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由來,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財政,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民族,社會事業,科技,教育,衛生,文體,環保,社保,交通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文化民俗,習俗,文化,旅遊名勝,
歷史沿革
由來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闢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
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
沿革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北魏時期,涼州與鄴城並稱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
大周武則天時期,涼州、洛陽、揚州並稱唐朝的三大經濟中心。
西夏時期,涼州是西涼府治,西夏的陪都。
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
武威、
民勤、
永昌、
古浪、
永登等縣。
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涼州連續發生了地震、水災、旱災、兵災和瘟疫等天災人禍。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武威縣改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
2017年02月10日,根據省民政廳《關於武威市涼州區東河鄉等11個鄉撤鄉改鎮的批覆》、市民政局《關於涼州區東河鄉等11個鄉撤鄉改鎮的通知》,撤銷東河鄉、吳家井鄉、五和鄉、長城鄉,設立吳家井鎮、五和鎮、長城鎮,東河鄉撤鄉改鎮後更名為金河鎮。以上4個鄉撤鄉改鎮後,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7年初,涼州區轄31鎮11鄉、2個生態建設指揮部、8個城區街道辦事處,445個村民委員會、38個居民委員會。區人民政府駐東大街。
區劃詳情
截止至2018年初,涼州區轄37個鎮,2個指揮部,8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東大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涼州區位於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自治縣,南連
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
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
地形
涼州區內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貌類型分祁連山山地、走廊平原綠洲和騰格里沙漠三種,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構造上位於祁連褶皺系中的走廊過渡帶。西南部是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的前山地帶,為走廊帶的毛藏古凸起和
蓮花山凸起,山勢降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東段,為走廊帶的凹陷,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沖積平原,沖積細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東部是騰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氣候
涼州區屬溫帶大陸乾旱氣候,具有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主要風向為西北風,靜風率26%,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時數2873.4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為67%;太陽輻射量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氣溫以7月最高,為29℃,1月最低,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0年涼州區國土總面積5081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僅8.629畝,人均耕地1.88畝。區內土地包括:農用地20.63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2.35%,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24.16%、1.54%、2.81%、13.46%和0.38%;建設用地為3.415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未利用地為24.687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0.65%。
水資源
涼州區水資源分布於石羊河中上游地區,流經區內的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是全區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來平均地表徑流量為6.80億立方米/年(1993年~2003年)。區內地下水取水量為5.25億立方米/年,其中90%為河渠入滲量、基岩裂隙水入滲量,1993年來,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為2.816億立方米。全區地表水、地下水總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9.616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涼州區2010年發現各類礦點100多處30多種,礦產資源品種主要有煤、陶土、
石英砂、螢石、
矽石、花崗石、
地熱水等。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5種,
石英石、石膏、
芒硝、花崗岩等非金屬資源在西北占據優勢。涼州區煤炭資源初步探明儲藏量約8400萬噸,其中設計可
開採儲量約為1700萬噸,年開採量均為30萬噸左右,開採回採率為82%,實際回採率為70%,煤炭主要有
無煙煤和有煙煤。
森林資源
2009年涼州區森林面積已達69.32萬畝(
天然林6.37萬畝,人工林62.95萬畝),按林種分:農防林29.86萬畝,水保林8.16萬畝,防風固沙林18.1萬畝,經濟林13.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全區活立木蓄積達198萬立方米。
政治體制
市委常委、涼州區委書記:鞠毅
區委副書記:王 崢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高加志
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曾榮祖
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孫立成
區委常委、黃羊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黃羊鎮黨委書記:陳德義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建平
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生展
區委常委、副區長:范毅
區委常委、人武部長:闞延貴
區委常委、統戰部長:朱武林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涼州區實現生產總值176.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0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9.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5.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5.4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8.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1.17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2.9%。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6.26億元,增長24.76%;第二產業產業完成投資61.97億元,增長73.72%,其中工業完成投資52.29億元,增長48.12%;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3.67億元,增長59.97%。
財政
2011年涼州區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1.37億元,同比增長50.67%。完成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同比增長54.5%。一般預算支出31.5億元,同比增長28.26%,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2.41%,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12.89%。
第一產業
2011年涼州區完成農業增加值39.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5.3%。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67.27萬噸,同比2010年增長2.7%;肉類總產量達7.92萬噸,同比2010年增長6.5%;蔬菜總產量達到126萬噸、同比2010年增長5.83%。涼州區完成播種面積168.96萬畝,建成優質瓜菜基地33.93萬畝,新增特色林果業面積5.04萬畝,糧經比由2010年的65:35調整到2011年的62:38,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調整到30:70。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34.1%提高到2011年的35.2%。
2011年涼州區畜牧業增加值達到12.85億元,較2010年增加1.7億元,占到農業增加值的32.47%;人均牧業純收入達1582元,較2010年增加200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全區大牲畜存欄37.64萬頭,其中,除了生豬年末存欄較2010年下降1.7%外,牛和羊年末存欄較2010年分別增長5.9%和1.6%,達35.66萬頭和89.3萬隻;牛、羊、豬出欄分別達12.02萬頭、44.01萬隻、82.6萬頭。
2011年涼州區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穀子、玉米、
高粱、洋芋、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葡萄、胡麻、油菜等,還有西瓜、白蘭瓜、蘋果、蔬菜、大麻、纖維亞麻、葵花籽、菸葉、髮菜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多,品質優,久負盛名,遠銷省內外,部分產品還銷往東南亞和獨立國協,尤其是無殼瓜子為世界所僅有。
第二產業
2011年涼州區完成工業增加值54.4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0年增長2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0.66億元,涼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4.43億元,比2010年增長96.86%。虧損企業虧損額3077.9萬元,較2010年下降59.84%,盈利企業盈利額28438.5萬元,較2010年增長94.55%,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5360.6萬元,比2010年增長264.6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8.52%,比2010年提高16.74個百分點。涼州區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9.29億元,增長14.5%;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29.92億元,增長23%;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0.33億元,增長9.2%;其它企業完成增加值4.18億元,增長28%。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7.23億元,增長26.6%;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3.43億元,增長20.5%。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1年涼州區共實施各類項目252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1.9億元,較2010年增長57.53%(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26億元,同比增長58.7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4.03億元,增長83.2%;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1.99億元,增長17.1%;農村非農戶完成投資3.25億元,增長9.96%。
貿易
2011年涼州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09億元,較2010年增長17.38%。其中,城鎮實現零售額38.36億元,增長16.14%;鄉村實現零售額13.73億元,增長21%。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額80.13億元,同比增長30.97%。其中,批發業實現銷售額36.89億元,增長29.12%;零售業實現銷售額43.24億元,增長32.59%。住宿餐飲興旺活躍,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6.78億元,同比增長28.72%。其中,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49億元,增長15.01%;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5.3億元,增長30.23%。
2011年涼州區實現外貿進出口額達1180萬美元,增長11.1%。
旅遊
2011年涼州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86.9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25.1%。全區共投入旅遊業建築資金9200萬元。實現旅遊業總收入5.6億元,較2010年增長43%。
金融
2011年涼州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54.82億元,比年初增加45.0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4.24億元,比年初增加29.2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36.33億元,比年初增加30.3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40.21億元,比年初增加3.7億元;中長期貸款95.69億元,比年初增加26.83億元。
人口民族
全區總人口1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萬人,非農業人口23萬人。涼州區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匯的地區,全區有少數民族25個,人數較多的有漢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
社會事業
科技
2011年涼州區共組織實施科技計畫項目35項,組織實施星火科技項目22項,鑑定各類科技成果22項,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16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2項。
教育
2011年涼州區共有中國小校430所,比2010年減少18所,在校學生161717人,比2010年減少7373人。其中:職業中學8所,在校學生6488人,比2010年減少900人;普通中學76所,比2010年增加2所;國小345所,比2010年減少20所,特殊學校1所。其中,高中在校學生27794人,比2010年減少20人。有初級中學76所,比2010年增加2所,在校學生47134人,比年減少5212人;國小345所,比2010年減少20所,在校學生80186人,比2010年減少了1230人;幼稚園共222所,比2010年增加23所,在園幼兒30469人,比2010年增加739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100%,畢業率100%;國中入學率99.4%,鞏固率99.86%,畢業率99.33%。
衛生
2011年涼州區有醫療衛生單位790個,其中,縣級縣以上醫院7家,鄉鎮衛生院47個,婦幼保健院2個。共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共有床位數0.44萬張。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233人,其中臨床執業(助理)醫師1989人;每千人有醫師1.96人,每千人有床位4.37張。
文體
2011年涼州區共有鄉鎮文化站38個,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達16萬冊。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廣播電視無線覆蓋率為98%,數位電視信號覆蓋率為95%,數字有線電視入戶率為36%。
2011年涼州區民眾體育鍛鍊人數達30多萬人,舉辦民眾體育賽事活動8次,參與人數達1.8萬人次。
環保
2011年涼州區有環境監測站1個,環境監察機構1個,環境監測和監察人員分別有12人和22人。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36個,工業污染企業廢水達標率達到76.22%。城市空氣品質全年平均達到二級標準。
社保
2011年,涼州區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715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3%。全區“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6.44%;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4252人。2011年新開工建設廉租住房1652套、82600平方米,發放廉租房租賃補貼5205戶、14331人、945.9萬元;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8153戶,其中,中央擴大農村危舊房改造4630戶(含節能示範戶300戶),省級農村危舊房改造3523戶。全區敬老院總數達到18所,集中供養對象768人。全區共保障各類城市低保對象12171戶31021人,保障農村低保對象22512戶57146人,全年共發放各類城鄉低保資金16237.7萬元。
交通運輸
公路
(截止2013年)312國道橫貫全區三,在境內區段為177公里。以地區行署所在地的涼州為中心,列入地縣級管理的公路四通八達,共54條(段),里程總長1478公里。其中省道308線雙雙、雙大段二級改建已竣工,省道211線民勤段建設中。全區有公路總里程2143公里。主要高速公路:
連霍高速公路、
定武高速公路、
金武高速公路、西武高速公路(擬建)、臨武高速公路(擬建)。
鐵路
武威有
武威站和
武威南站兩個火車站。武威火車站位於武南鎮,也是武威鐵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已建成為蘭新複線國際列車編組站和乾武電氣化終點站。蘭新、乾武鐵路和連霍高速G30線貫穿全境,是蘭新線與包蘭、包中線的交匯點。將逐步建成通往西寧、新疆的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通往寧夏和秦皇島的乾武鐵路二線。
主要鐵路:蘭新鐵路、乾武鐵路、蘭張高鐵,擬建鐵路:武威南至烏魯木齊載重鐵路、武威南煤炭集疏運基地至新疆準東煤田鐵路專用線。
航空
蘭州中川機場距武威230公里,金昌機場距涼州60公里。涼州城郊有軍用機場。
文化民俗
習俗
春節社火
關於社火隊的形成,涼州民間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據傳,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與
齊國開戰,
楚莊王被圍困在一座城裡,突圍不得。其時正逢春節,楚莊王苦思突圍之策,終於計上心來,裝扮成“春官老爺”,隨從侍衛扮成執事跟班衙役,
御林軍扮成鼓子匠,王后嬪妃及宮娥彩女等扮成蠟花女,武將文臣等扮成金剛或羅漢,後隨各色臣民百姓,最後由御醫壓陣。楚莊王因此得以脫險。從此,楚莊王為紀念這次脫險,就在每年春節按照以上規矩鬧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為社火隊的祖師爺。
元宵燈會
涼州的元宵燈會,此夜,涼州人都要出門游燈。如果遇到龍燈,則觀燈者必從龍下鑽過,說這樣一來就沾了“
龍光”。又據說龍是多子多孫的吉祥物,且“燈”又從“火”從“丁”,鑽了龍燈,就可以人丁興旺,日子紅火。
四壩“滾鼓子”
滾鼓子是流傳在涼州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鄉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每年正月鬧社火時,鄉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走鄉串戶進行表演,有時還要進行鼓子表演,叫做“會鼓子”。“會鼓子”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每隊鼓子都有一個領隊指揮,幾十隊、甚至上百隊鼓子匯在一起,由數十面大鼓配合掌握節奏,外加鑼鑔烘托氣氛。
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由來已久。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滾燈曾在涼州轟動一時,並赴張掖專區參加調研,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之後,石碑滾燈便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1997年農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燈,重組滾燈班子。
文化
河西寶卷
河西寶卷脫化於變文,因此二者較為相近。但變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經的結構形式,內容也以佛經故事為主,而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加以發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講唱文學的一種。寶卷的腳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
半台小戲
半台小戲是流傳於涼州民間的一個戲曲品種,針對於“大戲”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種民間小曲戲,故稱之為“半台戲”。作為一個劇種,半台戲以當地的民歌俚曲為基本聲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陝眉戶的曲牌聲腔,另一方面逐漸引進了蘭州鼓子的行腔伴奏。
旅遊名勝
百塔寺
百塔寺,位於城南20千米的武南鎮
白塔村劉家台莊。相傳寺內有大塔一座,周圍環繞小塔99座,故名百塔寺。2001年,白塔寺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5月31日,百塔寺重建工程正式開工,現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進行當中。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叫
大佛寺(與
莫高窟齊名)。位於武威市城南約40千米的
張義鎮燈山村。因山道崎嶇,峰巒疊嶂,形如懸梯,故名。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其中一大型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大像1尊,高15米,寬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
文廟
文廟位於城東南隅,復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其規模壯偉宏耀,為“
隴右學宮之冠”。文廟由儒學、
孔廟、
文昌宮三部分組成,占地約25萬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儒學部分的忠烈、節孝祠和孔廟、文昌宮兩組建築。
西夏博物館
武威文廟又是甘肅河西走廊最大的博物館。1983年成立武威縣博物館,收藏曆代陶器、玉器、錢幣、經卷、書畫、碑刻等各種文物近4萬多件,最著名的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西夏碑,晉至隋唐墓志銘及碑刻、漢簡,大批漢、唐木雕和西夏文物等。館內辟有7個文物陳列展室,通過歷史文物、文字圖片說明,簡要地反映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涼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