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甘藍因可以做藍靛染料而得名,此外甘藍雖為蔬菜,但由於葉呈藍綠色,故也稱藍菜。
甘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蔬菜,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開始把它們做成美味佳肴了。現今的歐洲,在那些貧瘠寒冷的
白堊岩 的荒草灘上依然能看到野生的甘藍在生長。甘藍在16世紀中葉從南北兩路傳入中國,現中國各地均有培。
形態特徵 二年生
草本 ,被粉霜。矮且粗壯一年生莖肉質,不分枝,綠色或灰綠色。基生葉多數,質厚,層層包裹成球狀體,扁球形,直徑10-30厘米或更大,乳白色或淡綠色;二年生莖有分枝,具莖生葉。
基生葉 及下部莖生葉長圓狀倒卵形至圓形,長和寬達30厘米。頂端圓形,基部驟窄成極短有寬翅的
葉柄 ,邊緣有波狀不顯明鋸齒;上部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3.5厘米,寬3.5-7厘米,基部抱莖;最上部葉長圓形,長約4.5厘米,寬約1厘米,抱莖。
總狀花序 頂生及腋生;花淡黃色,直徑2-2.5厘米;花梗長7-15毫米;萼片直立,線狀長圓形,長5-7毫米;花瓣寬橢圓狀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15毫米,脈紋顯明,頂端微缺,基部驟變窄成爪,爪長5-7毫米。
長角果 圓柱形,長6-9厘米,寬4-5毫米,兩側稍壓扁,中脈突出,喙圓錐形,長6-10毫米;果梗粗,直立開展,長2.5-3.5厘米。
種子 球形,直徑1.5-2毫米,棕色。
花期 4月,果期5月。
主要品種 品種
特性
植株矮小、較直立,開展度30-35厘米。外葉13-17片、藍綠色。葉球呈心臟形,頂部尖細,內短縮莖即中心柱高8-9厘米,結球不太緊實,品質好,單葉球重0.3-0.5千克。從定植到採收60天以內。
植株較大,開展度35-40厘米,外葉15-19片、藍綠色。葉球心臟形,葉頂部圓錐形,中心柱粗短,6-7厘米,結球較緊實,品質中等,單葉球重0.6-1.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60-70天。
植株中等大小,開展度40-45厘米,外葉15-17片、深綠色。葉球近網球形,中心柱高5-7厘米,結球緊實,品質好,單葉球重0.75-1.0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50-55天。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為早熟豐產優質的春甘藍一代雜種,冬性強,不易發生未熟抽薹,抗乾燒心病,風味品質優良。植株中等大小,開展度40-45厘米,外葉13-15片、深綠色。葉球網形,中心柱高5-6厘米,結球緊實,品質佳,單葉球重0.8-1.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50天左有。
植株中等大小,開展度40-45厘米,外葉14-16片、深綠色。葉球圓球形,中心柱高5-7厘米,結球緊實,品質佳,單葉球重0.75-1.0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50天左右。
一代雜交甘藍,全生育期80-90天。植株直立,整齊度高,開展度比“夏光”小,可適度密植。葉色較深,蠟質厚,耐熱性、抗逆性強,抗病毒病,兼抗黑腐病。葉球扁平,結球早,商品性好,產量高,每畝產量為2600千克左右。適合江南地區高溫、高濕季節栽培以及北方一些地區栽培。
一代雜交甘藍。開展度50厘米,株高26厘米,外葉11-12片。葉球胖尖形,包心緊實,蠟粉中等,冬性強,不易先期抽薹,中心柱短。作春甘藍栽培,比“雞心”、“牛心”增產30%以上。
外葉藍綠色,株高34厘米左右,開展度55厘米左右。葉球牛心形,球葉淡綠色,葉脈細,品質好。球高15.2厘米,球橫徑11.4厘米,中心柱高5.4厘米,小於球高的1/2,平均單球重為0.85千克左右。每畝產量2500千克以上,比對照“爭春”增產10%左右。耐寒性強,抗先期抽薹,並對黑腐病具有較強的抗性。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
中早熟,全生育期約100天。植株直立,開展度70厘米,株高45厘米,外葉翠綠、平展,臘粉中等。小葉球高網球形,結球緊實、整齊,單株結球80個以上,單球重10-15克。心葉乳黃,質地脆嫩。在低溫條件下結球好,且球大小整齊,抽薹晚,採收期長。肥水管理得當,可延長採收至次年4月中旬。一般每畝產量1500-2000千克。
植株中等偏大,開展度60-70厘米,株高30厘米。外葉19-21片,葉色深綠,葉球扁網形,中心柱高8-9厘米,結球較緊實,一般單葉球重1.0-1.5千克。從定植到採收85天左右。
植株中等偏大,生長勢旺,開展度70-80厘米,株高35-40厘米。外葉21-23片,葉淺黃綠色,葉球扁網形,中心柱高5-6厘米,結球緊實,品質好,一般單葉球重1.5-2.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85-90天。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植株較大,開展度70-80厘米。外葉15-17片,葉灰綠色,葉球扁網形,中心柱高6-7厘米,結球緊實,品質好,單葉球重2.0-2.5千克,從定植到採收85-90天。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植株中等大小,開展度60-70厘米。外葉15-17片,深綠色,葉球略扁,近圓形,中心柱6-7厘米,結球緊實,品質好,單葉球重1.5-2.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80-85天。
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設施園藝研究所育成,植株中等大小,開展度60-70厘米,外葉17-19片,葉深綠色。葉球近網形略尖,頂部網空,中心柱7-8厘米,結球緊實,品質好,單葉球重1.5-2.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80-85天。
植株高大,開展度75-90厘米。外葉92-97片,深綠色。葉球大,近扁網形,中心柱13-15厘米。由於葉片肥厚,結球較緊實,單球重2.5-3.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120天。
植株高大,開展度80-90厘米。外葉鬆散,葉緣缺刻明顯,灰綠色。葉球大,近扁網形,中心柱13-15厘米,結球不太緊實,單葉球重2.5-3.0千克,從定植到採收130-140天。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植株較高大,開展度75-85厘米,外葉17-19片,葉色綠。葉球扁圓形,中心柱9-10厘米,結球較緊實,單葉球重2.0-2.5千克,從定植到採收100-110天。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植株較高大,開展度75-80厘米,外葉15-17片,葉色灰綠,葉脈明顯。葉球扁網形,中心柱8-9厘米,結球較緊實,單葉球重2.0-2.5千克,從定植到採收90-100天。
屬於春甘藍類型。全生育期210天左右,從定植到採收145天左右。植株開展度48-52厘米,外葉皺褶,葉色深綠,蠟粉中等。葉球呈胖尖形,包心緊實,中心柱小於球高的1/2,口感糯嫩,單球重1.0-1.5千克。冬性強,不易先期抽薹。適宜在長江流域等地推廣種植。
露地越冬春甘藍新品種,具有冬性強、早熟、品質好等特點。植株開展度65厘米左右。株高32厘米左右,葉色翠綠,蠟粉中等,葉緣微翹。葉球桃形,球形指數1.1,肉質脆嫩,味甘甜。單球重1.5千克左右。長江流域可於9月20日至10月中旬播種,45天苗齡定植,次年4月上市,也可秋季栽培。
外葉深綠,蠟粉中等,葉球圓,球葉厚,味甜質優,包球緊實,中心柱短,耐貯存。單球重1.5千克左右,8月中下旬播種,10月初定植,次年2-3月採收,可延至3月下旬採收,不裂球。適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露地越冬栽培。
株高35-40厘米,開展度50厘米,葉深綠且厚,葉球頂部微尖,包心緊實,抗抽薹,單球重1.5千克左右。該品種冬性強,抽薹遲,無公害,效益高,省工省時,能在-8至10℃安全越冬,是非常重要的反季節栽培甘藍品種。
株高35-40厘米,開展度55厘米。外葉深綠色,內葉乳黃色,中心柱短,葉甜而脆,品質極佳。稀植栽培時葉球圓形,高密度栽培時葉球近似圓球形。單球重1.5-3.0千克。該品種冬性強,抗寒、抗病,極耐抽薹。在-12℃的低溫地區可安全越冬。
參考資料:
產地生境 原產於地中海北岩;中國各地均有培。喜歡溫和冷涼的氣候,不耐炎熱,生長適宜的溫度為10-20℃,25℃以上生長緩慢,不耐乾旱與水漬,要求疏鬆、肥沃的土壤類型;適宜生長於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園地。
產地生境
同屬種類 約40種,多分布在地中海地區;中國有6種。
繁殖方法 甘藍的繁殖方法為種子繁殖。
早熟春甘藍(第一茬)栽培要選擇早熟品種,生育期55天左右,結球速度快,耐寒,冬性強,耐抽苔,品質佳,產量高,效益好。常用的品種有:中甘11、8132、中甘8號、鋼頭50等。夏秋栽培品種可選用黑北早、抗裂黑北早、8132、綠秀、綠玉等。
早熟春甘藍栽培播種期的確定十分的關鍵,播種期過早,苗齡大,在冬暖春寒的情況下,易春化而抽苔,播種期過晚勢必影響甘藍的早熟性,達不到早熟的目的,而且影響第二茬栽培期。因此,正確的播種期的掌握,要求20厘米地溫應穩定在5℃以上,氣溫穩定在12℃以上,按照上述要求往前推55天就是當地的適宜育苗期。固原市一般第一茬育苗期在2月下旬,採用溫室穴盤育苗。在生產中,還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及育苗條件和品種熟期,靈活掌握。
播種
育苗基質種類較多,必須選用均勻的纖維粗細度,透氣性好,保肥保水性強,有機質、腐殖酸含量高、無毒無菌無蟲害的基質。生產中,菜農也可自制育苗基質:採用肥沃的田園土,前茬作物不是十字花科的,過篩細土占75%,充分腐熟農家肥占25%,每5立方米施入過磷酸鈣1千克,或磷酸二銨0.5千克,尿素0.5千克,硫酸鉀0.5千克,多菌靈,福美雙,敵克松等消毒,每5立方米為20-25克。育苗時一般選擇72孔或98孔穴盤,每穴一粒種子,播深1厘米。
育苗
甘藍穴盤育苗的管理很關鍵,尤其是早春育苗時灑水的次數和灑水量,水過多,容易降低基質溫度,同時水大,影響發芽,容易霉籽。水分太少,苗子不能充分的吸水膨脹,內部養分不能分解,出苗緩慢或回芽死掉。另外,還應按照甘藍苗不同階段對溫度的要求,做好溫度的管理,培育出健壯苗。
經過低溫鍛鍊使幼苗達到一定的標準,葉片6-7片,葉片厚,深綠色,莖粗壯,節間短,根系白色發達,無病蟲害、無殘缺,定植時子葉未脫落,頂芽還沒有花芽分化。這樣的苗子定植後緩苗快,結球緊實產量高。
栽培技術 甘藍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沙壤土、壤土、黏土均可栽培;對土壤酸鹼性也沒有嚴格的要求,適應性比較廣。但為了獲得高產,應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較強的輕沙壤土或壤土,前茬最好為非十字花科蔬菜。
為達到高產、優質產品,栽培時應選擇疏鬆肥沃的壤土、輕沙壤土,前茬作物不是十字花科的田塊,最好是前茬是糧食作物的茬道。禁止甘藍連作。
甘藍屬長日照植物,但對光照要求不太嚴格。所以固原市境內晚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以壟作為主,海拔1800米以下地區一年可進行兩茬次生產,即一膜兩用兩茬次栽培模式,均採用育苗移栽。晚春栽培採用大苗定植,於2月下旬溫室內穴盤育苗,苗齡50-55天,4月中旬至4月下旬定植,6月下旬上市。早秋栽培於6月中旬溫室或拱棚穴盤育苗,此時正值高溫長日照,育苗前期要注意適當遮陰,採用小苗定植,苗齡25天左右,於7月上中旬在第一茬原壟上定植。1800米以上地區一年只進行一茬次生產,於3月上中旬溫室或拱棚內加扣小拱棚育苗,苗齡50天左右,4月下旬定植,6月上旬開始上市。
冬前或早春土壤解凍後每畝施入腐熟
農家肥 3000-4000千克,
磷酸二銨 30千克,
硫酸鉀 7千克,深旋耕30厘米,使地面平整,土壤細碎。
按1.2米起壟,壟寬90厘米,壟高15-20厘米,壟溝寬30厘米。壟做成後即可鋪設滴灌帶。滴灌帶可選擇5-貼片滴灌帶或6-貼片滴灌帶,壁厚0.2毫米、滴頭間距0.3米。每壟上按行距40厘米的間距均勻鋪設3道滴灌帶。每條滴灌帶末端用堵頭或繫結,不能讓水流出;進水端長短要一致,便於與支管道連線。採用1.2米寬幅地膜覆蓋,並用土壓緊地膜四周。
在春季晚霜過後,地溫穩定在5℃以上時方可定植,時間在4月中旬至4月下旬,選擇晴天上午和下午3點後定植。按行距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定植5000-6000株/畝。
水肥管理:為便於管理,每定植完即接通滴灌,滴灌時間應掌握在2小時左右。生產中應按照滴灌增壓設備來確定,原則上應以壟上土壤充分滲透水分,壟下稍有水溢出為準。定植後15天左右進行第1次追肥灌水,隨水滴灌平衡性水溶肥5千克/畝。以後適當控水蹲苗,當球葉開始抱合時結束蹲苗,並進行第2次追肥灌水,施肥量為6千克/畝。此後每隔10天1次水,在包心期進行第3次追肥,施肥量同第一次。在收穫前10天應停止澆水,防止裂球,以利收穫運輸。
除草鬆土:定植後15天至採收前10天需中耕鬆土除草2-3次,有利提高地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發育,防止雜草生長與甘藍爭肥爭水、傳播病蟲害。一般兩次水后土壤表皮變白就應結合鬆土進行除草,深度達到10厘米;雨後天晴也應及時鬆土,防止土壤缺氧。
為爭取早上市,在葉球八成緊時即可陸續上市供應。一般開始時3-4天採收1次,以後隔1-2天採收1次。採收後分級分等包裝上市銷售。外包裝需註明商標名、產地、生產日期等標識。長途外銷需提前預冷。
病蟲防治 病害 危害症狀: 危害葉片、葉球,苗期發病子葉形成水漬狀病斑,後漸蔓延到真葉,真葉葉脈上出現小黑點斑或細黑條;葉緣出現“V”形病斑,成株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形成葉斑或黃脈,葉斑由葉緣向葉內成“V”形擴展,壞死擴大,黃褐色;病菌蔓延到莖部和根部形成黑色網狀脈,導致植株萎蔫死亡。結球後的甘藍發病時,葉球上生出淡黑色病斑,局部的葉脈變紫黑色而漸擴大,但不會軟化腐敗。根莖部被侵害時,導管部變黑而漸腐敗,根莖內生出空洞。與軟腐病不同的是病部不軟化崩壞,無惡臭味。
甘藍黑腐病
防治方法: 適時播種,合理澆灌,防止傷根傷葉;種子消毒,用“兩涼兌一開”的溫水浸種20-30分鐘後,取出經降溫後播種或催芽播種,或用50%代森胺200倍液浸種15分鐘,洗淨晾乾播種,也可用鏈黴素1000倍液浸種2小時,或用0.4%福美雙拌種。
危害症狀: 甘藍包心後,莖基部或菜心內發生水浸狀軟腐,以後植株枯黃,外葉萎垂脫落使葉球外露。
甘藍軟腐病
防治方法: 定植前深翻土層20厘米,多雨季節注意排水,實行滴灌水肥一體化;陰天及中午不要澆水,永久性蔬菜基地要與蔥蒜類、茄果類作物輪作。及時防治蚜蟲,及時拔除病株,並在病穴周圍撒石灰封穴消毒。發病初期使用藥劑防治,噴藥時應注意噴灑接近地面的葉柄和根莖部,常用下列藥劑:用50%代森銨水劑800倍液,或鏈黴素或氯黴素4000倍液,或抗菌劑“401”500倍-6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危害症狀: 甘藍褐腐病在全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常造成大面積死亡。最初根莖部發病,初期病部變褐縊縮,病菌沿病部向上、下擴展,造成根莖或幼根褐變腐爛。濕度大時長有灰白色蛛絲狀霉,即病原菌菌絲體。乾燥條件下,病部表皮常與維管束組織離開脫落,造成葉片萎蔫下垂或乾枯。成株期染病,常造成根及根頸部變褐腐爛,有時基部葉柄呈灰褐色或紫褐色腐爛壞死,且不斷向上擴展,造成全株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採用穴盤基質育苗,定植時心葉露在外面,不要讓土埋住;雨後及時排水,適耕時結合除草鬆土,摘除基部病葉。發病初期用50%利克菌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井崗黴素1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交替使用,7-10天一次,連續使用2-3次。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成株期葉片發病,多從下部或外部葉片開始。發病初期先在葉面出現淡綠或黃色斑點,病斑擴大後為黃色或黃褐色,枯死後變為褐色。病斑擴展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空氣潮濕時,在相應的葉背面布滿白色至灰白色霜狀霉層,故稱“霜霉病”。
甘藍霜霉病
防治方法: 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進行隔年輪作,合理密植,前茬收穫後,清潔田園,進行秋季深翻;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合理追肥;苗床要注意通風透光,注意田間排水,起壟種植,雨後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首選藥劑為2.1%諾荷800倍液或50%嘧菌酯1000-2000倍液,交替使用2-3次,每7-10天1次,防治效果較好。其次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甘藍裂球即葉球開裂,常見的是葉球頂部開裂,有時側面也開裂,多呈一條線開裂。輕者葉球外面幾層葉片開裂,重者深至短縮莖。
裂球原因主要有:①甘藍結球後葉球組織脆嫩,細胞柔韌性小,當土壤水分供應過多時,細胞吸水過多發生脹裂引起葉球開裂。②土壤缺水時,突然降雨或澆水過多造成葉球開裂。③品種特性,有些品種易裂球。一般尖頭品種裂球少,圓頭、平頭品種裂球多。④過熟的甘藍易裂球。
防治方法:選用不宜裂球的甘藍品種;選擇地勢平坦、灌排水方便、土質肥沃的地塊種植甘藍;施足腐熟有機肥,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水分變化對甘藍的影響;甘藍整個生育期要多次適量灌水,使土壤保持均勻供水,一般土壤濕度在70-80%為適,雨後及時排水。
蟲害 危害症狀: 主要在苗期至包心期危害。蚜蟲在取食甘藍汁液的同時,還傳播病毒病,導致植株出現花葉、畸形、生長緩慢,包心不緊實甚至不包心。
蚜蟲
防治方法: 可選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 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
吡蟲啉 可濕性粉1000-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應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無公害蔬菜生產上可選用植物源殺蟲劑,如0.6%
苦參鹼 800倍液、0.25%莨菪烷鹼500倍液葉面噴霧。
危害症狀: 以幼蟲取食甘藍葉片,同時其糞便污染造成危害。在幼蟲四齡期以後食量最大,危害最嚴重,所以在防治上必須在四齡之前進行。
菜青蟲
防治方法: 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0.5%蔬果淨700-8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000倍液,或0.6%苦參鹼8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甘藍葉的濃汁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甘藍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以作為重要的抗氧化劑和抗炎相關慢性疾病的預防,包含癌症。
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強體內酵素系統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對DNA產生的傷害,也可預防癌細胞轉移。
甘藍菜富含甲硫丁氨酸,常見於甘藍菜、萵苣、苜蓿芽。等綠色植物中,此成分可能幫助消化性潰瘍的癒合。
經研究發現,甘藍菜嫩芽可能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阻抗,另外,一顆甘藍菜約含7.8克的纖維質,而足夠的纖維攝取可以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促進血脂肪的代謝。維持骨骼密度。維持骨骼密度除了足夠鈣質、維生素D之外,還需要多種營養素來維持骨骼的新陳代謝,其中之一就是維生素K。維生素K是協助酵素合成與鈣結合蛋白的輔因子,與維持骨骼密度有關。每100克的甘藍菜富含約100-200微克的維生素K9,攝取100克即可達到一天的足夠攝取量,避免維生素K缺乏。
本種多作蔬菜栽培,植物園、公園可種植用於科普教學活動,也適合農家樂、生態園種植觀賞或用於科普。
擴展閱讀 挑選方法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不溶性膳食纖維 鈉 鎂 磷 鉀 鈣 錳 鐵 銅 鋅 硒 維生素A 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生素B2(核黃素) 煙酸(煙醯胺) 維生素C(抗壞血酸) 維生素E 甘藍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3 g 0.4 g 9.2 g 2 g 54.4 mg 24 mg 52 mg 248 mg 97 mg 0.36 mg 0.6 mg 0.08 mg 0.5 mg 2 μg 24 μg 0.06 mg 0.06 mg 0.8 mg 40 mg 1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