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

2009年3月1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09〕13號印發《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該《意見》分充分認識加快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總體布局;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主要任務是:加強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茶葉品牌建設;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和質量安全水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茶文化的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09〕13號
  • 印發時間:2009年3月12日
基本信息,意見,

基本信息

2009年3月1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
皖政辦〔2009〕1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我省茶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茶葉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省是全國產茶大省之一,全國十大名茶我省有其四,茶產業是省政府確定重點發展的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之一。2000年以來,我省茶產業已連續8年實現增產增收。2008年,全省茶園面積、產值均居全國第6位;本省口岸出口茶葉居全國第三位。目前,全省17個市105個縣(區)中有12個市58個縣(區)產茶,涉及茶農300餘萬人,全省從事茶葉加工經營的人員超過100萬人。茶葉收入在主要產區占當地農民收入20%以上,重點產區達50%以上。加快茶產業發展,對於促進山區、丘陵地區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加快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與全國其他產茶大省相比,我省茶產業投入嚴重不足,發展速度明顯滯後,茶園整體素質差,加工條件簡陋,龍頭企業規模小,茶葉品牌影響力弱,經濟效益不高,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茶葉產量在全國的位次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三位下滑到目前的第七位。各茶葉主產區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大扶持力度,振興安徽茶產業,為穩定發展茶產區農村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總體布局
(一)發展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提升質量效益為目標,實施品牌戰略,做強做精特色名茶,培育、壯大、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組織,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品種良種化、種植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產業化、行銷品牌化,把茶產業培育成我省重要的特色優勢產業。
(二)主要目標。從2009年起,實施茶產業“241”振興工程。未來5年,新開闢茶園20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0%,全省茶農年人均茶葉收入翻一番。
1.全省茶園面積新增20萬畝,達到220萬畝;總產增加4萬噸,達到11萬噸以上;實現加工產值40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6萬噸、產值27億元,茶葉出口4.4萬噸、創匯9000萬美元。
2.全省無性系良種茶園新增68萬畝(其中新建20萬畝、換種改植48萬畝),達到88萬畝以上,無性系良種茶園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0%,增加30個百分點。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面積達到全省茶園總面積的98%,有機茶麵積和生產能力分別穩定在10萬畝和3000噸左右。
3.積極發揮政策、經濟、科技、市場引導作用,努力擴大茶區農民來自茶葉的收入,力爭全省茶農年人均茶葉收入達到1200元。
4.依託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屯溪綠茶等知名產品打造知名茶葉品牌,新增1箇中國名牌產品和10個省名牌產品。
(三)總體布局。重點推進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的茶產業發展。
1.皖南山區。主要分布在以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黃山區、寧國市、東至縣、石台縣為核心區的有關縣(市、區),重點發展名優綠茶、紅茶生產,重點推廣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紅、屯綠等產品。
2.皖西山區。主要分布在以六安市、安慶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岳西縣為核心區的有關縣(區),重點發展名優綠茶生產,重點推廣六安瓜片、霍山黃芽、岳西翠蘭等產品。
三、主要任務
(一)加強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從2009年開始,用5年時間,在全省新辟無性系良種茶園20萬畝,通過低產茶園改造,改植換種48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加強配套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以4個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場(中心)為核心,健全市、縣、鄉繁育體系。在全省建立25個100畝以上連片的茶樹良種生產繁育示範基地。
(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各類社會資金投資茶產業。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0戶,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1家,超5億元的2家,超1億元的10家;支持潛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大、中、小相結合的茶葉企業群體。
(三)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茶葉從良種繁育到加工銷售全過程質量標準的采、貫標工作力度;整合現有的茶葉檢驗檢測資源,加快茶葉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通過充實技術力量,完善儀器設備和檢驗手段,在皖南、皖西(或皖中)各建立一所茶葉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在全省建立10個萬畝茶葉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平均畝產量達到100公斤,茶園平均畝產值達到3000元以上。
(四)加強茶葉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廣大茶農加大茶葉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工作,積極推廣“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商標+農戶”的經營模式,提高茶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茶葉附加值,提升我省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五)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支持繁昌峨橋、黃山和霍山等茶葉市場擴大規模,完善服務功能。重點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山東等地開設安徽茶葉專賣店、專賣櫃和專銷區。組織參加、舉辦國內外茶博會、茶交會、茶文化節、茶產品展銷等活動,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國際市場行銷網路,拓展市場銷售空間。
(六)提高科技創新和質量安全水平。抓好茶樹優良品種選育、茶葉高產栽培、茶葉精深加工、貯藏保質、茶葉機械等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加快茶葉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加強質量檢測和質量監督,建立出口茶葉基地質量追溯體系,嚴格控制農藥殘留,穩步推進產地無公害、綠色及有機認證,從源頭上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推進茶葉加工企業清潔化改造工作,推廣質量管理體系、HACCP等認證。
(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茶葉企業、茶農成立茶葉協會、茶農專業合作社,提高茶葉生產、銷售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定單生產,鼓勵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引導企業、基地、中介組織、茶農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力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八)發揮茶文化的促進作用。徽茶文化包括古老而多樣的區域文化、民俗飲茶法、徽派風情、佛道文化以及徽商的經營之道,歷來是安徽茶產業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要繼續挖掘、充實和發揚光大徽茶文化,鼓勵發展相關的茶文化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推動安徽茶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省茶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研究制定茶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年度計畫和推進茶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茶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農委。各級政府要將茶產業的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推進全省茶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建立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茶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省及茶葉主產市、縣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於茶樹良種繁育、新辟良種茶園、生態茶葉示範基地建設、低產茶園改造、龍頭企業扶持、茶葉清潔化加工、品牌宣傳創建、技術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茶葉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實施、開拓國內國際市場、表彰獎勵等。
(三)加強茶產業技術隊伍建設。各茶葉主產市、縣都要配備茶葉技術推廣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加強與省內外茶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提高茶葉隊伍人員素質,加快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培訓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茶產業專業人才。同時,建立茶產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科技水平。
(四)狠抓落實。各茶葉主產市、縣要把加快茶產業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促進茶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與相關配套辦法,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