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概況
公元923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
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隋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謚“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另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
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
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深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製。
唐模村名的由來現無史料可查,既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也不能憑空想像,還得要從村落歷史和宗族文化的脈絡中找尋蛛絲馬跡才是。唐模地處
古徽州腹地,程朱理學及宗族文化根深蒂固。據唐模《許氏宗譜》記載,最早在唐模,定居的為程姓,時名
程村,汪氏後來傍程姓而居,植銀杏樹(現仍枝繁葉茂,清陰覆地,有 1370多年歷史)選址建村,現還有一片街區稱宗汪。汪姓在徽州是二大姓顯族,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就記載徽州“十姓九汪”。雖然汪姓歷代出了許多顯貴名人,但影響力最大、最久遠的人物卻是汪華。隋朝末年,時世變更,戰亂頻仍,汪華揭竿而起,攝歙州刺史,攻下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自封
吳王,因此,徽州在隋末戰亂中沒有受到大的騷擾,人民安居樂業。唐初汪華歸順新朝,為總管六州軍事,歙州刺史,因功績卓著,受封越國公。汪華後來一直被人人奉為地方神。
南宋淳祐五年,許姓桂二公從歙北許村遷至唐模定居(後成為唐模大姓),無獨有偶,許氏十六世孫
許遠也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忠烈王。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安祿山之子安慶緒遣將尹於奇率叛軍十餘萬猛攻睢陽城(令
河南商丘),時任睢陽大守許遠與
張巡互相配合,屢敗叛軍。睢陽城被圍時,內有軍民六萬,寧死不屈,寧互食而不降,城破後僅存四百餘人。古來忠節慘烈者,莫如此戰。雎陽之戰阻止了叛軍南侵,使江淮廣大地區百姓免遭戰火蹂躪。因此,許遠也被徽州許多地方作為神來祭祀。現在唐模檀乾圓忠烈廟內還供奉著許遠、張巡的石雕像,至今香火不斷。
“地以人名顯、人以地增輝”,汪華、許遠是唐模大姓汪、許氏族的祖先,也是族人引以自豪的唐朝“英模”,汪、許兩姓為了同遵唐祖,以祖先為楷模,立“唐模”村名為祖宗樹碑,紀念先賢,歌功頌德,順理成章。
忠君鑄造了唐模,盡孝則成就了名聞遐邇的
檀乾園。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叫
許以誠的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爿當鋪,時稱36典。母因子貴,在山村里過了一輩子的許以誠的母親十分嚮往“人間天堂”的杭州
西湖,就向兒子提出了想遊覽西湖的願望,但苦於山高路遠,車馬
勞頓,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致,修築亭台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頤養,園內也有
三潭印月、
湖心亭、
白堤、
玉帶橋等勝景,恰是一處微縮的
西子湖。鏡亭是
小西湖的中心,亭內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鑲嵌有蘇軾、朱熹、董其昌、黃庭堅、
倪元璐、文徵明、
米芾、蔡襄、查士標等書法大家碑帖,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園。據說
曾國藩來徽州鎮壓
太平軍時,發現了這些寶貝,欲把它盜走,終因體積太大而罷手。田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乾兮”之意而名曰“檀乾園”。
現唐模村以獅子山為支撐點,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圓數十里的丘陵地帶象形山;東、北、西面是廣闊的小
平原;越過獅子山7華里即為豐樂河。如今村中還保存著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陽橋。過橋即見小溪南面的古銀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側有太子廟。緊依太子廟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築"狀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現
台灣國民黨要員許村玉的舊宅。過高陽橋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許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見到聞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過小西湖,即見全國罕見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橋深深掩藏在
郁蔥的
樟樹林中。唐模村堪稱為一座園林式古建築物館。
唐模歷史
唐 模始建於唐,始稱檀乾。公元923年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為妻,遂遷居該村,並利用風水原理栽植銀杏樹選址建設家園。同時,為表先主(唐朝皇上)對其祖先汪華及其後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決定仿效“後唐”營建一個標準而模範村莊,便改村名為“唐模”。汪思立也便是汪姓遷歙(轄區相當於現在的黃山市)始祖。南宋時,許姓由歙北許村遷入,與原居的程、汪、吳三姓混居,遂為該村大姓。至今村中還留存有唐朝皇帝冊封汪華的聖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樹選址而始的族譜。
唐模
古村經宋、元時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逐漸強盛。特別是清代初期最為鼎盛。這與徽商的發展時間上基本吻合。可見
古徽州發達村落的營建和發展與徽商的強大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
唐模村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期經濟發達。徽州地區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園”之說,意思就是徽州地區山多田少。在以前以農業為完全產業的社會中,這是一個地區經濟的致命要素,於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之諺語。意思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養到十三四歲,便要到外面去做學徒幫工謀生。經過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這幫人中便有的成了徽商,成了大老闆。加上徽州土特產等資源豐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從晉代開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謀生,到了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據說那時期徽商掌握的財富占了整個
中國的三成,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窮苦出身的徽州商人發達後,更注重對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設,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輩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築。唐模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在,無論是地方志的記載,還是村中人們的流傳,有很多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實。
今日唐模
唐模景區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至今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村落空間格局和歷史風貌。恬靜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青山綠水,粉牆黛瓦,是個具有濃郁徽派氣息的古村落,特別是唐模人在選擇、營造、完善生存空間,規劃布局整體村落方面的創舉堪稱皖南古村落之典範,唐模村的
水口園林更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園林的傑出代表。唐模景區現存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清代祠堂4處,清代民居100多幢。以及“水街”、“許承堯先生墓”、古橋、古井等歷史人文景觀;“千年古銀杏樹”等
古樹名木和元、宋、明、清時期名家真跡。
唐模是黃山市十大景區之一,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安徽省文明旅遊示範景區”和“全國文明村”,素有“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之美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深受各界媒體和世界旅遊組織的廣泛關注和肯定。
地理位置
唐模景區位於
黃山市徽州區
潛口鎮境內,距徽州區政府所在地
岩寺鎮10公里,距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26公里。與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
黃山風景區相距43公里,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城區12公里。經過唐模的二級旅遊公路的改道拓寬工程已經完成;交通部已批准同意
合肥—
黃山—
景德鎮和
浙江衢州的高速公路在離唐模3KM處和8KM處分別設定進出口和服務區,出入便捷。
唐模文化
〖唐模的祠堂文化〗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居住著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他們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廟,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祠堂分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別崇尚程朱理學的徽州,作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盡子孫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務的聖地,它集宗教、倫理道德、法律於一身,也是一個宗族最高權利的象徵,每個宗族都會從族裡推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擔任族長。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還具有多種用處,如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大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處,另外,族裡要商議重要事務,也是在祠堂進行的。祠堂還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有違反族規,則在這裡被教育和受到處罰,直至驅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說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很講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種象徵。
明清兩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達10000多座,現在各縣村都還有數量可觀的祠堂存在,有“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之稱的唐模村現存有一座許氏宗祠,被稱為“徽歙祠堂的典型”,雖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國年間毀於戰火,已經不能看到全貌,但從它現存的遺址、建築面積和規格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規模,在中國古代,三、七為民間最大的數字,唐模這座初建於明代,清嘉慶年間重修的許氏宗祠就是按民間最大規格------三進七開間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由於祠堂是一村中首要建築,因此在選址上非常注重風水,許氏宗祠的建造者就選中了檀乾溪邊的一塊風水寶地,並在溪邊修了一排石欄桿,石欄外見有一半月型石磅,建其石磅,一方面可以使水流彎曲而過,既美觀,還能減少水流對祠堂沿河堤壩的衝擊,另一方面,據說當時村中許姓和
吳姓兩個家族鬥爭很是厲害,許氏在祠堂前修這石欄,在風水理論上意為財運不外流。和別的徽州一些大祠堂相比,唐模許氏祠堂在建造上區分的更為嚴格。它按照不同的社會階層來建造。許氏宗祠為家族的總祠,下面分為三個支祠,俗稱“廳”其祠名分別為
尚義堂、繼善堂、駿惠堂,在唐模民間流傳著一句諺語:“穿靴戴頂尚義堂,搖搖擺擺繼善堂,草鞋麻履駿惠堂”在,這句諺語真實反映了唐模三座祠堂當時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尚義堂地位最高,是座官祠,繼善堂次之,是座經商人家祠堂,駿惠堂地位最低,是普通老百姓的祠堂,在建造上,以官為主的尚義堂講究肅穆和莊重,以商為主的繼善堂講究氣勢和規模,以農為主的駿惠堂就顯得粗而簡樸,從如此之細的分層建造上可以看出昔日的唐模許氏家族講究社會地位和其經濟實力。
祠堂,這一代表著
古代社會家族權力象徵的代言詞,雖然離我們漸漸的遠去,但是他所積累、沉澱深厚的
古徽州民間文化,無論是徽州建築風格、徽派雕刻還是某種意義上的 風水理論,都是我們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唐模水口文化〗
水口是風水學中一個重要的要素,所謂“水口”,指水源所從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設中是一項重要設施,對綠化和生態環境最佳化有著典型的意義。清代的 《入地眼圖說》卷7一節中說:“入山尋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之不竭.”可知水口有兩種:“一為水流入之處,一為水流出之處,前者要開敞,後者當封閉。徽州人之所以熱衷於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為受風水理論的影響,他們認為水是財富的象徵,為了防止它外流就應該修建“水口”,將水留住,才會“戶閉”則財用之不竭,水口多選于山脈轉折,流水環繞的地方,此外在水口還會輔助建造些富於人文氣息的建築,以廟、亭、堤、橋、樹為主,據說可以加深水口的鎖匙氣勢。
唐模水口建於村東,既有水口,又有園林,形成了
古徽州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園林,名為:檀乾園。檀乾溪和進村的古驛道穿園而過,河溪兩岸數十株百年古樹,濃蔭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
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將山水、田野、村舍溶於一體,形成獨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園林風格。檀乾園的空間組織非常成功,整座園林,連同村落,恰是清奇詩篇,起承轉合,餘音裊裊。檀乾園有起景、高潮、結景的 空間,主次分明。
檀乾園選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園時掘塘之土堆土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種柳”,使檀乾園達到“門樓合稼,廊廡連芸”的意境,又減少了人工造園的痕跡。檀乾園的造園藝術正是反映了“貴自然”這一審美觀點。同時,園內的景致與四周的百年古樹,以及森郁的氣氛,形成“全村同在畫中居”的絕妙畫面。
園林建築,提倡“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這種傳統的造園手法,在檀乾園中得到最恰當的運用。
唐模水口以橋、堰作為
關鎖,以亭、廟、坊作為鎮物,以古樹、花草作為背景,這是古徽人在風水理論指導下經過千百年來精心營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興旺時期的環境意識和對物質及精神上的追求。整個水口建築構思獨特,自然景觀優美,並與
徽派園林、江南水街共同構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條件,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認和諧共存的生存理念。檀乾園獨特的水口園林建築。同時把園林作為
鄉村規劃的有機部分加以綜合考慮,又運用詩人畫家意境,其造園手法之高,藝術之妙,堪稱會派園林之典範。
保護開發
2004年11月,唐模景區由安徽省旅遊集團控股經營後,不斷加大投資力度,不斷加快內部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2005年3月份以來,先後完成了檀乾園清淤整治、許氏宗祠遺址恢復、水街避雨長廊維修、東停車場環境整治等工程。特別是2006年6月11日,時任安徽省書記
郭金龍同志視察唐模後,景區又掀起了新一輪開發建設熱潮,又相繼完成了“三線地埋”、遊客步道整治、水街改徽、避雨長廊延伸、尚義堂門樓恢復、西停車場以及遊客接待中心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建設,大大提高了景區硬體設施。
在開發建設的同時,景區還注重文物的保護工作,實施旅遊與文化深度結合,完成了太子唐拆遷重建、太子塘的恢復、許氏宗祠遺址深度恢復、天燈廣場重建以及唐模祠堂群的保護(繼善堂、銘德堂),同時還對許承堯故居後進進行維修恢復,為下一步“許承堯故居博物館”對外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兩年來,唐模景區無論是在開發建設還是在保護方面,都作了積極努力,景區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安徽旅遊十大美麗鄉村”、“中國鄉村旅遊飛燕獎最佳古村鎮獎”等殊榮,同時被評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下一步,唐模景區將緊緊圍繞省旅遊集團“立足唐模,影響黃山”這一戰略目標,實施旅遊東向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開發建設步伐,與法國政府合作建設獨具一格的“唐模鄉村度假酒店”、實施水街亮化工程,打造唐模夜遊項目;創建“許承堯檀乾博物館”,展示底蘊厚重的徽州文化,開發
電子導遊,與國際旅遊市場接軌,整合徽州老作坊旅遊資源,打造別具特色的“明清商業街”。這些項目的實施和完成將使唐模的旅遊資源得到充分發揮,並向遊人展示一個嶄新的唐模,同時也使景區完成從單一的遊覽型景區向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生態養生於一體的複合型景區轉變。
歷史名人
許家栻(1892—1995)字伯龍,號樗翁,承堯長子。民國3年(1914年)畢業於北京高等法律學堂。歷任
成都高等法院審判廳、
安慶地方法院、上海會審公廳推事,
蘭州、
宜昌地方法院院長,
武山縣知事,上海特區地方法院刑庭庭長兼上海持志大學和
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等職。民國23年任
福建高等法院
廈門分院院長時,因追隨
胡漢民,同情
蔡廷鍇在福建建立人民政府,被國民黨所忌而去職。民國25年在滬任律師,後出任歙縣旅滬同鄉會會長。關心鄉梓福利事業,多次為賑濟旱災籌募麵粉,為同鄉調解糾紛,養生送死不遺餘力。收集不少書畫精品,一部分併入其父檀乾書藏,建國後悉歸國有。曾與圍棋名流顧永如、魏海鴻、
過惕生等人組成“丁丁棋社”。
許素玉(1917——)女,字白珩,
暨南大學教育系畢業。為旅台高層人士。歷任《女青年》月刊社長、國民黨中央團部幹事、女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國民黨第六屆
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時代婦女社社長、國民黨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
陽明山黨部主任委員、國民黨
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委員。1978年11月出任國民黨中央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台灣中國社會福利事業
協進會理事長。1963年起當選國民黨九屆、十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曾編著《女青年往何處去》、《婦女與婦運》、《中華民族英雄傳》等書。
〖許承堯〗
許承堯(1874—1946),單名芚,字際唐,一字芚公,號疑庵。室名“眠琴別(待續)圃”、“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等。
為近代著名詩人、
方誌學家、書法家、文物鑑賞家。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為府庠生。二十一歲中光緒
甲午科舉人。曾師事著名學者
汪宗沂先生(時掌紫陽書院)與同學黃賓虹、江鞠卣相交莫逆。1904年光緒甲辰,中進士點入翰林,為庶吉士。旋而告假南歸,返歙創辦
新安中學堂、紫陽師範學堂。後因秘密組織旨在廢除君主、推行新學的“黃社”而被人告發,遂辭去二校監督之職,回京銷假。安徽巡撫
馮煦奏稱“
皖南學務以皖歙最早,歙縣興學,則自許氏。”是以許承堯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編修兼國史館協修。
辛亥革命後,應皖省督軍
柏文蔚之聘,任全省鐵路督辦,籌建蕪(湖)屯(溪)鐵路。不久,柏文蔚等討袁失敗,
許遂去職。後隨甘肅督軍
張廣建入隴,先後任
甘肅省府秘書長、
甘涼道尹、
蘭州道尹、省政務廳長、渭川道尹等職。1924年辭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自此絕跡仕途,息影家園,以著述終老。
許承堯一生刻意為詩,造詣深湛,其詩“初學長吉、義山,繼乃由韓入杜,冀窺陶、阮。於宋亦取
王半山、梅聖俞、陳簡齋。明、清二代,時復旁擷。無偏嗜,故無嗜肖。”(《疑庵詩》自序)同時,他還深受
龔自珍、
黃遵憲的影響,主張走詩歌革命的道路。其詩思淵慮微,悲憤深廣,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在民族災難特別深重之時的愛國情懷。在藝術上,其詩托意淵微,別開生面,以科學知識入詩,以俗語、譯詞入詩,體現了“詩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啟蒙的氣象。《光宣詩壇點將錄》將他與
周達(
梅泉)合列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評曰:“疑庵詩,風骨
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詩集名《疑庵詩》,
馬其昶、
陳寶琛曾為之作序,晚年經其手訂,有十四卷本傳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參與《安徽叢書》的編刊,後因抗日軍興,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議重修《歙縣誌》並被共推為總纂。經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該志凡十六卷,搜采廣泛,考訂精賅,為方誌之傑構。許承堯在長期治學中,尤其在辭官返鄉之後,主纂《歙縣誌》之餘,博覽群書,廣事搜討,賡續十餘年,乃完成《歙事閒潭》。
承堯先生另撰有《疑庵文剩》、《疑庵隨筆》、《疑庵藏書畫錄》、《疑庵日記》、《〈蕙音閣詩集〉評點》,輯有《新安佚詩輯》、《明季三遺民詩》等。在興學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學堂、紫陽師範學堂外,還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創設敬宗國小、端則女校,開我徽女子入學讀書之先河。
許承家,字師六,號來庵。康熙乙丑進士,為科會試欽定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官編修。與許承家同為“皇清敕贈工科給事中、崇祀鄉賢”許明賢之子,鄉欽大賓候選知縣
許承宗之弟。
〖許承宣〗
許承宣,字力臣,號筠庵,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進士。許承宣入仕後,有一段
連升三級的佳話。據清代官職表《清史稿官職制》載,翰林院庶吉士官職為“七品”,屬
進士出身文林郎,職掌修史、著作、圖書等事務。但許承宣仕途通暢,接二連三擢升。據牌坊所題文字記載:“康熙丙辰科會試第十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工科給事中升本科
掌印給事中。”從庶吉士改授工科(工部)給事中為‘七品’升‘從五品’,又升本科掌印給事中為‘正五品’。從新科進士出身的文林郎熬到工部給事中,按常規提升總須十餘年光景。再升到
工部侍郎、
工部尚書時,人已年邁不善事務了。對許承宣的官場機遇,從康熙欽頒《清工部史綱·破諸侯》六部官員安排一則之中便可窺一斑。自唐以後,歷代朝廷都設六部。即:吏、戶、禮、刑、兵、工。有人曾對此六部權益用“富”、“貴”、“威”、“武”、“貧”、“賤”六字來作比喻。即“吏貴,戶富,刑威,兵武,禮貧,工賤”云云。工部是掌管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務的機構。故封建虛榮觀念認為工部地位較低賤。但在清康熙繼位後,國初
平定,是大興土木、大搞建設的時機。基本建設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工部掌管資金揮霍大權,地位雖賤,卻是肥缺。同時,清工部的地位比其它朝代,有其特殊之別,實權多操縱在工科給事中之手。給事中管轄下,有基層廠所,如
皇木廠、琉璃窯、營造所等。這些廠所又由工部四個司中的司員充當為“監”。每每工程與承包商估價後,工部有關各員,可例取二成“回扣”納入私囊。一般工部官員都由滿人擔任。其它五部卻是滿、漢基本持平。五品給事中年俸祿不過一百六兩紋銀,再加上有限的車馬出行費,供五品官家之排場用度及一家人生計,也較棘手。由於工部官員有額外回扣,並大有積余私建府邸宅園,而皇家宮闕卻不能按質按期竣工。康熙後來覺察其中隱情,遂於乙丑年(公元1685年)頒《清工部吏綱·破諸侯》,對工部作了人事改革,規定“工部給事中由原十六名滿員須充滲漢員四人”,一來充當監督,二來因康熙多次南巡,迷戀
江南園林,用漢員便於徵集
江南工匠修
皇家園林。因此有些江南人就被授任工部官員,許承宣也就被破格提升工科掌印給事中了。
〖許紹曾〗
許紹曾,字探梅,號林下老人,清鹹豐歙縣唐模人,官至
兵部侍郎,喜為詩,通醫道,精兒科,善畫,以畫梅著稱。著有《林下人詩集》十二卷,《詩說》,《村詩評選》,《盛唐詩選》,《保赤心書》,《談兵》,《禪機語錄》,酒譜等,多數已軼。
民俗風情
〖唐模碑帖〗
明末清初時期,是唐模經濟和文化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文風鼎盛。加上宋元以來有匯刻集帖的風氣,唐模檀乾園藏碑便在這種背景下修建匯集而成。鏡亭碑刻始建於清初,是當時和後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鑑賞文會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鐫刻書法傳神。中間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為朱熹、蘇軾、倪元璐、趙孟頫 、文徵明、查士標的書法真跡,都是草書。旁邊12塊較大,為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
祝枝山、羅洪先、羅牧、
程京萼陳奕僖、八大山人的行書;陸一岳的篆書和
鄭簠的分書。它們連線豎立,鑲嵌在“鏡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見這長幅巨軸,筆走龍蛇,鐵畫銀鉤,就象置身於書法海洋,盡情賞讀.根據現代書法家翁罔運考證,這裡原來有
王羲之的《蘭亭序》的一塊碑刻,
字型是後來的書法家臨摹的《蘭亭序》黃絹本。但後來這塊碑為什麼就沒有了呢?這也是有原因的。據考證,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蘭亭序》及王羲之的兒子
王獻之的書法真跡,唐太宗死後全作陪葬品放入靈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沒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這是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界公認的。徽州人一向治學嚴謹,以遵守寧缺勿濫的原則,將這塊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
如此高規格的碑刻群匯集在唐模,可見當時這裡文風的強盛。如今開設有拓印碑文活動,朱熹、蘇軾、祝枝山、黃庭堅等宋、元、明、清之名家十八塊書法碑刻及拓碑。免費教您如何拓印名人書法真跡,親自操作,並以最優惠的價格帶走自己的“名人作品”。
〖祈福求緣〗
唐模景區在各個特色小景點中設有祈福活動,是按照中國人傳統的福、祿、壽、喜觀念設制,別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剪紙,高齡老人親自蓋章,輕鬆愉快中獲得唐模福緣,還可以得到一份特有的旅遊紀念品。
〖民間習俗〗
徽州的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有些習俗各村各鎮有別。但隨著現代徽州人們觀念的逐步轉變,一些傳統的習俗正在改變,正在淡去。值得慶幸的是,在唐模,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些習俗的留存。如果機遇好的話,還可看到或參與其中。
1、婚俗
這裡婚嫁習俗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從一而終”的倫理觀念。一般有九道程式:請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徽州各縣鎮自然條件不盡相同,觀念也有異,因而各地在程式和稱呼上也有區別。唐模的婚俗也有其特點。男女長到成人,即有人上門說媒。她們從女家取得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送給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合,相合方可婚配,俗稱“合八字”。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和後當天回禮,婚事即定。定親後,由男方送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稱“請期”。迎娶的前一天或當天早時,男方派人前往女宅搬行嫁。迎娶前夕,男家設有接親酒席,媒人上座,諸親友執事等依次入席。宴罷,由男女雙方利市人在“紅駕庚帖”上寫明結婚時間。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麵。
女嫁當天,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抵達女方門前,女家緊閉大門,要等新女婿從門縫中塞足了“米飯錢”、“尿布錢”之後,才打開大門。接著閨房內母女開始“哭嫁”,以示不忍分離。三聲催親爆竹一響,新娘出房上轎(現多用車)。到了男家門口,新娘須由新郎背進大門,意為日後夫妻反目,女方可以聲稱不是自己走上門來的。花轎落地即行拜堂禮。
鬧洞房一般分為“撒帳”和“吵新人”兩步進行,眾人可任意與新人調笑取樂,插科打諢,常常鬧得新媳婦狼狽不堪。
婚後第二天謁祠。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父母,謂之“回門”。婚後第三、第四天請岳父母來女婿家作客,謂之“望朝”,第五、第六天新郎新娘再回門的習俗。
2、壽誕習俗
壽誕習俗是徽州人祈求多福多壽和避凶化吉美好願望的一項慶祝活動,習慣上稱“做生日”或“做壽”。一般以50歲為界,50歲以前稱“做生日”,50歲以後稱“做壽”。一般做九不做十,嫌十太滿招損。10歲、20歲稱“整生日”,要大宴親朋,其它小生日稱之為“長尾巴”,一般比較簡單。歙俗(唐模亦然)10歲生日,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餜和衣服鞋帽以示慶賀;20歲生日,由岳母家贈送新鞋兩雙。三十而立,30歲生日開始自理,宴賓請客,以示榮耀。40歲生日一般不做,因為徽語“四”與“死”音同,不吉利。50歲生日,事業已成,子女婚嫁,於是兒女為父母慶壽,親友賀壽,此乃“福壽榮華”,家業興旺之際,故俗稱50歲生日為“榮慶”。活滿一個花甲,乃大喜之事,故60歲為
大慶。兩老同壽為“雙壽”。祝壽以女婿為主,兒子兒媳陪襯。女婿要送六包壽禮,即一雙壽鞋、一包棗栗、一對壽燭、一副對聯,加上四斤豬肉和四斤壽麵。親朋除不送壽鞋和壽燭外,其餘相同。祝壽之日,壽堂正中掛金色“壽”字,兩邊掛壽樟,座椅披紅帷。早上吃雞蛋茶、長壽麵。下午拜壽,壽星身著吉服上座,先由長子夫妻奉施上壽,壽星離座走到堂前,向外敬天,向內敬地,然後回座。家人按長幼次序。先男後女成雙成對,跪拜上壽。親朋三鞠躬。晚上開桌吃壽酒,壽星本人不在正堂人席,找幾個年歲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堂另開一席。有錢人家還請戲班來唱戲祝壽。
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到70歲已是大喜大福之事,祝壽活動又更隆重,有的還合族同慶。
3、年俗
徽州人由於常年在外討生活、經商或為官,難得幾次團聚的機會,所以像過年這樣的節日就顯得尤為隆重了。由此傳下了別有風味的過年風俗。
唐模人過年一般從“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日)開始,家家戶戶打掃除,吃“臘八粥”。接著就是殺豬備年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家家張掛祖宗畫像,迎祖過年。晚上,各家燒香點燭,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農曆除夕“三十晚”,各家張貼春聯,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合家團聚“吃年飯”,然後守歲至夜12點,鳴放爆竹迎新年。正月初一為
春節。清早,全家老小依長幼次序向祖容(祖宗畫像)“拜年”,接著吃“利茶”、“長壽麵”,男子出行拜謁宗洞。當天,人們見面互祝吉利,恭賀新年。初二,開始互相上門拜年,走訪親友。
4、喪葬習俗
徽州俗重風水,唐模更盛。舊時人到五六十歲就開始為自己準備“前程”(後事),備置棺木,請風水先生選取“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所。並形成沐浴、停屍、報喪、守靈、治喪、家祭、送殯、安葬等禮儀程式。如果一直未尋到風水吉地,富家還停柩戶外,蓋厝屋藏棺,俗稱“厝棺”。對於亡者的“走”,親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稱“送終”。要求亡者的親人,在其彌留之際的最後一息,都要在榻前,高聲呼喚,直至咽氣。咽氣後,立即撤除床帳,以免亡魂籠罩在帳網之中不能超脫,並除去枕頭,同時焚燒紙箱送行。然後給死者抹身,更換白色內衣,蓋上白被單,用黃表紙覆面,在死者的腳邊點上油燈(俗稱“萬年燈”)。然後發喪報訃。富貴人家入殮,先用絲棉裹扎屍身,剪開面部,再將“壽衣”層層套就,衣褲數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服,下著七條褲子)、“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將“壽衣”給兒孫披一會兒,名為“焐衣衫”,再給死者穿上。人棺後,家屬要給死者敬酒,然後在死者嘴裡放上一枚銅錢,名曰“含口錢”,以便死者帶到陰間去用。有的則是將少量糕點放人死者口內,這樣死者在去
豐都的路上就不會挨餓。入殮後,在靈柩前案桌上擺好果盒、燭台和香爐,家屬及親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後,布置靈堂,懸掛孝子聯和親友挽幛輓聯。死後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稱“做七”。“三七”為回呼日,焚燒紙紮衣著及用具。“七七”屆滿,要做孝子祭。死後百日祭墳。至周年再行祭掃,俗稱“做周年”。出殯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紅氈,縛一隻公雞,子孫披麻帶孝扶棺而行。沿途撒紙錢,意為過路錢。遇路口鳴爆竹,讓死者認識歸途。歙俗還有出殯先由抬棺人偷偷抬出家,親人尋著靈柩後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主持家務。途中設案桌,供鄉鄰好友做“攔路祭”。人葬前,先請
風水師選擇墓地,如早先墓地已選好,便由風水師接
山形“龍脈”挖出“
金井”(即墓穴),往裡面燒一些芝麻桿、豆桿和黃表紙。靈柩人穴後,宰殺公雞,把雞血淋在棺蓋上,孝子向穴中靈柩敬酒,撒五穀。同時放爆竹、燒香焚紙,封土。徽州喪葬禮俗,表現出一種多種文化的沉積,既有原始信仰的思維,也有宗族禮儀的影響,還有宗教儀式參和。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秋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
汪道昆,就是一位傑出的
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游》、《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於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於樂之中。
〖地方戲曲〗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並受崑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
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後又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
湖北的漢調
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唐模農家藝術團推出的民俗表演有:反映漁樵勞動生活艱辛的《漁翁戲蚌》;用來祈盼來年萬事如意豐收發財的《跳財神》;祈求避禍驅邪的《鐘馗舞》及反映民間生活風情的《柳翠娘》等。這些節目都是
古徽州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的,放映的都是
古徽州人們的艱辛勞動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它們也是最傳統的徽劇,全劇沒有對白,只有鑼鼓伴奏和演員們的形體表演。形體表演淺顯易懂,所以這種沒有對白的戲劇並不影響觀眾理解演員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反能給觀眾帶來引人入勝和思想感情共鳴的效果。所以唐模的民俗表演節目一直是被遊客所喜聞樂道的
旅遊項目。
〖茶館風情〗
高陽茶道:獨特的皖南風情,一品一飲中蘊含著高貴、典雅並交雜以民歌伴唱。茶藝表演小姐不僅向您展示
古徽州的茶道,更體現出淳樸的徽州人的待客之道。同時,村姑們悠揚的黃梅戲唱腔伴隨著黃山毛峰的陣陣茶香,從中您一定會得到獨特的旅遊體驗。
旅遊景點
徽州古牌坊,被譽為為“古建三絕”之一,它與
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一樣,為徽州的歷史文化書寫下了瑰麗多采的華采樂章。“天下牌坊數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個是指歙縣的許國八角牌樓,規格最高,半個便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它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康熙皇帝為表彰唐模的兩同胞兄弟而恩準建造的。這兩同胞兄弟為唐模許氏家族許承宣、許承家,他們分別於康熙十五年和康熙二十四年考中進士,被康熙皇帝欽點為翰林,這在當時兄弟兩同時考中進士十分罕見。牌坊為三間三樓四柱式,規格比較高。它高16米,寬9.6米。最上方有“恩榮”二字,是皇上恩賜榮耀的意思,它與有的牌坊上的“御旨”二字有區別,御旨是皇上不僅給造牌坊的權力,還給資金;而恩榮是皇上恩準建造一定規模的牌坊但得自己出錢。可見這牌坊是許氏兄弟自己出錢建的了。下有“聖朝都諌”四個字,聖指聖上,聖祖皇帝康熙;都為官級,翰林相當與現在的科學院院士,為都級官員;諌(讀董音)就是諫的意思,只是用法上諫用於下級對上級,官員對皇上,而諌用於皇上對臣子。現在我們來看看它的雕刻,整個牌坊幾乎都布滿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間刻有梅花,取“
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思,表示同胞二人十年苦讀考中進士的艱辛;四根石柱上刻有仙鶴
祥雲,意味著鶴嘯九天、凌雲壯志;下面橫樑上分別刻有表示麒麟送子、鯉魚跳龍門、喜鵲報喜的圖案。兩隻獅子,其中雄師戲珠、雌獅與小獅嬉戲,極為傳神,戲舞之狀栩栩如生。
翰林院:朝廷掌管秘書、著作等辦事機構,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的最高官方部門;
庶吉士:在翰林院裡優於文學、善於書法的進士;
修撰:掌管編修國史、皇帝實錄的工作,作為考取狀元的例授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領導幹部。編修:工作性質同修撰,級別相當於現在的正縣級領導幹部。
〖檀乾園〗
唐模村的主要特色為水口和
園林景觀,檀乾園便是園林景色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建於清初,裡面的亭台、水榭均根據
杭州西湖的構造而建,所以又稱“小西湖”。相傳清初,唐模村有個有個叫許以誠的人,在全國擁有36家典當鋪,非常富裕。他的70多歲老母親一心嚮往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西湖。但苦於山水阻隔、路途遙遠,加上年老體衰,不能前往。許以誠便不惜出巨資,在這裡挖塘築壩、修亭造橋,模擬杭州西湖景致造出了小西湖,供母親養老,遂了老母心愿,真是孝心可鑑,故而小西湖又有“孝子湖”的美譽。我們外面的檀乾溪對應杭州的錢塘江,那邊湖堤為
蘇堤的位置,鏡亭對應湖心亭,到鏡亭的小橋和堤表示玉帶橋和白堤,真可謂是西湖的拷貝縮印版。據史料記載,原來鏡亭北周圍的坡上栽有許多高大的梅樹和松樹,南面山上更是有神祠和“列秀亭”等建築,都在鹹豐、同治年間被毀了。現存的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了。但這現在能見的建築以及周圍的山水、花木足以表現出唐模村獨有的園林景色特點。也曾經有許多文人在此遊覽並留下佳句詩篇。
〖沙堤亭〗
沙堤亭造型獨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八個角,故又名八角亭。此亭建於康熙年間,現屬於省重點保護文物。它上下共三層,中空,上有迴廊。因為它是一種鎮風水的
標誌性建築,不是用來攀高遊玩的,所以沒有上樓的樓梯。站在東面進村的路上可以看見“沙堤”二字出村時的西面可以看見“雲路”二字,這都是分別蘊涵深意的:古時候唐模村有許多人在外經商、為官,逢年過節都衣錦還鄉,村人為表示歡迎,往往在這亭前路上鋪上一層黃沙,相當於現在隆重場合的
紅地毯。這條路又在溪邊堤上,故名“沙堤”;出村離開時,踏在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上,抬頭望亭,便見“雲路”二字,寄託從此將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的美好願望。沙堤亭的獨特造型可謂舉世無雙,全國原樣就這一座。年,安徽省發生特大洪水,為感謝全國人民的無私捐助,特複製了此亭於北京陶然公元,取名“風雨同舟亭”,意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團結精神。步出沙堤亭,有一條青石板路,它是一種采自浙江的上乘石料—— “茶源石”鋪築而成。從這裡一直到村西頭的主街,都是採用這種石料鋪路,共有天,這也寓意著唐模村學子經十年苦讀,一朝中榜,走出村去,從此平步青雲。如此精細嚴謹的建築構思和建築體系的完成,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唐模村經濟的繁榮、財力的富足和建造的艱辛。
〖老作坊楊柳依依〗
徽州老作坊是新近開闢的一個景點,緊臨許承堯先生故居。它匯集了
古徽州地區一些集體和家庭式作坊,如油坊、豆腐坊
、布鞋坊。以及文房四寶的製造坊、茶葉加工坊等作坊,還有少數古樸的商鋪。作坊內的所有加工設備都是按照古時候的相關模式和原理添置,製作工藝也是徽州傳統手工工藝。
徽州老作坊在整體建築上有著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典雅的造型。主體建築以木製結構為主,充分利用了青磚、古木和盆景、垂柳的搭配。它匯集了徽州建築的精華,體現了深刻的徽州文化內涵,更是對徽州一些傳統手工工藝的充分挖掘和展示。走在這樣一條仿古街道上,看著人們加工忙碌著,似乎又看見徽商前期創業的艱辛。
老作坊內經營的業主,都是經過地方旅遊管理部門嚴格考核管理的,在相關製作行業中可謂是行家裡手,有著一定的手工工藝或專業技藝,甚至堪稱“絕活”。
這樣一個旅遊景點落戶唐模其實也是對歷史的再現和延續。清末以前,唐模曾是聯結徽州府東南部(現在的歙縣)、屯溪及西邊地區、
黃山區的交通要道之一,來往行人較多,加上唐模就有許多在外的徽商,有商業傳統,故而唐模以前本來就是一個商業村鎮。現在從水街的古商店、酒肆就可見一斑。
旅遊小提示:該景點規模較大,有很好的參與性和可觀性,如有愛好還可以自己動手製作黃山毛峰茶之類的東東帶回家。
〖水街〗
高陽橋連同建於其上的廊房現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橋上,沖一盅黃山毛峰,邊細細品茗,邊瀏覽水街的景色,邊欣賞旅遊部門組織的歌舞或戲曲演唱,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水街兩岸分布著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夾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雜貨店、百貨店、油坊一應俱全,杏旗飄揚,具有濃郁的
江南水鄉色彩。沿街築有40餘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
臨河設有“美人靠”,供人來往歇息聊天。映入眼帘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槐蔭樹〗
檀乾園邊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樹。樹端下部中空,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和
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就是在此拍攝的。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亭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噹作響。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為紀念清康熙欽點許承宣、許承家兄弟倆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麗典雅,雕刻精美,被譽為唐模的門戶和象徵。
〖鏡亭〗
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聯曰:“春桃露春濃,荷雲夏淨,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
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全聯格律謹嚴,意境高遠,恰如其份地寫出了“小西湖”的四時美景、山形地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貌。亭內四壁用大理石建築,上嵌歷代名家書法長刻石18塊。當中6石較短,刻
朱熹、
蘇軾、倪雲路、
趙孟頫、
文徵明、
查士標6人的行草。旁12石較長,刻米芾、
蔡襄、
黃庭堅、
董其昌、
祝允明、
羅洪先、
羅牧、程京萼、陳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書和
陸岳的篆刻等,石質細膩,石刻精美,鐵畫銀鉤,龍蛇隱壁,氣勢恢宏。一室之內竟珍藏曆代書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簡直像一個書法珍品的博物館,可見徽商經濟的繁榮和由此帶來的文化昌盛。據悉十年動亂時期,此亭發作了牛欄,才使這些無價之寶幸免於難。
資質榮譽
唐模景區連續被評為:
1999年評為“安徽省文明旅遊示範景區”;
2005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的榮譽稱號;
2006年12月被全國旅遊質量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被建設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總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7年11月被安徽省旅遊局評為“安徽省十大美麗鄉村”。
唐模交通
〖旅遊線路〗
自駕車:通往黃山(屯溪)的高速公路有:徽杭高速、合銅黃高速、銅阜高速、沿江高速,“岩寺”出口約3公里即到唐模景區;
公車:黃山(屯溪)----岩寺----唐模
歙縣----岩寺-----唐模
在黃山(屯溪)、歙縣均可坐出租至唐模30.00元、20.00元不等。
註:黃山通往全國各地大、中城市均有豪華大巴的班車。
唐模美食
徽州風味小吃。“五城茶乾”是黃山傳統特產,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偶爾得嘗,曾讚不絕口。該茶乾以配料講究、製作精細、色香味美而著稱。它是黃豆漿液過濾後,用傳統方法緊壓,加配料熬煮而成的。主要原配料有優質大豆、原醬、冰糖、香油、丁香、桂皮、大香等,含有植物蛋白質、還原糖等多種營養成分。“五城茶乾”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其味美適口,老幼皆宜。過去因手工製作,市面上出售不多,現在休寧縣糧油食品總公司下屬廠採用先進技術,成批生產“
龍灣”牌“五城茶乾”。
【其他美食】
魚咬羊 徽州裹粽
屯溪醉蟹甜酒釀 秤管糖徽州臭豆腐
歙縣豆腐腦髓豆腐老鼠 徽州狀元飯綠豆兜 芙蓉糕葛粉圓子
臘八豆腐 油煎毛豆腐 火焙豆腐
唐模門票價格: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