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漢語名詞)

太子(漢語名詞)

太子,是指被現任皇帝依法定程式確認為皇位繼承人的子侄,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或稱太子,或稱世子,並無統一標準,朝國祚短,未立太子,稱皇太子,時,皇帝之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朮清代康熙以後,實行秘密立儲制度,沒有冊立太子。太子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所居稱東宮,並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官僚系統,如太子詹事太子衛率等;需要強調的是,太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需要通過“冊立”,才能取得太子身份。不過,由於我國大部分朝代實行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因此,皇帝的嫡長子或者事實上的嫡長子很多時候會被臣民默認為太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子
  • 外文名:crown prince
  • 拼音:tài zǐ
  • 注音:ㄊㄞˋ ㄗㄧˇ
  • 解釋:法定的皇位繼承人
  • 例句:太子丹恐懼
  • 別稱:國儲、儲副、儲君、儲宮
基本概念,稱謂,冊立,待遇,東宮制度,

基本概念

太子,又稱皇太子、皇儲儲君,是指被現任皇帝依法定程式確認為皇位繼承人的子侄。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或稱太子,或稱世子,並無統一標準。朝國祚短,未立太子。稱皇太子。 金、時,皇帝之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朮。明代一如漢制,只有國儲稱太子,親王繼承人則稱親王世子。清代自康熙以後,實行秘密立儲制度,無太子。在我國這一詞真正含義早已隨著封建王朝的破滅而沒有了。

稱謂

唐朝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昵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 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詳見《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五》
依明代制度,太子在正式場合對皇帝自稱“長子某”,稱皇帝為“父皇陛下”,稱皇后為“母后殿下”,臣民稱太子為“皇太子殿下”或簡稱“殿下”、“東宮”。而在私下,稱謂又有不同。如在《萬曆起居注》中,萬曆皇帝稱皇太子為“長哥”。在《太祖皇帝欽錄》中,晉王世子給父王寫信說“奉爺爺聖旨”,稱父親為“爹爹”,這說明,皇室內部的稱謂在非正式場合與民間並無大異。

冊立

中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女性沒有繼承權。確認繼承人的基本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說繼承順序是嫡子優先、年長優先。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中年長者為第一繼承人。沒有嫡子,則庶子中年長的為繼承人。另一種情況是嫡子早逝,則立其子為繼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標逝世後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除了“立嫡立長”的原則外,還有:“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就是皇帝“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立那個兒子(這種方式很容易發生權利鬥爭)。
歷史上儲君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與太子劉據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 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這一點看明朝的歷史可知。
由於太子與皇帝關係的特殊和敏感。大臣們在辦理有關事項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們既不敢違抗皇命,又不願得罪太子。《清史稿·列傳七》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禮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時的儀注,要將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於檻內。皇帝下令尚書沙穆哈將太子的拜褥設於檻外。沙穆哈請求康熙帝下旨在檔案中記錄此事,康熙帝卻下令奪了沙穆哈的官職。
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有鑒於康熙時期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布了不再公開預立太子的決定。改為秘密立儲:皇帝生前將寫有皇太子人選的遺詔放在鐍匣內並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取出公布。
清末同治光緒宣統三帝接連無子,密儲制度名存實亡光緒帝主持“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與榮祿商議廢黜光緒,立載漪的15歲兒子溥儁為皇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詔入宮,封為大阿哥,慈禧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劻以各國公使有異議,各種勢力也反對,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廢立計畫。

待遇

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僅次於皇帝(實際上地位不如皇后,但是在封建王朝,後宮是不能干政的),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一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而皇太子的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東宮制度

概述
中國封建社會為教育、輔導、保衛太子,以保證皇 權長久承襲而專門設定的系列職官的制度。太子,亦稱 皇太子,是承襲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會冊立太子,是鞏固皇權、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稱“東宮”,根據五行理論,“東”時屬春,色屬青,所以又稱“春宮”、“青宮”等。《·衛風·碩人》以東宮指太子,後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屬稱東宮官或宮臣
沿革
東宮官制度始建於殷周。《通典·職官·東宮官》載,當時有師、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師教之以事,保則慎其身。秦漢時,東宮官制度初具規模,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或作洗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設丞,轄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衛率、廚、廄長丞;還有太子賓客贊相禮儀,規誨過失,但未作為官屬。東漢時,太子太傅只管輔導,禮如師,不領官屬。太子少傅則因無詹事之設而既要管輔導,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屬。若未有太子,則設舍人隸於少府,其餘皆撤。
晉朝太傅少傅總管東宮事。愍懷太子時置六傅,後稱三師三少,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後歷代相承,但人數多少不一。由晉至隋,詹事時省時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設門下坊典書坊左右衛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賓客,詹事府統家令等三寺,左右衛率府等十率。還有東宮圖書館,稱崇文館。宋朝東宮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開始有由丞相兼師傅、參政兼太子賓客。始置侍讀、侍講,太子肄業的資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屬。元朝六傅不常設,詹事院或稱徽政院、儲慶使司、儲政院、宮傅府,時置時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