表清除所有貿易壁壘,除了與健康或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外。
實際上,即使是鼓勵自由貿易的國家,本身亦會大量補貼部份工業或農業,例如鋼鐵、稻米等。已發展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補貼常被開發中國家指為以本傷人及危害開發中國家相同行業的生存。

特點

(一)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擴大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逆差額為86億美元,同比擴大26%。逆差的主要項目是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以及特許費和諮詢,逆差分別為103億美元、43億美元、34億美元和16億美元。
(二)下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強力反彈
2003年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小幅上升,增速明顯回落,創1998年以來的新低。隨著第四季度非典疫情的完全控制和貨物貿易的高速增長,下半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強力回升,出口增長明顯加快,達到467億美元。下半年,旅遊、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增長迅速,分別較上半年增長101億美元、96億美元和44億美元,是零三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速與零二年基本持平的主要原因。其中,其它商業服務、運輸和技術諮詢是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來源;旅遊、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仍然是中國服務貿易收入的主要來源;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它商業服務、保險服務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分別增長198%、73%、72%和50%,反映這些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進程正在加快。
(三)服務貿易進口繼續上升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繼續擴大,達到553億美元;運輸、旅遊仍是中國服務貿易主要進口項目,占服務貿易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為33%和27%。運輸支出增長是中國服務貿易支出進一步擴大的最主要原因。
二、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形勢展望
2004年世界經濟成長的勢頭將趨於強勁,全球貿易發展也將進一步加速。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伴隨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和中國貨物貿易與利用外資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第三產業調整升級和服務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加上中國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和對國際服務需求的不斷升溫,預計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仍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但由於受出口退稅調整和CEPA政策的影響,預計200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增速將高於出口,直接造成運輸、保險等主要服務產業支出高速增長,服務貿易逆差仍將有所擴大。
另外,由於中國絕大部分服務行業對外競爭力不強,運輸、金融、保險、專有技術和技術諮詢等逆差行業短期內還難於扭轉局面,主要順差項目也難於實現快速擴張。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服務貿易仍將保持一定的逆差。

中阿雙邊貿易

新華網布宜諾斯艾利斯8月23日電阿根廷國家統計局23日公布報告說,今年前7個月阿根廷和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為85.76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4%。報告指出,今年1月至7月,阿根廷從中國進口53.54億美元,同比增加41%左右。其中,阿根廷從中國進口資本貨及其配件、中間商品和消費品分別同比增加50.2%、25.5%和35.8%。
統計顯示,今年前7個月,阿根廷向中國出口32.18億美元,同比減少16%。其中向中國出口初級產品下降18%,是造成阿根廷對華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不過7月份阿根廷向中國出口達到6.66億美元,同比增加7%,呈現止跌回升趨勢。
根據報告公布的數字,今年前7個月阿根廷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為473.39億美元和408.8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24.2%和36.6%;同期實現外貿順差64.58億美元,同比下降2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