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

2006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2006〕131號印發《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該《規劃》分“十五”能源產業發展回顧;“十一五”能源發展環境分析;“十一五”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主要目標;“十一五”能源產業發展重點;“十一五”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5部分。

發展重點是:煤炭、電力、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氣、核電、節能、資源綜合利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
  • 文號:皖政〔2006〕131號
  • 印發時間:2006年12月30日
檔案通知,發展規劃,

檔案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
皖政〔2006〕131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發展規劃

安徽省“十一五”能源發展規劃
為更好地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加快安徽能源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促進能源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儘快把安徽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產業基地,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能源產業發展回顧
(一)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原煤產量提前實現“十五”計畫目標。產量由“九五”末的4790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7836萬噸,居全國第十位,超出“十五”計畫目標任務1836萬噸。截至2005年底,全省擁有煤炭生產礦井298處,核定生產能力8634萬噸。
電力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十五”期間,電力裝機規模由2000年的872萬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1217萬千瓦,是我省電力裝機規模增長最快的時期。發電量由2000年的368億千瓦時增加到2005年的648.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2%。電力外送規模由2000年的28.7億千瓦時,增加到2005年的66.73億千瓦時,“十五”期間累計達411.8億千瓦時,比“九五”時期增長4.72倍。電網建設進入大機組、大電網發展的新階段,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並向高效、環保、安全、經濟的更高目標邁進,現已形成貫穿南北、覆蓋全省的輸電網路。220千伏線路由2000年的4768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6198公里;500千伏線路由2000年的738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1132公里。
(二)能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煤炭產業布局趨於合理,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煤炭潔淨技術不斷提升,選煤廠建設得到加強,精煤產量和銷售量持續增加,初步扭轉了長期以來煤炭產品單一的局面。2005年,全省原煤入洗率達到55.93%。淘汰了一批生產能力落後的小煤礦,辦礦秩序和生產經營秩序趨於好轉。
水電等清潔能源比重有所上升。水電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0.2%,上升到2005年的2.0%左右。隨著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的全面竣工,除黃山市外,全省16個城市相繼開展了天然氣利用工程規劃與建設,合肥等6個城市居民用上了天然氣。2005年全省用氣量達到1.5億立方米。
(三)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煤炭。相繼建成投產了張集、祁東、張集二期等安全高效礦井,新增原煤生產能力1200萬噸/年以上。開工建設了劉莊、丁集、顧橋、顧北、渦北等一批大型、特大型現代化礦井,開工建設規模4000餘萬噸/年,“十一五”期間將相繼建成投產。
電力。新增裝機容量345萬千瓦。合肥二電廠、安慶電廠、池州電廠和響洪甸抽蓄電站、港口灣水電站及淮北電廠擴建、淮南田家庵電廠擴建、宿東電廠擴建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四)產業技術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煤炭綜采、放頂煤開採技術取得較大突破,綜采工作面產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了一批安全高效礦井、質量標準化礦井和現代化選煤廠。2005年全省重點煤礦原煤全員效率平均為3.23噸/工,比2000年提高了0.744噸/工;采、掘機械化程度分別達72.2%和75%,比2000年分別提高29.96個百分點和9.38個百分點。利用外資和對外合作、煤層氣開發試驗研究等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引進一批國外先進的採煤、掘進、洗選、運輸等技術和設備,提高了煤礦機械化裝備技術水平。特別是國家瓦斯工程中心落戶淮南,標誌著安徽省煤礦瓦斯治理已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電力裝備水平顯著提高。全省30萬千瓦以上機組已達到17台,占總裝機容量的53.1%。供電煤耗從2000年的每千瓦時375克標準煤降低到2005年的每千瓦時357克標準煤。城鄉電網的供電損耗大幅降低,供電可靠性和安全性明顯提高。
(五)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
煤炭行業。淮南、淮北、皖北、國投新集4家重點煤炭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雷鳴科化、恆源煤電等公司股票成功發行上市。國有煤炭企業關閉破產工作順利進行,全省關閉破產煤炭企業9個。
電力行業。實現“廠網分離”。一、二期農網改造順利完成。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和省、市、縣三級管理,鄉鎮及村級電力管理全部實行“三公開”、“四到戶”。
(六)電價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7億元。利用價格槓桿調節電力需求,實行峰谷分時電價,有效提高電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制定了全省新建電廠的電價標準,為創造公平競價上網奠定了基礎。
(七)節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十五”期間,組織了重大節能技術示範和推廣活動,在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業組織實施了循環流化床鍋爐、熱電聯產、水煤漿、乾熄焦、余能回收利用、電機變頻調速等一批重大示範項目,重點工業企業主要耗能產品單位能耗均不同程度下降,萬元GDP綜合能耗由2000年的1.68噸標準煤降到2005年的1.36噸標準煤(按照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在城鄉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示範和推廣。“十五”末,全省城鄉居民僅太陽能熱水器利用達171萬平方米,每年可節能折合標煤14.5萬噸。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累計35萬口,總容積達280萬立方米,每年生產沼氣1.4億立方米,折合標煤10萬噸。節能對緩解能源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同時,我省能源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能源供求狀況趨緊。全省發電容量不足,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需要。電力和其他工業對煤炭需求急劇膨脹,造成煤炭供求關係緊張和價格快速攀升。二是能源結構有待進一步改善。長期以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到80%以上。三是能源產業技術裝備水平亟需提高。煤炭採選技術發展和裝備水平不高,大中型礦井生產設備老化,潔淨煤技術開發和套用較為落後,煤炭深加工程度偏低。四是能源利用效率較低。按2005年價格計算,萬元GDP綜合能耗為1.21噸標煤,高於鄰近的上海、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市,比同是中部省份的江西也要高出14.2%。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3.13噸標準煤/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85%。五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進展較為緩慢。受技術和資金等因素制約,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僅占全省能源總量的5%左右。
二、“十一五”能源發展環境分析
(一)能源工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
加入WTO後,中國能源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和激烈競爭,能源需求總量大於供給總量,對外依存度提高,能源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的能源需求還將急劇增長,能源的環境約束趨緊,技術進步的加快也將促使能源需求向清潔高效能源方向轉變,能源供求結構將處於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近年來,我省的能源消費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641.38萬噸標準煤,是2000年的1.35倍,年均增長8.4%。“十五”末,全省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戰略起飛階段,對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長,“十一五”時期,煤、電、油、運的壓力加大。
從周邊環境看,近年來華東地區經濟高速發展,電力需求增長迅猛。根據華東電網公司預計,到2010年,華東電網全社會用電量將達9232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9%;最大負荷15860萬千瓦,年均增長11.1%。我省2010年用電量將達到91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9.5%;最大負荷達到1680萬千瓦,年均增長9.4%。“十一五”期間,華東電網需新增電源裝機約6730萬千瓦才能滿足本區負荷快速增長的需要;我省在保證省內負荷平衡的同時要實現向華東輸出800萬千瓦電力,總計需新增電源裝機1800萬千瓦,能源生產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是國家政策導向更加有利於能源產業的發展。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高度關注能源產業的發展,把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隨著國家新的能源規劃的實施,必將會對“十一五”時期我省能源產業發展帶來歷史性的機遇。
二是我省具有能源資源比較優勢。我省煤炭資源預測儲量約占華東地區一半以上,保有儲量居華東地區之首。到2005年底,全省煤炭儲量481億噸,煤質優良,主要為優質動力煤和冶金煉焦用煤。煤層氣資源豐富,開發前景良好,資源總量達9087億立方米。擁有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和巢湖等大型湖泊,是燃煤電廠的優質水源,足以滿足建設大型火電群的需要。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
三是我省具有發展能源的區位和市場優勢。我省緊靠經濟發達但資源缺乏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兩淮億噸煤炭基地礦區內水陸交通運輸發達,具有十分便利的煤炭外運條件,運輸距離較西北及北方煤炭生產基地近1000公里以上。電力方面,已與上海市、浙江省建立長期輸電戰略合作關係,“皖電東送”格局初步形成,國家已初步核定送電規模800萬千瓦。億噸級煤炭基地和“皖電東送”工程的建設,將極大地提高我省能源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是我省具有比較堅實的能源產業基礎。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省煤炭安全生產和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礦區各種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企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取得顯著成效,在瓦斯綜合治理、採煤方法改革、地質勘探、井巷掘進與支護、建井技術、“三下”採煤等方面,基本掌握了一套適合兩淮礦區複雜條件的快速建井和安全生產、高產高效技術。電力基礎設施較好,具備較強的對外輸電能力。
三、“十一五”能源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戰略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861”行動計畫,加快能源發展,擴大能源生產總量,促進能源總供給、總需求的基本平衡,鞏固華東能源供應基地地位。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調整和最佳化能源結構,構築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實行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二)發展戰略。
“十一五”期間,我省能源發展將實施四大戰略,推進四個轉變,確保能源持續、穩定、優質供應。
四大戰略:一是實施多元化、可持續發展戰略。減少一次能源需求,降低煤炭消費比率,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跨行業綜合利用,削減能源耗費污染。二是實施節能戰略。繼續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能源方針,發揮政府在推進節能中的主導作用,突出重點,統籌推進。三是實施技術創新戰略。加大政府在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研究制定能源發展政策,形成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加大需求側管理力度,促進能源結構最佳化和升級,促進優質、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四是實施市場化改革戰略。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探索有利於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構建市場條件下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能源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
四個轉變:即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推進能源供應由簡單滿足經濟發展基本需求,向重視和落實環境效益目標轉變;以市場為導向,推進能源產業的管理方式由政府計畫管理,向政府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方向轉變;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能源安全為著眼點,推進能源發展戰略由依賴國內、省內資源的“自我平衡”,向實施能源國際化、多元化的戰略轉變;以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生產轉換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推進能源生產和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高效型轉變。
(三)主要目標。
1.總量目標。預計到2010年,原煤產量達到13500萬噸,生產能力15000萬噸/年左右;全社會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15億千瓦時,“皖電東送”規模達到800萬千瓦,天然氣用氣量達到17億立方米。
2.結構目標。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著力提高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比重。到2010年,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維持在70%左右,水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4.0%左右,石油產品消費比例占19%左右,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占7%左右。
3技術水平目標。全省原煤入洗率達到80%以上,四大重點煤炭生產企業原煤入洗率提高到85%以上。全省國有重點煤礦機械化採煤水平達到75%。30萬千瓦以上機組裝機容量比重由2005年的53.1%提高到2010年的70%。
4.節能。能源節約率和合理利用率明顯提高,力爭到201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按2005年價格計算)能耗下降到0.97噸標準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節能率為4.4%。節能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大型骨幹企業和重點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穩步推進工業、交通、建築節能,加強交通運輸和農業機械的節能,加快淘汰老舊汽車、船舶和落後農業機械。發展節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築,所有新建建築嚴格實施國家規定的節能50%的設計標準。在全社會夏季用電高峰期間,公共建築室內空調溫度不低於26度。積極推進農村居民生活用能結構調整,節省一次能源套用量。
四、“十一五”能源產業發展重點
(一)煤炭。
建設兩淮億噸級煤炭基地。充分發揮兩淮煤炭基地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大力發展煤炭主業,建設煤電基地,實現集約經營。發揮礦區比較優勢,成批勘探、成批准備、成批建設,形成一批安全高效礦井,使煤炭主業快速擴張成為超億噸級礦區。
提高煤炭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煤炭洗選深加工、煤化工,延伸煤炭產業鏈條,促進資源轉化增值。大力推廣潔淨煤技術,提高原煤入洗率,限制高灰分和高硫分煤炭的生產,以減少煤炭燃燒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對大氣的污染。發展水煤漿技術,在開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發展煤化工和煤氣化技術,促進煤化—鹽化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速實施。
繼續加大煤礦整治力度。以煤礦整頓和瓦斯治理為重點,加大煤礦治理力度,關閉一批因資源枯竭相繼報廢的礦井和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小煤礦,實現煤礦安全生產。
(二)電力。
提高煤電的經濟性和技術水平。整合各項優勢資源,精心謀劃,合理布局,努力降低電力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統籌兼顧,注重與煤、電、運、水和環境發展規劃的銜接,更加注重資源、土地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實現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新建的火電機組原則上要求單機容量在60萬千瓦以上,並同步安裝脫硫裝置。同時,加強老機組的關停、技改力度,逐步進行脫硫改造,實現火電廠污染物達標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當地總量指標範圍內。推進電網技術升級,使電網高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的電磁輻射環境影響符合國家規定。
大力推進“皖電東送”工程。堅定不移地推動皖滬、皖浙電力長期戰略合作,力爭使我省成為上海和浙江的電力保障基地,積極開拓江蘇等外部市場。一方面,加快兩淮坑口電站建設。按照優先發展火電的方針和“以兩淮煤電為主,輔以港口和路口電源,點面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推進“皖電東送”工程合理布局,建設一批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火電機組,新增火電裝機1600萬千瓦。另一方面,加快安徽骨幹電網建設。儘快建成和完善500千伏東、中、西通道和“淮南—上海”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滿足省內需求、“皖電東送”以及參與華東電力市場競爭的需要。
(三)可再生能源。
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為實施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與國民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有序開發並逐步實現法治化、規範化,發揮最優綜合效益。推進新能源開發,使之逐步成為我省能源結構調整的有益補充。
小水電。把水電開發與水電農網改造、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從源頭解決山區農村居民生活燃料問題,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封得住,使山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小水電新增裝機10萬千瓦。
太陽能。採取巨觀調控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擴大太陽能熱水器的推廣套用範圍。大中城市新建建築設計要優先考慮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並實現太陽能與建築物的一體化。在廣大農村地區,鼓勵安裝戶用太陽能熱水器。新增太陽能等農村小型能源利用工程2000處。支持企業開發適合於建築、採暖、製冷以及其他工業套用要求的太陽能新技術和新產品。到2010年,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達400萬平方米。
風能。完成全省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提出最優風電場2—4個,建設5萬千瓦風力發電示範工程。
生物質能。積極推進秸稈發電和垃圾焚燒發電,建設若干示範工程,並根據設備的國產化程度逐步推廣。結合小城鎮和小康村建設,優先選擇鐵路、高速公路沿線及機場周圍、城市周邊等地區,推進秸稈氣化工程。建設2.5萬千瓦秸稈發電示範工程4座,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3座,裝機3.6萬千瓦,年處理垃圾45萬噸。新增農村戶用沼氣130萬戶,畜禽養殖沼氣工程2000處(其中大型100處,中型300處,小型1600處),村鎮生活污水沼氣淨化工程1000處,秸稈生物質能利用工程100處。
(四)石油。
本著“節約與開發”並重的方針,採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用油、用氣產業,努力降低油耗、氣耗。做好石油戰略儲備工作,改擴建合肥石油儲備庫,建設完成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並積極爭取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在我省新增布點。
(五)天然氣。
充分利用國家“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工程,建成15條天然氣省內支線管道。以城市生活用氣和“以氣代油”為主,逐步使天然氣向採暖及空調、汽車燃料等領域滲透,實現開發利用多樣化。積極發展公共建築用戶和工業用戶,力爭在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化工、天然氣工業燃料利用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六)核電。
全面論證核發電在中部地區和我省布局的戰略地位和意義,積極推進核電站項目前期工作。
(七)節能。
加強重點行業和主要耗能企業的節能,積極推進全社會節能。做好冶金、有色、電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強化節能管理,推進交通運輸、建築、商業民用領域的節能。大力發展低能耗的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積極推廣套用潔淨煤、天然氣替代燃料油技術,甲醇和乙醇替代汽油技術,過程能量最佳化、燃油添加劑等節油技術。重點推廣套用高效電動機、高壓大功率變頻調速、高效電光源及鎮流器、電漿無油點火技術、蓄冷蓄熱技術,以及家用電器、電解電鍍電源、輸變電網系統、工業電爐等先進節電技術。重點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及熱能梯級利用,推廣熱電冷聯供和熱電煤氣三聯供等多聯供技術。
重點申報和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餘熱余壓利用工程、電機系統節能工程、能量系統最佳化工程、區域(園區)熱電聯產工程、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工程、建築節能工程、政府機構節能工程、綠色照明工程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注重農村節能工作。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農業機械和漁船裝備,加快農業提水排灌機電設施更新改造,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省柴節煤灶,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風能、太陽能以及農作物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
(八)資源綜合利用。
煤泥矸石發電。在矸石資源和技術條件許可情況下,鼓勵建設大容量、高效率的大型循環流化床煤矸石發電機組,特別是建設單機容量20萬千瓦以上機組。在煤矸石經濟運輸和供熱距離內,鼓勵建設煤矸石熱電聯產項目,向附近工礦企業和城鎮集中供熱。全省建設大型煤矸石電廠2座,裝機180萬千瓦。
熱電聯產和其他綜合利用發電。在有充足、穩定的工業熱負荷和採暖負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熱電聯產電站,原則上採用背壓式供熱機組。民用採暖負荷為主的中、小城市、縣城、鄉鎮,按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先期建設大型集中供熱鍋爐房,待熱網和熱負荷規模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再考慮建設熱電聯產電站。全省熱電聯產新增裝機100萬千瓦以上,同時,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利用餘熱、餘氣、余壓等發電。
煤層氣。加強與兩淮礦區、有關科研設計單位的工作協作,加快兩淮煤層氣開發力度,研究適合兩淮地質特點的瓦斯抽采方法、抽采工藝及抽采設備,提高礦井瓦斯抽采率,並積極實施瓦斯利用工程,以用促抽,以抽保全全。全省礦井瓦斯抽采率和利用率要高於國家確定的目標。
五、“十一五”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研究制定扶持能源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充分利用財政、稅率、價格等經濟槓桿,把能源產業作為優先產業來發展,積極支持能源產業開發和建設,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
研究制定對衰老報廢礦區和資源性城市的扶持政策。繼續對資源枯竭和資源條件不足、開發條件差的礦井實施關閉。進一步加強礦區資源綜合利用。
(二)推進完善配套法律、法規體系。
逐步推進建立健全地方性能源法律法規體系,儘快修改完善《電力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等地方性實施條例,制定能源環保標準和基本排污標準。完善執法體系,加強監督檢查,依法實施管理。
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節能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細則,引導和規範用能行為,對企業的能源使用效率實施法制化管理。著手起草促進清潔生產實施辦法,依法推進清潔生產。組織編制實施煤炭、電力、清潔能源、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專項能源規劃,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和行業間的協調作用。
(三)建立新型的能源經營運行機制。
進一步減少行政干預,增強政策引導和巨觀調控功能,鼓勵多種所有制企業通過競爭參與能源開發。
放開煤炭市場,加強對煤炭投資、生產、流通、消費及其價格方面的引導和巨觀調控。將煤炭行業中的建築、勘探、設計、施工、生產經營、科研、銷售等有機結合起來,實施集團戰略,實現集約化經營。
按照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總體部署,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建立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積極參與開發華東區域電力市場,配套實施有關改革措施。
(四)加大投融資力度。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能源市場準入範圍。抓緊出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並儘快制定完善市場準入標準和具體操作辦法。
發揮市場融資能力,採取發行股票、債券、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鼓勵多種所有制、多渠道融資和參與投資。支持金融部門合理增加短期貸款,保證能源企業正常的資金需要。
(五)提高能源決策和調控水平。
改善行政管理。進一步轉變管理方式,採取規劃指導、政策引導、法制規範、改進服務等方式強化能源管理。
加強能源項目的規劃、立項和審核管理,進一步促進最佳化設計,科學決策,提高建設管理水平,縮短工期,降低造價。
加強礦區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綠色環保型能源工業基地。貫徹“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將上游產品生產加工中產生的“廢物”作為下游產品生產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採用符合清潔生產原則的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產生和排放。
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大規劃管理、負荷管理、節電管理力度。積極推行用電設備的能源效率標準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落實大電力用戶能源效率評價制度。
(六)建立能源科技創新機制。
建立有利於能源企業持續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企業創新體系,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扶持和推廣節能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套用。組織實施高效先進技術示範工程。大力推廣套用節能先進技術和產品,減少電力消耗,最佳化用電方式。加大煤電轉化和煤炭液化、氣化加工力度,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效率評價工作。
引導企業採用先進設備和工藝,淘汰小火電、小煤窯、小鍋爐等技術陳舊、效率低下的產能用能設備;推廣支護新技術、瓦斯抽排和煤層氣開發、採掘新技術、安全監測技術,力爭在解決礦區“三下”壓煤、防水煤柱留設、礦井監控系統和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較快進展。
制定可靠的安全防範技術措施,保證煤礦安全生產。實施適合礦區條件的安全技術工程,制定可靠的安全防範措施。開展瓦斯綜合治理、礦井防治水、熱害防治、防滅火、監測監控等研究。建立完善石油儲備制度,加強石油安全建設。
創立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發明創造獎勵基金。擴大潔淨煤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套用範圍,採用先進的脫硫技術和燃燒技術,從根本上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七)擴大能源對外開放。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並推廣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採取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向國際組織、國外大企業、大財團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經過科學論證、精心編制、有較好市場前景和回報效益的能源開發和建設項目;積極利用世行、亞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國際組織以及外國政府的贈款和長期低息無息貸款,努力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拓寬與兄弟省市在能源產業發展上的合作,積極借鑑其他省市發展和建設能源產業的寶貴經驗。
(八)加大能源資源勘探力度。
做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方面資源普查工作,同時加大對煤炭、石油等資源方面的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新開工礦井的地質勘探步伐,按時提供精查地質報告。全面掌握最新能源資源總量情況和資源分布及結構情況,為發展能源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九)建設能源交通運輸體系。
以“兩淮”億噸煤炭基地為重點,著力建設以鐵路為主、水路為輔的煤炭運輸通道,包括阜陽—六安鐵路、廬江—銅陵鐵路、宿州—淮安鐵路、兩淮礦區鐵路等,改造阜陽—淮南—合肥鐵路和京滬鐵路安徽段。廣泛使用信息技術,大力發展以貨櫃、煤炭、礦石、水泥、礦建材料等大宗散貨為重點的高技術、專業化、大型化和規模化貨物運輸系統,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擴建蕪湖港裕溪口煤碼頭。
(十)建立能源供需預警系統。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能源供需預警系統及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源需求目標管理系統,對能源需求進行合理引導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探索一條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消費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