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13.00畝(其中:田1428.50畝,地584.50畝),人均耕地1.14畝,主要種植糧食、水果、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599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76.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6畝,主要種植板栗、梨、蘋果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4173.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58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589戶通電,有58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8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50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72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9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96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2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25.6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9.03萬元,畜牧業收入537.77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992頭,肉牛48頭,肉羊22頭); 林業收入16.9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437.54萬元, 工資性收入284.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60.0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4.3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3人 ,在省內務工192人,到省外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88.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位於青龍鎮南面,塊狀聚落。轄七個自然村。,以漢族為主。白塔村委會坐落於白塔村民小組,因此而得名。該村在明、清時出了董陽等十多位進士和有名的鄉紳,從民主革命時期到新中國建設期間,湧現出了如張風儀、董加昌、李再英、劉增福、趙中慶等一批革命志士和革命者。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青龍學校,中學生就讀到青龍學校。該村距離國小校4.50公里,距離中學4.5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45人,中學生8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87.0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85萬元,有固定資產211.3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8.2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72人,黨員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23人。 團員28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89戶,共鄉村人口1778人,其中男性863人,女性915人。其中農業人口1761人,勞動力1284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4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8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田水利設施基礎條件差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作物所占比重;2、扶持發展牲畜業生產,做好養殖專業戶及養殖大戶服務工作;3、利用傳統種植技能發展具有優勢的一村一品;4、支持大工作的進入,積極發展離土不離村的勞務輸出,提高工資性收入在經濟收入中所占比重;5、積極發展二、三產為,使二、三產業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5220元增加到76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