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革命根據地

右江革命根據地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廣西右江地區的一部分華革命士兵和農民,在百色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中共前委書記、軍政治委員。12日右江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1930年2月1日,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龍州起義,成立紅軍第八軍和左江蘇維埃政府,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李明瑞任紅七、紅八軍總指揮。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10月,紅七軍紅八軍一部整編為紅七軍,經轉戰桂湘粵贛邊境,於1931年7月抵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右江革命根據地
  • 外文名:Youjiang Revolutionary Operation Base
  • 成立時間:1929年12月11日
  • 相關人物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
歷史沿革,建設內容,相關根據地,

歷史沿革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領導廣西右江地區的一部分華革命士兵和農民,在百色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雲逸任軍長,鄧小平任中共前委書記、軍政治委員。
12日右江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1930年2月1日,鄧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領導龍州起義,成立紅軍第八軍和左江蘇維埃政府,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兼任政治委員,李明瑞任紅七、紅八軍總指揮。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1930年10月,紅七軍紅八軍一部整編為紅七軍,經轉戰桂湘粵贛邊境,於1931年7月抵達中央革命根據地,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序列。

建設內容

第一、廣泛開展土地革命運動。
紅七軍前委、右江蘇維埃政府在紅七軍成立之初就頒布了大量的通令通告、政綱大綱及宣傳小冊子,對土革命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前委領導在東蘭縣進行土地革命試點,右江蘇維埃政府於1930年5月頒布了《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鄧小平在東蘭縣辦了兩期培訓班,培訓開展土地革命的黨員、幹部,前委在平馬專門辦了一期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的黨政幹部培訓班,培訓50多人,鄧小平親自給學員講課。在黨的領導下,東蘭、鳳山、恩隆、奉議、思林、果德等縣的部分鄉村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其中東蘭縣普遍開展。右江根據地土地革命的原則是: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反革命土地分給貧苦農民,分配的方式採取平分由農戶“分耕”和平分由農戶組成農業社進行“共耕”兩種形式。在分配過程中,照顧住在大山裡的瑤族同胞,同樣分配壯族、漢族地主的土地給他們,以滿足他們對土地的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土地革命中,堅決維護廣大貧苦農民的利益。思林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阮殿煊帶頭燒掉自家土地契約,奉議縣縣委書記黃治峰,在自己家鄉分配土地時,選要產量最低的田地,把好地讓給貧苦農民,使家鄉的土地革命得以順利開展。
第二、加強軍事建設
紅七軍成立後,以擴大補充紅軍隊伍,整頓培訓軍事組織,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術水平作為軍事建設和重點內容。1930年7月至9月,前委集中紅軍在平馬、奉議一帶進行全軍整訓,主要進行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主要做法是從總結經驗入手,通過黨員領導幹部做報告,學習檔案、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加強組織紀律和提高軍事技術的目的。8月,前委將奉議、恩隆農民赤衛軍改騙組建第四縱隊,黃治鋒任縱隊長。至此紅七軍共有7000人,成為一支全國矚目的人民軍隊。紅七軍前委還十分重視地方農民赤衛隊和工人赤衛隊的組織建設工作。從百色到果化的右江沿岸各城鎮都建立工人赤衛隊,各縣建立赤衛軍常備大隊(也稱常備營),區設赤衛大隊或中隊,鄉設中隊村設小隊。1930年2月,各縣赤衛軍改為戰時編制,建立右江赤衛軍總指揮部,直轄七個營,為脫產性質。到1930年7月間,右江地區赤衛軍共有約10000人,為紅七軍提供了充足的後備兵員,為配合紅軍作戰、維護社會治安、進行經濟建設、保衛根據地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加強黨的建設。
右江地區經濟、文化、政治落後,沒有產業工人,農村中的自耕農占相當大的比重,非無產階級意識濃厚。前委從大力發展組織、加強思想建設、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根據地建設中模範帶頭作用等方面,加強對軍隊黨和地方黨組織的建設。1929年12月20日,前委發出《紅七軍前委通告(第二號)——關於黨的組織工作》,對健全黨的組織系統、健全支部生活、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培訓黨的幹部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為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紅七軍回師右江後,前委連續發出第六、第七號通告,要求大力發展黨組織,加強黨的領導力量,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加緊黨的政綱宣傳,指出:要特別注意吸收農村中的貧農、僱農(即農村無產階級)入黨,特別注意在工人中發展黨員,保證黨組織的階級先進性。前委和右江特委在努力發展黨員的同時,通過舉辦訓練班和支部活動形式,組織黨員學習前委印發的《黨員須和》,加強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政治理論教育、黨的先進性教育以及路線方針政策教育。1930年7—9月,前委在平馬舉辦黨政訓練班,各級黨組織也無後辦了短期訓練班,使軍隊和地方黨員100多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到1930年9月,右江革命根據地黨員發展到2000人,其中軍隊黨員500人,地方黨員1500人,成為右江地區人民革命鬥爭的堅強堡壘。右江特委書記雷經天1945年在《廣西的蘇維埃運動》一文中,對右江地區黨員幹部的敢於犧牲精神和模範帶頭作用給予高度評價:“這些幹部在革命鬥爭過程中,只有犧牲,沒有叛變。”
第四、加強政權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
右江革命根據地除建立右江蘇維埃政府外,建立健全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的一個特點,就是充分發揮壯、漢、瑤等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精神,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選拔民族幹部參加各級政權的管理工作,在有瑤族的地方,選拔瑤族同胞參加到政權管理工作中,發揮他們的橋樑作用。根據地的地方黨政機關中除了少數是外來幹部外,絕大多數是本地的民族幹部,部隊中的連排幹部,大多數也是民族幹部。一批土生土長的民族幹部在革命鬥爭中迅速成長起來,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了模範的作用。同時,根據地還注意加強民眾團體的建設,廣泛發動廣大各族人民參加根據地的鬥爭和建設。文化建設方面,堅持推行平民教育、發展識字運動的方針,建立勞動中學、勞動國小免費招收貧苦農民入學學習,當時恩隆縣、向都縣北區的奉議縣侖圩就有平民夜校160多所。前委在百色創辦了《右江日報》,擴大宣傳範圍,豐富宣傳形式。蘇維埃政府組織宣傳隊,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粵劇等,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此外,根據地還開展經濟建設、衛生建設等,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維護工商業的正常運轉。前委制定了保護交通和商人營業的政策,取消一切政府軍閥的捐稅,實行累進稅等。紅七軍在根據地內設立工廠,恢復和發展工業、手工業,如設被服廠、兵工廠等。同時,前委採取寓征于禁的政策處置過境煙土,即通過重稅辦法在根據地內禁止吸食煙土,既解決了軍費開支的困難,又可逐步減少煙土過境的數量。

相關根據地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系列的武器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就是一系列武器起義中的兩次起義。這兩次起義,是在鄧小平、張雲逸、俞作豫韋拔群等同志精心組織和指揮下舉行的,它直接導致紅七軍紅八軍的誕生和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同志關於“工農割據”理論的無比正確,充分顯示了廣西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英勇鬥爭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上了光輝的一頁。
(一)
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廣西地區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光輝照耀和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結果。
辛亥革命後,統治廣西的軍閥政府、地主階級,對廣西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強迫農民繳納繁重的地租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以東蘭縣為例,“五四”運動前後,地租額高達產量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苛捐雜稅有戶口捐,房屋稅、出嫁稅等二十多種。地主、豪紳建立私人武裝,私設牢房,任意魚肉人民。鳳山縣有些地主(如坡心鄉地主黃中謀等)甚至規定農民結婚時他享有“初夜權”。他們歧視少數民族,東蘭縣的地主階級規定瑤族人民不準穿白衣服,不準穿布鞋,不準撐傘,不準讀書識字等等。因此,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那裡有剝削、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有鬥爭”。1922年,苦難深重的東蘭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和全國革命形勢高漲的鼓舞下,在韋拔群同志的領導下,首先舉起革命的大旗,提出“不交租、不還債!”“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帝國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戰鬥口號,建立革命武裝農民自衛軍,向地主階級、軍閥政府進行鬥爭。1923年3—9月,東蘭農民自衛軍三打東蘭縣城,趕走了偽縣長蒙元良。1925年春,韋拔群同志到廣州進入黨創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後,於1925年11月在東蘭列寧岩創辦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廣西右江地區各縣培養了近三百個農民革命幹部,促進了東蘭縣以至右江地區農民運動的發展。1926年,廣西的黨組織派黨員陳洪濤(東蘭縣人、壯族)嚴敏余少傑等同志到右江地區領導農民運動。這樣,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廣西右江地區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各縣都先後建立了農民協會,向地主階級發動了猛烈進攻,革命形勢一派大好。
但是,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後,統治廣西桂系軍閥,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旨意,實行白色恐怖。廣西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的破壞,右江地區的農民運動也受到殘酷鎮壓。
然而,歷史的車輪是不能阻擋的。1928年以後,廣西的形勢又發生了變化。第一,毛主席在井岡山創建了革命根據地,發表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光輝著作,極大地鼓舞了廣西各族人民的鬥志;第二,廣州起義失敗後,參加起義的大批共產黨員向廣西撤退,因而增強了廣西黨的力量。就在這一年,中共廣西省委恢復了;第三,1928年爆發了爭奪華中統治權的蔣桂戰爭,這次戰爭到1929年4月以桂軍慘敗而結束。蔣介石任命李明瑞為駐廣西的特派員兼綏靖司令,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統治全廣西。
李、俞奪得廣西的統治權後,看到我黨力量相當強大,並甚有民眾基礎,就想利用我黨的力量來鞏固他們的地位,吸收一些共產黨員到他們的軍隊中工作。我黨為了便於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掌握武裝力量,就派張雲逸同志到李的軍隊中任第四警備大隊長兼教導大隊副大隊長。俞作豫同志(俞作柏的胞弟)任第五警備大隊長。同時還派大批黨員到這些部隊工作。這樣,我黨既取得半公開的地位,又掌握了一些武裝力量,為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一些必要的條件。1929年9月1日,中共廣西省委在南寧召開廣西黨第二次代表大會,黨中央的代表、廣西黨組織的負責人鄧小平同志參加了這次大會。大會學習了毛澤東同志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和建立井岡山的革命根據地的經驗。最後,大會作出了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工農民主政府;武裝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士兵運動;加強城市工人工作等決議。會後,省委即派出大批黨員到右江地區、建立右江特委,準備武裝起義事宜。
同年10月,李明瑞、俞作柏聯合廣東軍閥張發奎反對蔣介石,蔣介石指派粵軍陳濟棠率部入廣西,李、俞因部下倒戈而慘敗,將向左江方面退卻。這時,中共廣西省委決定把張雲逸領導的第四警備大隊和教導大隊開往右江,把俞作豫領導的警備第五大隊開往左江,同時,把歸張雲逸同志管轄的南寧武器庫打開,用裡面的武器武裝右江地區的農民自衛軍,全力加緊準備起義的步伐。
10月下旬和11月初,鄧小平同志先後兩次在右江地區恩隆縣城平馬鎮召開前敵委員會,研究當前工作問題。結果,前敵黨委決定:①公開在部隊和民眾中宣傳我黨的主張,大力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②整頓和發展革命武裝隊伍,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連以上設立黨支部。同時,實行官兵平等,反對軍閥主義、反對虐待士兵,建立士兵委員會;③用武力消滅竄入右江地區的反動武裝警備第三大隊;④決定在12月11日廣州起義兩周年那天宣布起義,成立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會後,大家鬥志昂揚,信心百倍,為迎接起義的到來而積極工作。鄧小平同志也風塵僕僕地轉到左江地區去布置龍州起義事宜。
1929年12月11日,黨的前敵委員會按照原定計畫,在右江地區的重要城鎮百色發動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張雲逸同志領導的革命武裝隊伍,和韋拔群同志、黃治峰同志分別領導的兩支農民軍,共五千多人。他們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同一天,在恩隆縣(今田東)平馬鎮召開了右江地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不久,右江地區各縣也建立了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府。這樣,包括百色、奉議(今田陽縣屬)、恩陽(今田陽)、恩隆(今田東)、恩林(今田東縣屬)、向都(今天等縣屬)、鎮結(今天等縣屬)、果德(今平果縣屬)、隆安東蘭鳳山等縣和都安、天峨、凌雲、河池的一部分的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來了。
1930年2月1日,按照鄧小平同志的部置,俞作豫同志領導的警備第五大隊,聯合右江地區的農民武裝共二千多人,在左江地區的中心城鎮龍州宣布起義,成立紅八軍,建立左江地區革命軍事委員會。隨後,左江地區的龍州、寧明、明江、崇善、左縣雷平、萬承、養利等縣也相繼成立革命政權。這樣,左江革命根據地也誕生了。
左、右江兩個革命根據地連線在一起,所以,人們統稱為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它擁有二十多個縣約三百萬人口的廣大地區。成為當時全國比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二)
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誕生後,為了充分發動民眾起來參加革命,都分別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各項政策。主要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資;保護民族工商業;保護貿易;提高文化,實行普及教育,勞動人民子女免費入學;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與男子一律平等;各民族一律平等;撫恤老弱,救濟赤貧;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取消帝國主義的一切特權,沒收外國資本家的企業和銀行等等。這些政策的頒布與實行、極大地調動了人民民眾革命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左、右江地區黨委和蘇維埃政權認真地進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黨務等方面的建設。
在政治方面,徹底廢除舊的國家機器,實行一切權力歸蘇維埃政府。為了解決幹部的不足和提高幹部的水平,各級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開辦了各種幹部訓練班、民族幹部訓練班等等。當時黨和政府的主要領導同志親自給學員講課。例如,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不久,在恩隆縣(今田東)開辦了幹部訓練班,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就親自到班給學生講課;又如1930年4、5月間,紅七、八軍前委、右江黨委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在東蘭縣武篆區舊州屯聯合舉辦黨員領導幹部訓練班,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右江黨委書記兼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同志等都經常到班講課,鄧小平同志還親自編寫了《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等教材,印成小冊子發給學員。各種訓練班的開辦,培養了大批幹部,解決了幹部不足的問題,提高了幹部的政治和業務水平,大大地增強了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的工作效率。
各級黨委和蘇維埃政府還大力支持民眾建立各種革命組織,如建立工會、農會、僱農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這樣就可以把各族人民、各個革命階級和階層人民充分地發動起來,組成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革命統一戰線,轟轟烈烈地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建設、鞏固革命根據地。
在經濟方面,主要是深入發動民眾,進行社會經濟改革和土地革命左江革命政權誕生後,立即宣布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稅,領導工農向地主惡霸、土豪劣紳等封建勢力作鬥爭。右江地區的民眾基礎較好,右江蘇維埃政府建立後,立即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土地或少土地的農民耕種。土地革命的結果,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得到了翻身,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他們為了鞏固這些勝利成果,踴躍地支援前線,全力支持革命政權,紛紛送自己的子弟參加紅軍,使紅七軍迅速發展成為近萬人的革命隊伍。
為了取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經驗,以便爾後在整個革命根據地推廣。紅七、八軍前委,左江地區黨委和右江地區蘇維埃政府在進行土地革命的同時,在東蘭縣恩隆縣各選一個試點建立共耕社。東蘭縣選擇韋拔群同志的家鄉東里屯及其附近村莊作為試點的,取名為“東里共耕社”。當時鄧小平同志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但他仍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指導東里共耕社的工作。在建社之前,他在韋拔群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東里屯進行考察,調查了解情況。回來後,就研究辦社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步驟,並擬出了共耕社條例。在共耕社成立那天,鄧小平同志和韋拔群同志參加了民眾的慶祝大會,並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給民眾以極大地鼓舞。共耕社的創辦,給黨和政府取得了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經驗。
在文化方面,左、右江蘇維埃政府首先十分重視革命輿論的宣傳工作。左江地區黨委和政府成立後,就在龍州出版了《工農兵報》和《左江紅旗》;右江地區黨委和蘇維埃政府成立後,也在百色出版了《右江日報》,進行革命宣傳。與此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還大力發展學校,實行義務教育;開辦夜學班,組織青壯年學習文化。右江蘇維埃政府還編印了工農識字課本,共分四冊。在編寫課本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曾對編寫人員進行詳細的指導,並認真地對編出的課本進行審查修改。這樣,這套工農識字課本,質量是相當高的。它對於宣傳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方針、政策,宣傳革命道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軍事方面,進行整頓和發展部隊,清匪反霸,鞏固根據地。部隊的整頓完全是按照毛主席在三灣對部隊進行改編的精神進行的。首先是確立黨的絕對領導。紅七、八軍都設立黨代表(政委),連以上設立黨支部,兩個軍都由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當時,鄧小平同志是黨前敵委員會書記,又是紅七、八軍的總政委,張雲逸同志任紅七軍軍長,俞作豫紅八軍軍長,韋拔群同志任紅七軍第三縱隊(相當一個師)縱隊長。其次,部隊建立民主制度,設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律平等的原則,清除軍閥主義和僱傭思想的影響。這些措施的貫徹實行,使紅七軍、紅八軍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軍隊。
在整頓和發展紅軍的同時,黨組織還建立和發展地方武裝工人赤衛隊和農民赤衛隊,作為紅軍的助手,赤衛隊歸各級蘇維埃政府領導。
為了保衛人民的利益,鞏固革命根據地,紅七、八軍和赤衛隊互相配合,對盤踞在革命根據地內的土匪、地主惡霸殘餘武裝實行清剿。例如,韋拔群領導的紅七軍第三縱隊,轉戰於東蘭鳳山、恩隆廣大地區,先後粉碎了東蘭縣偽民團司令陳子懷反攻復辟的陰謀,打擊了鳳山縣羅肇高、羅少彥的反動武裝,消滅了鳳山縣偽縣長羅寶達殘匪和韋錦城殘匪,圍殲了恩隆縣偽民團司令譚典章所部匪幫,沉重地打擊了反動勢力,安定了蘇區的革命秩序。
在黨的建設方面。首先認真建立和健全各級黨組織,積極在農村發展黨員,建立農村黨支部。其次,各級黨委分別開辦黨員學習班,提高黨的幹部和廣大黨員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增強黨的戰鬥力。
經過以上各方面的建設,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生氣勃勃,欣欣向榮,給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的打擊。
(三)
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桂系軍閥,對廣西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恨之入骨,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但鑒於右江地區我黨的民眾基礎好,紅七軍的力量較強大,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於是,他們先集中力量向左江革命根據地進攻。
1930年3月底,桂系軍閥楊騰輝率領一個師的兵力向左江革命根據地撲來。當時,紅八軍的主力已分散下鄉剿匪和發動民眾去了,留在龍州城的紅軍部隊不多,加上收編過來尚未改造好的土匪武裝叛變投敵,形勢暫時對我不利。因此,在大量殺傷敵人之後,紅八軍主動退出龍州,經寧明向十萬大山轉移。這時,法國帝國主義竟然出動兩架飛機為桂系軍閥偵察我軍的行軍路線,充分暴露了幫凶的面目。由於敵我眾寡懸殊,我紅八軍進入十萬大山前被打散了。剩下幾百人後來向右江地區轉移,加入紅七軍
敵人打散我紅八軍後,就把魔爪伸向右江蘇區了。紅七軍戰士在右江蘇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保衛蘇區的英勇鬥爭。在隆安,紅七軍與敵人激戰五晝夜,大挫敵人的銳氣;在恩隆縣亭泗村一帶,紅七軍與敵人激戰幾個小時,迫使敵人向南回撤。接著,紅七軍轉戰於東蘭鳳山、河池一帶,甚至一度遠征貴州榕江,擴大了我黨的影響。
1930年秋,黨中央的領導人李立三同志犯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命令紅七軍離開右江蘇區,去攻打桂林柳州、廣州等大、中城市,以配合其他紅軍實現“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爭取一省數省的勝利”的冒險計畫。當時前敵委員會的同志們對此曾有懷疑,並進行了一些抵制。但出於對黨的忠誠,還是服從中央命令。全軍除留下整編後的21師師長韋拔群同志帶領一連的戰士堅持鬥爭之外,其餘出師北上。
紅七軍主力離開之前,前委書記鄧小平同志對今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工作進行了深思熟慮的詳細部署。他指出:右江根據地今後的鬥爭將是長期的、複雜的、尖銳的,而且又是非常殘酷的。估計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敵人可能來圍攻。因此,黨和紅軍要抓緊下面幾種工作:①整頓和加強赤衛隊,加強戰備;②全力抓緊秋收,收儲戰備糧;③清洗不純分子,處理匪特案件,純潔內部;④整頓黨組織,健全縣區領導機構。為適應今後鬥爭的需要,改組右江黨委。鄧小平同志還召開前委會議,決定陳洪濤同志為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後來還兼任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21師政委),韋拔群同志、黃松堅同志等為委員。決定紅軍主力北上後,敵人來攻時,右江特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機關應撤退到根據地的中心西山山區;部隊作戰方法主要採用伏擊戰,游擊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打硬仗;主動撤離城市,進入農村,堅持長期鬥爭。後來的事實證明,鄧小平同志的部署和前委的上述決定是英明的,正確的。
紅七軍主力一走,桂系軍閥頭子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立即勾結貴州軍閥王海平,瘋狂地向右江蘇區撲來。韋拔群同志按照鄧小平同志的部署和前委的決定,迅速採取措施,把留下的21師由七十多人擴充為三個團,並大力發動民眾與敵人長期作戰,右江蘇維埃政府也由恩隆縣遷到東蘭縣武篆區西山的弄索屯。
在中共右江特委的領導和在韋拔群同志的指揮下,紅七軍21師指戰員先後兩次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由於這樣,韋拔群同志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敬佩,1931年11月,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瑞金成立時,毛主席當選為主席,韋拔群同志也當選為政府執行委員。
敵人的軍事“圍剿”失敗後就求救於叛徒。1932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壯族人民的好兒子、右江地區革命領袖韋拔群同志被叛徒韋昂殺害。11月12日右江黨委書記、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七軍21師政委陳洪濤同志也被叛徒王廷業出賣被捕,12月22日,在百色壯烈犧牲。這樣,右江地區革命受到了挫折。
(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轟轟烈烈的廣西農民運動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了,但是,這次鬥爭的歷史意義是不可磨滅的。
第一,這次革命,是毛主席關於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理論的偉大實踐。它證明了毛主席這個理論是完全正確的,按照這個理論去做,革命就蓬勃發展,永遠向前,一離開和違反這個理論,革命就慘遭失敗,就受到挫折。廣西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通過這次鬥爭,深刻地認識了這一點。因此,革命受挫折後,很多革命同志仍然堅持在農村鬥爭,1947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開始後,他們就在右江老蘇區發動了震撼全廣西的萬崗起義、果德起義等,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戰場上人民解放軍的作戰,為加速全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作出貢獻。
第二,這次革命,使廣西左、右江地區人民經受了一次大鍛鍊、大考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幹部。今天,在黨中央和自治區、地區、縣、公社的許多領導同志,就是在這次革命中鍛鍊,造就出來的。同時,在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中創立了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的人民軍隊紅七軍、紅八軍。這支軍隊,後來終於擺脫“立三路線”的影響,北上江西,與毛主席和朱德同志領導的紅軍會師,參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圍剿戰鬥,後來又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這次革命,充分表現了廣西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緊跟共產黨、緊跟毛主席,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後來一直鼓舞著廣西壯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全國解放後,又積極地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今天正在鼓舞廣西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積極回響黨中央的號召,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奮鬥;將來,它將永遠鼓舞著廣西壯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跟黨走,奔向共產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