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傳譯理論研究與教學套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同聲傳譯理論研究與教學套用
  • 作者:高彬
  • ISBN:9787566316912
  •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基本信息,前言,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同聲傳譯理論研究與教學套用
【作者】:高彬著
【叢書名】:
【版次/印次】:1/1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
【ISBN】:9787566316912
【字數/頁數】:207千字/
【開本/紙張】:170mm×240mm/

前言

同聲傳譯在“二戰”後紐倫堡法庭上的成功實踐,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並成為心理學、語言學和翻譯學等多種學科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偏重於認知加工的實證研究,欠缺對同聲傳譯研究本體的綜合認識和深入探討。帕奇哈克和施萊辛格(P?chhacker&Shlesinger,2002:4)認為這是由於口譯研究中的研究範式、模型、方法和對象的種類繁多,聯繫鬆散所致。此外,這些研究多滯留在歷史分期、取向、範式、模式等巨觀層面上,缺少在歷史語境下對眾多實驗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同聲傳譯理論演變機理研究。
為了深入研討同聲傳譯理論的發展歷程,本書參照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Popper)的科學知識進化理論,把西方同聲傳譯研究代表人物的論著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從史學向度整合各家理論,闡釋同聲傳譯理論歷史與現在的邏輯關係,並用科學計量的研究方法,在猜測與反駁發展的共性中探索各種同聲傳譯理論的起源,發展的內在動力,主題的興衰演變和新的突破。在寫作方法上本書參照史學研究的整體方法,用著作體撰寫方式,遵循選材、譯述、潤飾、剪裁、注釋、徵引的寫作體例,並用圖表作為說明。
同聲傳譯作為認知科學的研究對象,與認知科學關係密切。本書分析了兩代認知科學發展的語境和與同聲傳譯理論研究的關聯性,指出了同聲傳譯理論研究與認知科學理論之間存在接口問題,並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西方同聲傳譯理論研究實現了從人文性到科學性的跨越,學術論爭逐漸由概念性、直覺性的批判方式過渡到實證研究數據表達方式,同聲傳譯理論研究工具性逐漸弱化,學科性逐漸增強,形成了富有同聲傳譯特色的研究方法。

目錄

第一章同聲傳譯理論的發端與科學基礎1
第一節口譯理論研究概況1
第二節同聲傳譯理論研究的史學觀9
第三節科學知識進化論與同聲傳譯理論研究12
第四節同聲傳譯理論的科學基礎17
第二章同聲傳譯理論的早期發展23
第一節同聲傳譯過程中的認知問題——早期的認識23
第二節脫離語言外殼與意義的假說32
第三節教學套用40
第四節語言與意義的二元認知41
第三章人文性與科學性的碰撞47
第一節從人文性到科學性47
第二節神經科學的介入53
第三節教學論證與革新61
第四節同聲傳譯複雜性對教學套用的影響66
第四章開啟口譯研究的學科性73
第一節規約性與描述性之爭73
第二節口譯信息加工研究的知識體系76
第三節教學階段劃分與模型教學套用84
第四節開啟口譯研究的學科性88
第五章同聲傳譯加工能力分解研究97
第一節同聲傳譯語言理解能力研究97
第二節同聲傳譯工作記憶能力研究100
第三節實驗設計與教學套用104
第四節跨學科研究主題的契合與方法的借用108
第六章語言與認知共同發展之路115
第一節多學科認知理論的集粹:認知語用研究115
第二節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衝擊126
第三節面向同聲傳譯的複雜性129
第四節心理學對同聲傳譯研究方法的適應132
第七章同聲傳譯理論演進路線139
第一節西方同聲傳譯研究的趨同性139
第二節西方同聲傳譯研究的動向147
第三節同聲傳譯理論研究發展路線圖150
第四節同聲傳譯研究在中國158
第八章中外口譯人才培養169
第一節歐洲會議口譯人才培養體制169
第二節歐洲會議口譯碩士核心課程特點173
第三節中國口譯教材的特點177
第四節口譯教材與人才培養的契合182
第九章結語189
參考文獻193
附錄一本書主要人名中英文對照表219
附錄二本書術語中英文對照表2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