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已經合肥市委、合肥市政府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8月11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11日
  • 發布單位: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十四五”是合肥高質量發展再上新台階的關鍵時期,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實現能源發展的綠色、安全、高效、公平和可持續,保障經濟社會全面綠色高質量發展,根據《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發展在增強供應能力、提高利用效率、最佳化能源結構、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也為“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發展成就
1.能源消費穩步增長,能源利用日趨合理
“十三五”以來,全市能源消費穩步增長,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能需求。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2464.29萬噸標煤,年均增長3.22%,人均能源消費2.63噸標煤;全社會用電量382.55億千瓦時,年均增長9.48%,人均用電量4083千瓦時。
“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速低於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4.5個百分點,低於全社會用電量增速6.26個百分點。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25.97%,但能源消費總量僅占全省16.73%,能源利用日趨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領先。
圖1“十三五”全市能源消費和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對比
2.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電力供應能力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發電裝機332萬千瓦,其中神皖廬江電廠裝機容量2×66萬千瓦,是安徽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燃煤火電項目和省“861”重點建設項目。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近200萬千瓦,特別是光伏發電高速增長,新增裝機178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全社會發電裝機達到731萬千瓦、年發電量249.55億千瓦時,較2015年分別增長83.08%、42.26%。全市新建500千伏龍門變,擴建500千伏長臨河變、肥西變,新增220千伏變電站8座。截至2020年底,合肥電網擁有500千伏變電站4座、總容量1000萬千伏安,220千伏變電站37座、總容量1374萬千伏安,電力供應能力總體充裕。
燃氣設施建設進度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定合支線、定合複線等天然氣長輸管線8條,省級主環管網機場至六安段基本建設完成,廬北至池州高壓管線和巢湖至江北產業集中區幹線正在加快推進。全市擁有6家城鎮燃氣經營企業,城燃管網累計長度約10863公里,基本覆蓋主城區和周邊城鎮。全市擁有應急調峰儲配站6座,儲罐總規模約3.6萬立方米(液態儲備規模),可滿足緊急情況下全市域3天的天然氣需求量。
供熱服務範圍不斷擴大。“十三五”期間,全市共有供熱熱源18座、冷暖聯供綜合能源站1座,總供熱規模達16522噸/時,其中10座熱源已實現對外供熱。全市敷設熱網乾管607公里,總供熱能力超過3300噸/時,其中主城區集中供熱負荷1992噸/時,供熱總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實現集中供熱的工商業戶400餘家,居民小區約200個,居民約12萬戶。全市採用生物質、天然氣、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已達到200萬平方米,清潔能源供熱占比約為8.7%,逐步形成夏熱冬冷城市集中供熱、冷暖聯供的“合肥模式”。
3.能源消費強度逐年下降,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202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為0.2913噸標煤/萬元,處於全國先進水平。“十三五”以來全市能源消費強度累計下降19.15%,超額完成了省下達能耗強度下降17%的目標任務。
重點領域節能工作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交通、建築、商業等重點領域節能工作成效顯著,35噸/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全部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或關停,8台大、中型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2020年,全市火電平均供電煤耗299克標煤/千瓦時,較2015年下降3.95克標煤/千瓦時;全市電網線損率4.2%,較2015年下降3.26個百分點;全市工業企業能源消費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41.3%,較2015年下降3.3個百分點。
4.能源消費結構持續最佳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
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由2015年的50萬千瓦增長到2020年的245萬千瓦,裝機比重由12.5%增加到33.5%。2020年,全市光伏裝機規模達到214萬千瓦,占全社會電力總裝機規模的29.3%,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由2015年的3.6億千瓦時增長到2020年的28.13億千瓦時,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發電量的11.3%、全社會用電量的7.4%。全市先後被國家能源局列為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國家分散式光伏套用示範區。
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全市天然氣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6.3%提升至2020年的8.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1.6%提升至2020年的6.3%。市內煤炭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55.6%下降到2020年的46.4%。
5.能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新能源科技快速發展
光伏產業得到迅猛發展。集聚形成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儲能系統—發電工程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以光伏逆變器、電池片、組件企業為龍頭引領,光伏玻璃、框線支架、儲能系統、系統集成上下游產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世界級光伏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截至2020年底,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主要產品綜合出貨量超過50吉瓦,光伏控制、逆變設備出貨量繼續穩居行業首位,光伏逆變器、儲能系統、晶矽電池片、高效組件等產品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良好。形成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產業鏈,擁有蔚來、江淮、大眾、安凱、長安、比亞迪、中創新航等汽車品牌,形成以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凱博能源、巡鷹新能源為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以巨一動力為代表的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產企業,以國網電力、合肥充電為代表的充電設施建設運營服務企業。
核聚變能源套用邁出重要一步。合肥“人造小太陽”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十三五”期間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1.2億攝氏度狀態下運行101秒,1.6億攝氏度下運行20秒的新記錄。
6.能源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新業態不斷湧現
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電力直接交易規模逐步擴大,全市“獲得電力”指標進入全國優秀行列。2020年,全市累計推廣實施“電能替代”項目271個,完成替代電量14.4億千瓦時。能源新業態不斷湧現,合肥能源大數據中心掛牌成立,智慧能源服務基礎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在國內創新性建設電力北斗地基增強站—國網合肥始信路“七站融合”示範項目。長豐縣陶樓鎮和濱湖新區虛擬電廠啟動試點,首期虛擬電廠已接入1.53萬千瓦光伏電站、0.7萬千瓦電動公車充電站、0.13萬千瓦時儲能系統,相當於新增一座可為2萬戶居民服務的火電廠。充電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電動汽車車樁比和公共類車樁比建設水平均處於全國前列。
專欄一 全市“十三五”能源發展情況
類別
指標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能源消費
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煤)
2103.2
2464.29
3.22%
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時)
243.26
382.55
9.48%
煤炭(市內,萬噸)
1636.53
1599.12
-0.46%
石油(市內,萬噸)
263.3
320.56
4.01%
能源結構
煤炭消費占比(市內)
55.6%
46.4%
[-9.23%]
石油消費占比(市內)
17.9%
18.6%
[0.70%]
天然氣消費占比(市內)
6.3%
8.2%
[1.86%]
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1.6%
6.3%
[4.71%]
發電裝機
總裝機(萬千瓦)
399.3
731
12.86%
煤電裝機(萬千瓦)
349.5
486
6.82%
可再生能源裝機(萬千瓦)
49.8
245
37.53%
清潔低碳
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
12.5%
33.5%
[21.04%]
清潔能源消費占比
9.1%
17.9%
[8.73%]
節能降耗
單位GDP能耗下降
—
[-19.15%]
煤電供電煤耗(克標煤/千瓦時)
302.95
299
[-3.95]
綜合線損率
7.46%
4.20%
[-3.26%]
民生保障
供電可靠率
99.92%
99.94%
[0.02%]
綜合電壓合格率
99.65%
99.99%
[0.34%]
註:[]內為累計值。
(二)發展形勢
1.國際形勢
“十三五”以來,雖然國際政治生態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能源發展的外部環境也日趨複雜,但全球能源發展的長期趨勢仍然是由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型並最終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約束、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加劇等巨大挑戰,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加快低碳化乃至去碳化進程。而新冠疫情出現後,全球能源需求短期劇烈波動,世界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能源市場關係愈發政治化,能源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能源博弈不斷加強,能源供應安全風險不斷加大。
2.國內形勢
“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最佳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能源行業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一方面,隨著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加快,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將迎來快速發展新階段;另一方面,隨著能源新興業態不斷湧現,新型能源技術加快疊代,並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能源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也會不斷湧現。
3.省內形勢
“十四五”時期安徽省能源發展面臨新的局面,對全市能源高質量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全省能源供給能力不足,能源供應保障難度增大。能源電力需求剛性增長,電力供應缺口將持續增大,電力保供任務艱巨,煤炭和天然氣的能源供應缺口也將呈不斷增大趨勢。能源供應通道薄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增大。電網、天然氣管網建設存在短板,規劃內的電網、油氣管網等能源通道工程受生態環保、拆遷補償、路由、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約,建設進程緩慢。體制改革仍需攻堅克難,能源發展市場內在推動力不足。現代市場能源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電力跨省跨區輸送機制尚未形成,交易方式日趨複雜多樣,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三)機遇和挑戰
1.發展機遇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新思路。“雙碳”目標的提出對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結構最佳化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發展、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市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除了光伏、風電和生物質發電套用外,全市在太陽能光熱、地源熱泵以及污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未來將加快新能源科技創新和開發套用,全面推進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早日將合肥打造成“光伏套用第一城”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光伏產業集群新高地。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能源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間,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將持續不斷加大電網建設力度,打造與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質量電網體系,加強區域能源電力合作,融入國家級輸電系統,實現長三角電網一體化以及建成500千伏城區環網結構,持續提升供電能力。
新能源汽車之都目標的提出給能源發展帶來新機遇。合肥已躋身全國13個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城市、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城市、國家首批“新能源換電模式套用”試點城市。“十四五”期間,將依託產業聚集區,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構建新能源汽車核心發展區,在業已形成良好發展勢頭的光伏產業之外,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將對促進清潔能源利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為能源創新發展提供新動力。合肥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撐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一直致力於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內陸開放新高地、綠色發展樣板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發展潛力與日俱增。未來在可再生能源高速發展的帶動下,將加強在高效新能源產業、智慧型化電氣設備、儲能以及先進生物質燃料、核聚變、智慧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科技發源地,推動全市能源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面臨挑戰
能源安全保障壓力大。全市能源資源相對匱乏,域內無油無氣、缺電少煤,可再生能源也僅有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可商品化利用的規模非常少。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十四五”期間全市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趨勢,電力對外依存度持續增加,保供難度增大;天然氣消費量日益增長,保供能力亟待提升。
能源消費強度下降空間有限。全市經濟發展快速增長、常住人口持續增加、城鎮化加速推進將帶動能源需求保持剛性增長態勢。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強度已處於全國先進水平,未來節能降耗潛力越來越小,“十四五”期間完成能源消費強度控制目標任務艱巨。
能源基礎設施仍待完善。電網整體供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電網建設亟需加強。天然氣儲氣能力嚴重不足,已建3.6萬方水容積的LNG儲氣設施,僅達到實際需要的14.6萬方的24.5%,亟需加快推進LNG儲氣設施項目建設。熱源結構有待調整,熱源點互聯互通有待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尚需進一步最佳化。
能源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仍然較高。隨著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因素制約,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發展速度將明顯下降,可再生能源裝機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給能源結構最佳化調整帶來不利影響。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密契合“雙碳”目標要求,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搶抓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以促進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為基本立足點,以深化市場化改革為根本動力,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型友好、開放共享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實現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多元安全,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給保障體系,積極引入區外來電,打造區域電力綜合樞紐,主動融入長三角油氣產供儲銷大格局,持續提高長三角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互濟互保能力,增強合肥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堅持綠色低碳,最佳化調整能源結構。圍繞“雙碳”目標,將節能作為第一要務,推動全社會能效提升,緊抓最佳化調整能源結構這一發展方向,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占比。
堅持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發展。持續提升能源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聚焦核能關鍵設備、先進光伏、動力電池、電動汽車等領域,加快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推動能源裝備製造業發展,加快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步伐。
堅持服務民生,實現能源普惠發展。努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加快實現全市高壓集輸管網“一張網”,推動合肥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補足民生供能短板,增強人民民眾生活幸福感。
(三)發展目標
能源保供目標。全社會發電總裝機達到1195萬千瓦左右,天然氣裝機26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49萬千瓦,其中光伏裝機400萬千瓦。電力生產量352億千瓦時,一次電力生產量增加到62億千瓦時。
低碳轉型目標。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市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
能效提升目標。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完成省下達的能耗強度降低目標任務,形成占年度最大用電負荷5%左右的需求側回響能力,力爭煤電供電煤耗降至295克標煤/千瓦時,綜合線損率降到3.02%。
民生保障目標。大幅提升城鎮地區供電能力及供電安全水平,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全社會用電量達到700億千瓦時以上,全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8%。
專欄二 全市“十四五”能源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20年
2025年
2026年
展望
十四五年均
增速
目標
類別
能源
保供
電力總裝機(萬千瓦)
731
1195
1225
10.3%
預期性
天然氣裝機(萬千瓦)
0
260
260
預期性
可再生能源裝機(萬千瓦)
245
449
479
12.9%
預期性
電力生產量(億千瓦時)
250
352
355
7.1%
預期性
一次電力生產量(億千瓦時)
28
62
65
17.2%
預期性
全社會用電量(億千瓦時)
383
711
800
13.2%
預期性
低碳
轉型
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
33.5%
37%
39%
[3.5%]
預期性
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
11.3%
17%
18%
[5.7%]
預期性
天然氣消費占比(市內)
8.2%
16%
18%
[7.8%]
預期性
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
6.3%
14%
15%
[7.7%]
預期性
清潔能源消費占比
14.5%
30%
33%
[16.3%]
預期性
能效
提升
單位GDP能耗降低(%)
省下達
約束性
煤電供電煤耗(克標煤/千瓦時)
299
295
295
預期性
綜合線損率
4.20%
3.02%
3.02%
[-1.18%]
預期性
電力需求側回響能力(%)
0
5
5
預期性
民生
保障
供電可靠率
99.94%
99.98%
99.98%
[0.04%]
預期性
註:[]內為累計值。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將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推動特高壓直流落點,增加天然氣、熱源供給渠道,進一步完善電力、油氣、熱力的輸配體系,切實增強全市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1.提升電力供應保障能力
推進特高壓樞紐建設。加快區域特高壓電力輸送通道建設,確保長三角地區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開工建設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合肥段工程。加快推動國家重大電力樞紐項目陝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落地,擴大電力供應來源。通過拉高標桿、升級電網,接入國家特高壓網,實現全市電網在長三角區域層面和安徽省層面的一體化建設,提升供電能力。
提高500千伏電網支撐能力。結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銘傳變(原紫蓬變)、金牛變、中心變、包公變、五十頭變等5座500千伏變電站,擴建龍門變、眾興變2座500千伏變電站。“十四五”期間,新增500千伏變電容量1200萬千伏安。
最佳化220千伏主幹電網結構。以500千伏變電站為樞紐,構建220千伏供電分區,形成“分區運行、區內成環”的220千伏電網供電格局。結合重點改造和新建片區建設,合理布局220千伏變電站,提高供電保障能力。建成“結構清晰、局部堅韌、快速恢復”的堅強局部電網,重要負荷中心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市新建220千伏變電站30座,擴容220千伏變電站8座,新增容量總計1497萬千伏安。
完善110千伏變電站布局。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結合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內補外增,合理布局110千伏變電站,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用電需求。到2025年,全市新建110千伏變電站83座,擴容110千伏變電站12座,新增容量總計887.9萬千伏安。
專欄三 電網重點建設項目
特高壓輸變電工程:新建±800千伏換流站一座,輸送能力800萬千瓦。
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建銘傳、金牛、包公、中心、五十頭等輸變電工程;擴建眾興變、龍門變;新建直流500千伏配套工程。
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十四五”期間,共新建屏顯、槽坊、塘稍、侯店、岱河、莊墓、鄒家、義興、竇郢、派河、龍泉、長樂、駱崗、襄水、高劉、集賢、孵坊、綜保區、下塘、廬北、周谷堆、襄水、華南城、艾亭路、花塘、新莊、孵望、臥雲、魏武、梅沖等30個輸變電工程;擴容板橋、遊樂、富邦、黃屯、蓮花、巢湖、廬江、岱河等8座變電站。
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十四五”期間,共新建衛塘變、汲橋變、徽華變、廬城變、文曲路變等83個輸變電工程;擴容河東路、柘皋等12座變電站。
2.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供氣保障能力。加強長輸氣源管線建設,加快江蘇濱海LNG配套管線建設,推進廬北至池州高壓管線和巢湖至江北產業集中區幹線建設,推動蚌埠至合肥幹線建設,構建具備跨區域跨氣源調度能力的多元化供應體系。持續完善LNG應急儲備設施,積極與大型LNG供應商合作,鼓勵參股、控股等多種合作方式,爭取長期採購協定,合理擴充新的LNG採購來源,多方位保障LNG供應量。
完善城燃基礎設施。加快繞城高壓環線建設,推進城燃管網互聯互通,提升城區燃氣調度能力。持續推進清潔能源“鎮村通”工程,擴大市域內燃氣管網覆蓋面,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燃氣下鄉,按照“宜管則管,宜站則站”原則,因地制宜推進長輸管道、鄉村燃氣管網、供氣站、氣化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城燃管線覆蓋不到的偏遠地區,利用生物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多種形式的混合氣源搭建安全可靠的微管網供氣系統,定向服務工商業用戶。
鼓勵發展生物天然氣。結合清潔能源“鎮村通”工程,鼓勵發展生物天然氣,提高生物天然氣併網率,增加氣源多樣性,提高全市天然氣保供能力。
專欄四 天然氣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長輸天然氣管線:國家管網江蘇濱海LNG配套管線工程(合肥段)、合肥廬北至池州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合肥段)、巢湖至蕪湖LNG接收站天然氣幹線工程、宿州—黃山天然氣幹線工程(蚌埠禹會—長豐段)、廬江至六安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合肥段)、環巢湖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店埠-華山-盛橋-廬北)、合肥北外環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機場—羅集—店埠)等。
城燃高壓管線:繞城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錦繡大道-繁華大道)、北城LNG應急調峰氣源聯絡線工程(下塘調壓站—北城門站)、崑崙燃氣濱湖聯絡線(崑崙濱湖門站—繞城高壓環線)。
鄉村燃氣管網:清潔能源“鎮村通”工程。
3.加強熱力供應保障
增加熱源供給渠道。通過改造大型燃煤機組、發掘現有生物質電廠供熱潛力、鼓勵自備熱電聯產機組轉變為公用熱電聯產機組等方式擴大熱力供應範圍,“因地制宜、適度超前”規劃熱源點布局,滿足城市工業外遷後的產業用熱需要。在關停的小熱電原址布局天然氣鍋爐,作為過渡季和調峰熱源,提高集中供熱經濟性和可靠性。在集中供熱範圍外建設生物質、地源熱泵等清潔能源,建立集中供熱與清潔能源分散供熱相結合的多種供熱體系,保障熱力供應。
推動熱網互聯互通。多措並舉保障管網安全,鼓勵通過管網互聯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實現跨區供熱。鼓勵中心城區多個熱源點在管網路由允許的情況下“聯網運行、併網供熱”,形成蒸汽供熱管道小環網。近期將以規劃整合的安能分公司和眾誠分公司作為過渡熱源點,並新建燃氣鍋爐作為過渡季及調峰備用熱源,同時積極推進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和合肥聯合發電有限公司進行供熱改造。遠期通過大型供熱機組對小機組的替代,逐步實施聯片集中供熱,實現高效率供汽,保障熱力供應安全。
專欄五 熱力設施重點建設項目
熱源:改造合肥聯合發電公司2×35萬千瓦燃煤機組、皖能合肥發電公司2×63萬千瓦燃煤機組、龍橋工業園神皖廬江發電有限公司2×66萬千瓦燃煤機組;擴建合肥東方熱電2×10萬千瓦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站項目、金源熱電2×10萬千瓦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站、新能熱電2×1.5萬千瓦背壓機組項目;新建新橋科創示範區2×10萬千瓦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站、廬江高新區2×0.5萬千瓦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站集中供熱項目、廬江台創園(合廬產業新城)2×10萬千瓦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站集中供熱項目、壽蜀產業園熱電聯產項目;新建駱崗生態公園區域能源站、濱湖新區#1區域能源站、運河新城區域能源站、合肥北城龍湖區域能源站、合肥新橋科創示範區#1區域能源站;新建安能熱電3×35噸/時燃氣鍋爐過渡季及調峰備用熱源、眾誠熱電3×35噸/時燃氣鍋爐過渡季及調峰備用熱源項目、燃氣制氣廠6×95噸/時燃氣鍋爐調峰備用熱源、廬江高新區2×10噸/時燃氣鍋爐備用熱源;擴建合巢產業新城鑫皖生物質1×1.5萬千瓦背壓機組項目。
熱網:金源熱電東向至龍幡路供熱管網工程;新能熱電南向至繁華大道沿線供熱管網工程;皖能合肥發電公司至大科學裝置配套供熱管網工程;駱崗生態公園區域能源站配套管網工程。
4.加強能源儲備能力建設
加強天然氣應急儲氣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廬江LNG應急調峰儲備站和下塘LNG應急調峰儲備站建設,積極對接池州LNG接收站項目,推進項目落地。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合資合作,通過自建、參股建設、購買租賃集中儲氣設施和LNG接收站,增加企業儲氣能力,保障全市天然氣供應安全。
加強煤炭儲備能力建設。實施煤炭企業儲備能力提升工程,規劃建設合肥熱電集團煤炭應急儲備庫,沿新能熱電、東方熱電及鐵路運輸通道建設。
專欄六 能源儲備重點建設項目
天然氣調峰儲備設施:廬江LNG應急調峰儲備站、下塘LNG應急調峰儲備站、積極對接池州LNG接收站項目。
煤炭儲備設施:開工建設合肥熱電集團煤炭應急儲備庫等項目。
(二)加快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項目,鼓勵和支持開展氫能技術研究,加快儲能電站建設進度,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
1.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十四五”期間,全市將不斷提高光伏發電能源效率和提升消費終端就地消納水平。堅持集中開發與分布開發並舉,充分利用水面資源開展漁光互補光伏項目,利用荒山荒坡開展農光互補項目;鼓勵具備條件的縣(市、區)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建設,引導工商業單位安裝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鼓勵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分散式光伏發電,加快光伏建築一體化利用模式推廣。鼓勵開展光伏+5G基站、光儲充、光伏制氫等新的技術和模式套用推廣。“十四五”新增光伏發電186萬千瓦以上,集中式光伏主要分布在肥東、長豐、廬江、巢湖等地,分散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工業園區、商業區和住宅區。
專欄七 光伏發電重點建設項目
肥東縣八斗鎮晶斗1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肥東縣響導鄉晶導10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項目、肥東縣響導鄉晶導二期20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肥東縣八斗鎮付光水庫等2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肥東縣張集鄉一期袁河西水庫20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肥東縣張集鄉二期袁河西水庫20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肥東縣古城鎮西莊等水庫10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長豐縣明城水庫26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長豐縣雙河水庫2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長豐縣陶老壩水庫1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肥西縣花崗鎮1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廬江縣環圩河15萬千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努力提高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水平。積極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和傳統火電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項目,加快已開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進度。鼓勵利用農林廢棄物和畜禽糞污發展沼氣,開展沼氣發電併網和提純生產生物天然氣,支持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鼓勵發展生物質氣碳多聯產技術等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支持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推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潔燃料在交通運輸業的套用,擴大生物質能利用規模。
到2025年,全市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36萬千瓦。其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3萬千瓦,農林生物質直燃(氣化)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2萬千瓦。
專欄八 生物質重點建設項目
完成皖能長豐3萬千瓦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肥東龍泉山8萬千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廬江縣0.9萬千瓦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巢湖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肥東縣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安徽日昱生物天然氣二期項目、肥西生物質氣炭聯產二期項目。
積極推廣綜合能源套用項目。積極推廣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鼓勵和扶持發展以太陽能熱、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以及冰蓄冷蓄熱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綜合能源套用項目。重點推動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築率先套用地源熱泵技術進行供暖製冷。單體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且有集中供暖製冷需求的,採用地源熱泵系統。引導社會投資的1萬平方米以上的酒店、商場等公共建築優先採用地源熱泵系統。鼓勵有集中供暖製冷需求的居住建築採用地源熱泵系統。在條件適宜地區,鼓勵建設淺層地熱能分散式能源站,實現區域內建築群生活熱水、供暖、製冷集中供給。
加強風電項目建設研究。利用風電技術的進步,加強風電開發與生態環境、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協調,積極開展風電項目建設政策和技術研究,適時調整政策導向,有序組織風電項目開發建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條件,探索風光儲基地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2.積極推進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
結合電網調峰需要,依託江蘇濱海LNG配套輸氣管線工程安徽段和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工程一線環城天然氣高壓管道,布局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2座,每座容量90萬千瓦。結合城市冷、熱、電多種用能需要,布局建設分散式天然氣能源站,容量80萬千瓦,實現能源梯級利用。
專欄九 天然氣調峰發電重點建設項目
新建長豐2×45萬千瓦級天然氣調峰發電兼供熱項目、廬江2×45萬千瓦級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開展肥東2×40萬千瓦級天然氣調峰發電項目建設研究。
3.加快煤電向支撐和調節性電源轉變
充分發揮煤電托底保供作用,推動煤電由主體電源向基礎性和調節性電源轉變。積極推進現役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支持煤電企業選擇成熟適用、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開展靈活性改造,增強電力供給側調節能力。加快大容量、高參數、低煤耗先進燃煤機組替代到期服役煤電機組步伐,淘汰煤電落後產能,在滿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要求前提下,穩妥推進神皖廬江電廠2×100萬千瓦發電機組、合肥聯合發電公司2×66萬千瓦發電機組項目落地。
4.鼓勵和引導儲能電站建設
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儲能”模式發展。探索電化學儲能項目試點示範,有序推動發電側儲能聯合運行項目,支持建設運營共享式儲能設施,鼓勵光伏、風電項目租賃共享儲能設施。在負荷中心區域,適當布局負荷側儲能,緩解局部地區供電壓力。穩步推進電網側儲能建設,支持用戶側儲能建設,提高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發展。
鼓勵電動汽車參與儲能發展。推動充電汽車換電站建設。“十四五”期間,結合換電試點城市方案,全市計畫建設新能源汽車換電站100座左右,其中50個光、儲、換一體化項目,總儲能容量30萬千瓦左右。
專欄十 儲能重點建設項目
肥東縣4萬千瓦/4萬千瓦時電化學儲能項目,肥東縣馬鋼(合肥)板材2萬千瓦/8萬千瓦時儲能電站項目,安巢經開區5萬千瓦時集中式儲能項目,經開區煙墩變2.5萬千瓦/5萬千瓦時電網側儲能電站項目。
5.鼓勵和支持開展氫能技術研究
加強氫能發展政策研究。從氫能“制、運、儲、用、管”等多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氫能生產和使用的相關管理制度。最佳化氫能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氫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布局。啟動城市加氫站布局規劃與建設,推行加氫站與加油、加氣、充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站建設,適度超前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終端設施,開展城市氫燃料電池公車示範套用,促進氫燃料電池、加氫設施、氫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協調發展。
推動氫能+電能示範套用。開展光伏+制氫/氫能發電等氫儲能項目示範套用,研究氫儲能電站利用峰谷電價差盈利商業模式可行性,探索氫儲能電站規模化、產業化套用途徑。
(三)持續實施節能降碳戰略
堅持節約優先的發展理念,把節能降耗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深入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加強重點行業用能管理,實現高效可持續發展。
1.構建節能降耗制度體系
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嚴格執行能耗強度和煤炭總量控制制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構建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科學制定節能減碳綜合性工作方案,完善碳排放總量設定、配額分配和核查清繳,與全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有效對接。
強化節能減排預警監測和目標責任機制。完善預警監控體系,強化能耗強度和煤炭消費預警監測和督察考評。及時掌握並定期通報重點縣區和重點耗能、耗煤企業情況,對重點用能企業定期發布分級預警提示,採取分類調控措施。
2.嚴格控制煤炭消費
“十四五”期間,推動煤電機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採取節能管理、技術改造、調停檢修、運行最佳化調整等手段,控制供電煤耗,建立煤炭消費減量化硬目標。待皖能合肥發電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合肥聯合發電有限公司完成改造且熱源供應可靠穩定,並落實相關長輸管網路由且聯通後,分批分期、有序推進安能分公司、眾城分公司燃煤機組關停,最佳化資源配置,減少煤炭消費。
3.推進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
強化工業領域節能降耗。組織開展重點耗能行業能效水平對標達標,積極開展日常節能監察,引導企業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能效和節能管理水平。重點關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三大高耗能行業,嚴控高耗能新上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鼓勵工業領域採用先進節能工藝技術和設備。大力促進綠色用能,鼓勵產業園區和企業充分利用閒置廠房、地塊建設光伏電站,利用餘熱余壓餘氣建設發電項目,提升綠色能源消費占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進建築領域節能套用。錨定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城市、國家公共建築能效提升重點城市和省級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城市(低碳片區),逐步提升新建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規模化發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建設,探索“光儲直柔”建築示範。全面落實綠色建築建造要求,鼓勵發展高星級綠色建築,積極推動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既有居住建築綠色化改造,鼓勵採用契約能源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資改造方式。因地制宜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大力推廣太陽能、空氣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套用。
積極開展交通領域節能降碳。積極引導油氣兩用計程車、網約車加快升級為純電動汽車,逐步降低車用CNG用量,到2025年車用CNG用量較2020年下降50%以上,電動車輛推廣產生的車用CNG減量指標全部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加快充電設施布局建設,提高交通領域燃料清潔標準,推動氫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潔燃料在交通運輸業的套用。
深入實施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推動公共機構終端用能清潔化,鼓勵因地制宜採用空氣源、水源、地源熱泵及電鍋爐等清潔用能設備進行替代。推動太陽能光伏光熱項目在公共機構的套用。開展公共機構合理用能改造,推行能耗限額管理,鼓勵公共機構採用能源託管等契約能源管理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用能系統節能改造和運行。
(四)積極推進智慧能源建設
以新型電力系統為核心紐帶,構建“橫向多能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的新型智慧能源體系。
1.推進智慧能源平台建設
利用“雲、大、物、移、智、鏈”等信息技術,建設“一庫一中心四平台”,即搭建覆蓋全市水、電、熱、氣、油等能源的基礎資料庫和能源數據管理中心,建設智慧能源、分析決策、創新套用和信息共享四大服務平台。最佳化現有數據平台,推動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工業企業能源管控系統、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平台等有機融合。
2.推動能源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深度融合
推動高彈性智慧電網建設和發展。提升電網智慧型化水平,構建覆蓋所有電壓等級的智慧型電網。加強網架結構建設,提升需求側回響能力。推廣套用一體化終端、光纖+5G等新技術,開展配電自動化及通信建設。實施電網數位化與智慧運營工程,實現電網平台數位化融通、智慧搶修和智慧調度等。
建設濱湖科學城新型電力系統示範。重點開展集成智慧電網、分散式能源、能源站及管網、儲能系統、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元素的創新示範,推進高品質城市配電網建設,打造濱湖可靠性示範區建設。
3.加快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工程建設
持續推動濱湖智慧能源綜合服務示範區建設,打造集數據中心、5G基站、光伏、儲能、充電一體化的“多站融合”項目。開展合肥新橋科創示範區等綜合能源項目,根據區域發展情況,在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駱崗生態公園、東部新中心、新橋科創示範區、運河新城等五大重點片區推動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工程發展。依託合肥供電公司分布廣泛的2000餘座開閉所,選擇適宜站點分批打造多站融合項目。將新能源公車、儲能設備納入虛擬電廠範圍,參與虛擬電廠調度。
專欄十一 智慧能源重點建設項目
建設濱湖智慧能源綜合服務示範區,新建合肥濱湖科學城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區,開展集成智慧電網、分散式電源、能源站及管網、儲能系統、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等元素的創新示範。
4.謀劃智慧供熱系統
規劃建設智慧熱網,利用智慧供熱技術進行老舊設備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改造,通過建立熱力管線智慧管網系統,分步劃分、分級管理,細化管理產熱、輸熱、換熱、用熱等環節,分析各環節的數據指標,提高企業用熱智慧型化水平,逐步建設城市智慧供熱系統。
(五)著力加快科技創新水平
加強能源科技創新,提高能源科技研究水平,推動能源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促進能源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鼓勵科研院所、企業產學研結合,構建能源創新平台,加大專業科學技術人員培養,加快創新成果推廣套用。
1.推動能源領域科研力量最佳化布局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依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大力推進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項目,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積極推動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超導核聚變研究中心等能源科技配套項目,形成國際聚變能研發最全面綜合基礎設施和平台、國際一流可再生能源基礎研究平台,打造能源科技創新示範城,為我國能源安全規模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2.加強智慧型電網變電和配電設備研發製造。
圍繞智慧型電網與智慧用電,重點部署智慧多能源電力系統、先進電力變換、儲能系統、設備設施安全等相關研究方向,通過電力能源行業與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智慧型控制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升級,催生新材料、新設備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優勢,重點發展微小型燃機產業化關鍵技術、智慧型電網輸變電設備製造關鍵技術、220千伏及以下電力變壓器核心技術、智慧型電網綜合節能自動化技術和高電壓、節能、大容量變壓器核心技術。
3.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支持江淮、安凱、蔚來、大眾、比亞迪、國軒等龍頭企業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等領域布局,推動大眾安徽新能源整車項目、比亞迪新能源整車項目、國軒高比能動力鋰電池等項目投產量產,強化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配套能力建設,加速壯大產業規模,超前布局加氫設備、智慧型網聯設備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及產業化,試點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測試及運營,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4.推進新能源科技進步和裝備製造業加速升級。
依託通威太陽能、晶澳太陽能、陽光電源等重點產業基地,突破光伏電站群控、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智慧型微網、大規模儲能等關鍵技術,開發高效能太陽能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太陽能電池板、功率最佳化器等光伏設備。發展核電泵成套設備及專用設備高端零部件、風電機組設備,力爭實現核電、風電產業新突破。積極推動國軒高科、綠城、合肥久炯、陽光三星、晶科科技等多家企業新型儲能、太陽能電池片、太陽能組件、光伏逆變設備等項目建設。持續鼓勵發展生物質氣碳多聯產技術、撬裝式生物天然氣液化設備等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技術。
(六)大力發展能源惠民工程
堅持能源利民惠民,提高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擴大能源發展成果共享範圍,加快推進農村用能清潔化,提升農村電網供應能力,推進城市清潔能源採暖,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布局,擴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
1.提高城鄉供電服務水平。
加快提升能源普遍服務水平,推動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加快布局建設110千伏、35千伏變電站,擴容改造重過載設備,有效提升線路聯絡率,縮短線路供電半徑,因地制宜實施鄉村電網建設改造。有序實施電網智慧型化改造,不斷提升配電自動化覆蓋率。打造肥東包公鎮青春社區村鎮電網典型樣板工程。持續最佳化用電營商環境,推動合肥“獲得電力”指標進入全國標桿城市行列或達到同等水平。到2025年,鄉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5%,綜合電壓合格率達到99.999%,35千伏及以上主變、線路基本通過N-1校核,鄉村35千伏及以上電源覆蓋率達到100%,10千伏聯絡率達到90%,戶均配變容量達到3.5千伏安/戶,全部消除高損配變。
2.推進城市清潔能源採暖製冷。
鼓勵採用清潔採暖製冷技術,以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機組替代燃煤供熱小機組,鼓勵和扶持發展以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太陽能和冰蓄冷蓄熱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綜合能源冷熱聯供項目,增加城市居民集中供熱服務範圍,形成具有合肥特色城市集中冷暖雙供模式。
3.提升農村能源清潔利用水平。
依託沼氣工程,提高農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廣沼氣提純生產生物天然氣技術。持續推進縣域管道天然氣全覆蓋,結合生物天然氣項目布局,實現天然氣鎮村通,減少煤炭、液化石油氣等化石能源使用,促進農村地區碳減排,“十四五”期間全市至少建設1個綠色能源示範村(鎮)。
4.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濟、經濟合理”的原則,全面完成合肥主城區充電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積極成立肥西、肥東、長豐、巢湖、廬江各市域配套管理中心,逐步實現市域網路連線,初步形成全市域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區域網路。構建以用戶居住地停車位、單位停車場、公交及計程車場站等配建的專用充電設施為主體,以公共建築物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位等配建的公共充電設施為輔助,以獨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換電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配建的城際快充站為補充的新能源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停車場與充電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間,全市基本建成適度超前、智慧型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保障合肥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的電動汽車發展充電需求。到2025年,市域電動汽車約27萬輛,新增充電車位2.09萬個,其中公共充電車位1.94萬個。市區電動汽車約16.74萬輛,新增充電車位1.2萬個,其中公共充電車位1.1萬個。
(七)深入開展能源區域合作
最佳化區域能源資源配置,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提速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能源合作體系。
1.加快長三角能源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長三角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協同配合,推動跨區域油氣、電力基礎設施在合肥布點建設。加快國家管網濱海LNG配套管線合肥段項目建設,推進特高壓直流等國家重大電力樞紐項目落點合肥,實現與長三角區域油氣管網互聯互通、電力供給互濟互保。推進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落戶合肥,通過構建現代化煤炭交易電子信息系統,建立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區域煤炭交易市場。
2.提速合肥都市圈能源一體化發展。
完善合肥都市圈能源合作機制,最佳化區域能源資源配置,加快合肥都市圈天然氣高壓管線建設,完善合肥都市圈環網結構,加強合肥能源保障能力。打造都市圈一體化能源創新體系,提高核心競爭力,共建一體化能源產業體系,協同推動合肥都市圈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技術創新及套用。
3.推動能源技術“走出去”和“引進來”。
依託安徽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台,發揮長三角地區能源行業科研實力優勢,加快區域內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協力突破智慧型電網、核電、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新能源產業互動合作。重點支持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走出去,提升合肥品牌形象;引入清潔靈活燃煤發電先進技術,推動中歐雙方能源技術創新領域合作,謀劃在合肥落地實體項目。
(八)健全能源管理體制機制
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增強能源治理效能。
1.推動現代能源市場建設
最佳化能源資源市場化配置。完善分散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機制,探索與分散式發電相適應的電網技術服務管理體系,形成可普遍適用的分散式發電技術、市場和政策體系,促進分散式光伏發電、分散式燃機冷熱電聯供、沼氣生物質發電等分散式清潔能源發展。引導支持儲能設施、需求側資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促進系統靈活性提升。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加快推動管輸服務市場建設。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與監管機制,建設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推動長豐縣能源綜合改革創新試點縣建設。
深化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燃氣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建立利益共享、成本共擔機制,單獨制定天然氣調峰電站峰谷分時電價、尖峰電價,對天然氣供熱熱價進行合理補償;在供熱價格成本進行監審的基礎上,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通過對供熱價格進行適當調整,鼓勵採用清潔採暖製冷技術。
2.加強能源治理制度建設
推動用能市場化機制建設。推進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最佳化能源要素配置,區分不同行業、產業和企業,實施精準化、差別化能耗政策,倒逼企業淘汰落後工藝、壓減過剩產能,提升全社會能效水平。
完善新能源發展促進機制。破解土地規劃、生態環境等要素瓶頸,積極做好光伏項目建設要素保障。加大項目審批、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創新項目管理模式,降低項目建設非技術成本。密切跟蹤新能源發展最新動向,圍繞市場準入、交易機制、風險防範等問題,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建立綠能消費促進機制。推進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體系建設,建立綠色能源消費和服務認證機制,引導企業和居民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加大政府綠色採購力度,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採購中的比例,通過採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引導企業和居民採購綠色產品。
完善能源管理體系。健全能源統計機制,加強各類能源信息統計和監測,加強重點目標任務預測預警。完善能源供應風險應對機制,加強極端情況應急處置。建立健全落實機制,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
(九)構建綠色低碳生活模式
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營造綠色低碳社會風尚。
1.普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組織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節能減排法規、標準、知識,創建一批綠色商場、綠色旅遊飯店、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典型示範。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業團體、公益組織作用,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加強協調配合,支持節能減排公益事業發展。開展節能減排自願承諾,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公眾自覺履行節能減排責任。
2.促進消費綠色升級轉型。
加強綠色低碳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推動電商平台、商超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以積分兌換、折扣優惠、以舊換新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引導廣大市民購買使用節能燈具、節能環保灶具、節水馬桶等節能節水產品,倡導合理控制室內溫度、亮度和電器設備使用,通過最佳化開關時間、錯峰啟停,減少非必要耗能。健全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標識制度,引導提高綠色能源在居住、交通、公共機構等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積極推廣綠色快遞包裝,鼓勵電商、快遞企業使用一體化包裝和獲得綠色認證的快遞包裝。完善政府綠色採購標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採購力度,提升採購比例。
3.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強分散式光伏發電、光儲充、社區立體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市民採用公交、捷運等交通工具出行,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積極發展家電、消費電子產品、服裝、汽車等二手交易市場,推行“網際網路+回收”模式,拓寬閒置資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渠道。鼓勵社區定期開展二手商品交易活動,促進居民家庭閒置物品交易和流通。深入開展“光碟”等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廚餘垃圾回收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合理布局、規範建設廢舊物資回收網路體系,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各級能源主管部門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作用,整合部門、縣(市、區)、企業資源,加強信息共享和部門協調聯動。加強能源重大事項協調管理,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建立健全責任明確、協調有力、管理規範、運轉高效、健全透明的現代能源治理體系。
(二)健全規劃體系
健全以“十四五”能源規劃為統領,電力、可再生能源、天然氣、電動汽車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能源規劃體系。做好能源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銜接。加強與長三角及合肥都市圈其它城市能源發展的溝通協調,完善跨區域規劃聯動機制,推動一批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施。
(三)強化要素保障
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努力破解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土地、生態、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資源、資金等要素瓶頸,及時研究解決能源項目推進中面臨的征地拆遷、移民安置、政策處理等重大問題,強化項目建設保障。
(四)最佳化營商環境
持續深化簡政放權,通過進一步改造流程、壓縮時限、簡化審批、加強協同等舉措,切實降低制度性邊際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的能源項目投資建設。加強能源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為能源產業領軍企業發展、重點能源項目建設等開闢“綠色通道”。
(五)完善政策支持
充分發揮價格槓桿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價格機制,創新支持方式。圍繞市場準入、交易機制、風險防範和民生保障等問題,開展相關研究,及時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降低新能源、新業態發展非技術成本,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能源“新基建”投入力度。
(六)落實安全保障
加強能源供應保障管理,建立能源管理部門和能源供需雙方供給保障聯動機制。加大電力供應保障力度,完善對電力設施、油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保護,強化執法監管,及時發現並整治安全隱患。建立健全電力運行、油氣應急管理機制,最佳化能源應急管理預案,加強演練,提高能源供給保障應急回響能力。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
本規劃嚴格執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煤炭總量控制制度,在推進重點用能企業節能降耗、落實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提高煤炭消費集中度、最佳化供電煤耗、淘汰城區煤電等方面提出相應措施。堅決完成省下達的單位GDP能耗下降幅度目標,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降低能源發展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減少對環境影響。
本規劃把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為重要任務之一,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不斷最佳化能源結構。202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約449萬千瓦,占全社會電力總裝機規模的37.57%。預計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折合185萬噸標準煤左右,相當於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8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2370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2150噸。
本規劃把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作為重要任務,拓寬氣源渠道,加快管網建設,促進天然氣消費。
(二)預防和減輕環境影響對策
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指標。按照國家和省級總體要求,實行能源消費強度控制目標管理,落實安徽省下達的指標任務。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深入開展能源需求側管理,加強煤炭消費控制力度,建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責任制。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加強能效對標工作,落實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目標責任制。
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一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強化節能、環保、土地、安全等指標約束,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嚴控“兩高”項目。高度重視技術裝備的科技進步,積極推廣高效、經濟、清潔、可靠並具有較好調節性能的裝備套用。調整能源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煤炭消費比重。通過強制性市場份額、投資補貼、稅收優惠等各種措施,鼓勵清潔能源發展,提高清潔能源的市場競爭優勢。
提高能源終端利用效率。加強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增效。推動建築節能,制定並實施綠色建築行動方案,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建築節能。新建建築嚴格執行建築節能標準,積極推進高耗能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推進實施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最佳化交通運輸結構。積極發展城市公共運輸,科學合理配置城市各種交通資源,發展節能低碳的智慧型高效交通系統。嚴格執行車輛燃料消耗量限額標準,推廣節能環保型運輸船舶。加快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示範工程,加強公務用車和公交領域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
加強能源項目建設全過程環保措施。規劃階段,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全市環境功能區劃的各項要求,統籌“三線一單”、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等工作,嚴格落實規劃環評制度,準確把握規劃環評重點,規範規劃環評審查程式,強化規劃環評約束作用,建立二氧化碳排放評價機制並開展試點工作。開發階段,項目建設過程要做到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通過最佳化施工方式、截污治污、合理安排防護距離等措施,降低施工工程中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及廢液、噪聲等影響。運行階段,電源及輸變電項目要做到強化管理,嚴格監督,保證環保設施全負荷、全時段穩定運行,最佳化煤炭運輸系統,加強對煤炭儲備設施防塵集塵、預防自燃等方面的措施。加強對油氣管道安全監督與管理,加大隱患整治力度,完善應急預案,嚴格設施消防、綠化、防滲、防溢、防護等保護措施,防止發生泄漏、爆炸、火災等事故對環境的影響。
(三)規劃實施環境預期效果
通過採取以上措施,預期到2025年,全市能源結構更加合理,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成效更加明顯。

政策解讀

2022年8月11日,《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實施。現將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據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內在動力,能源高質量發展既是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緊密契合“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為實現“十四五”時期合肥市能源發展的綠色、安全、高效、公平和可持續,保障經濟和社會全面綠色高質量發展,依據國家《“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安徽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合肥市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撐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一直致力於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集聚地、內陸開放新高地、綠色發展樣板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發展潛力與日俱增。“十四五”期間,合肥市經濟和社會將實現以創新為特點、前所未有的高質量發展。編制《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對增強合肥市“十四五”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型友好、開放共享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編制重點考慮了能源供應需求和安全保障體系、能源結構最佳化和清潔低碳消費、智慧能源體系建設和提高綜合能效、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發展模式創新、能源互聯互通和區域協作發展等方面的問題。
三、研判和起草過程
根據《合肥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安排,《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列入合肥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2019年9月,市發改委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作為《規劃》的編制單位。2020年5月,完成《規劃》編制基本思路並組織召開各縣(市)區和開發區發改(經貿)部門、相關市直單位進行座談,就規劃編制工作聽取各方意見。2020年12月,在進行大量的實地調研、資料收集和專題論證後,形成《規劃》初稿並通過專家中期評審。2021年6月,經多輪研討修改補充後形成《規劃》徵求意見稿,並在徵求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及相關單位意見後進行了修改完善。2021年12月,召開《規劃》結題評審會,通過專家結題評審。2022年3月,經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聯動審核工作組審核並補充完善並通過合法性審查形成《規劃》送審稿,2022年4月報市政府審核通過,2022年8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印發《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
四、工作目標
根據合肥市“十四五”時期不同發展情景,通過對全市能源供需平衡進行分析,預測能源消費需求,對標先進城市的能源消費,提出能源發展目標;針對能源發展基礎、外部環境和最新形勢,對接電力、熱力、新能源等各項能源專項規劃的重點任務和發展方向,提出分領域能源供應保障方案,主要保障全市電力、天然氣、煤炭、油氣等能源種類的供應平衡;以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為重點,研究煤、電、油氣、新能源等各類能源之間的協調發展,提出最佳化調整能源結構、擴大清潔能源消費的途徑和方法;研究提升能源系統綜合調節能力,促進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建設城市智慧能源管理體系。
五、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五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發展基礎。共分發展成就、發展形式、機遇和挑戰三個部分。主要從能源消費及保障能力、節能降耗成效、能源結構最佳化、能源產業和科技發展、能源管理水平等方面總結了“十三五”能源發展現狀和主要成就,分析了電力、熱力、天然氣、綜合能源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研判了國內外能源發展的長期趨勢、省能源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全面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給合肥能源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同時也指出了“十四五”時期合肥市在能源安全保障、能源消費控制、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結構調整等方面面臨的不利因素。
第二部分:總體要求。共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三個部分。提出緊密契合“雙碳”目標的實現,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型友好、開放共享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能源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到2025年,在能源保供目標上。全社會發電總裝機達到1195萬千瓦左右,天然氣裝機26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449萬千瓦,其中光伏裝機400萬千瓦。電力生產量達到352億千瓦時,一次電力生產量增加到62億千瓦時。在低碳轉型目標上,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到17%。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左右,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在能效提升目標上,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完成省下達的能耗強度降低目標任務,形成占年度最大用電負荷5%左右的需求側回響能力,力爭煤電供電煤耗降至295克標煤/千瓦時,綜合線損率降到3.02%。在民生保障目標上,大幅提升城鎮地區供電能力及供電安全水平,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全社會用電量達到700千瓦時,全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8%。
第三部分:主要任務。共分九個方面。一是全面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包括提升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熱力供應保障、加強能源儲備能力建設等。二是加快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包括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進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加快煤電向支撐和調節性電源轉變、鼓勵和引導儲能電站建設、鼓勵和支持開展氫能技術研究等。三是持續實施節能降碳戰略,包括構建節能降耗制度體系、嚴格控制煤炭消費、推進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等。四是積極推進智慧能源建設,包括推進智慧能源平台建設、推動能源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工程建設、謀劃智慧供熱系統等。五是著力加快科技創新水平,包括推動能源領域科研力量最佳化布局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加強智慧型電網變電和配電設備研發製造、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進新能源科技進步和裝備製造業加速升級等。六是大力發展能源惠民工程,包括提高城鄉供電服務水平、推進城市清潔能源採暖製冷、提升農村能源清潔利用水平、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七是深入開展能源區域合作,包括加快長三角能源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合肥都市圈能源一體化發展、推動能源技術“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八是健全能源管理體制機制,包括推動現代能源市場建設、加強能源治理制度建設。九是構建綠色低碳生活模式,包括普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促進消費綠色升級轉型、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協調、健全規劃體系、強化要素保障、最佳化營商環境、完善政策支持、落實安全保障等六個方面的內容。
第五部分:環境影響評價。包括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預防和減輕環境影響對策、規劃實施環境預期效果三個方面的內容。
六、創新舉措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了多項重要創新舉措。在擴大電力供應來源方面,提出了推進特高壓樞紐建設。在最佳化電網主幹結構方面,提出構建“分區運行、區內成環”的220千伏電網供電格局。在加強熱力供應保障方面,提出以大代小、增加熱源供給渠道、推動熱網互聯互通、謀劃智慧供熱系統,推行合肥特色的城市集中冷暖雙供模式。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提出要加快開展光伏建築一體化,鼓勵光伏+5G基站、光儲充、光伏制氫等新技術和模式的套用推廣。在最佳化能源結構方面,提出要積極推進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提出要充分發揮煤電托底保供作用,推動煤電由主體電源向基礎性和調節性電源轉變。在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布局方面,提出推行加氫站與加油、加氣、充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站建設,開展城市氫燃料電池公車示範套用。在構建節能降耗制度體系方面,提出要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七、保障措施
《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六條保障措施:一是加強各級能源主管部門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作用,整合部門、縣(市)區、企業資源,加強信息共享和部門協調聯動,加強能源重大事項協調管理。二是健全以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為統領,電力、可再生能源、天然氣、電動汽車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能源規劃體系,做好能源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銜接。三是建立“要素跟著項目走”的保障機制,努力破解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土地、生態、能耗、污染物排放、水資源、資金等要素瓶頸。四是持續深化簡政放權,通過進一步改造流程、壓縮時限、簡化審批、加強協同等舉措,切實降低制度性邊際成本,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開展相關研究,及時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降低新能源、新業態發展的非技術成本,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能源“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電力運行、油氣應急管理機制,最佳化能源應急管理預案,加強演練,提高能源供給保障的應急回響能力。
八、下一步工作
根據《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會同相關部門和縣(市)區、開發區落實保障措施,持續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