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省能源局
2022年3月25日
全文
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氫能是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套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媒介,是實現工業、交通運輸、建築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重要途徑。氫能已逐步成為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來能源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安徽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崛起、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政策疊加區,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正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加快全省氫能產業發展,對最佳化全省能源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十四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著眼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統籌氫能產業布局,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攻方向,以示範套用為切入點,構建創新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示範套用領先的氫能產業體系,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三地一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和激發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氫能產業的能動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規範產業秩序,引導合理消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2. 創新驅動、示範引領。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明確主攻方向,以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為突破口,推動重點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合研發攻關,加快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標準和品牌,降低氫能套用成本。加快氫能多領域多場景示範推廣套用,加速加氫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促進氫能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發展。
3. 科學布局、統籌規劃。統籌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及產業基礎,科學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加強氫能產業布局的規劃引導。
堅持系統思維,最佳化總體布局,明確實施路徑,從最有潛力和優勢的產業重點突破,推進集聚發展,不搞遍地開花和低水平重複建設,構建區域優勢明顯、上下游協同的氫能產業體系。
4. 綠色發展、安全規範。合理規劃引導氫能產業發展方式、規模,最佳化氫能製備工藝,推動氫能綠色化生產。強化安全意識,建立健全涵蓋氫製備、儲運、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及其套用全產業鏈的安全標準和規範體系。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的純化與分離、
儲氫裝備及材料、燃料電池電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突破一批
關鍵技術,建成10個以上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在氫製備、
氫儲運、加氫站、燃料電池等重點環節,引進培育一批擁有自
主智慧財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以工業副產制氫
為主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重點的氫源實現途徑。開展
在交通運輸、儲能等領域試點套用。初步形成與燃料電池汽車
等示範推廣相協調的氫能基礎設施和儲運體系。力爭燃料電池
系統產能達到10000台/年,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5000輛/年,
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達到30座,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500
億元。
到2030年,基本形成涵蓋氫能產業全鏈條的技術研發、生
產製造、檢驗和檢測體系,在清潔煤制氫、規模化可再生能源
電解水制氫、儲氫裝備及材料、燃料電池系統及整車製造等領
— 4 —
域技術突破取得顯著進展,氫儲運及燃料電池技術成熟度和可
靠性明顯提升。形成以高壓氣態氫儲運、低溫液態氫儲運為主,
多種儲運氫技術相互協同的氫儲運體系。在交通運輸、儲能、
分散式發電等領域示範套用加快,在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套用。
制氫成本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套用,有力支撐碳達
峰目標實現。力爭燃料電池系統產能超過30000台/年,燃料電
池整車產能超過20000輛/年,加氫站(包括合建站)數量超過
120座,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
經過十五年左右的努力,到 2035 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在
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
等領域的多元氫能套用生態,形成創新能力強、產業化水平高、
配套設施完善、示範套用領先的氫能產業體系,打造具有重要
影響力的氫能產業發展示範區和集聚發展高地。
二、技術路徑和空間布局
(一)技術路徑
1. 氫製備領域
2021—2025年,充分發揮產業優勢,以工業副產制氫和煤
制氫為主,大力發展氫提純技術,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
制氫示範,探索低碳、低成本制氫實現路徑。2026—2035年,
大力推進規模化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清潔煤制氫的套用,
建立清潔、高效、低成本的氫源供給體系。
2. 氫儲運領域
— 5 —
2021—2025 年,主要以高壓氣態儲氫、長管拖車運氫為
主,開展低溫液態儲運、有機液體儲運以及固態儲運技術研究。
2026—2035 年,推進建立以氣態到多相態(低溫液態、固態、有機氫載體等)、低壓到高壓的多種儲氫技術相互協同的儲氫
體系。實現高壓長管拖車、液氫槽罐車、管道等多種運氫方式
有機結合,建立多元化、高效、智慧型氫氣輸送網路商業化運營
體系,針對不同市場、區域同步發展。
3. 氫加注領域
2021—2025年,加氫站建設以技術成熟度較高的氣氫加氫
站為主,供氫壓力等級採用35MPa和70MPa,單個加氫站儲氫
容量不低於500kg,開展加氫、加油、加氣、充電多站合一示
范站。2026—2035年,實現加氫站網路基本覆蓋全省,在繼續
發展氣氫加氫站的同時,推行儲氫容量更大的液氫加氫站,積
極探索站內制氫方式,新建加氫站的儲氫容量力爭不低於
1000kg。
4. 氫套用領域
2021—2025年,大力推行燃料電池公車、計程車、物流
車、專用車示範套用,促進燃料電池分散式電站、備用電源、
家用熱電聯供系統試點套用,加大綠氫在工業領域套用。
2026—2035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探索燃料電池
船舶、有軌電車的示範運營,進一步擴大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
規模,促進氫能在能源互聯、醫療等領域的套用。
— 6 —
(二)空間布局
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省
內率先形成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示範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
安市、蕪湖市、淮北市、銅陵市、馬鞍山市、阜陽市和滁州市),
重點開展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技術研發、裝備製造以及示範應
用。同時,充分發揮示範城市群引領及示範作用,帶動、促進
兩翼地區氫能產業協同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氫走廊的建設。
1. 示範城市群
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示範城市群,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和
產業基礎,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引領作
用,促進氫能產業“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推進制氫、儲氫、
運氫、加氫、用氫等產業鏈各環節全面發展,積極開展燃料電
池產品示範推廣,加強多途徑、多領域、多形式的對外合作交
流,加大氫能產業科普宣傳力度,營造氫源產業發展的良好社
會氛圍,帶動全省氫能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專欄1 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示範城市群
依託城市群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打造集科技研發、裝備製造、
檢測檢驗、商業套用於一體的氫能產業聚集區。在合肥市建設“氫能高
科技產業園”、“氫社會體驗園”等氫能園區。
氫能產業聚集區:在氫製備、氫儲運裝備製造及材料研發、加氫
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整車集成、
燃料電池船舶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打造氫能產業研發和產業化高地,
大力發展氫能裝備製造,開展氫能產品示範套用,探索建立氫能產業
— 7 —
相關標準,構築長三角地區氫能產業核心聚集區。打通合—六氫走廊。
氫能產業園:發揮合肥市創新能力強、整車實力強、測試能力強
的優勢,依託現有園區,以“園中園”布局建設氫能產業園,以氫能關
鍵技術研究為核心,集聚以電解水制氫設備、儲氫設備、加氫站設備、
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整車、設備檢測等為主要業務
的產業鏈重點企業,打造高端氫能產業園。
氫能產業體驗園:集中展示國內外氫能產業先進技術、產品和示
范套用成果,分享國內外氫能產業最新政策、制度和路線圖,舉辦各
種形式的會展交流,開展氫能產品的試點示範及套用推廣,讓社會公
眾體驗綠色、高效的“氫能生活”。
2.兩翼地區
北翼——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依託當地風
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工
業副產制氫等規模化制氫產業,兼顧儲氫、運氫技術的研發和
裝備製造,為全省氫能產業發展提供穩定、低成本的氫氣來源。
南翼——黃山市、池州市、安慶市、宣城市。適度發展工
業副產制氫。依託當地的旅遊資源,研究開通氫能旅遊專線,
推廣燃料電池城際客車,進行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在景區的示
范套用,著力打造綠色氫能旅遊示範區。
三、重點任務
(一)關鍵技術突破工程
發揮創新和產業優勢,加快氫能產業領域創新平台建設,
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團隊,集中力量在氫製備、氫儲運、
氫加注以及氫套用等領域實現突破。
— 8 —
1. 氫製備領域。利用省內煤層氣、焦爐氣等資源,積極
發展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DACS等)技術相結合的
制氫技術、焦爐氣的變壓吸附純化回收技術,重點依託石油、
化工、焦化等行業龍頭企業發展工業副產氫提純技術,提高副
產氫氣回收利用率,降低高純度氫氣成本。面向高效、低成本、
綠色制氫的需求,攻關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研發適應
可再生能源快速變載的高效低成本電解槽設備,建設可再生能
源電解水制氫示範項目並推廣套用。開展燃料電池系統用氫氣
純化技術及設備研發。
2. 氫儲運領域。攻關氫氣高壓存儲技術,開發70兆帕及
以上高壓存儲材料與儲氫罐設備。發揮氨儲存方便、運輸安全、
氫氨轉換便捷的優勢,深化將氨作為重要儲氫媒介的研發。攻
關儲氫關鍵技術,加大儲氫裝備研發力度。
3. 氫加注領域。重點開展加氫站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加
氫站關鍵設備研發力度,探索降低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成本的有
效路徑。依託成熟加油站體系探索建設“油電氫氣”一體化加氫
站。
4. 氫套用領域。重點開展燃料電池研發和產業化,推進
核心零部件研發,突破燃料電池電堆關鍵技術,提高電堆產品
性能和壽命,降低成本。加大輔助設備研發力度,突破關鍵零
部件生產製造技術。攻關燃料電池固定式發電技術,實現示範
套用。以整車企業為依託,開展燃料電池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
— 9 —
術攻關和產業化,研發高性能、低成本的燃料電池客車、轎車、
重卡及專用車等,形成多車型、多規格、系列化產品體系。開
展船用燃料電池系統以及輔助設備、關鍵零部件研發,推動燃
料電池船舶整船製造以及示範推廣。
(二)產業創新提升工程
1. 搭建氫能產業創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
龍頭企業,加快組建一批氫能相關省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
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產業創新平台,
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鼓勵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組建創新
聯合體,聯合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技術創新協同研究,攻
克“卡脖子”關鍵技術瓶頸。支持建立氫能產業眾創空間、孵化
器、加速器等。鼓勵行業優勢企業、服務機構,牽頭搭建氫能
產業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氫能產品檢驗檢測及認證綜合服務、
廢棄氫能產品回收處里等公共服務平台。
2. 加強氫能產業人才培養。以氫能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
大力招引氫能領域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高精尖”人才來
皖創新創業。支持高等院校圍繞氫能產業發展設定相關學科,
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推動氫能領域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
各類高技能套用型人才。支持建立氫能產業發展專家智庫,提
供決策諮詢、聯合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智力支撐。
3. 擴大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樹立國際視野,積極引入國
外氫能行業龍頭企業。圍繞氫能產業技術開發、平台建設及人
— 10 —
才培養等領域,與滬蘇浙、京津冀、珠三角等國內氫能產業發
展基礎較好的區域開展合作。鼓勵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加強與
國際氫能協會、國際氫能委員會等國際機構的合作交流,支持
省內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開展合資合作和技術引進。
4. 推進關鍵技術成果轉化。進一步完善技術轉移體系,
疏通成果轉化渠道。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政產
學研用金”合作,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引領前沿技術和關鍵
共性技術為導向,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轉化。
(三)氫能裝備壯大工程
1. 制氫裝備。依託省內高校院所和龍頭企業,重點開發
電解水制氫裝置和工業副產氫純化裝置。積極開展高性能自支
撐電解水催化劑、多電極堆疊結構電解水制氫裝置、以及大規
模、低成本電解水制氫裝置研發和產業化。
2. 儲運氫裝備。面向高密度、高可靠儲運氫的重大需求,
以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的氫氣儲存和運輸為目標,重點研發高
壓氣態儲氫裝備、低溫液態儲氫裝備以及氫氣運輸管道裝備等,
加快形成儲氫、運氫裝備的自主研發和批量生產能力,建立氫
能儲運裝備及零部件性能檢測平台。
3. 加氫裝備。積極與國內氫加注領域龍頭企業展開合作,
加快發展氣態氫加注裝備、氣態氫品質檢測設備、加氫質量計
量設備、氫氣壓縮機、控制閥組以及站控系統等配套裝備產業。
4. 燃料電池。堅持自主技術研發與先進技術引進並舉的
— 11 —
原則,以合肥、六安、蕪湖、淮北、阜陽、滁州等城市為重點,
布局建設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規模化生產基地,推進燃
料電池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質子交換膜、催
化劑、炭紙等關鍵材料,空壓機、氫氣循環泵、增濕器、DC/DC
變換器等輔助系統的規模化、產業化。依託奇瑞汽車、江淮汽
車、安凱客車、漢馬科技等,推動10.5米—12米燃料電池公交
車、9米—10米燃料電池客車、8噸及以上燃料電池物流車的批
量化生產,積極研發燃料電池重型卡車,逐步推進燃料電池乘
用車產業化,形成多車型、多規格、系列化的產品體系。同時,
針對內河、湖泊等套用場景,積極研發燃料電池貨船、遊船。
探索發展燃料電池分散式發電裝備、小型攜帶型電源以及家用
熱電聯供系統,重點突破系統可靠性和耐久性。
(四)產業鏈條培育工程
1. 夯實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圍繞制氫和用氫環節,加
快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工業副產制氫、清潔煤制氫、燃料電
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汽車等細分領域發展。積極發
展儲(運)氫、加氫裝備產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體系,著力
打造涵蓋氫能生產、儲運、加注、套用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條。
專欄2 產業鏈發展重點
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兩淮、宿州市、蚌埠市等光伏、風電發展條
件較好的地區,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示範,並向規模化
方向發展。
工業副產制氫:在馬鞍山市、阜陽市、安慶市等鋼鐵、有色、化
— 12 —
工產業聚集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副產制氫產業。同時,針對安
徽省氫能產業發展初期的用氫需求,進行燃料電池系統用氫氣純化技
術的攻關及產業化套用,著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工業副產制氫產業。
燃料電池系統:加大對燃料電池系統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的研
發力度,進一步提高系統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實現燃料電池系
統的批量生產。
燃料電池汽車:在合肥市、蕪湖市等地區,重點進行燃料電池整
車的研發和生產,以發展燃料電池公車、客車、重卡、物流車為主,
兼顧發展燃料電池轎車、叉車、專用車等。
2. 推動產業鏈延伸發展。圍繞“製備、儲運、加注、套用”
等環節,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支持優勢企業以相
互持股、戰略聯盟等各種方式實現強強聯合,通過整合上下游
產業要素,推動產業鏈從研發、生產、套用到服務延伸發展,
加速推動氫能產業關鍵裝備的本地化生產,促進氫能及燃料電
池技術在醫療、網際網路、無人機等領域的延伸發展。
3. 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整機產品、
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等創新研發力度,圍繞市場需求進一步
擴大產業規模,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以重點企業為引領,進
一步增強產業鏈上下游的系統性、協同性,形成大中小企業協
同發展格局。加強產業交流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加快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政策鏈、資本鏈深度
融合,全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 13 —
安徽省氫能產業鏈發展示意圖
— 14 —
(五)示範套用推進工程
1. 重點推廣工業副產制氫示範。支持省內煤化工及石化
企業適度發展工業副產制氫提純項目,實現穩定、低成本、規
模化的氫能來源,完善產業結構,推進安徽省煤化工行業向高
端化、高值化邁進。
2. 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支持在淮北、宿州、
蚌埠、淮南、滁州、六安、亳州等地,結合低谷電力開展多能
互補,因地制宜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示範,促進可
再生能源消納。積極開展風光儲氫研一體化示範,配套相應儲
氫裝置和燃料電池發電系統,進一步研究氫能在電力系統中的
儲能和調峰作用。
專欄3 氫製備重點示範項目
依託各地區不同類型制氫資源,以工業副產制氫和棄風棄光谷電
多能互補制氫為重點,與氫能下游利用協調發展,逐步提高安徽省制
氫能力。
工業副產制氫提純示範項目:依託馬鞍山、阜陽、淮北、安慶、
銅陵、合肥等地工業副產氫資源,“十四五”時期力爭建設5個以上制氫
提純+碳捕捉示範項目。
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在具有電力
資源優勢的區域建設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項目,“十四五”時期力爭建
設3個以上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項目,開展不少於1項風光儲氫研一體
化示範。
3. 加快燃料電池產品示範推廣。支持合肥、蕪湖、六安、
阜陽等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燃料電池公車、計程車、物流
— 15 —
車等示範運營。在銅陵、蕪湖、馬鞍山、六安、淮南、蚌埠等
沿江、沿淮城市,開展燃料電池船舶示範套用,開拓船用燃料
電池市場空間。支持燃料電池分散式發電、智慧型化家用和公共
建築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等示範套用項目,鼓勵探索利用燃料
電池作為通信基站、醫療及公共事業部門等的備用電源。積極
推動氫氨一體化試點。
專欄4 燃料電池產品示範及推廣
燃料電池汽車示範:以合肥市為牽頭城市,六安、蕪湖、淮北、
銅陵、馬鞍山、阜陽、滁州市等為成員,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充
分發揮合肥城市群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以燃料電池整車為
龍頭,帶動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關鍵零部件和基礎材料的技術創新
與突破。
燃料電池公共運輸示範項目:在六安、合肥、蕪湖等地開展氫燃
料電池公交、計程車、城際客車等公共運輸車輛運營示範,積累運營
經驗,探索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推廣模式。
燃料電池軌道交通示範項目:以蕪湖市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開
展燃料電池軌道交通示範,為燃料電池軌道交通套用創造持續、健康
的發展環境和條件。
燃料電池乘用車試點示範:支持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在更
新、購置公務用車時優先選用燃料電池汽車,優先安排燃料電池汽車
作為接待用車。通過開展公眾試乘試駕、產業座談等活動,提升公眾
的接納程度,創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為燃料電池乘用車的推廣創
造條件。
燃料電池船舶示範運營:在省內旅遊和貨運航道開展中小型燃料
電池遊船、貨船的示範運營,並推動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
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示範:支持在新建居民小區、學校、
— 16 —
醫院開展小型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的試點示範,支持地方政府
對購買和使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的用戶給予補貼。
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示範推廣:鼓勵燃料電池備用電源在通信、電
力、醫療等領域的示範套用,在合肥市部分通信節點基站率先使用高
可靠性的燃料電池備用電源系統。
4. 促進氫能在能源互聯領域示範套用。積極推動氫能產
業與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新型智慧城市等融合,形成新
的產業體系。發揮氫能調節周期長、儲能容量大的優勢,逐步
開展氫能在區域電網調峰、可再生能源消納等場景的示範套用,
支持在能源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開展氫能相關的多
能互補示範工程,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套用新模
式。通過多能互補和智慧微網等手段,因地制宜布局燃料電池
熱電聯供系統,推動在園區、礦區、港口等區域開展以氫為核
心的能源綜合利用示範。
5. 探索氫能在工業領域的示範套用。探索氫能在鋼鐵、
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作為高品質原料的套用,開展氫能—
行業耦合利用示範,帶動相關傳統行業不斷轉型升級,有效降
低工業領域化石能源消耗,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綠色
發展水平,實現高質量協同發展。“十四五”期間,結合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實施,開展不少於3項氫能在工業領域的示範套用。
(六)基礎設施保障工程
1. 提升氫能供應保障能力。堅持需求導向,合理規劃工
業副產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制氫項目,提升氫能供應保障
— 17 —
能力,為安徽省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2. 推進建立氫能儲運體系。完善氫氣儲運保障體系,以
就近利用為原則,優先選擇有大規模氫源輸出和氫能消納潛力
的地區作為氫能儲運基地,逐步建立分散式、多元化、規模化
氫能儲運網路。
3. 加快加氫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加氫站布局建設,促進加氫基礎設施
與燃料電池汽車等產業協同發展。鼓勵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
國企及社會資本參與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加氫—加油—
加氣”綜合能源站、“制氫—加氫”一體化示範站建設,優先在
產業基礎好、氫氣資源有保障、推廣運營有潛力的地區建設加
氫站。積極利用現有加油站進行改擴建,以油—氫合建方式推
進加氫站建設。
(七)配套體系建設工程
1. 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市研究制定適用於
氫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推動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引入
培育龍頭企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壯大裝備製造基地,開展
示範套用等,充分發揮政府對氫能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支持
有條件的市探索開展氫能領域立法工作。
2. 健全監督管理體系。研究建立針對制氫、儲氫、運氫、
加氫、用氫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督管理和技術保障體系,制定切
實可行的安全風險防控措施和規章制度。
— 18 —
3. 構建氫能標準體系。建立安徽氫能產業發展技術標準
體系,爭創氫能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培育氫能標準領域
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積極推動相關標準的實施,以標準促進
技術轉化,帶動產業發展。
4.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原則,完善氫能產業的產品生產、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等安
全生產保證體系和安全生產監督體系,加強氫製取、存儲、運
輸、套用過程中的安全風險管控工作和安全性能檢測標準制定。
做到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規範化。
(八)公眾宣傳教育工程
1.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及培訓
活動,不定期舉辦氫能知識講座,介紹、推廣氫能產品、氫能
開發利用技術與方法。藉助電視、網路、報紙等各類現代傳媒
手段,及時發布氫能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加強社會輿論引導,
持續提高公眾對氫能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2. 樹立氫能經濟理念。藉助氫社會體驗園等宣傳視窗,
讓公眾體驗氫能綠色生活,在全社會逐漸樹立起氫能經濟理念,
徵集、策劃宣傳口號與標識,提高公眾對氫能的認知與參與度,
為氫能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機制
建立由省發展改革、科技、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交通運
— 19 —
輸、應急、能源等部門共同參加的省級氫能產業發展部門聯席
會議機制,共同推動落實安徽氫能產業發展戰略、政策和規劃
落實。鼓勵相關市建立強有力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推動氫能
產業的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安徽省氫能產業發展聯盟作用,建
立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和協作發展機制。
(二)推進重大項目
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產業項目納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計畫,
加強協調調度,保障和促進氫能重大項目儘快落地、儘快投產、
儘快見效。支持中央駐皖、省屬相關重點企業把氫能產業作為
戰略發展方向,推動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協同發展。圍繞當前
我省氫能產業鏈的薄弱和缺失環節,列出招引目標企業和建議
落地區域,爭取引進實施一批補短板的重點項目,提升產業鏈
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三)營造良好環境
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對氫能項目引進、企業培育、科
技創新、示範套用、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做好氫能產業
布局與能耗雙控的銜接,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實現用能的高效
配置。建立完善氫能項目綠色通道機制,在項目審批、土地供
給、運營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條件和政策支持。
加強銀企對接合作,加大對氫能項目的信貸支持。創新最佳化投
融資渠道,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的戰
略投資、股權融資、信託投資及特許經營。努力營造良好的投
— 20 —
融資環境和公平準入、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鼓勵試點示範
借鑑京津冀、珠三角、滬蘇浙等地區在發展氫能產業過程
中的成功經驗,結合我省實際錯位布局,制定安徽省氫能產業
試點示範方案,研究在中重型車輛、船舶、儲能、發電等領域
開展示範套用,積極探索“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套用模
式,探索適宜我省氫能產業的商業化運營模式,重點在完善氫
能政策體系、提升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
廣的經驗,著力培育一批突破點和亮點,以點帶面,帶動產業
加快培育壯大。鼓勵條件相對成熟、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市先行
先試。
(五)開展督導評估
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督促指導,總結推廣先進經
驗,適時組織開展成效評估工作,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
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規劃實施中期,根據技術進步、資
源狀況和發展需要,結合規劃成效評估情況,適時進行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