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統南
- 國籍:中國
- 民族:壯族
- 出生地:廣西東蘭縣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45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00年出生於廣西東蘭縣大同區永安村可樂屯一個壯族農民家庭。其家有六兄弟,統南排行老大,很孝敬父母,關心弟弟,自幼學習勤奮,學科成績優秀。
1919年,譚統南在東蘭縣立高等國小堂就讀時,正值我國爆發了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是年秋,在桂林省立第二師範畢業的東蘭籍學生韋青雲(桂林學生聯合會會長)回到東蘭高等國小任教,向師生宣傳五四運動的起因和偉大意義,並組織成立了東蘭學生聯合會。譚統南積極參加學生聯合會到各地圩場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活動。畢業後,他在乾來、坡豪等地任教師,十分重視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和宣傳民眾。
1925年9月,譚統南作為農運骨幹進入韋拔群在北帝岩(後改為列寧岩)創辦的第一屆廣西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各國革命史》、《蘇俄概況》、《經濟學常識》、《農民協會組織章程》,學習外地農運經驗和軍事知識,進行軍事操練,學唱革命歌曲,還到附近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和宣傳演講。由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譚統南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增長了才幹。同年11月,因敵人的破壞和革命鬥爭發展的需要,學員提前結業,譚統南回到大同區繼續宣傳組織農民協會和農軍。
1926年2月,桂系軍閥派龔壽儀團鎮壓東蘭農民運動,殺害農民140餘人,製造震驚省內外的“蘭農慘案”。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處腥風血雨。譚統南毫無畏懼,帶領農軍跟隨韋拔群堅持公開的武裝鬥爭。是時,大同區團董覃羽吉經常帶領一幫團丁到可樂屯等地擄掠民眾財物,農民恨之入骨。譚統南和前來支援的太平區農軍領導人黃冕倫,帶領農軍到弄肖與九樂交界處的拉拱山林進行伏擊,終於打死了覃羽吉,並繳得了一匹馬和幾支槍,為民除了害。
1929年,譚統南參加百色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都彝區委書記。
1930年至1931年初,任中共東蘭縣大同區委書記兼蘇維埃政府主席。隨後奉派到中越邊境的靖西等縣開展革命活動,執行黨的統戰工作。先後被任命為滇黔桂邊區勞動游擊隊第三聯隊宣傳部長,滇黔桂邊區革命游擊隊第五大隊隊長等職。隨後調到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做政治宣傳工作。
1931年冬,譚統南、黃慶金進入雲南邊境的九弄地區,發動組織民眾革命,並對當地最大的綠林武裝頭目梁振標進行統戰工作。
經過爭取改造後的綠林武裝韋高振部,逐漸把鬥爭矛頭轉向國民黨反動勢力。1932年春,紅軍右江獨立師及天(保)向(都)赤衛軍聯合攻打向都縣城之敵,該部積極配合作戰,殲滅桂軍一個連。同年冬,該部又在靖西境內先後伏擊國民黨保全部隊多次,給敵以沉重打擊。
1932年6月,中共右江下游臨時委員會成立,譚統南的活動直接受到右江下游黨委的指導。7月,他們將轉移到靖西縣境的天向赤衛軍進行整編,組建“右江下游赤衛軍第三團”,團長黃慶金,政委黃懷貞,政治部主任黃振(黃明強),譚統南擔任秘書。該團整編後在中越邊境活動。
1933年間,譚統南、黃慶金親帶韋高振到右江下游山區,向右江下游黨委負責人匯報他們的活動情況。此後,右江下游黨委把中越邊的綠林武裝納入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活動之中。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經右江下游黨委書記黃松堅同意,1935年5月,中越邊革命委員會于靖西縣坡豆鄉福留村弄黎屯成立,主席黃慶金,副主席譚統南,黃明強和韋高振為委員,隸屬右江下游黨委領導。中越邊革命委員會成立後,派出骨幹到中越邊境各鄉村組建靖西縣南區同盟會(後改為青年會),發動民眾,組織青年參加革命。7月,根據右江下游黨委關於建立統一戰線、組織抗日團體等工作的指示,譚統南和黃慶金將活動在中越邊和滇桂邊的兩股綠林武裝與右江下游赤衛軍第三團及滇桂邊新發展的游擊隊集中於靖西龍邦,組建“抗日救國十八軍”,隸屬中越邊革命委員會領導,軍長梁振標(後叛變),政委黃慶金,下設三個師,五十一師師長韋高振。該軍成立後,國民黨靖西縣政府立即下令縣民團和龍邦對汛分署派兵進剿。十八軍設陣伏擊,打死對汛分署中隊長和民團參謀及團丁等20多人,繳獲敵軍旗一面,步槍20多支。
經譚統南、黃慶金等同志多年爭取和改造工作,中越邊和滇桂邊的兩股綠林武裝終於投向革命,從而壯大發展了邊區的革命力量,為建立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創造了重要條件。1935年7月,右江下游黨委書記黃松堅前往邊區加強領導,同年11月,組建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黃松堅任書記。隨後又成立了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勞農會、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抗日救國十八軍併入第三聯隊,黃慶金任革委會主席,梁振標任勞農游擊隊第三聯隊司令,黃松堅任聯隊政委,韋高振任聯隊副司令兼第一大隊長,譚統南任聯隊宣傳部長兼第五大隊長。
1935年冬,勞農游擊隊從雲南七村九弄轉移到靖西安寧。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隊伍素質,譚統南、黃德勝、黃振等先後介紹楊高堂、梁其明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中共中越邊區支部,隸屬滇黔桂邊區黨委領導,譚統南任支部書記。
在邊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勞農游擊隊從1934年底到1937年冬,擴大到1000餘人,與當地赤衛隊聯合,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同侵犯根據地的滇桂軍閥進行多次激戰,殲敵近3000人,開闢了一個擁有十多萬人口的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這時,廣西國民黨當局以聯合抗日為名,通過談判,採取欺騙的伎倆和收買手段,以求得在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東西。同時,革命隊伍內產生了右傾錯誤,喪失了警惕性。是年10月,根據中共南方臨時工委的指示,中共桂西區特委主要領導人和中共廣西省工委代表等,在田東縣那百鄉那浪屯主持召開右江地區各縣幹部代表會議,不顧中共東蘭中心縣委的反對,作出與國民黨百色區民團指揮部舉行國共合作抗日談判的決定。先後與百色民團指揮官黃韜、梁家齊(後任)舉行談判,簽訂了投降性協定,同意將活動於中越邊、滇桂邊和右江下游的革命游擊隊集中接受國民黨改編。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譚統南認為,在中共中央還沒有指示之前,輕易接受國民黨改編是錯誤的。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投降協定,不同意將多年曆盡艱辛創建起來的革命游擊隊拱手交給國民黨。由於桂西區特委主要領導人的投降妥協,放棄在談判中共產黨保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以及國民黨當局對韋高振進行拉攏收買,使韋將共產黨員黃德勝殺害,把革命游擊隊拉出去,被國民黨繳械、改編,致使滇黔桂邊革命根據地喪失。革命雖然受到嚴重挫折,但是,譚統南仍堅強不屈,團結部分游擊隊指戰員,繼續進行革命鬥爭。
1938年7月,反對投降協定、拒絕帶隊讓國民黨改編而留下堅持鬥爭的邊區游擊隊領導人譚統南、滕勝夫、岑日新、傅少華等人開會,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大家認為邊區革命游擊隊被拉出去改編後,剩下人數不多,難於繼續在雲南富寧堅持鬥爭,一致決定轉移到廣西靖西縣葛吞鄉(今龍邦鄉)一帶活動。會後,譚統南等16人晝宿夜行,走了20多個晚上才到葛吞鄉。譚統南帶領隊員深入各村發動民眾,組建“革命同盟會”。不久,同盟會員由30人發展到200餘人。1939年初,譚統南、滕勝夫、岑日新、傅少華等16人在越南百布與越南獨立同盟黃國魂、黎廣波、陳山洪等11人結拜同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在革命鬥爭中,彼此互相支援,共同配合行動。結盟後不久,越南革命領導人胡志明曾來接見大家,並就革命目標和革命紀律發表了重要講話。兩國同盟會員,親密無間。後來,中國當局派軍警“圍剿”革命據點,譚統南在越南同志的幫助下,轉移到越南的朔江一帶參加越盟的革命活動。
1940年初,由於鬥爭環境日趨惡劣,為避敵破壞,譚統南、滕勝夫等研究決定,分散活動。滕勝夫帶領13名幹部返回滇桂邊,譚統南和岑日新留在中越邊。後來,譚統南選定在那廩街定居,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同年6月,納粹德國攻占法國,扶植了一個維希政府。這個法奸政權,把法屬越南三個機場和港口拱手交給日本,從而使日軍得以穿過越南,威脅我國的大西南。是年間,侵華日軍多次派飛機轟炸靖西縣城和我國在岳圩設立的西南運輸社軍需倉庫,炸死炸傷民眾百餘人,炸毀房屋六間,企圖把戰爭推向大西南,一舉占領整箇中國。國民黨當局派了一個師的軍隊到靖西駐防,但奉行消極抗戰政策,不敢與日軍作戰。
1940年下半年,中共中越邊黨支部書記譚統南,為了不當亡國奴,積極在靖西縣安寧鄉一帶組建抗日武裝隊伍,並寫信回東蘭縣大同區給譚懷乾(1931年接譚統南任大同區委書記),要求派人支援。譚懷乾速派譚立國、譚統華(譚統南胞弟)等幾人前去。1941年6月,譚統南和岑日新在安寧鄉那廩村建立“中越邊區抗日游擊大隊”,譚統南任大隊長。游擊隊建立時,只有40餘人,槍20多支。譚統南帶領這支隊伍到附近各鄉村發動民眾,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號召愛國青年參加游擊大隊,抵抗日軍,保家衛國。為了解決游擊隊員的生活和武器裝備,他一面組織隊員開荒生產,種植糧食和土特產;一面派人到越南高平省城開設一個勝利公司,經營桐油等生意,籌集經費。同時還組織隊員進行軍事訓練,不斷提高隊員的作戰本領。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緊向中越邊界推進。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越北負責人黎廣波,要求中越邊區抗日游擊大隊開進越南抗擊日軍。譚統南義不容辭,立即選派一部分骨幹到高平去協助越盟籌建武裝,同時在靖西縣城等地購買一批武器,從安寧運進高平附近存放。後被日軍察覺,他們遂派一個特務打進勝利公司偵察。譚統南和黎廣波用計誘殺了這個特務,從而安全地完成運送武器計畫。
1943年4月,黎廣波與譚統南商定,將中越邊區抗日游擊大隊改為“中越華僑抗日義勇軍大隊”(簡稱義勇大隊),吸收中越兩國進步青年參加,全大隊增至三個中隊300餘人槍,大隊長和參謀長仍由譚統南和譚立國擔任。義勇大隊駐紮在高平市周圍的軍事要道附近,尋機殲滅日軍。不久,義勇大隊第一中隊與日軍一個小隊相遇,義勇大隊居高臨下,狠狠打擊,擊斃日軍兩人,日軍見勢不妙,倉惶潰逃。隨後,日軍調集重兵追剿義勇大隊。義勇大隊從高平撤到越南邊境圩鎮——念勇。譚統南決定在此居險伏擊,果然不出所料,100餘名日軍仗著武器精良,毫無顧忌地跟蹤追來。義勇大隊嚴陣以待,當日軍進入伏擊圈後,譚統南一聲命令“打!”槍聲一響,一個騎著高頭大馬,手拿著望遠鏡的日軍指揮官,應聲從馬背上倒地斃命。敵軍一時失去了指揮,各自抱頭鼠竄,丟下多具屍體,狼狽撤軍。這一仗,打出了抗日義勇大隊的威風。隨後,義勇大隊撤回我國龍邦鄉的界邦一帶駐防。同年冬天,日軍得知後又調集兵力妄圖報復。義勇大隊早有準備,勇猛還擊,槍戰半日,日軍害怕義勇大隊有援兵,趕緊撤退。
1944年春,譚統南與黎廣波又將義勇大隊改為“越南革命救國軍獨立第二大隊”(簡稱第二大隊)。第二大隊從我國龍邦起程,經那坡(原鎮邊)縣的面良,開到越南高平、北江省交界的保樂縣等地游擊。譚統南、黎廣波等共同率領的中越邊區抗日武裝,在中越兩黨的領導和兩國人民的支持下,在日軍占領的地方開展游擊戰爭,形成了我國靖西、那坡縣和越南重慶、茶嶺、河廣、保樂等縣兩國邊區的抗日根據地。第二大隊先後在保樂縣城、茶嶺(靈)縣那旦、那威等地,配合越南同盟武裝,與日軍作戰多次,重創了一批日軍,有效地阻止了侵越日軍妄圖從中越邊界進犯我國大西南的陰謀計畫,並有力地支援了越南人民的革命鬥爭。
1944年9月,胡志明主席在越南河廣縣北坡村設立越共秘密機關。不久,日軍指揮法軍掃蕩北坡。胡志明毅然決定移居中越邊抗日根據地——中國那坡縣平孟鄉盆河村弄衣屯,在那裡建立越共中央臨時聯絡站,領導越南人民進行民族獨立解放鬥爭達半年多,1945年春節後才返回越南高平省百布屯列寧岩。同年8月,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總起義的勝利,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年9月,中越邊抗日英雄譚統南在打敗侵越日軍之後,率領中國籍的指戰員從越南返回中國靖西縣。
1947年2月,韋高振自安徽返抵靖西,懼怕譚統南發動人民民眾起來清算其叛變革命,殺害共產黨人的罪行,便指使其同夥農安精、趙權忠、農福保等人於同月22日竄到那廩街,突然包圍襲擊譚家,將譚統南槍殺。
軼事典故
統戰工作
紅七軍主力北上江西後,1931年2月,桂系軍閥第七軍軍長廖磊率部攻進右江革命根據地腹地東蘭縣,同時命令活動於中越邊境靖西、鎮邊一帶的綠林武裝韋高振“游擊支隊”四個連一同到東蘭鎮壓革命力量。韋高振支隊圍攻弄砦岩十多天,殺害岩內軍民13人,但仍被廖磊一再斥責“進剿不得力”,韋牢騷滿腹。是年5月,粵桂軍閥聯合反蔣,廖部撤回田州待命入湘,韋高振帶著他的人馬星夜逃回靖西,不願再為桂系效勞賣命。中共右江特委和紅七軍二十一師黨委根據獲悉的情報,決定對脫離桂系軍閥的韋高振部和活動於滇桂邊的綠林武裝梁振標部進行統戰工作,爭取改造他們投向革命。於是,派遣師部政治工作人員譚統南和黃明光前往靖西。9月,增派黃明強協助譚統南的工作。譚統南等在進行中先到果德、思林會見紅七軍二十一師獨立團團長黃書祥,後到向都會見向都縣委書記陳鼓濤。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向都縣赤衛軍派出副總指揮黃慶金和譚統南等一道前往靖西工作。
譚統南在向都縣紫徊屯派人到靖西縣武平試探韋高振,韋表示願意面談,譚等便到武平與韋會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農運路線、方針政策;並聯繫實際,揭穿了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統治、軍閥混戰及民心背向的實質。繼之個別談心及結交朋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這支綠林武裝從上到下都表示願意參加革命。進而召開革命同盟會,制定革命紀律,要求和人民民眾搞好關係,不搶劫民眾財物,所需糧餉採取向民眾征借辦法解決,人人平等,官兵一致,不打人罵人,彼此以“同志”稱呼。譚統南將他在農講所學到的知識用來改造這支綠林武裝,白天,帶領他們進行軍事操練;晚上企業文化學習,結合宣講革命道理。每天操練和學習之前,還教唱《國際歌》和《工農齊戰鬥》等革命歌曲。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改造,這支武裝逐漸走上革命道路。
後世紀念
1951年6月,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其英名刻記於東蘭縣韋拔群烈士墓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