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至明朝,分屬閩縣安仁鄉仁惠里與溫泉鄉(宋以後為開化西鄉)永福里,清時屬閩縣白湖區,民國時屬
閩侯縣白湖區螺鰲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閩侯縣一區,1958年屬閩侯縣城門鄉。
螺洲於1950年至1970年是閩侯縣人民政府的所在地;閩侯地區公署也曾設址於此。1970年劃入福州市朝陽區(今
倉山區),1975年劃歸福州郊區管轄。
1977年至1978年是郊區人民政府所在地。1981年開始籌建螺洲鎮,1984年從城門鄉析出,正式建立鎮人民政府機構。該鎮總面積6.4平方公里,轄店前、吳厝、洲尾、杜園、天福、乾元、敖山7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
經濟發展
1994年有2680戶、15270人(含駐區單位、機關人口),其中農業人口9427人。耕地面積155公頃。民國時期即盛產福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仍以柑桔為主產,是電影《閩江桔子紅》的外景地,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蔬菜、奶牛、豬、家禽等多種經營。1994年有柑桔1700畝,蔬菜839畝,水產養殖120畝。年提供柑、桔3800噸、蔬菜1263噸、牛奶650噸、水產品210噸、蛋品250噸、生豬2900頭、家禽60960頭。
現有福日包裝材料廠等三資企業11家,鄉鎮企業89家,年產值1.48億元。主要有建築、運輸、食品加工、塑膠製品、鞋類、電器、石製品、花茶等。1994年社會總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58億元,人均收入2922元。杜園、乾元、敖山、天福4村為千萬元村。
基礎設施
螺洲鎮緊靠福廈公路,距福州機場僅3公里,鎮內基礎設施齊全,村村通機動車及程控電話,建有自來水廠一座,可供全鎮居民飲用。
1994年鎮內有1所中學、4所國小、4所幼稚園,在校學生2088人。1所鎮衛生院,15個醫護人員。鎮內有福建地質學校、省商業學校、省地質幹部學校、省公路學校、市機械職業學校、省地質療養院、市職業病醫院、市軸承廠、市量具廠、市粉末廠等省、市單位20多個。
人文歷史人
明至清朝,店前、吳厝、洲尾村(當時螺洲僅3個村),吳、陳、林3姓不足千戶人家,中進士者27人、舉人101人、武舉11人。著名人物有:
吳復任明洪武間的工部右侍郎,
陳若霖任清道光年間刑部尚書,
陳寶琛為清末代皇帝宣統的“太師太傅”。陳氏一門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
民國時期有國民黨上將陳長捷等18人高級將領。當今有科學院院士
陳彪、田昭武,詩人作家、書法家
陳運和。螺洲還是市定老革命基點區,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有中共閩侯縣委書記林立等11
旅遊資源
該鎮文物眾多,有建於南宋末年的孔廟,建於梁大同年間(535年)的靈山寺,有
清代陳寶琛所建五樓——賜書樓、滄趣樓、還讀樓、北望樓、晞樓,清朝末年狀元王仁堪的狀元府,還有天后宮、螺女廟及螺仙勝跡、曲水觀瀾等碑刻。洲尾村的觀瀾書院創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