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風情小鎮

安徽風情小鎮

安徽風情小鎮,指的是安徽徽州地區(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具有徽州特有的風情特色的小鎮,有句話叫“要了解明清帝王的生活,請到北京去;要了解明清百姓的生活,請到徽州來”,說的就是徽州的古村,古鎮保存的完好,且徽州味道很濃,是感受古樸,體驗時間滄桑的好去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徽風情小鎮
  • 地理位置:安徽徽州地區
  • 氣候類型:冬暖夏涼
  • 占地面積:30公頃
  • 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
  • 所含地區: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
徽州宏村,宏村概述,宏村建築特色,宏村歷史,宏村風水,南湖,月沼,承志堂,水圳,敬德堂,塔川紅葉,文化遺產價值,徽州西遞,地理位置,歷史概況,景點簡介,西遞景觀,徽州唐模,徽州塔川,徽州潛口,徽州南屏,村內主要景點有,南屏村旅遊簡介,徽州盧村,宣城查濟,古村時逾千年,查姓代有名人,具有完整規劃,有人慧眼識“幽”,查濟古民居,

徽州宏村

宏村概述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宏村建於南寧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稱。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蹟。
安徽風情小鎮
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 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宏村,經過前代人的辛勤勞作和後代人合理保護,現已得到世人的公認。我們將繼續努力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宏村的旅遊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宏村,了解古徽州文化深刻的內涵。
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型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蹟。那巍峨蒼翠的雷崗當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以村西北一溪鑿圳繞屋過戶,九曲十彎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匯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腸和牛胃。水渠最後注入村南的湖泊,鵒稱牛肚。接著,人們又在繞村溪河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樑,作為牛腿。歷經數年,一幅牛的圖騰躍然而出。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閒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宏村建築特色

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群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闢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
南湖書院位於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合併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重建後的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等六部分組成,粉牆黛瓦,碧水藍天,環境十分優雅。樂敘堂是汪氏的宗祠,位於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現存唯一的明代建築,木雕雕飾非常精美。
承志堂建於清末鹹豐五年(1855年),是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築群,占地約2100平方米,內部有房屋60餘間,圍繞著九個天井分別布置。正廳和後廳均為三間迴廊式建築,兩側是家塾廳和魚塘廳,後院是一座花園。院落內還設有供吸食鴉片煙的“吞雲軒”和供打麻將的“排山閣”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額枋間均有雕刻,造型富麗,工藝精湛,題材有“漁樵耕讀”、“三國演義戲文”、“百子鬧元宵”、“郭子儀拜壽”、“唐肅宗宴客圖”等。
宏村周圍為青山綠水環抱,環境秀麗宜人,電影《臥虎藏龍》曾在此拍攝。
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宏村歷史

宏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為汪姓聚居之地。村中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其間的“承志堂”是黟縣保護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工藝精細、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
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數百戶粉牆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鏤、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朴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村內,以正街為中心,層樓疊院,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鋪成。兩旁民居大多二進單元,前有庭院,辟有魚池、花園,池邊多設有欄桿,“牛腸”水滋潤得游魚肥壯,花木濃香馥郁。馬頭牆層層跌落,額枋雀替、斗拱上的木雕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書院,建築頗為壯觀。據說民國初期的國務總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曾在這裡讀過書。現為南湖中心國小校址。
一九九九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審會對宏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面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展規劃》。宏村已於2000年11月30日在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又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2月30日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2003年3月加入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 2003年7月,被正式評為國家級4A景區,2003年12月被評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宏村景區多次出色地完成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接待,並於2001年5月20日成功地接待了原中共中央江總書記。
宏村,經過前代人的辛勤勞作和後代人合理保護,現已得到世人的公認。我們將繼續努力保護這份珍貴的遺產,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宏村的旅遊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宏村,了解古徽州文化深刻的內涵。

宏村風水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擴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為“牛胃”;然後,在村西吉陽河上橫築一座石壩,用石塊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寬400餘米長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莊,南轉東出,繞著一幢幢古老的樓舍,並貫穿“牛胃”,這就是“牛腸”。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園之用。“牛腸”兩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種著花木果樹的庭院和磚石雕鏤的漏窗矮牆,曲折通幽的水榭長廊,小巧玲瓏的盆景假山。彎彎曲曲“牛腸”,穿庭入院,長年流水不腐。
然後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從而形成“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
後來的風水先生認為,從風水學角度來看,月塘作為“內陽水”,還需與一“外陽水”相合,村莊才能真正發達。明朝萬曆年間,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130餘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設計與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學的水系設計,為宏村解決了消防用水,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妨溪路連,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南湖

南湖位於宏村南首,建於明萬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樓舍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曆年丁末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幹青藤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象臨鏡梳妝的少女,把秀髮灑向湖面水中。湖面綠荷搖曳,鴨群戲水,另有一番景致。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樹蔭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協調,動靜相宜,顯得幽深、雅靜、清新、明麗。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
清嘉慶甲戊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遊南湖後,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
古今許多詩人畫家游南湖後作了不少詩篇、畫圖。
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顰桃帶笑,一邊吟過畫橋西"。 隨著詩篇的偉頌,更增添了南湖風光情景交融的氛圍。

月沼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就是所謂"牛小肚"。月沼,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出了個汪思齊,他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並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後裔汪昇平等人投資萬餘金。繼續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牆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雲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嘻戲。
實際上,月塘四圍成了人們的共享空間,“風俗民情“的露天舞台,村民自發地聚會期間。
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徽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人稱這是"中國畫裡的鄉村"。

承志堂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整棟建築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門窗六十個。 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雲軒”。另有保鏢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前廳是整幢房子中最精華的部分,大門後面聳立著一幅威儀的中門,據說,汪定貴在經商發財之後曾捐了個“五品同知“的官銜,有了這個榮譽之後,汪定貴便覺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屬的那個階層,於是便增設了一道具有官家威嚴的中門(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一般只有在重大喜慶日子或達官貴人光臨時才大開中門以示歡迎,而普通客人只能從中門兩側的邊門入內。儀門的兩個側門上方都別出心裁地雕了一個“商”字形圖案(又似倒掛的元寶,意為財源滾滾的意思),汪定貴雖然經商發了財,而且捐了官,但經商在古代仍是一種劃分在九流之外的賤業,這使得主人心裡忿忿不平,於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說從邊門出入的人,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到我家來,都要從我“商人”的腳下過,此舉或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罷了。但在中門的上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掛一個“福”字,因為在他看來,為官的畢竟要比經商的地位高,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徽商在發財之後,仍不惜花費重金捐官的原因。
在中門“福”字的上方,鑲有一幅木雕“百子鬧元宵”圖,圖上雕刻著100個小男孩過元宵鬧花燈時的情景,有劃旱船的、舞龍燈的,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生動寫照,“百子鬧元宵”圖兩邊的“商”字斗拱上則分別雕有四出《三國演義》的戲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財神,“南、北”財神的上方是閣樓護板,在此,汪定貴設計了“漁、樵、耕、讀”四根木雕立柱,分別代表了古代的四種職業。

水圳

宏村水圳水圳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總長1200多米,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濕度,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發電。 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小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里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後,村民才能在這裡洗滌。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於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敬德堂

宏村敬德堂敬德堂整幢建築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況和徽州明、清建築的格局。它位於宏村牛腸水圳下游轉彎處,建於清初順治年間(1646年),為H型民居。廳堂背向排列,前後廳均有天井,採光性能好,兩側為廂房,南側為前院,北側為廚房,廚房裡還有一個小天井,東側還有一座面西朝東的小偏廳和大花園。 “敬德堂”的“敬”與積累的“積”讀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後人能積德行善。主人喜好種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並在院子左邊放置一間木製小房,相當於溫室,冬季時把盆景放在房內。

塔川紅葉

從安徽省黟縣宏村出發,沿宏泗公路不出兩公里,一塊山谷開闊地的坡堤上橫著一處防木欄桿,人們在這排隊留影,公路旁的標識牌上赫然寫著那個我們為它而來的名字,下面是一個粗壯的箭頭。這就是同新疆喀納斯、四川米亞羅九寨溝—稻城一線、北京香山並列為中國最美的四大秋色之一的塔川,它是黟縣宏村小桃源眾多美麗的自然村落其中的一個。

文化遺產價值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樑,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

徽州西遞

地理位置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於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目前,整理開放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 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築、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築。
西遞村西遞村

歷史概況

村落占地16公頃,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1986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評為省級文明景區示範視窗,1999年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以悠久文明的歷史,獨具一格的民居特點,拱秀壯麗的山水風光,敦厚樸實的鄉土民情,迎接著大批中外遊客,並成為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寫生基地。中外學者專家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一篇篇華文和讚美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歷史悠久、古樸典雅、風光秀麗的西遞村,1986年被定為安徽省重點文手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李瑞環朱鎔基等先後來西遞視察,中外遊客更是絡繹不絕,留下了一篇篇華文,一首首贊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這裡保留有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遊客如置身迷宮。
村頭有一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2000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課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簡介

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西遞景觀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 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西遞村已開放的保存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個,參觀人員在村旅遊公司,購買參觀券後,由導遊引導依次參觀,已開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參觀時輔助做些講解並推銷其旅遊商品。
從開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對這種管理形式都非常滿意,屋內收拾得非常乾淨,屋內家具、用具擺設和字畫的布置,都保留著明清特色,古樸典雅,許多家具都是明清時保留下來的,很多民居中還擺設著紅木家具。
在許多未列入參觀範圍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聲招呼,房主也會歡迎進去參觀的。村中有些住戶也開展各種旅遊服務項目,如餐飲、木雕、盆景展覽等,
西遞村原有牌坊十多個,現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據說它的保留是因為一位軍屬老大媽的保護,“文革”時,當有人要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時,是她出面保護,又因為她的兒子在部隊當團長,才沒有人敢動手。

徽州唐模

唐模”村名由來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923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 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謚“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製。
安徽風情小鎮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檀乾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遊覽,苦於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致,修築亭台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並報答鄉鄰相助之恩。田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乾兮”之意而名曰“檀乾園”。
唐模始建於唐、發展於宋元、盛於明清,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村落在選址和布局上非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唐模村中田園風光幽雅別致、亭坊街橋古韻悠悠,特別是水口園林和潺潺水街,使人備感陰柔與平和,置身其中,“喜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 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徽諺“唐模棠樾,餓死情願”也道出了唐模是一塊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著名美學家郭因遊覽後贊道:“唐模清新平和中見玄妙。”唐模以千年銀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譽遐邇聞名,堪稱徽州古村落的典範,現已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國文明村、安徽省優秀文明示範景區、黃山市十大景區。
走近唐模,撲面而來的是古樸典雅、安詳寧謐的徽派水口園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過一座座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兩岸數十株巨大的樟樹濃蔭蔽日。特別是那株決定汪氏家族命運的銀杏,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據說,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精通陰陽八卦,運用堪輿之術相中唐模而植銀杏數株,擇成活處定居,結果宗汪一株茁壯成長,遂舉族定居唐模。該村末代翰林許承堯《疑庵詩》中《詰老樹》和《老樹對》兩詩更是賦予了它以人格內涵。徽州人為什麼鐘情在村口營造水口園林呢?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臉面,故需以優雅先聲奪人;二是受陰陽風水理論的影響,徽州人認為水流象徵著時間和財富,隨著流動將把一切都帶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鎮留。
唐模景區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至今保存了教為完整的古村落空間格局和歷史風貌。恬靜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青山綠水,粉牆黛瓦,是個具有濃郁徽派氣息的古村落,特別是唐模人在選擇、營造、完善生存空間,規劃布局整體村落方面的創舉堪稱皖南古村落之典範,唐模村的水口園林更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園林的傑出代表。唐模景區現存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清代祠堂4處,清代民居100多幢。以及“水街”、“許承堯先生墓”、古橋、古井等歷史人文景觀;“千年古銀杏樹”等古樹名木和元、宋、明、清時期名家真跡。
現唐模村以獅子山為支撐點,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圓數十里的丘陵地帶象形山;東、北、西面是廣闊的小平原;越過獅子山7華里即為豐樂河。如今村中還保存著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陽橋。過橋即見小溪南面的古銀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側有太子廟。緊依太子廟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築"狀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現台灣國民黨要員許村玉的舊宅。過高陽橋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許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見到聞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過小西湖,即見全國罕見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橋深深掩藏在郁蔥的樟樹林中。唐模村堪稱為一座園林式古建築物館。
唐模是黃山市十大景區之一,被評為“安徽省文明旅遊示範景區”和“全國文明村”,素有“風雅山水田園,徽派古建長廊”之美譽。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深受各界媒體和世界旅遊組織的重視和認可。

徽州塔川

隸屬於黟縣際聯鎮的塔川村,又名塔上。它位於皖南山區桃花源著名旅遊景點--宏村到木坑竹海景點途中,距宏村僅2公里,是黟縣小桃源眾多美麗富饒的自然村落中一個獨具魅力的山間村落。塔川村有“中國畫裡鄉村”之稱,深秋時節,樹木、田野和村莊構成風景如畫、獨具特色的秋景。清晨,薄薄的霧氣籠罩在樹上,似有似無,農家的小屋若隱若現,紅楓叢中忽露出飛檐翹角,粉牆黛瓦在金黃葉子的掩映下,就如中國山水畫般詩情畫意。這片寧靜而美麗的小村莊,就是被譽為“中國三大秋色之一”的安徽塔川,與北京香山、九寨溝齊名。
塔川,背倚高聳雲端的黃山西南余脈黃堆山,遙對碧波蕩漾的十里奇墅湖。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層層迭迭,錯落有致,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座巨型寶塔,藏身在山谷之間,掩映在濃蔭叢中。
塔川,高庵與低庵兩峰之間(因峰之巔,原有西林寺禪院而得名),一條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過,直奔風我秀麗的奇墅湖。村莊因有“川”過而富有無窮靈氣,清溪也因穿“塔”而更顯活力。塔川,即以此而旬名。
從宏村出發、沿宏泗公路不出兩公里,便可來到塔川村。來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數棵巨大古樹,它們分別是 樟、榧、楓等樹,這裡便是塔川第一景“五樹參天”。歷經數百年的參天古木,每株是有數人合抱,斑駁的樹身,仿佛在向人們敘述著塔川村那滄桑歷史,那露出地面的粗壯樹根,有的向巨掌,支撐起一柄柄遮天巨傘。獨特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樹種類別,使得村口這片古木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插去霄;有的如花冠,鋪遮大地;有的又如千手巨佛,無數巨臂伸向天空,仿佛要捋摘天空中的星雲。
來到古木林中,綠蔭遮目,青草鋪地,這裡雖沒有石凳、石椅,可地面上那縱橫交錯的樹根就是以供你小憩,沉靜之中,定可感受到塔川村的古樸和諧,清新美麗。
穿過古木林,依清溪沿石階拾級而上,便進入了塔川村。漫步於村中,既可以領略到山間村民古樸純情的生活樂趣,又可以觀賞到“溪繞前屋”、“竹山鶯啼”’“塔川洞天”等絕妙景觀。

徽州潛口

1、位優勢:千年古潛口,雛形於秦代,全面積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萬畝,下轄10個行政村,129個村民組,1.4萬人,為黃山市重要建制之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1Km,區府所在地——岩寺5Km,黃山風景區36Km。潛口境內地勢平緩,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文風昌盛,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顯要,環境資源豐富。潛口與徽州區府所在地岩寺唇齒相依,是江、浙、滬、贛等地區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黃山的必經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區域經濟輻射圈內的呼應地、新視點。
安徽風情小鎮
2、交通通訊:潛口交通便利,村村實現“三通”(通柏油路、通電話、通電);205國道南北穿境而過;黃山至千島湖旅遊公路東西橫貫全大部;合銅黃高速公路對接口於潛口;皖浙贛鐵路近在咫尺,有歙縣站、岩寺站黃山站貨客兩用;黃山機場全天候起降大中型客機,相連全國14個大城市,並與香港、日本、韓國等航線相通。潛口融入黃山交通立體網路大格局已初步形成,給廣大客商投資潛口或旅遊帶來輕鬆、便捷和效率。
3、人居環境:潛口域內森林覆蓋率達到72%,空氣品質符合國家一級標準;潛口境內小(二)型水庫4座,蓄水量110萬立方米,有日供水200噸自來水公司一個;平畈區平均海拔180米,無霜期226天,年均溫19℃,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生活、工作地。境內現有中學一座。距潛口21公里的市府有全日制高等院校一所,中等職業、技校等教育學校近百所,師資力量雄厚,可提供各類水準和教育和適用性培訓。
4、特色資源:潛口不僅是一個農業示範大,也是生態旅遊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口民宅、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擴充申報地——唐模華東休閒養生游第一村——蜀源,以粉牆黛瓦馬頭牆為特色的徽派建築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這一切正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成為眾多電影、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基地。雪裡蕻、貢米竹筍、水果、馬蹄、山珍、苗木等資源十分豐富。
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潛口村紫霞峰南麓。潛口民宅又稱“紫霞山莊”。整座山莊面積1.72萬平方米,採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各地的10座典型明代建築集中一處,亭、橋、樓、閣、廳及內部陳設俱全,重現了明代山莊之風貌。
山莊包括古祠3幢,民居4幢,石牌坊、石拱橋涼亭各1座。1984年動工,1990年基本完成。由徽州區歙縣各地數百座明代建築中精選拆遷而來。有方氏宗祠石牌坊善化亭曹門廳司諫第方文泰宅樂善堂等著名建築。依勢坐落在山坡之上,錯落有致。現建為潛口民宅博物館。山莊布局精巧,環境幽雅,被譽為明代民宅建築博物館,是研究中國建築史的珍貴實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徽州南屏

南屏村,位於安徽黟縣城西南四公里處,原名叫葉村,後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這個規模宏大的古村莊始建於元、明年間,有1100多年歷史。聚居著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8幢代表著宗族勢力的古祠堂,有著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
南屏村南屏村
村內有縱橫交錯的72條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古民居。宗祠規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瓏,組成了一個全國罕見的古祠堂建築群,是現代人了解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博物館。同時300多幢明清民居古建築,沿著72條巷弄分布排列,組成了一個如迷宮似的飄蕩。不要說古祠堂、古民居,單就這些層層疊疊、回還往復的巷弄,就要迷倒無數遊人。

村內主要景點有

敘秩堂(《菊豆》中的老楊家染坊)和葉氏祠堂等。《菊豆》、《復活的罪惡》、《南京的基督》、《大轉折》、《徽商》及《風月》等多部影視片曾在此拍攝。
交通:從黟縣汽車站有直接到南屏的中巴,也可乘往西武鄉的中巴至南屏村口外,步行1公里即到。

南屏村旅遊簡介

中國影視村
安徽風情小鎮
說南屏是“中國影視村”,那是因為名導演、名演員在這裡共同創作出了多部享譽國內外的名片-----《復活的罪惡》、《大轉折》、《菊豆》、《臥虎藏龍》等等。許多當年拍攝時的花絮劇照、許多拍攝時搭制的場景和道具都留在了這裡,成了南屏誘人的另一景。
名臣後裔
關麓是唐朝名臣汪華的後裔聚族而居的地方,建村已有千年歷史,因地處武亭山麓和被稱為“西武雄關”的西武嶺東麓而得名天堂賽因為過去黟縣通往祁門安慶、江西等地的主要官方驛道通過該村,故又名“官路”。
汪氏八大家
關麓的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築為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築自清順治始,前後經歷了200多年的時間,共建有樓房16幢、四合屋2幢、學堂廳和書齋各1幢,占地約6000平方米。“八大家”並不僅僅是“八大間”,它是整套布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每一個單元系列各有風格不一的正屋’偏廳、廚房及庭院,自成一體;各單元之間又相互聯通,要上樓下均有門戶串接,從而使“八大家”形成一個整體,其結構的別致,在徽州古民居中是極為罕見的。不要說外人進入“家中”中如入迷宮,就是在“家”中長大的人也很少有確切了解其中的全部結構的。
所以當我們走進關麓村的每一個“家”的時候,已經完全分不出個伯仲高下、東西南北;它們的渾然一體而又各有千秋讓我們一遍看不夠,還想多次來此細細品味。
特色建築——祠堂群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築應屬祠堂群。“邑俗舊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南屏至今還保留著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橫店街長約200米的一條中軸線上。其中有屬於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屬於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還有屬於一家或幾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頗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安徽風情小鎮
南屏村大姓葉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莊軒敞的古祠。大門上端懸掛著“欽點翰林”、“欽賜翰林”、“欽取知縣”的金字匾額,顯示著先祖的勳業,也使子孫蒙受榮光。祠堂門前照壁矗立,門樓高大,一對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緻。4根大石柱托著額枋,上面雕刻著古鼎寶瓶類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廳。一進大門,就見有80根碩大的木柱支撐著這座宏偉的建築,柱子上掛著“石林派衍家聲遠,武水瀾回氣象新”等木製對聯。橫枋上懸有“貢元”、“進士”、“經魁”和“松筠操節”、“津逮後生”等功名、褒獎之類的橫匾。下廳是吹奏鼓樂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戲。中廳為禮堂,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大廳,上廳為享堂,樓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廳和上廳可容納數百人舉行儀式。序秩堂大門以往只在重大節慶才開,平時走邊門進出。其大門的高度比其餘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序秩堂就是張藝謀拍攝電影《菊豆》的主要場地,至今仍保持著拍攝《菊豆》時的原貌。牆上張貼著《菊豆》劇照,祠堂中擺放著染布、曬布的台架、絞車、染池等,“老楊家染坊”的橫匾也高懸在序秩堂大門上方,成了遊人欣賞的佳景。
祠堂建造高大、寬敞、華美、氣派,與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場面相適應,使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之情。參加祭祀有嚴明的規定,包括與祭人員要穿戴與身份相應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過參加這種場面宏大、禮節繁多的儀式,可以增強族眾對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還規定,年齡稍長之後的男孩子都要參加宗族內一些禮義和祭祀活動,讓他們從小掌握做人的規範,懂得各種禮節,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祠堂實質上是一個家族精神教化的聖殿。

徽州盧村

盧村位於宏村以北1公里的地方,參觀完宏村順道去一次盧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盧村古民居群是清朝道光年間四品朝議大夫盧幫燮所建。其中最聞名遐邇的“木雕樓”為徽派藝術中的極品,主要包括至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院等宅院。由當時的主人僱傭2名工匠花費近20年的時間精雕細刻而成。其木刻雕功之精細、藝術成就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門票:28元
安徽風情小鎮
徽州古村落——盧村
宏村距離屯溪有1.5小時的車程,半路上小陳司機建議我們去看看“木雕樓”(因建築物中木雕的工藝出眾而聞名,主要包括: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廳等)。那裡又叫“盧村”,因為村中村民大多都是一位盧姓富商的後嗣。帶著對於徽州古村落的新奇,我們欣然前往,顯然那裡還沒有被打擾太多,當時小村很靜,在那裡東張西望的也就是我們幾個人。
盧氏商人,盧幫燮早年出外經商,以他的聰明才智和能吃苦耐勞的堅毅品性,終於得以衣錦還鄉,這樣的徽州商人經歷了風雨歷練,他把他的心得又化成廳堂中的一副對聯“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教導後人對於名利的態度應該爭取,但一切要靠自己;又對於衣食要非常珍惜但不貪戀財富。白手起家,懂得爭取又懂得惜福的人總是可以獲得成功。
走過一面牆,牆上有螺旋狀的細紋,導遊介紹,這是自然風化的結果,當時覺得奇妙,這裡的白牆黑瓦,藍天白雲,已經羨慕死人,還有這么可愛的花紋來粉飾牆面的斑駁,也算是老天爺給予這個小村落的優待吧。牆面中間有一道裂痕,這樣一來,整個牆面呈現出內八字的傾斜,本來以為這又是一個天成的巧合,經介紹才發現,這卻恰恰是出自人為,內八字的外牆設計體現出主人雖有財有勢但不張揚的個性。聽到這裡,我再一次嘆服,盧氏老人有著怎樣的心境啊?
富甲一方的他不但以勤勞致富的精神教導後人,更以內斂的態度來約束自己。即使假設他是怕樹大招風,遭到不測,也完全可以聘請保鏢,僱傭大批家丁來守護自己的大宅,牆面上的設計純屬多餘,可見他的內八字外牆還是出於律己的目的。
又來到一處廳堂,堂前有一個圓形小孔,蓋有一個石蓋,導遊讓我們先猜猜小孔的用處,有人猜是排水,導遊又提示我們,石蓋是可以打開的,我用力搬開石蓋,才發現這是一口井。井口很小,有40多米深,導遊打上一桶井水,我們每人都嘗了嘗,清甜冰涼的井水沁入心扉。
穿過廚房時,有一個大大的天井,雨水直落到地下的排水池,池子也很大。我總有些擔心,天井的口開的這么大,風雨大作的時候,整個廚房不是會被淋個透?但看看村民們放心地把廚具,飯菜都擺在灶台上不禁覺得自己是太杞人憂天了。
接著走到一個滿是木雕門板的門庭,每塊門板都分為,眉板、胸板、腰板和裙板,要數腰板的雕刻最有學問,每副腰板都刻著不同的內容,大多取材於成語故事,歷史傳說或者有代表性的戲曲作品。很不幸的是,文革時期木雕受到了破壞,很多木雕中的人物都被削去了面部,讓人看了痛心。
跟著導遊繞完一圈,我們又四處遊走了一會兒,村裡的孩子都在嬉戲,突然一個漂亮的男孩子叫我們姐姐,而且很親熱,一點也沒有怕生的意思,我們便為他們拍照,跟他們聊天,他們的樣子很幸福。那個叫我們的男孩的媽媽已經去世,爸爸又在外地打工,他和10歲的姐姐在村中相依為命,他看上去依然快樂,但他10歲的姐姐眼神中已經有了隱憂。離開的時候,我們記錄下他們的地址,日後好給他們寄去照片。
再一次提及,這是一個還未被打擾太多的小村落,民風純樸,還有不緊門戶,路不拾遺的狀況。我們來去匆匆,不敢打擾太久,只因它太可愛。

宣城查濟

安徽涇縣查濟古鎮,這裡的“查”念“zha”,而不是“cha”。這裡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在黃山山脈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著一個令人稱奇的古村落——查濟。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能讓人看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的歷史。從涇縣城往西,開行50公里就到了查濟。一座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鱗次櫛比的古民居,莊嚴肅穆的祠堂,巍巍聳立的寶塔,飄逸的涼亭,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古樹,閒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發著古樸典雅氣息的古村落,以其獨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靈。
安徽古村落查濟安徽古村落查濟

古村時逾千年

查濟坐落在安徽省宣城涇縣厚岸鄉(現已合併到桃花潭鎮),村莊方圓20餘平方公里,始建於隋初,興於宋元,鼎盛於明清,廢毀於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餘年的歷史。鑒於村莊現存明清古建築較多,且廢墟綿延,國家文物部門於2001年將其列為第五批國保單位。
風情小鎮風情小鎮
據記載,查濟村最輝煌的時候,有鐘秀、平嶺、石門、巴山四門,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橋樑,108座廟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萬人。歷經風雨,加上太平天國戰火和當代破四舊,村莊廢毀嚴重。但三溪(許溪、岑溪石溪)並流,人們“依山建屋、臨水結村、推窗見河、開門走橋”的總體格局並沒有改變,現存明清古民居也還有約200座,元代建築1處,一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村落的架子還在,村口山上的如松塔,還頂風冒雨傲然挺立著。

查姓代有名人

查濟村民,十有八九姓查。據族譜記載,查姓的老祖先原來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的時候,封于山東濟陽查地,到了那裡就由姬姓改為查姓了。查姓人氏從其發源地山東,輾轉繁衍到安徽,然後又由安徽向江蘇發展,並且以江蘇泰縣為中心逐漸向浙江、江西、雲南、廣東、福建等地播遷,到清朝康熙年間,查姓人氏開始從福建遷入台灣安家落戶。
從家譜上可知,查濟村這支查姓人氏,是唐朝時候從山東遷過來的,其始祖是唐朝時兼任宣州池州兩州刺史的查文熙。他也是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查姓名人。此後,查姓代有名人。據查氏後人查全俊整理,僅明清兩朝,查濟村就出了七品以上官宦士子129人。

具有完整規劃

宣、池二州,從古至今,山水相連,人民相親。但在水運主導的時代,卻沒有一條直接的水路可行。因此,兩州之間的“官道”,多在山嶺中穿行。查文熙任兩州刺史後,經常往返兩地之間,騎驢坐轎,必經查濟。看到此處深山合圍,溪流奔涌,土地肥沃,甚為喜愛。所以,卸任以後,就決計在此定居。從他定居查濟開始,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逐漸使一個荒僻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村落。
“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祠廟亭台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這是明朝時,村人查絳所描繪的查濟村情景。據介紹,查濟村鼎盛在明清,當時人口越來越多,逐步向外發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時,村莊就有了相當完整的規劃,民房、廟宇、祠堂、樓塔、水系,全按規劃建設。每戶人家幾乎都前庭後院,臨水而居。因此,查絳又深情地寫道:“武陵深處是誰家,隔河兩岸共一查。漁郎不怕漏訊息,相約明年看桃花。”

有人慧眼識“幽”

如今,查濟的訊息已經“漏”了出去。在村中最古老建築——德公廳屋倒塌的後進院落,出現了一位新主人——法國青年於連。他幾年前偶然來到查濟,立刻被這裡青山環抱、溪流奔涌的自然環境所吸引,也深深喜愛上這裡恬淡淳樸、悠閒自得的民風。他出錢買下了德公廳屋倒塌的後院,請當地工匠盡力將它修復。去年秋天,他與女友——南京某國小的體育老師景小姐,在查濟舉行了中國傳統婚禮。他的父親、幾個哥哥都從法國趕來,還幫他抬轎子。現在每逢周末或休假時候,於連夫婦就會到村里住上幾天。他們也因此成了查濟一道特殊的人文風景。
到了查濟,很容易聯想到桃花源。的確,查濟的幽僻、與世隔絕似的意味,深深攫住了許多人的心。“青山橫西郭,泉水繞查村。匆匆金陵客,淳樸山鄉人。白雲遊子意,落日故國情。揮手自茲去,復蹈車馬塵。”這首著名畫家陳丹青寫的舊體詩,契合查濟的獨特神貌,更表達了當代人的獨特心境。

查濟古民居

明清民居古建築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岸,綿延lO里,現存有明代建築80處,清代建築109處。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築都雕粱畫棟,翹角飛檐,其中德公廳屋、誦清堂、愛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偉、結構精緻。尤以德公廳屋四柱三層牌坊式門樓,五朵斗拱屋面,略帶翹角分三層覆蓋門樓,古樸典雅、雄渾大方。背面以鏤雕手法雕出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手法嫻熟精美。
古雕、磚雕、木雕在查濟隨處可見。門窗扇格的木雕、廳堂柱礎的石雕、門樓門匯的磚雕,均繁刻精鏤,玲瓏剔透、畫面各異,或花鳥、或禽獸、或人物,無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結構為多進式,或三進、或四進,進間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摟廊廓置有“美人靠”;條石砌就牆基,柱基為圓形雕石,牆體青磚、屋上黑瓦。傳統的雙披屋頂半掩半露,躲在重重疊疊的山牆後面。高出屋頂的山牆既可阻止火勢蔓延,又具防盜作用。山牆造型豐富,有雲形、弓狀、階梯式等,牆頭呈翹首長空的馬頭狀。 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磚黑瓦,並非是古代查濟人沒有財力或不具審美意識,明清時期,查濟人多在外經商.不乏富商巨賈,且查濟文風極盛。查濟村周圍有四門三塔:鐘秀門、平嶺門、石門、巴山門;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樸典雅。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為振興查濟文風,而於清嘉慶年間資興建的。查濟人查秉鈞
查春如更是清代書畫名家。
那么查濟人為什麼不把住宅裝潢得五彩紛呈呢?原來中國封建社會對色彩的使用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區分。平民百姓,縱使有萬貫家私,也絕不允許在住宅上使甩各種金碧輝煌的彩畫與裝飾。 “堤內損失堤外補”.雖然住宅是統一的青磚黑瓦,但聰明的查濟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結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形成“門外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間有街巷相通,岑河、許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濟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繞每家每戶而過;查濟河因落差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錯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橋、板石橋、洞石橋,將兩岸民居相連。飽經滄桑的石橋,藤蘿纏繞,遠望猶如碧玉橫架水上,與兩岸青磚黑瓦遙相呼應。據說,查濟村原有108座橋、108座廟、108座祠堂。
時至今日,查濟村雖歷經百年風雨治桑,不復有往日風采,卻仍存有紅摟,天申、靈芝等15座橋和10餘座祠堂、廟宇,於其中規模較大的寶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鎦金飛檐、雕粱畫棟中不難想見查濟村的昔日風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門,石橋跨河溪,兩岸古建群。悠遠獨特的建築文化,鐘靈旒秀的山水意境,蘊育了昔日的查濟人民。站在這明清古建築群面 前,我們不禁激起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讚嘆我們的祖先創建這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勤勞與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