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

東涌

東涌,古稱東涌口,位於大嶼山北岸中央,一面臨海,三面環山。大嶼山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東涌在明代已是大嶼山的一大聚落,並且有汛兵巡邏。及後在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實行邊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邊界五十里,令當地居民歷盡流離之苦。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該區居民亦陸續返回,人口日多。而當中亦有不少客籍的居民,由江西、廣東及福建等地限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涌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香港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東涌簡介,歷史文化,發展狀況,交通信息,文娛康樂,公共醫療,教育發展,文化遺蹟,

東涌簡介

香港東涌位於大嶼山的北部,距離寶蓮寺不遠,宋代最後兩位皇帝曾在此匿藏避難,據說一些侍從人員的後人仍在此生活。該地有一座建於1873年的東涌炮台,是用以堵截鴉片貿易和海盜侵略的城堡,曾有400多名駐軍,並由五艘軍艦巡航。現仍遺有六枚清朝古炮。沿炮台右邊的小經走,步行約20分鐘即到達候王廟,廟宇建於1765年,用以供奉與宋末君主一同犧牲的寧相楊候王。在東涌以北的赤臘角便是新機場的所在,在東涌炮台可清晰遠眺。
東涌東涌

歷史文化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自宋朝開始,東涌已有人居住,以捕魚及務農為生。根據方誌記載,在清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準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今日的馬灣涌,就是東涌舊墟。
東涌
清初,以沿海寇賊為患,於雍正七年(1729年),在島上西面汾流角山上建立炮台。乾、嘉年間,在島上更增設東涌口汛;嘉慶二十二年(1819年),又於東涌口增設建汛房,並於東涌濱海處建造石獅炮台、兵防及火藥局。道光十二年(1831年),更在東湧上嶺山腳處,建築東涌寨城,以守衛率兵駐守,管轄香港西部各汛管及炮台。其時島上有袁家團、梅窩、石壁、塘福、水口、石門甲、石榴坑、沙螺灣、石頭莆、二澳、由古塱、大蠔、白芒、橫塱及東涌嶺皮團等村。後在1898年始被廢置。時至今日,在東涌鄉事委員會轄下共有十五個村落,其中多是客家人,然廣府人為數亦不少。東涌雖然仍有不少歷史遺蹟,但已有不少改變。而隨著青馬大橋、機場的落成,東涌成為政府重點發展的地方,可預期此地將有更急劇的轉變。

發展狀況

新市鎮發展在原來的東涌墟東北面的填海土地上,以及東涌河下遊人工改道後所平整而成的土地。
東涌東涌
東涌及大蚝分四期發展,打算發展為可容納250,000人的新市鎮。第一期發展於1994年開始,並於1997年1月完成。第一期包括富東邨(東馬樓、東埔樓、東盛樓)及裕東苑(向東閣、賀東閣、喜東閣、啟東閣、新東閣),提供住宅給前往新機場工作的居民入住。區內並設有東薈城這個集購物中心、酒店及辦公室大樓的商業發展項目。
第二期為東涌東填海區發展,於2001年起陸續完成,主要為私人樓宇。
現時的私人屋苑包括:
映灣園
東堤灣畔
海堤灣畔
藍天海岸
水藍天
水藍·天岸
影岸·紅
第三期及第四期發展正在計畫中。包括有逸東(一)及(二)邨已經入伙。
房屋署將於2010年在東涌56區海邊地皮,興建四幢高47至49層的公屋,估計2015年入伙,可住約1.3萬人。

交通信息

1、港鐵東涌線到東涌站下。
2、機場巴士到機場再換乘S1到東涌市中心沿途各站。
東涌交通東涌交通

文娛康樂

截至2006年10月,東涌已有的康樂設施:
籃球場
足球場
腳踏車徑網球場
東涌東涌
兒童遊戲設施
缺乏泳池場館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東涌居民人口要達28.7萬人方可興建泳池;而現時人口約十萬,永久泳池將會設於東涌纜車站旁邊。
缺乏其他球類場館
只有一所臨時圖書館位於逸東邨,規模一般,暫時並不足以應付人口需要,永久圖書館正在東涌北面,靈糧堂怡文中學東薈城之間的工地興建中。

公共醫療

東涌有多間政府或私人診所,平均每日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社區暫時缺乏一所全科醫院,以及24小時急症室,政府已選址在逸東邨後面興建醫院。
現時東涌的居民如果要到醫院求診,一般要乘車到葵涌至荔枝角一帶的瑪嘉烈醫院或葵涌醫院。

教育發展

中學
東涌天主教學校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國小
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紀念中學
國小
東涌天主教學校
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國小
幼稚園
佛教真如幼稚園
基督徒信望愛堂逸東幼稚園
鄰舍輔導會東涌幼稚園
善一堂逸東幼稚園
東涌浸信會幼稚園
東涌天主教幼稚園
嗇色園主辦可譽幼稚園

文化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