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宗祠,一般分布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
基本介紹
詞語釋義
讀音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宗祠簡介
簡介
儒教出處
目的
地位
著名宗祠
江南第一祠——誠敬堂
富田王家村的誠敬堂便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王家大祠堂”,其建築之精美,可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明高帝第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朱拱樋的王妃匡娘娘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