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來源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當代學生更要學習、汲取古代智慧,加強自身修養,達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內涵,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古詩詞鑑賞也成為一門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間接培養一個人的思想底蘊,因此在語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較大,當然學習古詩詞鑑賞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感情,循序漸進地學好古詩詞鑑賞。
培養方法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鑑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可以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詩眼題眼
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
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
賈島的《
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逕入
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
雲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
首聯寫居處的“幽”:閒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
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鑑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
姜夔《
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
薺麥青青”。即化用
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
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修辭手法
體會
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
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
對偶、反覆,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
賀知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
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
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
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
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讚美春柳。一“細”一“裁”,把
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讚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像奇特。
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讚美。因此,鑑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深化理解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鑑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鑑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薰陶,心靈的淨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
陸游《
卜運算元·詠梅》與
范成大《
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
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悽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
月夜的環境,烘託了梅花的
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悽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髮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鬥豔,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淒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讚美了梅花
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
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
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
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鑑賞是富於創造性的複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
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如:
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鑑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
意蘊。鑑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鑑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
一語道破了
古詩詞鑑賞的真諦。
學習方法
要多讀
劉勰說得好:“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
曉聲。”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鑑賞能力的。鑑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當然,培養和提高
古詩詞鑑賞能力,籠統地提“多讀”是不夠的,因為“鑑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
歌德談話錄》)。
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經說過:“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嚮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可見,通過多讀好的作品,培養自己的想像力,並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對於提高鑑賞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要多看
要指導學生
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鑑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鑑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
古詩詞鑑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要多練
清代的
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註,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後終至茫然,故評註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鑑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特殊之處
古詩詞有不少特殊之處,了解這些特殊之處,可以幫助我們讀懂並進而鑑賞它們。
語法方面,倒裝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王維《
山居秋暝》一詩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浣女歸而竹喧,漁舟下而蓮動”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讓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後一句讓人先見其動,後睹其物。先果後因,隱顯結合,寫得十分生動優美。
格律方面,
近體詩要求
頷聯和
頸聯對仗(
對偶)。同樣拿王維的《山居秋暝》來說,其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方位結構對方位結構,
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上下詞性一樣,結構相同,對得非常工整。
抒情方法
古詩詞大都是抒情詩。抒情方法有
直接抒情和
間接抒情之分。古詩詞的抒情方法以
間接抒情為主,即通過“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等方法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為最高境界。
例如蘇軾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描寫
赤壁古戰場的“如畫”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業、年輕有為的儒將
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貶謫的處境,從而抒發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的無限感慨。所以我們鑑賞古詩詞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1、這首詩寫了什麼———什麼人(包括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寫了什麼“物”“景”?抒發了什麼“志”“情”?2、怎樣寫———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這些“物”“景”?3、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物”“景”,對抒發這種“情”“志”有什麼作用(效果)?
賞析轉化
寫賞析文章就是把我們對古詩詞的鑑賞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題型,既考閱讀,又考寫作,因此很為命題者所青睞。寫賞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哪裡切入。這要看試題的指向。如果試題有明確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寫。例如,上海高考語文試卷,要求就明朝詩人
杜庠《
赤壁》一詩中“荒磯
鷗鳥滿煙蕪”這一句,結合全詩寫一段鑑賞文字。命題者提示考生按“情與景”的關係方面去鑑賞,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試題對切入點沒有明確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自己選擇一個覺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來說,考生可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表現技巧、
語言風格等方面去考慮。每一方面又可以結合具體作品選擇某一個切入“點”。譬如思想內容方面的“悲”與“歡”,表達技巧方面的“顯”與“隱”,語言風格方面的“陰柔”與“陽剛”,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較突出的某一點,深入開掘下去,這樣可以說得細一點、透一點。
知識體系
1、古詩分類:
2、方法指導:
(1)從作者入手,聯繫已知作者的生活經歷,風格知識理解內容;
(2)藉助於詩詞的標題、注釋、寫作背景,理解詩人
寫作意圖;
(3)從語言入手,抓住詩詞中關鍵字句(動、形容詞、議論和抒情的詞句)
( 4) 詞表現手法的賞析(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化靜為動<靜結合> 對比映襯、虛實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邊塞:反映邊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鄉親人,渴望國家安寧和報效祖國、為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
王昌齡、
高適、
岑參、
范仲淹)
憂國(民):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的擔憂、不滿。(
陸游、杜甫(
沉鬱頓挫)、
辛棄疾、
文天祥、)
送別:訴說友情,表達依依不捨的思念之情和對友人的勸慰、祝願.(李白、
王勃、)
思鄉:抒發自己在他鄉的孤獨、寂寞、淒涼,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馬致遠、
崔顥、蘇軾、)
詠(物)志:借歌詠自然事物來表達。。。。。。志向、心愿,抒發對。。。。。憤慨、不滿。(曹操、李白、韓愈、 )
寫景: 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敘事: 通過所見聞的事情來抒發自己的喜悅(同情、憤慨、痛恨、悲傷。。。。。。之情)。(白居易《觀刈麥》、杜甫《
石壕吏》)
愛情: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抒發一種相思、離別之苦。(
溫庭筠、
李商隱、李清照)
懷古:對古人、物、事發出感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對。。。。。。的不滿,或對。。。。。寄予。。。。 的願望。
分析: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
表現手法、
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鑑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了解,並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地判斷。常見的題材如下: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
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
題臨安邸》(南宋·林升)、《
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
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繫,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別董大二首》(
高適)等。
5、記行詩又稱記游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
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
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
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
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詠史為題的詩以
班固的《
詠史》、西晉
左思的《
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
章碣的《
焚書坑》、
李商隱的《
賈生》、
杜牧的《
題烏江亭》(
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
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
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
離騷》、《
涉江》、李白的《行路難》、《
將進酒》、
陳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表達技巧
1、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於事、聯想、想像、渲染、對比、襯托、
虛實結合、
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
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2、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
借代、對偶、誇張、象徵、對比、襯托、
雙關、設問、反問、
反語、
通感、
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3、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