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動物,礦產,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工業,農業,外貿,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治安,體育,社保,市政,交通,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地方文化,地方風俗,名優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晚期,縣境便有先民聚居。
夏、商、西周地處荊、揚二州界。春秋為吳之西境,俗稱“吳頭楚尾”。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
三十六郡,地屬
九江郡。楚漢相爭,先屬
英布九江王國,後改
淮南王國。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
柴桑縣,隸豫章郡。新莽改郡名九江、縣曰九江亭。東漢復舊稱。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
孫權置武昌郡,柴桑為之屬。
晉元康元年(291年),割揚州之豫章、鄱陽、
廬陵、
臨川、南康、建安、晉安和荊州之武昌、
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
江州。
永興元年(304年),分
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合立尋陽郡,屬江州。
永嘉元年(307年),北民流入,境內增置九江縣,不久廢入尋陽縣。義熙八年(412年),省尋陽縣入柴桑縣。南朝宋、齊依前制。
梁太清二年(548年),分柴桑置
汝南縣,同屬江州
尋陽郡。太平二年(557年),立西江州,領尋陽及四僑郡。陳天嘉六年(565年),罷西江州,尋陽郡還隸江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及柴桑、汝南縣,復立
尋陽縣,十八年改為彭蠡縣,
直隸江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改置九江郡,改彭蠡為湓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郡復州,分湓城置
潯陽縣,五年又分湓城置
楚城縣,皆隸江州。武德八年廢湓城,貞觀八年(634年)廢楚城,俱入潯陽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江州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郡為州。五代十國
楊吳仍前制。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江州設奉化軍,改潯陽為
德化縣屬之。
宋初,德化縣屬江州潯陽郡。是州,開寶八年(975年)降為軍事,大觀三年(1109年)升為望郡。初隸
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改隸
江南東路。建炎元年(1127年)升定江軍節度。二年,置
江州路,以州屬焉。紹興二年(1132年),江州路省,江州改隸
江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於江州置江東西
宣撫司,十三年改為江西
大都督府,十四年升江州路,德化縣先後分屬司、府、路。江州路先隸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十六年改隸黃蘄等路
宣慰司,二十二年復隸
江西行省。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為
九江府,屬德化縣。明
洪武九年(1376年),改江西行省為江西等處
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五道,九江府隸九江道。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改道名分巡兼分守九江道,雍正九年(1731年)為分巡
廣饒九南道。鹹豐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軍改
湖口為九江郡,以九江府為江西省,德化縣在其轄下。
太平天國失敗,復原制。
民國初,廢府存道,江西省劃四道。民國3年(1914年)1月,因避福建、四川轄縣之同名,改德化為九江縣,隸贛北道(6月改稱潯陽道)。1926年,廢道,直隸江西省。1927年3月,縣城另設
九江市政廳,次年改稱市政府,1930年10月撤銷。1934年6月,重設九江市政委員會,1936年裁入縣。1932年,全省分設13個行政區,縣屬第三行政區。1935年4月,減為8個行政區,縣屬第五行政區。1939年冬,因贛北淪陷,區轄範圍劃小,全省增至11個區,縣屬第九行政區,區署一度設境內岷山。1942年8 月,鑒於地理歷史沿革及交通、面積現狀,省調為9個行政區,縣屬新的第九行政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縣內先後成立港瑞、仙南、白西、甘東、馬楚、甘西等區
蘇維埃政府,實行紅色割據。
1949年5月17日解放,同年冬九江市、縣分設,原九江縣城設九江市,農村歸九江縣,縣人民政府仍駐市區,1959年市、縣合併,1961年,市、縣再度分設。
1968年,九江縣人民政府從九江市區遷沙河街,為九江市市轄縣。
2017年8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7〕104號)檔案已同意撤銷九江縣,設立九江市柴桑區,以原九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柴桑區的行政區域,柴桑區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廬山北路168號。
行政區劃
九江縣現轄7鎮5鄉2場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九江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7′-116°15′,北緯29°21′-29°51′。面積911平方千米,人口34.64萬人。是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故里。
地形
九江縣是江湖平原與低山丘陵相混交連的地區。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東南和西南為低山高丘,中部多丘陵崗地,東北和西北部沿江
濱湖一帶地勢平坦,有赤湖、官湖、
江洲、新洲等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洲地。境內主要山脈為廬山、岷山、株嶺山、
長山等。最高點為廬山延伸到九江縣境內的大步尖峰,海拔664米,最低點為新洲墾殖場場部壩腳,海拔15米。
氣候
九江縣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平均年日照1891.5小時、氣溫15.5-17℃降雨量1420.4毫米,降雨日142天,無霜期266天。相對濕度77%,年均氣壓1008.8hpa,年平均日照1891.5小時,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年主導風向東北風。
水文
水系以
長江為主體,過境54公里;水面在5萬畝以上的湖泊有赤湖、賽城湖、八里湖。九江縣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1條,以株嶺中部為界,南北分別流入
鄱陽湖和長江。
自然資源
植物
九江縣森林樹種繁多,全縣有木本植物91個科,251個屬,573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銀杏、水杉、金錢松、杜仲、天竺桂、南酸棗、白玉蘭、喜樹、楠木、鵝掌楸、豹皮樟等12種。森林植被主要為常綠與落葉混交林,森林覆蓋率為35.73%,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
岷山林場、岷山鄉和六個山區林業村,
活立木總蓄積量98萬立方米。
動物
九江縣水產盛產青、草、鰱、鯉、鯽和特種水產蝦、蟹、鱉、蚌。尤以
廬山石魚、中華鱘、鰣魚頗負盛名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野生珍稀獸類有
金錢豹、穿山甲、
小靈貓等14種,禽類有天鵝、白鷺、鴛鴦、雉雞、黃鸝等20餘種,良種畜禽有城門濱湖黑豬、江洲濱湖水牛和九江小麻鴨。
礦產
九江縣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銅、金、銀、鐵、煤、硫、磷、石灰石等21種,其中銅儲量175萬噸、硫2.4億多噸、石灰岩資源達29億多噸、滑石2000萬噸、鋅151萬噸、石灰石15億噸。縣境腹地城門礦山,屬有色金屬綜合性礦床,不僅是江西省5大銅礦之一,也是全國18個大型銅礦山和9個特大富稀散礦床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止,九江縣總人口34.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071人,農業人口250404人。縣城沙河街鎮和沙河
經濟開發區人口4.8萬人。人口密度為397人/平方千米,在全九江市十縣(市)中列第一位。
民族
漢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
回族、苗族、
壯族、朝鮮族、
蒙古族、侗族、
瑤族、滿族、
白族、土家族等十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九江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5億元,增長(按可比價)10.5%;財政收入12.5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1.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31元。民營經濟實力提升。新增個體工商戶814戶、中小企業185家,實現民營企業銷售收入193.6億元。
工業
2013年,沙城工業園東區基礎條件和功能設施日臻完善,赤湖工業園被評為“江西省森林園區”,沙城工業園被評為“江西省重點工業園區”。
富美家裝飾材料、寶利糧油、恆瑞工量具、仙客來膠囊等一批項目投產,赤湖(國際)皮革工業城、輕工產業園、新華物流、思帕博光電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城門山銅礦二期改擴建項目基本完成,禮淶生物添加劑、暖洋洋床具等項目實現對接。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新簽約華奧電梯、金瑞明膠、長興塑業等億元以上項目22個,契約資金123.8億元;完成內資實際進資37億元,增長19.4%;經濟城新引進入城企業26家,完成稅收15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增長33.3%;實現工業利稅15億元,增長40.7%。
農業
2012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75305畝,和2012年相比,下降5.2%,糧食總產量達64547噸,增長6.7%;棉花播種面積167805畝,下降3.1%,棉花產量22184噸,增長0.2%;油料播種面積176025畝,增長8.3%,油料產量20970噸,增長8.8%。全年農業總產值189174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業增加值103458萬元,比上年增長5.8%,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4.7%。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00公頃,木材採伐5967立方米,竹材採伐0.04萬根。肉類總產量16551噸,比上年增長-14.3%。生豬出欄180262頭,增長-19.5%;生豬存欄94885頭,增長-0.9%。全年水產品產量48408噸,增長4.7%。
2013年,抗旱救災,投入資金582萬元、設備2880台(套),農業生產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大宗農產品生產保持穩定,實現糧食總產4.14萬噸、棉花總產1.7萬噸、油菜總產2.18萬噸。引進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6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1戶,建成千畝農業種養基地7個。新增耕地1420畝,改造中低產田7400畝,完成土地“增減掛”1099畝。53個新農村建設村點工作紮實開展,完成林業項目建設2.4萬畝、造林綠化1.5萬畝。強農惠農方面,完成村扶貧計畫項目25個,建成農村水泥公路91公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1000戶,發放各類惠農補貼1.1億元。
外貿
2013年,外貿出口創匯2億美元,增長42.9%;實際利用外資7810萬美元,增長34.7%。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九江縣普通中學23所,在校生1980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8305人,國中在校生11461人。普通國小110所,在校生26330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全省成人函授教育先進單位和掃盲先進縣。縣二中榮獲“江西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稱號。縣幼稚園成為全市唯一的縣級“省示範性幼稚園”,並成功實行了港口高中公校民辦改制,創辦了
特殊教育學校。
九江縣第一中學
九江縣第一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廬山腳下,晉代詩人
陶淵明故里——九江縣沙河街鎮。其前身系1926年創辦的具有光榮歷史的九江私立光華中學。學校北枕京九線、東眺匡廬巔,沙河從校門前流過。
九江縣第二中學
九江縣二中地處縣城東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接福銀高速公路,遠望秀美匡廬;北依沙河;南際廬山火車站;西通廬山大道,占地93.4畝。該校是江西省現代化教育示範學校。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子視聽閱覽室、衛星地面站、千兆光纖寬頻網、校園閉路電視、校園廣播系統。實驗室儀器設備配備25組,圖書館藏書十萬多冊,生均30冊。
醫療衛生
2013年,九江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2個,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260人、病床447張。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體系更加健全,九江縣防疫站疾病預防控制大樓改造及實驗大樓相繼完成,紅十字會醫院將投入使用。
同年,九江縣衛生監督所業務綜合樓投入使用,縣醫院成功掛牌“九江市第九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順利通過“二甲醫院”複審。醫療惠民政策全面落實,貧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和兒童“兩病”患者實行免費救治、尿毒症實行免費透析。
九江縣人民醫院
九江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科研於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醫院,也是九江縣120急救中心,九江縣產科急救中心,全縣醫保、社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以及九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廬山區新農合定點醫院。
九江縣中醫院
九江縣中醫院所屬江西省九江縣,醫療設施比較完善。該醫院成立於1984年(前身為九江地區中醫院),在編職工352人,是
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技術協作醫院,上海嘉定中醫院協作醫院和江西省中醫學院九江學院撫州中醫學校的臨床教學基地。
九江縣紅十字會醫院
九江縣紅十字會醫院是九江縣政府招商引資項目之一,是縣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唯一一所民營資本 投入的非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
治安
2013年,“天網工程”二期投入使用,公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3+1”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全面推行,全年受理民眾來訪事項238件,辦結228件,到期辦結率100%。民眾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回復“縣長信箱”、“民聲直通車”等方面的信函136件。
體育
九江縣內成立有體育協會總會、老年體育協會和健身操、木蘭拳、武術、門球、釣魚、棋類等分會。有業餘體校1所,九江縣第一國小被命名為江西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是全國體育先進縣。2004年,在九江縣體育館內承辦了全國
女子籃球乙級聯賽。
社保
2013年,九江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5.2萬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76萬人,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2.75萬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330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普及,參合率98.7%、統籌基金使用率94%。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健全,發放城鄉低保金3124萬元、醫療救助金884萬元、五保戶供養金594萬元。
市政
2013年,九江縣赤湖工業園赤碼工業大道、富美家北側路網、浙商皮革污水管網、赤子大道1.5公里管網工程全面竣工,交通信號燈指示系統、弱電下地等工程運行。
交通
九江縣是江西的北大門。縣境獨得近城、近江之利,構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長江黃金水道在境內長達48公里,占全省境內長江里程143公里的33.6%,水運上達漢渝,下抵寧滬,內通五河,外輪直駛港澳、日本和東南亞。京九與武九鐵路在縣城南端
廬山站交匯,大型列車編組站建在北郊。105國道和南九高等級汽車專用公路縱貫南北,九瑞、雙瑞幹道橫跨東西,境內公路總長629公里。位於縣城以南20公里的廬山機場,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機。境內已建成縱橫連貫的公路網
風景名勝
●湧泉洞
湧泉洞,是天然斷層裂隙產生崩塌而形成的溶洞。洞的總面積有13000平方米,形成於
中生代的晚白堊紀,距今有1億多年。湧泉洞於1983年作為新旅遊點正式開發,在開發過程中發現了標有“成化”年號的瓷質圍棋子和一批明代的瓷器、陶器、鐵器等文物。
●吳氏民居
位於沙河街南約19公里黃老門鄉
大塘村駱家堰。坐北朝南,面寬17.9、進深24.5、檐高6.3米,面積約440平方米。磚木結構,突斗式梁架,馬頭式
封火山牆。清光緒元年(1875年)興工,歷三年而竣。除“
大夫第”門額於1966年“破四舊”中砸毀,余皆保存尚好,現由吳崇文等三戶共居。
位於沙河街東北隅蔡家窪。原祠坐落面
陽山靖節先生墓左前麓。始建於北宋宣和初年。今祠坐東北向西南,正脊高6.6、面寬10.75、通深22.9米,面積約250平方米。明清
江南民居風格。磚木結構,抬梁式列架,駱駝式山牆。大門首豎嵌明嘉靖進士
薛應旂書“陶靖節祠”浮雕石額,壁掛江西著名書畫家
陶裔博吾撰書“棄彭澤微官松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斗”、“開園田詩派韻真辭朴千百年來第一人”龍門對。附祠建有
陶淵明紀念館。
●張家河遺址
位於富民村委會西南1.5公里,緊靠張家河南岸,高出河床30-35米,高坳坡地型,1981年5月文物普查發現。自西向東排有龍王嶺、
磨盤山、門口山、
八角山等遺址,彼此間距50-250米不等,隔河與太公嶺、孫家山遺址相望。60年代開墾時發現了一窖藏,出土鐵斧、弓、箭和淡綠釉瓷盤、瓷燈等器物9件,經鑑定屬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聚落址。
●曹窪溝摩崖石刻
位於沙河街西南約21公里岷山鄉株嶺村曹窪溝水庫西南角與溢洪道銜接處。崖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高2米,寬3米餘。臨崖而鑿約40字,豎5行,字徑多12X8厘米。少數字跡模糊,尚可辨認是“上大峽口口口口口口建隆四年起作此大街塘至
乾德二年三月畢口甲子年作塘計二千八十三夫”。石刻真實地記錄了該項水利工程起訖時間和投工量,也印證了
南唐政權紀年奉行北宋年號。
●無量壽寺
無量壽寺坐落在風景如畫、秀麗巍峨的廬山西南麓,九江縣城沙河鎮東北偶陶淵明紀念館傍,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是九江縣政府宗教部門批准建設的宗教活動場所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寺院,也是九江縣佛教協會所在地。
●獅子洞
坐落地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獅子鄉的
獅子洞,因洞隱藏於
廬山西麓的獅子山山腹石壁之中,又因山頭形態如一頭巨獅而得名。洞分三層,由一個面積為1300平方米的主洞和幾個支洞組成,洞內曲折迴環,複雜多樣。主洞景廳高4.4-19米,寬5.4-10.4米。
●賽城湖公園
“賽城湖”又稱“賽湖”,北面有長江,東面有八里湖。南面是
沙河街鎮。公園占地168畝,沿360米長的花崗岩大道,栽種各種苗木、鮮花、草皮,賽城湖遠處水天一色,沙鷗飛翔;近處園林旖旎,草木繁茂。
●中華賢母園
中華賢母園是江西省九江市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彰顯地方文化特色,以岳母、陶母文化為核心,以賢母文化為內涵,以旅遊休閒為外延,構建集文化展示、生態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寓教於樂、寓教於游的賢母文化主題公園。
●岳母祠
岳母祠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
獅子鎮株嶺村,離九江縣縣城約三公里。
岳母墓坐落在株嶺東北端的“臥虎舐尾”處。墓用湖廣石塊砌成,圓形拱頂,坐東南朝石北,長9.1米,寬3.2米,高1.7米。正中框架式的墓碑上刻著“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墓前有拜台和石祭器。1996年,墓區內修復了疊翠亭、享殿、岳母祠、
石翁仲、儀門等建築。
●岳飛夫人李氏墓
岳飛夫人李氏墓,位於株嶺山西南5里太陽山。此山環峰面日,雨翼低丘相襯,山前有一小河流過,地形俗稱“飛燕投河”。對面有三座山,分別形似鯉魚、豬頭、雄雞的三峰隔河相望,當地民眾稱為“三牲祭李”。李夫人墓高1.7米,外廊為石灰石圓拱形結構。墓碑中直刻“宋岳忠武夫人李氏之墓”。墓前有“聲敘”、“封禁”二石碑。
●馬頭山莊休閒度假村
馬頭山莊坐落於
廬山腳下的淵明故里——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地處馬回嶺鎮北部,位於105國道邊,北距昌九高速通遠路口4公里,近連馬頭水庫,為群山環擁,有山林面積1000多畝,水面(馬頭水庫)1200多畝。馬頭山莊依山傍水而建,集觀光遊樂、休閒度假、食宿會展為一體,其餐飲以漁業與山中野味為特色,會議中心可容150餘人,客房17間,主要旅遊項目有垂釣、水上遊樂(網魚、划船、游泳)等。
●贛北岷山鄉革命根據地
贛北岷山鄉是中國共產黨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在1927年10月至1939年2月的十餘年艱苦革命鬥爭中,贛北工農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打擊了贛北地方反動武裝,控制了
南潯鐵路——贛北交通命脈。牽制了敵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贛根據地“圍剿”的兵力,有力的保衛了中央“蘇區”,並向中央紅軍輸送了一批骨幹力量。
●岷山國際狩獵場
狩獵場居山傍水,總面積2000公頃,其中有行政管理接待區、野生動物馴養區、狩獵區、垂釣區、休閒度假區、體育射擊運動區、水上運動區、水上娛樂區等幾個功能區。岷山狩獵場的建設條件比較好,位於廬山腳下,依山傍水、植物茂盛、空氣新鮮、負氧離子高,適合運動健身活動。
●赤湖休息度假
赤湖,位於
江西省
九江市
九江縣境西北,是
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一,位居九江市十大淡水湖泊之首,面積8萬畝,最大面積12萬畝,大山島地處赤湖中心,由大山島、中山島、小山島三個島嶼組成,四面環水赤湖湖心大山、中山、小山島三座小島一字排列,大山因形似臥獅而又名獅子山,相傳西漢功臣張良晚年歸隱於此。
歷史文化
地方文化
●文曲戲
俗稱“曲子”、“文詞調兒”,清代流行於境內。初為坐唱形式,後仿漢劇的分行和表演,並吸取其音樂、配上鑼鼓登台演出,漸成劇種,1981年出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確認為“文曲戲”。曲調有文詞、南詞、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調。旋律優美清新,音調柔婉中見深沉,伴奏力求渲染鄉土氣息。道白初期使用國語,後期現代戲用九江官話加工提煉:古裝戲則分大白與小白,大白為戲曲韻白,小白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採茶戲
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境內及九江府轄各縣,故《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定名為“九江採茶戲”。曲種分
南河、北河兩大流派,縣內採茶戲屬南河派。聲腔可分平板、花腔、
漢腔、雜調和曲牌五大類。演出時,不用絲竹樂器,而以打擊樂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員於打擊樂器前演唱,台後眾人幫腔。後受黃梅戲及其他劇種影響,有的戲班將打擊樂移於台側。傳統劇目有《告經承》、《香珠記》、《白扇記》和《王氏勸夫》、《烏金記》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地方風俗
●舞獅子
一般用麻和布做成獅形皮,二人置身獅腔內,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身,以兩雙人腳轉形為4隻獅腳。另由一人扮武士,手舞繡球(內點蠟燭),逗獅起舞。獅隨繡球引導表演各種動作,如跳欄、打滾、踢繡球,或登高台施絕技,神態多變,惟妙惟肖。
●採蓮船
用竹篾、色布紮成彩船,船舷貼上紙剪
荷葉、蓮花、蓮蓬,船幫下方圍以淺藍色綢布作水波狀,船艙底空。表演時,一村姑扮採蓮人用彩帶負船立於艙內,一老翁撈船夫持漿依於船側,二人模擬採蓮和划船動作;並由船夫領唱,打擊樂伴奏,眾人應和,或由採蓮人獨唱,唱中夾白。有時還加上一丑旦扮船婦,手持破蒲扇,在一旁打趣逗樂。
●玩龍燈
玩龍燈,又稱龍舞,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龍燈特色鮮明,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龍燈始於西漢,歸屬百戲。相傳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國高士,名叫鬼谷子,擅長捭闔之術。一次,他遇見驕橫的金角老龍王,便說:“依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老龍王意欲不中鬼谷子所算,當即呼風喚雨,城內下四十八點,城外下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乾死了禾苗。老龍王因此違犯了天規,被貶至凡間。老龍王為了立功贖罪,每年春節期間,逐戶登門,向天下黎民請罪,並允諾確保風調雨順。後來,勞動人民就創造了玩龍燈,以表示制服龍王,期望豐年的願望。
名優特產
●九江茶餅
九江茶餅,又名
潯陽樓茶餅,是江西省九江地區漢族名小吃,起源於沿江,繁榮於明清時期。亦為貢品。2002年6月9日朱鎔基總理品嘗九江茶餅後,將九江的茶餅帶回北京。
九江茶餅是江西四大糕點之一,採用傳統配方;選用當地
茶油、本地
麥面、坡地黑芝麻、百年
桂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研製而成。由於散發著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純鹼、蘇打的奇香,是“四香合一”的茶食精點。
●馬回嶺西瓜
馬回嶺鎮地處紅、黃壤相間的丘陵區,土壤pH值在5.5-6.5之間,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好,六七月份氣溫高,日照充足,具有西瓜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馬回嶺鎮具有悠久的西瓜種植歷史,早在清鹹豐年間便有種植,素稱“西瓜之鄉”。其瓜美、味甜,享譽省內外。
●贛北早熟梨
梨果實肉脆多汁,酸甜可口,風味芳香優美。富含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有重要作用。梨果還可以加工製作梨乾、梨脯、梨膏、梨汁、梨罐頭等,也可用來釀酒、制醋。梨果還有醫用價值,可助消化、潤肺清心,消痰止咳、退熱、解毒瘡的功效,還有利尿、潤便的作用。
●黃老門生薑
黃老門鄉種植生薑可謂歷史修悠久,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黃老門姜屬蘘藏科,多年生根植物,普遍作一年生蔬菜種植。表呈淡黃色,芽帶淡紅色,肉質蠟黃,故又名“紅瓜姜”。姜的植株長勢強,高60-80厘米。姜塊大,單株塊最重約500克。產量高,畝產1500公斤左右,最高可達2500餘公斤。
●賽城湖大閘蟹 賽城湖擁有6萬畝優質水面,湖中水產豐茂加上純天然生態養殖,出產的螃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第六屆蟹文化節暨全國河蟹大賽上,經大賽評審組專家評定,奪得第六屆全國河蟹大賽最高獎項“最佳口感獎”,同時榮獲“金蟹獎”。
著名人物
界名 | 姓名 |
---|
文學界 | | | 蘇澤 | | 柳邦傑 | | 黃雲師 | 范淑 |
---|
| | | | | | | | |
---|
軍界 | | | | | | | 吳懋松 | 王有生 |
---|
政界 | | | | | | | 駱應炳 | |
---|
| | | | | | | | |
---|
書畫界 | | | | | | | | |
---|
名流 | | | 花自達 | | | 劉友松 | 李騰應 | 勞君展 |
---|
| 於全福 | | | | | | | |
---|
革命名士 | | | | 吳崇樞 | | 吳官煜 | 汪仲屏 | |
---|
| 辛忠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