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政

干政

干涉政治政務,干預政事。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七章第三節:“ 康有為 的變法主張成為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在 滿清 嚴厲禁止士人干政的制度下,這一運動是有重大意義的。” 文心海洋《重回明末遼東·聽教睢陽袁可立》:“ 袁可立微微一笑,大有深意的對楊太曦道:‘伯雄,你可知宦官干政是我朝大忌,凡和閹黨有所關係的最終都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

表示當局者忌諱忌憚的某類人涉及政事政治政務的舉動。一般主語是當局者覺得可能對自己權利造成影響的某類人,如封建社會的後宮及外戚;謂語為干涉,干預;賓語是指政治相關的一切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干政
  • 拼音: gān zhèng 
  • 解釋 :干預政事
  • 注音:ㄍㄢˋ ㄓㄥˋ
基本信息,後宮干政,

基本信息

後漢書·蔡邕傳》:“霓墯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
《魏書·天象志四》:“[ 太和 十七年]至七月, 齊武帝 殂, 西昌侯 以從子干政,竟殺二君而自立,是為 齊明帝 。”

後宮干政

古代宮廷中大部分后妃缺少政治素養,傳統意義上也不方便拋頭露面,常依仗其父兄,以及背後的家族。對皇權來說,這就意味著異姓把持朝政,甚或改朝換代。例:項羽準備伐齊,希望先與虞姬大婚並可以一同出征,范增反對。楚軍中廣泛流傳虞姬是不祥人,,項羽認定是范增散播遙言。項羽向軍隊表明任何人不得傷害虞姬,突然有士兵刺殺虞姬,全軍跪下求項羽殺虞姬,項羽大怒。此時,范增出言維護虞姬,謂她忠貞於項羽,不再反對她留在項羽身邊。項羽見范增接受虞姬,感動不已,欲儘快大婚,但虞姬拒絕,勸他應全力伐齊,項羽答應不勝無歸。 劉邦呂雉檢閱韓信軍隊,見井然有序,韓信反讚賞劉邦知人善任,呂雉勸韓信攻打楚都彭城,催逼他伐楚,韓信拒絕。。翌日韓信送上書簡給呂雉,指後宮不得干預朝政,呂雉恨極韓信。 呂雉找陳平穿針引線約見項羽部將彭越,向他招降,彭越看不起呂雉,但她力陳利害後,彭越答應。陳平勸劉邦伐楚,並謂在地下掘出泥板,上寫有楚亡興漢字樣,鼓吹劉邦是天命所歸,應及早起義,劉邦蠢蠢欲動,但韓信認為時機未到,勸阻。 韓信揭穿陳平詭計,眾諸侯認為韓信囂張,擁兵自立,韓信見孤掌難鳴,即交出兵權,讓劉邦重掌帥印,並告假還鄉。劉邦親自練兵,深受百姓支持,但韓信見狀反擔心百姓性命難保。劉邦攻打彭城,彭越原先答應投降,但臨時反悔,劉邦三擒三縱彭越,後彭越被劉邦仁義打動,答應歸降。
虞姬的畫像虞姬的畫像
大臣干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1]
後來,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漢靈帝末,曹操升任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及董卓入洛陽,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曹操拒受驍騎校尉之職,隱姓埋名逃回家鄉,散家財,糾合一支5000人的武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加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牧守討伐董卓的聯軍。董卓挾漢獻帝西奔長安,關東牧守各圖發展。這時,袁紹向昔日好友曹操表示自己將“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並問曹操的打算。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袁紹之命,擊敗河北農民起義軍黑山軍白繞部於濮陽(今河南濮陽南),就任東郡太守。次年,兗州(治今山東鄄城東北)刺史劉岱被青州(治今山東臨淄)黃巾軍擊殺,兗州官吏推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隨即擊敗青州黃巾軍,俘獲兵士30多萬,男女100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力量大增。就在此時,日後成為曹操重要謀士的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紛爭之際自存並求發展的重要策略:“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當時漢獻帝西遷,王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作為以皇權為依託的宦官的後裔,曹操無疑也知道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極賞識毛玠的建議,當即派使輾轉到長安,以示忠於漢朝廷,並利用黃巾軍餘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獲潁川(治今河南許昌市西)名士荀彧為謀主。其後三年多時間,曹操將據有南陽(治今河南南陽市)的袁術逐至淮北,兩次進攻徐州(治今江蘇邳縣南),敗徐州牧陶謙,並消除內亂,將一度襲據兗州的呂布逐至徐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兗州牧,黃河南邊這塊地方,成為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興平二年春,涼州軍閥李傕擊殺另一涼州將樊稠,焚毀長安宮殿,將漢獻帝挾持到自己的軍營中,郭汜則將漢室公卿扣作人質,相互攻殺。李傕部將楊奉叛離,於同年八月擁漢獻帝東奔洛陽,他聯合河東(治今山西夏縣西北)白波軍首領韓暹等,擺脫李傕、郭汜的圍追堵截,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達洛陽。當時洛陽殘破不堪,百官自己採集野草籽果腹,甚至餓死於殘檐斷壁間。荀彧趁機向曹操建議:“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曹操於是致信楊奉,表示自己糧食充足,可以接濟。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陽,反對接納曹操的韓暹望風逃走,漢獻帝以曹操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參預朝政。九月,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見,以求糧為名,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自任大將軍,從而擺脫楊奉等對漢朝廷的控制,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建安元年九月,漢獻帝下詔給當時已據有青、冀(治今河北冀縣)、幽(治今北京市)、並(治今山西太原市南)四州之地的袁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這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第一個政治行動。隨後,漢獻帝又下詔給呂布,稱讚他誅殺董卓的功績,令其與曹操共輔朝廷。獻帝東遷後,關中出現權力真空,數十名大小軍閥各擁兵自保,曹操任命侍中鐘繇為守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諸軍,涼州將馬騰、韓遂分別送子到許昌為人質,曹操又通過漢天子將關中暫時置於自己的號令之下。次年,曹操又遣使任命當時已據有江東的孫策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令其與徐州的呂布等發兵討伐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的袁術。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市)牧劉表據地自保,名義上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朝廷,貢獻不絕。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漁陽(治今河北密雲西南)太守鮮于輔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率其眾以奉王命”,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曹操於是在袁紹後方安下一個楔子。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
而且,隨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鐘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
劉協從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但他畢竟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誰掌握了他,誰就能以皇帝的名義向其他地方割據政權發號施令。這個道理雖然簡單,真正明白的人卻不多,袁紹就不懂。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謀臣沮授曾勸說他,如果能“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就會收到沒有誰“能御之”的功效。袁紹偏偏不聽,覺得獻帝是個廢物,把他弄來還得養著,怪麻煩的。可見袁紹根本不是個政治家,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識。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面前稱讚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覺得是說到了點子上。
獻帝東遷後,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睏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2箱。獻帝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只有荀彧贊同,並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後鬥爭的有利性,說這是一件“大順”、“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於董承等人的阻攔並未如願。後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洛陽。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這樣,曹操藉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於許昌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
漢獻帝劉協在許都雖然衣食無憂,卻也無所事事。特別是雖然是貴為天子,曹操也還算尊重自己,但他卻時時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曹操不斷地誅除公卿大臣,不斷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進駐洛陽,立刻趁張楊、楊奉兵眾在外,趕跑了韓暹,接著做了三件事:殺侍中台崇、尚書馮碩等,謂“討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謂“賞有功”;追賜射聲校尉沮俊,謂“矜死節”。然後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遷帝都許,使皇帝擺脫其他勢力的控制。此後,他還加緊步伐剪除異己,提高自己的權勢。他首先向最有影響力的三公發難,罷免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其次誅殺議郎趙彥;再次是發兵征討楊奉,解除近兵之憂;最後是一方面以天子名義譴責袁紹,打擊其氣焰,另一方面將大將軍讓予袁紹,穩定大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