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年(1663)置涼莊道,駐涼州衛(後改涼州府、治今甘肅武威縣),領涼州衛(涼州府)、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 雍正二年(1724)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改置;乾隆三十七年(1772)甘州府來屬,更名甘涼道。民國元年(1912)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涼道
- 下轄地區:治今甘肅武威縣
- 起始時間:清康熙二年
- 發展:民國元年廢
清康熙二年(1663)置涼莊道,駐涼州衛(後改涼州府、治今甘肅武威縣),領涼州衛(涼州府)、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 雍正二年(1724)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改置;乾隆三十七年(1772)甘州府來屬,更名甘涼道。民國元年(1912)廢。
清康熙二年(1663)置涼莊道,駐涼州衛(後改涼州府、治今甘肅武威縣),領涼州衛(涼州府)、鎮番、永昌、莊浪三衛、古浪所; 雍正二年(1724)鎮番、永昌、莊浪三...
“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涼州提督”、“永昌路”、“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
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
中華民國時期(1910),10月先廢府、州,設道。武威、永昌、 鎮番、 古浪、 平番、 張掖、 東樂、 山丹、撫彝9縣屬甘涼道。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又廢道設...
王廷贊先後任寧夏知府、甘涼道及寧夏道道台。黃河沖積成寧夏平原,地形平坦,是主要的農業區,舊有惠農等灌渠,對發展農業生產曾起過很大作用,但由於年久失修,渠道...
焉支山古戰場是一個景點,久負盛名的山丹焉支山,不僅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而且是歷代群雄出師甘涼道、扁都口揮戈角逐之軍事要塞。她和馬營大草灘、大斗拔谷、大...
廷棟(1866-1918),號雲浦,鑲黃旗人。他1885由副貢中舉,官直隸州州判,1904年補授錦州知府(《奉天府志》卷一三五《職官志》十四)、甘肅甘涼道道台、安肅道...
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
民國11年(1922年),廢除府州,分甘肅道為甘涼道和安肅道。甘涼道治武威縣,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民國18年(1929年)...
武威第十八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百年名校,前身為1915年創辦的甘涼道立師範學校,解放後改成甘肅省武威師範學校,2004年改制為武威第十八中學,為省級示範性...
孫三毀,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1 神箭八雄之一,初隨趙敏登場於甘涼大道。在萬安寺與李四摧吃狗肉時被苦頭陀范遙利用,假中十香軟筋散之毒,范遙...
李文秀隨著父母(即白馬李三與金銀小劍三娘子)被呂梁三傑等六十多人追殺,自甘涼道直至新疆,白馬李三及金銀小劍上官虹先後死去,留下了李文秀孤身一人漂泊於回疆...
清代設平番縣,民國2年(1913年)歸河西道,民國3年改屬甘涼道,民國16年廢道,歸蘭山行政區。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秦王川東部設皋蘭縣。民國17年,秦王川西部的平...
同治三年(1864)授甘肅甘涼兵備道。是年冬,曾國藩調其軍赴湖北,後病歸,遂不出。著有《浮槎山人文集》、《半仙居詩草》、《平吳竹枝詞》、《廣名將譜》、《...
他們從甘涼道上追到回疆,始終緊緊盯著李三夫婦,地圖如在中途轉手,決不能逃過他們數十人的眼睛,何況他夫婦捨命保圖,絕無隨便給旁人之理。陳達海再將上官虹小...
[3] ,連克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肅州(今酒泉),清朝甘肅巡撫張文衡、甘肅總兵劉良臣、涼州副總兵毛鑌、肅州副總兵潘雲騰、甘涼道林維造、西寧道張鵬翼...
李四摧,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人物。1 神箭八雄之一,初隨趙敏登場於甘涼大道。在萬安寺與孫三毀吃狗肉時被苦頭陀范遙利用,假中十香軟筋散之毒,范遙...
聯魁(1849年─?),字星樵,一字星喬,滿洲鑲紅旗人。貢生出身,同治三年(1864)在神機營當差,歷任兵部候補員外郎,海軍衙門章京,會典館纂修,兵部郎中,甘肅甘涼道,...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沿襲清制,置古浪縣,屬甘涼道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古浪縣屬甘肅省政府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全省劃...
民國2年(1913年),廢甘州府,張掖屬甘肅省河西道(旋改甘涼道,治武威)。提督仍駐張掖。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張掖縣直隸甘肅省。...
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