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山鎮

蓋山鎮

蓋山鎮因境內的高蓋山而得名, 地處南台島中部,北臨閩江,南濱烏龍江,東連城門鎮、南鄰螺洲鎮,西部緊靠倉山鎮建新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蓋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下轄地區:浦口、江邊、浦下等
  • 面積:36平方公里
  • 人口:7萬
  • 方言:候官話和閩縣話
鄉鎮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氣候物產,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農業,工業,人文歷史,旅遊資源,教育狀況,

鄉鎮概況

蓋山鎮轄半田、浦下、後坂、嶼宅、郭宅、白湖、葉下、葫蘆陣、躍進、北園、首山、齊安、東興、黎升、浦口、竹欖、中山、中亭、新安、尚保、吳山、吳鳳、天水、照嶼、洋下、上岐、下岐、六鳳、高湖、江邊、30個村、112個自然村及1個居民委員會。1994年有16868戶、6.6萬人。總面積36平方公里,其中水田、菜地9287畝,果園14465畝,居住、工業用地13609畝,水域15195畝,林地2189畝,交通用地950畝,未利用土地3665畝(裸岩、墓地、河灘地)。
蓋山鎮

行政區劃

蓋山鎮位於福州 倉山區 的南部,全鎮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設30個村委員會,一個社區居委會,112個自然村,全鎮人口70127人。

歷史沿革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置侯官縣,武德八年廢侯官縣入閩縣。蓋山地區和城門地區分別屬閩縣 高蓋鄉和溫泉鄉。 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再分閩縣置侯官縣, 元和三年(808年)並閩縣入侯官縣,長樂、侯官縣兩縣劃歸福唐縣(今福清市)管轄,蓋山地區和城門地區屬福唐縣。
元和五年(810年),從 福唐縣劃出侯官縣,復長樂、侯官兩縣,元和五年,復析侯官縣置閩縣。
鹹通二年(861年)此時閩縣、侯官縣實為閩侯縣之前身。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稱閩王,閩國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為大都督府,蓋山地區仍屬閩縣。
閩國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審知卒,子延翰立,稱威武軍留後,蓋山地區屬閩縣。
閩國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稱閩王,十二月被王審知養子延稟所殺,延翰弟延鈞繼,尋封閩王。蓋山地區屬閩縣。
閩國龍啟元年(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元龍啟,隸屬不變。)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閩國永和 元年(935年),長樂、閩興復名閩縣、侯官縣。閩國永隆二年(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縣,次年又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閩國永隆元年(939年),王審知少子延羲殺繼鵬自立,改元永隆,翌年稱大閩皇。隸屬不變。
閩國天德三年(945年),延政以福州為東都,改國號為閩。八月王氏亡,復名福州。隸屬不變。
吳越國文德十八年(947年),福州為吳越國占領,閩縣屬吳越福州威武軍。
吳越國文德二十一年(951年),改福州威武軍為新武軍,閩縣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開始 ,宋代 至明代的 蓋山地區 屬閩縣高蓋南鄉和安仁鄉、懷安縣移風鄉,城門地區屬閩縣開化西鄉和安仁鄉。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福安府,閩縣屬之。明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
清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稱帝福州,改福州府為天興府,順治三年復原名,閩縣、侯官縣隸屬之。清代蓋山地區 分別 屬閩縣和侯官縣,城門地區屬於閩縣 。
民國元年(1912年)
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改稱閩侯府,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5月12日起用,福州府印信同日作廢。
閩縣、侯官縣印信重新啟用,
民國2年
3月,閩縣、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 蓋山地區和城門地區和同屬於 閩侯縣 。隸屬東路道。 民國3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閩侯縣為其轄縣。
民國14年廢道建省,閩侯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22年12月11日,“福建事變”(簡稱“閩變”)後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4個省、2個特別市,閩侯縣歸閩海省管轄。
民國23年,“閩變”後,福建設行政督察區,閩侯縣屬福建第一行政督察專區管轄。
民國 30年 ,福州 淪陷 ,福建第一行政督察專區駐地 遷 福安縣。
民國33年10月10日,閩侯縣改名林森縣,隸屬關係不變,福建第一行政督察專區駐地 遷 永泰縣。
民國36年4月,林森縣和連江、長樂、福清、永泰、閩清、羅源、平潭縣改直屬福建省。
民國38年8月17日,林森縣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4月,林森縣復名閩侯縣,隸閩侯專區。1950年建立蓋山區,
1956年3月,閩侯專區裁撤, 閩侯縣直屬福建省。1958年成立蓋山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
經國務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閩侯專區專區機關駐地移駐莆田, 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 同年6月,改稱莆田地區,管轄閩侯、福清、永泰、長樂、閩清、連江、平潭縣。 閩侯縣改隸莆田專區和莆田地區。 1971年7月,從莆田地區 閩侯縣劃城門公社(今天城門鎮和螺洲鎮、蓋山鎮東部 )實際 到福州朝陽區(後來的倉山區,原郊區1970年2月撤銷,1975年恢復)。
1984年蓋山公社改為蓋山鄉,1992年改為蓋山鎮。

氣候物產

全鎮氣候優越,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9.6℃。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0.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6℃。無霜期長達325-330天,年降水量為1395.6毫米。
目前,全鎮主要靠種植蔬菜為主,是福州的主要蔬菜基地。

基礎設施

蓋山鎮交通便利,國家骨幹公路324國道福廈公路)穿越境域,是福州往閩侯縣東南部和福清市和涵江區南部和莆田市的必經之路。
該鎮天天有大量的通過324國道的福州等福建北部和東北部、福建西北部等省內外地方去莆田市的國道客運班車通過,此路線的貨車更多,坐國道客運班車到涵江區車程約1.2小時,到莆田市車程約1.5小時,到福清市車程約40分鐘, 上高速公路方法:從浦口村進入三環路和三福高速公路福州南連線線交叉處途徑螺洲大橋再進祥謙互通進瀋海高速公路更快,或者從林浦路南段的獅山村和連坂村交叉的三環路和瀋海高速公路福州連線線的交叉處進秀宅互通再進瀋海高速公路也是更快,但是前面走高速公路的方法比後面一種節省十幾公里和十來分鐘。
鎮上公交線路四通八達。福州義序機場就在境內(但早已經取消民用),福州市內多個公共運輸主要線路的起、終點站設在境內。該鎮距長樂機場25公里,距馬尾港15公里。境內各村均可通機動車,村村安裝程控電話及自來水。衛生設施有鎮醫院1所,擁有20個床位、67個醫護人員;村醫療站22個,個體開業醫生26人(所)。

經濟發展

農業

1978年前蓋山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改革開放後副食品生產發展迅速,改變了農業結構。1994年為城市提供蔬菜46714噸,水果(主要是柑桔)7100噸,生豬40293頭,家禽884323頭,牛奶3162噸,蛋品1952噸,水產品2237噸,成為福州市重要副食品基地之一。而糧食收入僅占農業總收入2.9%。

工業

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蓋山鎮工業主要是鞭炮、竹器、草蓆、錫箔等手工業,此外,船運業占較重要的位置。1980年後發展鄉鎮企業。1984年在福州市首創億元鄉,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明星鄉鎮稱號,1994年主要企業有造紙、農械、制磚、五金、印刷、制茶、建材及運輸業等,從業人員29657人,有國有、集體、個體商業400餘家,從業人員1000多人。全鎮社會總產值142748萬元,總收入12747.9萬元,人均純收入2733元。
投資環境良好。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投資區,1994年有山一鞋廠、佳德磁帶廠等10多家外資及外向型企業。

人文歷史

蓋山鎮歷史賢達有明代的鄭善夫(進士、吏部郎中)、清末的啟蒙思想家嚴 復、華人企業家郭鶴年(譽為亞洲糖王),“傳奇夫人”黃依嬌(曾任玻利維亞國駐廣州第一任總領事)及當代名醫鄭宗洛林如高等。
蓋山鎮郭宅村的郭鈿官、郭大旺、郭天才在參加辛亥三月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民國17年(1928)年,高湖、義序、吳山等村就有中國共產黨的活動。高湖村是中共閩浙贛省委的重要活動據點之一。

旅遊資源

鎮內著名的歷史古蹟有建於唐代的高蓋山妙峰寺,建於宋代的陽岐午橋(位於陽岐村)、郭宅村七星橋和江邊村的石敢當,有紀念宋末抗蒙古英雄陳文龍的陽岐尚書祖廟,紀念宋末抗元將領張世傑楊亮節李庭芝浦口村將軍廟,有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墓、嚴復墓、嚴復故居及玉屏山莊等。

教育狀況

教育方面有建於清乾隆年間的錦江書院和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蓮峰書院。1994年全鎮有國小19所、212個班,在校學生8790人,教職人員322人;幼稚園37所、77個班,入園幼兒2909人,教職人員107人;中學4所,還有省、市在境內的福建交通學校、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福州外貿學校、福建銀行幹校、福建司法學校、福州商業學校等6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