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

四川歷史

四川歷史文化出現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的晚期智人——“資陽人”,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並成為中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歷史
  • 外文名稱:Sichuan Province
  • 別名:川,天府之國,巴蜀
  • 行政區類別:省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地區
  • 下轄地區:1副省級17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
  • 政府駐地:成都市錦江區督院街30號
  • 電話區號:028,081X,082X,083X
  • 郵政區碼:61XXXX,62XXXX,63XXXX,64XXXX
  •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
  • 面積:485000k㎡(截至2012-10-31)
  • 人口:8107萬人(2013年末常住人口)
  • 方言西南官話-四川方言-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黃龍九寨溝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海螺溝
  • 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綿陽機場
  • 火車站:成都站,成都東站
  • 車牌代碼:成都川A,綿陽川B,自貢川C等等
簡史,古蜀文明,戰國至三國,兩晉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現代,當代,文化,年表,

簡史

四川歷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
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蹟,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勞動的最早的證據。
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遺骸等,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的全川範圍內廣泛分布,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種子已經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 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裡發現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質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以及工藝品,表明已經達到新石器的全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漸產生。大約40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態的刻劃文字和青銅器,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而這一時期,正與史籍所載“三代蜀王”角逐爭雄局面的結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體化相一致,表明一個植根於社會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產生出來。這個政權,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里占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這些都是遠古四川與中國各地存在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的證據。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傳,古蜀王魚鳧柏灌和開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從事農耕文明的傳播,並創立了蜀地最早的國家。公元前5世紀中葉,開明王九世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至成都主城,並在此地建築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是歷史上所稱的蜀,而在四川東部還有巴,巴人源於荊楚之地,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帶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巴國,後也被秦惠文王所滅。這也是為什麼四川又有巴蜀之稱的原因,另外四川還有一個別稱就是蜀,四川也簡稱川。
四川在古時屬梁州,秦朝統一中國後設定蜀郡,西漢時司益州郡,魏晉時期分為梁益二州,宋朝時設定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稱為“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這便是四川一名的來歷。
在今天,四川人在橫斷山脈仍然可以見到許多原始部族社會殘留的一些習俗,如白玉縣父系氏族社會,如道孚縣扎壩和絨須卡的走婚,還有一些偏遠山區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俗。四川人以更為關注的目光來關注橫斷山脈,關注四川的西部群山,關注它們的過去,關注它們的將來,關注一直在群山中繁衍生息的它的子民。

古蜀文明

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至今為止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儘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四川中部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四川盆地東部地區,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此時的巴蜀地區就有了“沃野千里,天府之國”的美譽。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從石牛道討伐巴國和蜀國。
因巴、蜀發生戰爭,秦國趁虛而入攻占巴國和蜀國。後,設巴、蜀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併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鬥,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五代十國前蜀後蜀都是晚唐藩鎮割據的產物。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四川歷史
五代十國(917年)之前蜀版圖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宋元明清

宋王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將縣減並至180個左右。宋太宗太平興國6年(981年),並西川路和峽西路為川峽路。真宗鹹平4年(1001),又分為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稱之為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23年(1286)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今各區縣的分布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屬"陝西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行中書省"。元末紅巾軍起義後,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1372年為明朝所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儘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轄區除如今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併,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9年5月,原四川省重慶市脫離四川省管轄,成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川東行署區川西行署區川南行署區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
1954年7月,重慶直轄市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併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今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
1960年,中國實施的三線建設戰略,四川省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許多大型企業從東北與沿海向四川遷移,這些企業對四川當地經濟貢獻頗大。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今攀枝花市)。
1989年,省會成都市成為次計畫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四川21市州四川21市州
1993年,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成都由計畫單列市改為副省級市。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四川省重慶市、四川省萬縣市、四川省涪陵市和四川省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總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
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占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廣東之後,列第四位。

當代

主詞條:四川省
四川地處中國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線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5位,轄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是中國資源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
四川省旅遊圖四川省旅遊圖

文化

四川文化的主體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區為依託,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生存和發展於長江上游流域。
巴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早在人類起源時代,就有巫山人和資陽人的先後出現,這是傳說的“巴蜀同囿,肇於人皇”的時代;隨著華夏文明發展與進步,巴蜀文化在歷史各個時期都煥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直至今日,川文化仍是中華文化中一支厚重而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
文明起源
新石器時代,巴蜀經歷了獨特的灰陶文化時代、玉器文化時代和青銅文明時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昭示著部落的集聚終於誕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衍變起來的以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殷商西周時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時代的獨放異彩和青銅文明的不同凡響。成都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馬家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古蜀開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虛烏有。古蜀國傳說五祖從蠶叢柏灌魚鳧到杜宇、開明,這些不同時代的蜀族的生息和發展,就植根在考古發現的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當時長江上游古文明發展的中心,是長江文明的結穴處和生長點,這就是整個先秦時期巴蜀文化的歷史定位。
鼎盛蓬勃
秦漢時期,巴蜀以“水利殖國”為特徵的農耕文明發展起來,到漢唐時期一直保持著“天府之國,秀冠華夏”的記錄。直到宋代,天府農業文明尚達於鼎盛。兩漢和唐宋時期,是巴蜀生態和文化發展 均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時期,出現了巴蜀文化的兩次鼎盛。當時的巴蜀人創造了世界漆器製造中心、世界天然氣發現始源地、雕版印刷術、世界紙幣“交子”等幾十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歷史文化紀錄,對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驕傲的奉獻。
群星璀璨
巴蜀文化創造者向以善於體認超越自我、貢獻新質文化因素著稱,“英曜炳靈”的文化巨人秀冠全國。從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到蘇軾、張問陶李調元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書式文化巨人。在他們身上,淵源於三星堆青銅文明奇詭浪漫思維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維和發散型思維特徵最為鮮明。直到“五四”時期,第一個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吳虞,體現了蜀人勇於開拓、不畏權勢和習慣勢力的精神 。

年表

史前時期200,000BC–2,000BC
巴國與蜀國2,100BC–280BC
秦漢時期316BC–AD214
成家25–36
蜀漢214–263
兩晉南北朝時期263–581
成漢304–347
西蜀405–413
隋唐時期581–907
前後蜀902–965
前蜀907–925
後蜀934–965
兩宋時期965–1279
元明時期1260–1644
明夏1363–1371
大西1643–1660
清治時期1646–1912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