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
鄉域面積25.53平方千米。金塔鄉山地多,耕地少。自然資源貧乏。耕地受水的制約大,以糧食、蔬菜為主。金塔最有名的特產要數薄皮核桃和軟兒梨。金塔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為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地帶,植被稀少,岩石裸露;東北地勢平坦,為主要耕作區。金塔河西幹流經南北,六條支渠貫通東西,屬純山水灌區,氣溫冷涼,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大。
行政區劃
金塔鄉以境內原有明宣德二年建築的金塔寺而得名。解放前屬金塔鄉所轄。1949年解放後屬金塔區所轄。1952年劃歸二區(金塔)所轄。1955年撤區並鄉為中心鄉。1958年由柏樹鄉、中心鄉合併成立金塔公社。1962年體制改革將原金塔公社劃為金塔、柏樹兩個公社。1984年撤區並鄉時和和平鄉合併為金塔鄉,1991年以將原金塔鄉劃為金塔、和平兩個鄉。現全鄉轄9個行政村,即金塔、青銅、日畦、灣子、中心、黃康寨、何家灣、右二壩、右五壩村。設80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4404人(2017)。境內有漢、藏、滿三個民族。
金塔寺與海藏寺、百塔寺、蓮花寺並稱“涼州四寺”,為西藏歸屬元朝後,西藏著名佛教領袖薩班所建(或擴建)。金塔寺依山傍水,地靈人傑。寺內鎏金塔金碧輝煌,“金塔晴霞”稱譽為“涼州八景”之一。後金塔寺毀於1928年大地震,寺廟歷經淪桑,至文革初期毀滅。2000年,西藏愛教人士籌資重建了金塔寺薩班經堂,供薩班鍍金銅像一尊,及鍍金法輪和寶幢等。
金塔鄉境內還有一處道觀,人稱“老爺山”,又稱“西武當山”,目前有廟宇若干,皆依山勢修建,不失巍峨之貌,香客甚多。
地域特色
金塔鄉已形成集畜牧養殖、日光溫室、勞務輸出和特色經濟林為一體的發展格局。以畜牧養殖業、日光溫室和軟兒梨、薄皮核桃特色經濟林為主的設施農業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
支柱產業。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其品質和品種有了較大的改善。近幾年來,立足本鄉實際,依託城市、服務城市,按照產業化要求,積極發展生豬、蛋雞和奶牛規模養殖,形成了以金塔村、黃康村規模養豬、肉牛育肥,黃康村、日畦村蛋雞養殖,右二、右五村奶牛養殖和肉牛育肥,右五村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和青銅村、金塔村、日畦村和黃康村軟兒梨、薄皮核桃為主的特色優勢支柱產業。
經濟概要
2007年,全鄉農業總收入達到5834.9萬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種植業收入2192.7萬元,畜牧業收入3642.2萬元。農民人均
純收入達到3776元,比上年增長8%。鄉財政收入3906553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社會事業
2007年,金塔鄉教育文化和各項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全鄉共有學校11所,其中中學1所、國小9所、幼稚園1所;共有教師129人,其中中學教師44人、國小教師85人、幼稚園教師12人;共有在校學生2283人,其中中學在校學生753人、國小在校學生1530人、幼稚園在校學生122人。設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其中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9個、計生服務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