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涼州別稱)

西涼(涼州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涼,古稱涼州,在中國的西部,主要位於甘肅省,故稱西涼、西州。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西漢漢武帝劉徹把其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在西漢以前有月氏、匈奴占領,後來漢武帝在姑臧設立武威郡,又設酒泉郡,歸屬涼州。

400年漢人李暠敦煌稱“涼公”。405年遷都酒泉,逼近北涼。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因此亡於北涼。涼武昭王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李白尊為先祖。因其政府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於涼州西部,故名“西涼”[1]。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詩人李白、李商隱尊為其先祖。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於涼州西部,故名“西涼”[1]。盛時囊括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西抵新疆蔥嶺。歷三主,共二十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涼
  • 別稱:漢代涼州
  • 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
  • 主要地區:甘肅省
簡介,歷史沿革,先秦,秦朝,兩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代,元朝,明朝,清朝,現代,歷史地位,區劃,地理位置,

簡介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武威市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其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見《京師為張軌歌》,《詩紀》四十三作《涼州大馬歌》: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漢末三國時涼州軍閥董卓(後為李傕)率領的西涼軍(西涼政府軍)和馬騰(後為馬超)、韓遂率領的西涼軍(西涼起義軍),曾縱橫大半箇中國,無人能敵,後均敗於內斗。
西涼

歷史沿革

先秦

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那時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主要是遊牧部落。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在夏商時期,雍州、涼州地處的犬戎的勢力範圍,河西走廊為西戎的駐地,西戎首領行使司法權,因為是遊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場所不固定。
西周(前1046),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占據,此地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 但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東周時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雍州,禹貢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的釋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確的史載。黑水即張掖黑河 ,或謂即黨河 ,或謂即大通河 ,諸說不一,是中國古九州之一。

秦朝

嬴政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兩漢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領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擊敗匈奴,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後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境內置武威郡隸屬涼州刺史部,領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威共10縣,以姑臧(今涼州區)為治所。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6月,武威郡隸屬於雍州,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宣威、倉松、鸇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

魏晉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鸇陰、媼圍共14縣。
西晉初,隸屬涼州,轄姑臧、宣威、揟次、昌松、顯美、驪靬、番和7縣。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寔建立前涼,建元永安,設定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鸇陰、番禾9縣。

南北朝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呂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稱後涼。後涼轄武威等26郡,武威郡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鸇陰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鮮卑族禿髮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寧),是為南涼。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十一月,禿髮傉檀稱涼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護軍。武威郡隸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鸇陰共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業創建北涼,置有涼、秦、沙3州。武威郡隸屬秦州,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國西涼,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2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3郡。武威郡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燾親征河西,滅北涼,據河西,境內仍為武威郡,屬涼州,武威郡領林中、襄城2縣。涼州治所林中。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北周世宗孝閔帝二年(558年),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隋朝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廢涼州總管府,復置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領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縣。
隋煬帝後期大亂,東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於東突厥。

唐朝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朝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涼州屬隴右道。武威郡屬涼州,轄治範圍仍沿用隋朝建置。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公元764年,武威被吐蕃占據。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漢人張議潮占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占據武威涼州。

五代宋代

後梁開平二年(908), 六穀蕃部溫末派人到後梁進貢, 其首領杜論悉加、 杜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將軍 同正,蘇論乞祿為右領軍衛將軍同正,之後六穀蕃部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涼州人民始終忠於北宋王朝。
宋朝鹹平元年(998), 六穀蕃部在吐蕃瓦解後在河西涼州逐漸形成, 六穀部是涼州附近以陽妃谷為主的六個山谷聚落,是宋朝初年河西吐蕃的主要活動勢力。涼州富庶六穀部自然覬覦已久,但六穀部始終忠於北宋王朝。宋史記載:“涼州地饒五穀,尤宜麥稻,歲無旱澇之虞”。
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轄管西涼府,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5縣。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涼二州,從此,河西屬西夏版圖。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涼府,屬甘肅軍司(治甘州)轄。其下所置史無記載。

元朝

元朝至元七年(1226),七月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攻占西涼府,元朝至元八年(1227),元朝滅西夏,涼州這塊西夏的寶地西都又一次易主給了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逝,涼州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孫子窩闊台次子西涼王闊端,治所涼州。
元朝開慶四年(1247),元朝西涼王闊端忍辱負重,放棄汗位,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 親派助手多達那布將軍為金子使者和女兒薩日朗一起前去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州會談。 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請, 並說服眾僧族人,毅然率侄兒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與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從此將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
元朝至元九年(1272),闊端之子只必帖木兒在西涼府城北三十里築新城,元世祖賜名永昌府(今涼州區永昌鎮)。後設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屬永昌路。至元十年(1273),置小河灘城(今民勤縣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回鶻高昌王紐林的斤率部北征,留居永昌府,建王府。其王陵遺址有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傳世,元朝司法制度在漢律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改進。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轄領西涼州和莊浪縣兩個縣級政權。

明朝

明朝洪武五年(1372),五月明朱元璋的征西將軍馮勝於涼州永昌大敗元軍後,又攻克亦集乃(額濟納)路,甘肅遂告平定,涼州這塊被外族統治了344年的土地終於納入的漢族的統治,納入了明朝版圖,置西涼州,治所涼州。涼州從此又有了新的生命。
明朝洪武九年(1376),十月西涼州改涼州衛,治所武威,後置臨河衛(今民勤縣)。將其併入陝西布政使司,屬陝西都司,後屬陝西行都司,實施軍事化管理。
明朝洪武十年(1377),涼州都指揮濮英增修涼州城。涼州千戶江亨防守和戎,改和戎為古浪並築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沙門志滿募修涼州大雲寺,正統二年至四年,政府在涼州城東南隅修涼州衛儒學並擴建文廟。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就藩於甘州,僅四年,朱元璋死,建文元年(1399年)遷至蘭州,這為涼州退出甘肅省首府奠定了基礎,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冬繼任肅王被李自成殺害,占河西諸州。如肅王朱楧就藩甘涼州,屯兵河西,李自成怎能順利滅明朝,對此繼任肅王付出了生命和整個明朝的代價。
明朝正統三年(1438),六月設古浪守御千戶所。正統十年(1445),二月英宗頒賜涼州大藏經一部。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涼州海藏寺、重修擴建蓮花山。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將賀錦占領古浪、涼州。

清朝

清朝順治元年(1644),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將涼州納入清朝版圖,清朝初襲明制,置甘肅巡撫,駐甘州衛。順治五年,遷往蘭州。(1646)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淫掠,屠戮城池,相對南方,涼州顯得安全許多。
清朝順治十七年(1660),甘肅巡撫由甘州移駐涼州,雍正二年改衛為府。康熙元年,移駐涼州衛,後亦改府。康熙五年,又回蘭州,又改駐隴西。康熙十九年,再回蘭州。
康熙四十三年(1704),涼莊道武廷適在涼州創建成章書院(乾隆十二年改為天梯書院),明清兩代武威學風濃厚,雖沒出過狀元,但明清兩代武威共出54位進士,武威學風有“燈火輝煌不夜天,書聲朗朗甲秦隴”之美譽。
清朝雍正二年(1724),撤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 分別設武威縣、 鎮番縣、 永昌縣; 撤古浪守御千 戶所,置古浪縣;撤莊浪衛,置平番縣,並設莊浪廳。同時,置涼州府,轄武威、永昌、 民勤、 古浪、 永登 五 縣及莊浪廳,府治武威縣。
清朝乾隆二年(1737),旗兵駐防涼州,築滿城(涼州區炮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涼州府隸屬於陝甘總督府,陝甘總督衙門移駐蘭州府。陝甘分治,將原明肅王府作為甘肅省衙門的駐地,蘭州以此開府建省,從此蘭州成為甘肅的行政中心。武威逐漸被蘭州取代成為西北的軍政中心就在這個時期。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紀曉嵐因為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魯木齊。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途經涼州,鎮守涼州武將田耕野,在此期間曉嵐紀在涼州也留下很多墨寶、匾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書需要,將其從新疆召回,途經涼州,由於其喜愛肉食,盛讚涼州肉食。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於陝甘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九月欽差大臣、總督林則徐遣戍新疆,途經古浪、武威,作《次韻答陳子茂德培》一詩,並留下許多珍貴墨寶、匾額,盛讚西北的大好河山。
清朝同治十年(1871),清朝重臣左宗棠(左老)進駐甘肅,(1872)年馬占鰲年降清,任左宗棠馬隊三旗督帶,同年清廷尚在爭論討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率師進駐蘭州,準備收復新疆,在此期間左老遊歷涼州,左老在涼州也留下很多墨寶、匾額,盛讚涼州美食。(1875) 年隴右著名學者李銘漢創辦雍涼書院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淮軍屢戰屢敗,朝議起用湘軍。1895年正月中旬甘肅按察使魏光燾率涼州人為主的武威軍(甘軍)8營(一說為6營)2哨出關,對海城清末涼州街景發動第四次反攻未克,但予敵重創,後武威軍編入武衛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侵略聯軍犯北京,武威軍聯合義和團民阻擊八國聯軍。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宣統三年(1911)鄉民齊振鷺、陸富基領導數千農民擁進武威縣城,要求減免稅收。他們搗毀警崗,攻入縣署,搗毀總警紳王佐才等人的房屋。官署派軍警鎮壓。抗稅鬥爭失敗後,陸富基被殺,齊振鷺外逃。齊振鷺二次發動抗暴鬥爭失敗,被殺於武威城內大什字,涼州始終忠於朝廷。

現代

中華民國時期(1910),10月先廢府、州,設道。武威、永昌、 鎮番、 古浪、 平番、 張掖、 東樂、 山丹、撫彝9縣屬甘涼道。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又廢道設行政督察區,治所武威。涼州城東北一兩英里之外的大清國軍隊要塞。
中華民國時期(1911),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的旅行家喬治·沃尼斯特·莫理循考察中國西部,途經涼州,為古老的涼州拍攝下了極其珍貴的照片,並記錄了涼州的很多資料,對於而今了解清末涼州的建築格局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材料。
中華民國時期(1912),12月中華民國正式建立,省境又劃分為寧夏、 西寧、 蘭山、 涇原、 渭川、 甘涼、 安肅、 七道。 涼州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東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邊、寧夏,(1913)置河西道,次年改為甘涼道,涼州屬於甘涼道,治所涼州。
中華民國時期(1914),02月甘肅省高等審判廳在甘涼道設立第五高等審判廳及附設地方審判廳駐武威縣,管轄甘涼道第一、二審案件,這時武威成為河西司法的主要駐地。
中華民國時期(1927),05月23日清晨5時20分,武威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烈度為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於古浪縣(北緯37.6度,東經102.6度),地震波及甘肅、青海、陝西等地,武威、古浪等地破壞極為嚴重,大地震造成武威死亡共4萬餘人。使得古老的武威在無助中哭泣,將這座世界的千年古城僅剩的輝煌,徹底的毀掉,而後的人禍更是肆無忌憚,造成了現在的古城非古。
中華民國時期(1928), 06月13日國民革命軍突襲涼州鎮守使馬廷勷住所,占領鎮守使衙門,馬倉皇出逃。7月21日,馬捲土重來,攻陷涼州城,進行大屠殺、大焚掠,雄偉的涼州北城門樓被燒毀,史稱“涼州事變”。
中華民國時期(1934), 全省陸續設立行政督察區。 1936年7月1日, 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 轄武威、 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治所武威。同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挺進河西,西路軍總指揮為徐向前元帥,相繼在馬步青盤踞的核心武威市古浪乾柴窪、武威四十里堡與國民黨馬步芳部展開激戰,開始了悲壯的河西之行。

歷史地位

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以繞過涼州。:西域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極其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七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全世界唯一一個舌舍利子)還埋在涼州(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鳩摩羅什寺內),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區劃

涼州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涼州治所隴縣,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曹魏移治姑臧縣,在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轄境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 涼州所轄郡國: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張寔)、西涼(李暠)、後涼呂光)、南涼禿髮烏孤)、北涼沮渠蒙遜,一說為段業)及隋末唐初的大涼李軌),都曾在涼州建立政權。

地理位置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在水泉堡繡花廟和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徐向前的西路軍還沒走到張掖就被馬步芳的騎兵全部殲滅,在蘭州高台,手下的四個得力軍長全部被鉚釘定死在沙棗樹上,徐向前最後只剩100人左右,偷偷跑到青海。可見西北鐵騎的彪悍,兇狠、殘忍,是有著西涼鐵騎優秀血統的,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去我家,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嘆: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云:“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