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孟子家族
- 始祖:孟子
- 時間:公元前372年
- 居住地:山東
始祖,名裔,家譜,總序,世系,
始祖
孟子:華夏族,約出生公元前372年,即孟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權貴慶父的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著有《孟子》一書。
從孟軻至以後的二十代均為單傳,他們是孟軻-仲子-睪-寓-舒-之後-昭-但-卿-喜-鎡-興-嘗-展-戫-敏-光-康-宗-揖-觀,孟觀即為孟軻的第二十代孫。觀生二子,長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長子曰懷玉,次子曰龍符,他們是孟軻的第二十三代孫。從孟懷玉以下十代,即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又均為單傳,即懷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誼-詵-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他是孟軻的第三十三代孫。孟浩然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長子云卿又生二子,長子曰簡,次子曰華,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五代孫,但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浩然次子孟庭玢的孫子—孟郊(唐代大詩人)之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三十六代繼承人。孟常謙生二子,長子曰遵慶,次子曰元陽。遵慶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長子曰方立(北支孟氏),次子曰方遷(南支孟氏),他們是孟軻的第三十九代孫。
明朝建文二年,惠帝欽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取名。明崇禎元年,原行輩已經不夠用,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準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清同治二年,原行輩亦已經不夠用,經75代衍聖公孔祥珂奏準續十行輩,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8年,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國9年10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先公所擬二十行輩,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布。新擬行輩為:“建道敦安定,懋修肈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孟氏自58代(即“公”字輩)起始用此行輩。
名裔
第74代 孟繁貴 -當代有名的相聲演員
家譜
總序
行輩的作用是 “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 “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統治四年(1865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二十個字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74代,到“昌”字輩共105代。《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後裔,是孟子的嫡傳子孫自46代,即復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宗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總計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11支有傳人。這11支即劃分為11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56代“希”字輩,總計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22人有傳人。其他11人失傳。這22支就劃分為20戶。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宗子為大宗,奉祖先祀,其餘的為小宗。
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知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擺正自己的位置。
世系
32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謙的祖父)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