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壟鎮(孔壠鎮)

孔壟鎮

孔壠鎮一般指本詞條

孔壟鎮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地處黃梅縣腹地,東瀕龍感湖,南臨分路鎮小池鎮,西依新開鎮蔡山鎮,北鄰濯港鎮、距黃梅縣城24千米,有雞鳴三省、七縣通衢的交通要塞之稱。

孔壟建鎮已有1000多年,從清朝康熙年間起定為“孔壟”。孔壟鎮現有國土面積126.5平方千米(2023年11月),其中陸地面積106.3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3407畝。下轄38個行政村社區),其中6個社區,32個行政村,382個村民小組,全鎮現有人口12萬餘人(2023年11月),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683萬人,城鎮化率12.7%。

孔壟鎮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地面平均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是湖北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湖北省十佳安全生產示範鄉鎮,是黃梅縣經濟重鎮、人口大鎮和文明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壟鎮
  • 外文名:Konglong Town
  • 別名:孔壠鎮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黃梅縣
  • 地理位置:黃梅縣中部 
  • 面積:126.5 km 
  • 下轄地區:3個社區、3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1號 
  • 電話區號:0713
  • 郵政編碼:435502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12萬餘(2023年11月) 人 
  • 著名景點:古德化縣遺址、關帝廟、灘湖橋、祭塘、七星伴月、萬年台 
  • 火車站孔壟站
  • 車牌代碼:鄂J
  • 方言黃梅話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農業,紡織業,旅遊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政治,歷史文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特色美食,麻鼓,梅發興醬乾,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孔壟地區春秋屬楚地,隸屬九江郡隋代始屬黃梅縣。
孔壟鎮
孔壟鎮
南宋末年,有孔姓人家在此拓荒地定居,築起小壟壩,人稱此地為孔家壟而得名。
明清民國時期設孔壟鎮。
1949年設孔壟區。
1958年改設孔壟鎮後,鎮、區、人民公社並行。
1987年並鎮、區、社,設孔壟區;同年9月撤區建鄉,分設孔壟鎮、張河鄉。
2001年張河鄉併入孔壟鎮,名仍為孔壟鎮,屬黃梅縣轄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11月10日,孔壟鎮下轄38個行政村(社區),其中6個社區,32個行政村。
孔壟鎮下轄38個行政村(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孔壟鎮位於湖北省黃梅縣中部,東瀕龍感湖,南聯分路鎮小池鎮,西依新開鎮蔡山鎮,北鄰濯港鎮、距黃梅縣城24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5.47千米,版圖總面積126.5平方千米(2023年11月),其中主城區東西長7.5千米,南北寬600至8000米,總面積5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範圍為東經115°51′~115°59′,北緯29°48′~29°55′。
孔壟鎮

地形地貌

孔壟鎮境內為長江中下游衝擊平原,地勢為北高南低,平均地面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最高點孔壟鎮西正街海拔14.65米,最低點長湖豬婆凼海拔12.51米。

氣候

孔壟鎮屬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孔壟鎮地區平均氣溫17.9℃,無霜期340天,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為1273小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孔壟鎮地表水資源富集,主要河流有東港、西港,港道全長26.6千米,另有邢港、七里湖等20條河流和周龍凼、王龍凼、吳龍凼、洪龍凼等大小面積不等的十幾個沉積湖

植物資源

孔壟鎮樹種有1300餘種,其中用材林約占一半。主要有馬尾松、櫟類、杉木楠竹等,經濟林甚多,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板栗果樹等。

動物資源

孔壟鎮特色動物有高背鯽、鱸魚毛蟹牛蛙黃鱔等。

礦產資源

孔壟鎮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紅金石矽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含量最豐富;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

人口民族

孔壟鎮全鎮現有人口12萬餘人(2023年11月)。境內主要民族為漢族

經濟概況

農業

孔壟鎮耕地面積72675畝,水面面積21300畝,是黃梅縣的農業大鎮、水產大鎮,有5萬畝的優質棉生產基地,歷史上素有“孔花”之稱。
孔壟鎮(孔壠鎮)
農業生產

紡織業

孔壟鎮紡織業久負盛名,紡織人才薈萃,實施戰略,打造鄂東紡織工業重鎮。紡紗織布自明清以來就成為孔壟的傳統產業,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9家,中小紡織企業7家,紡織規模超過20萬錠,年產值達5億元。形成了具有12家紡織規模企業和380戶、4500台 織布機的產業集群,是名副其實的紡織大鎮。
孔壟鎮(孔壠鎮)
縣委書記劉欲曉在孔壟鎮調研紡織產業

旅遊業

孔壟有許多知名的人文旅遊景觀旅遊產品:古德化縣遺址、古文昌閣、古萬年台、關帝廟、灘湖橋、祭塘、七星伴月、金狗涼亭、蘆盪雪雁、德化農民麥棉畫、黃梅挑花頭巾等。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1年,孔壟鎮城區總面積5.4平方千米,有大街小巷38條,路橋涵洞6座,道路總長17千米,主幹道有東正街、西正街、北正街、西廂大道、騰龍大道、站前大道等大街。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10處,郵政業務總量378萬元,報紙雜誌累計發行1.1萬份;電信企業3家,服務點4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46萬戶,電話普及率57.6%;行動電話用戶6.5萬部,網際網路用戶8696戶;自來水廠1座,年末全鎮城鄉居民自來水入戶率96%;有變電、供電所各1家,變壓器305台,年供電量7600萬千瓦時;鋪設天然氣管線長52千米,延展面積5.8平方千米,供氣站1個,居民用戶0.11萬戶,日供氣量0.09萬立方米;石油液化氣站1個,日供氣量320千克;鎮駐地有花壇26個,綠化面積0.8萬平方米,主要街道兩邊都鋪設有草坪綠化帶。

文化藝術

2011年末,孔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7個;楹聯、書法、詩詞、戲劇團、秧歌、蓮廂、鑼鼓隊等各類社團138個;文化專業戶62戶。各類圖書室48個,藏書2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文學業餘創作隊伍128人,有省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7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孔壟鎮有幼稚園15所,在園幼兒1900人,專任教師152人;國小12所,在校生5800人,專任教師277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2900人,專任教師247人;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3600人,專任教師268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到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8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7.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孔壟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含門診部)38個,床位18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6.05張。專業衛生人員299名,其中執業醫師62人,執業助理醫師34人,註冊護士73人。年末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5.64萬人次。37個村、社區、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醫療保險。
孔壟鎮(孔壠鎮)
黃梅縣第二人民醫院開展大型義診

社會保障

2011年,孔壟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90戶,人數2515人,支出495.8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0%;月人均145元,比2010年增長50%;醫療救助32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060人次,共支出24.36萬元,比2010年增長5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71戶,人數3567人,支出293.85萬元,比2010年增長22%;月人均增56元,比2010年增長3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17.61萬元;敬老院4家,床位3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01人,社會福利費支出153萬元。社區服務設施37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3個,社區服務站7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3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 基金支出合計1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9%,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77萬人,參保率63%。

交通

孔壟鎮有雞鳴三省、七縣通衢的交通要塞之稱,水陸交通便捷。京九鐵路合九鐵路在孔壟交匯並建站,105國道縱貫南北12千米, 318國道橫穿東西20千米,黃黃高速、孔武省道、龍孔省道縱橫過境,東港西河橫穿東西,南距九江長江大橋、機場咫尺之近,西距黃石黃岡武漢一箭之地,是鄂東重要的交通樞紐
從孔壟鎮驅車向南25分鐘可到九江,2小時可到南昌;向西北約2小時可抵武漢;向東2.5小時可達合肥,4個小時抵達南京

政治

黃梅縣孔壟鎮現任領導
黨委
書記
桂江兵
副書記
潘淳、何勇、齊桂君
委員
葉傑、伏聰、梅婷婷、葉紅、馮國銀
人大
主席
蔣良
政府
鎮長
潘淳
副鎮長
葉傑、葉紅、馮國銀、李仕薇

歷史文化

文物

七里湖村古墓葬:孔壟鎮七里湖村發現宋代古墓葬,位於孔壟鎮七里湖村陳家墩北約200米,墓向坐東南朝西北,土坑豎穴,長2.3米、寬0.8米,距地表深約1米,棺木已朽爛,墓主屍骨保存較好。隨葬物有褐釉陶罐1件、白瓷執壺2件、白瓷盤2件、“宋元通寶”銅錢15枚及銅鏡1枚等,初步判斷該墓為宋代墓。

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挑花:唐宋以來,黃梅下鄉一帶就有挑花的習慣,明末清初更是遍及全縣,尤以孔壟鎮、蔡山鎮等地最為盛行。在孔壟鎮,許多女青年待嫁前利用自紡的傣布,精心設計挑繡各種吉祥圖案的頭巾,贈與自己的戀人。黃梅挑花以它精美的藝術圖案和明快的格調曾先後兩次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北京人民大會堂的窗簾、沙發等室內裝飾品就選用了孔壟東風服裝廠工藝美術師設計製作的黃梅挑花。黃梅戲劇院還把它製作成舞台背景,更是樸素大方,別具一格,該舞台背景曾獲全國戲劇節“百花獎”舞台藝術金獎,並選送國外參加“第六屆布拉格之春”舞台美展,獲傳統與現代舞美結合榮譽獎。2006年,“黃梅挑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2月29日,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命名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方言

孔壟鎮方言屬黃梅話,黃梅話據趙元任結論為鄂東典型的“古楚語”,李榮將“古楚語”劃歸江淮官話。黃梅話屬於江淮官話“黃孝片·黃梅小片”。黃梅話有3個土語點:縣域北部的純正黃梅話,以黃梅鎮話為代表,包括上鄉全部、下鄉孔壟鎮北半部及蔡山鎮的段塘片;南部小池鎮劉佐鄉分路鎮新開鎮沿長江北的說德化語;西南與武穴連毗的李英話,以蔡山鎮李英片為代表。
3個土語點不計零聲母,聲母都是24個,比國語多3個。黃梅話聲母與九江(舊德化)縣全同,比東鄰的安徽宿松縣多一個n。黃梅3個土語點韻母有差異,但都有舌尖後圓唇元音u,及以u起頭的u類韻。且德化、李英知章組開口三等韻字還有翹舌韻等成系列與 ts ts ' sz組合的韻母。除德化外,黃梅、李英話有帶喉塞尾的入聲韻18個。3個點都是6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入聲,與贛方言的宿松、九江縣調類一致,調值不同。

特色美食

麻鼓

在黃梅孔壟一帶,月餅又叫麻鼓,類似於成都麻餅,不過這餅有餡。因外觀為圓形,兩個拳頭般大小,外皮是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拌著麵粉烤制而成,一般為棕色,皮較薄,內餡主要材料為冰糖豬油。餡芯內含果料較多,切開後可看到瓜仁桂花及各種果料。麻鼓通常用白紙包,白紙上都是浸濕的食油,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紅紙,再將牛皮紙繩打個“十”字一系。
麻鼓一名的來歷,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孔壟鎮時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他在鎮子裡的筷子街找家茶館喝茶歇腳,當天正好是一名叫麻姑的藝人在自家門口的茶館唱黃梅戲小調,乾隆皇帝邊聽小調,邊吃地方特色點心,其中就有這個芝麻月餅,綿軟爽口,便問店小二是什麼餅,不料店小二有點耳背,以為是問台上的藝人藝名,隨口說是“麻姑”。
孔壟鎮(孔壠鎮)
麻鼓

梅發興醬乾

梅發興醬乾源於孔壟鎮梅發興,故稱梅發興醬乾。採用黃豆原汁,豆醬、大茴、麻油等多種優質原料,經精心製作而成。取醬乾咬嚼,如食火腿。切絲而食,勝似香腸,被譽為“素火腿”。

著名人物

黃梅縣孔壟鎮著名人物
姓名
生辰
籍貫
簡介
1749-1818
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
黃梅戲宗師。
1850-1914
黃梅縣孔壟鎮湯大墩
光緒十六年中進士,做過幾任知縣,後多任甘肅鄉試同考官,並於1906年與陳增佑等合辦甘肅省優級師範學堂。為湯用彤之父,湯一介祖父。
1893-1964
黃梅縣孔壟鎮湯大墩
中國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國學大師。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副校長,1953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考古專門委員,1956年任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15-1999
黃梅縣孔壟鎮
經濟學家。曾為台灣中央研究院第六屆院士、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台灣地區科學委員會研究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兼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研究院院長。
1927.2.16-2014.9.9
黃梅縣孔壟鎮湯大墩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哲學史家、哲學教育家。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湯用彤之子
易春華
1943-1987
黃梅縣孔壟鎮
歷任黃梅縣劇團副團長、藝委會副主任。以渾厚圓潤的唱腔,細膩逼真的表演,在黃梅戲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深受人民喜愛的藝術形象。湖北人民廣播電台曾多次播放《易春華談黃梅戲演唱藝術》專題節目。
吳煒煜
1945-
黃梅縣孔壟鎮湖岸村
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過國家建設部科技委建設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多媒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常務理事。
1960.4-
黃梅縣孔壟鎮
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李光唐
?-
黃梅縣孔壟鎮
?-
黃梅縣孔壟鎮
書法家。原丹東市委書記。

榮譽稱號

孔壟鎮是湖北省小城鎮建設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
2009年榮獲“全市二十強鄉鎮”、全市先進 基層黨組織、全縣“五乾”先進單位、招商引資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