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何謂虛?即空虛,空無所有;何謂實?即真實,實在。
吳喬從傳統的
表現手法“賦、比、興”去辨析古詩詞的虛實結合,闡明了虛實的辯證關係。他在《圍爐詩話》中云:“比興是虛句
活句,賦是實句。有比興則實句變為活句,無比興則虛句變為死句”。又雲“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雅頌多賦,是實做,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騷,所以靈妙”。
詩歌理論的虛與實,通常包括四種內涵:1、實,指詩人描寫刻畫的實體形象;虛,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2、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3、實,指具體描繪;虛,指抽象的議論。4、實,指眼底景象;虛,指意中景物。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如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
紅裝素裹”是
虛景。又如《卜運算元·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他老人家詩詞中的虛景多數是未然的圖景。
作用
虛實結合在古詩詞中有何重要作用。關於虛實的重要作用,清朝
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闢:“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鑒於詩詞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詩人謀求虛實結合,
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
示例
示例1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冬十月,唐王朝官軍破賊於洛陽。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
梓州(今四川
三台),忽聽官兵捷報,詩人欣喜若狂,寫下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歡快的詩。
它前兩聯寫實。詩人初聞蜀中大地“收薊北”,意味著盤踞八年的“
安史之亂”老巢被摧毀,杜甫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悲極而喜而又喜極而悲!他回頭看看與自己一同飽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她們哪裡還有愁雲?遂捲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收薊北、涕淚滿衣裳、卻看、漫捲詩書”都是突然之間“喜欲狂”的生活真實!
後兩聯寫虛。我們“放歌”、“
縱酒”歡慶勝利,共慶失土的收復;我們煥發青春,返老還童,與年少的兒女作伴還鄉,告別流離失所的生活。詩人雖然此時身在異域,思緒早已鼓翼而飛,沿著
涪江入嘉陵江,穿
巴峽入長江,再出巫峽至襄陽,轉向洛陽還故鄉。詩人回家暢想曲的節奏輕快、和諧,地點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此時
杜甫的感情,如
洪峰迭起,向前奔涌,
一瀉千里啊!
假如沒有這兩句虛筆,一路實寫到底,就難以表現詩人乍聞勝利訊息時的喜極心情和急欲趕路返鄉的願望!此詩之所以被譽為“杜甫生平快詩”,關鍵之一在於虛實妙合!虛寫尤不可缺,恰如
王世貞《藝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
示例2
如王昌齡的《送魏二》:
此詩前兩句寫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後兩句想像魏二夢裡聽見猿啼,難以入眠。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後愁緒滿懷,實際上是寫作者送別魏二時難捨難分的情感。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第一、二兩句寫在一個空中飄散著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裡,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宴為朋友送別,然後在秋風秋雨中
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後兩句詩人以“憶”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友人難以成眠,即使友人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
闖入夢境,使他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合,藉助想像,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於表現惆悵別情。通過造境,“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
敖英評,《唐詩絕句類選》),“代為之思,其情更遠”(陸時雍《詩鏡總論》)。在藝術構思上是頗有特色的。
運用方法
虛實結合這種筆法,十分複雜且十分深奧。大體而言,有以下四種 :
用字的虛實
古人對用字的虛實,有兩種不同看法:一是認為虛字易用,實義少,靈活婉轉而有彈性,容易把詩做活;另一種認為虛字實義少,用不好時詩句軟弱無力,詩意空洞。而
實字可使詩句剛勁挺拔、奇氣縱橫。古代的詩詞名家,善於駕馭虛實結合。如
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於國破家亡,流離異鄉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後,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
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隻身流落浙江
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
萬事皆休,睡到
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於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和滿腹憂愁表現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重內心發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遊人如織,也來了出遊之興,準備划船前往。但又擔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一連用了“
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折,配合
實字表達,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沉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後主
李煜將“愁”變成水,
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
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
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置景的虛實
詩詞有實景與
虛景,有虛實相間之景。寫實景要注意“實中透虛”,能觸發聯想,寫實才不枯燥、不呆板。寫虛景要能落到實處,有憑藉依託,有雲蒸霞蔚的氣象境界。
范晞文在《對床夜話》中云:“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怎樣置虛實之景,化景物為情思呢?如
毛澤東1965年5月寫的《念奴嬌·
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台亭閣。五井碑前,
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古代曾雲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
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
井岡山是紅色革命根據地,闊別38年,
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用非常欣喜的心情寫下這首詞。
詞的上闋寫重上井岡山的所見,是一幅廣袤千百里,林海古木參天,
蔥蔥鬱郁,不愧為南天奇岳的自然實景!另外,還點綴了井岡山今天的美景:許多高樓大廈,
警勉後人的革命紀念亭台,五井碑,黃洋界,車來車往,如躍似飛。細品之,叫人驚嘆老根據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真是“江山如畫”!
詞的下闋寫詩人的所感,側重回憶往昔和抒發豪情。38年僅僅彈指間逝去,
井岡山“變了”,但來之不易啊。往下詩人虛寫昔日在
井岡山的鬥爭:風起雲湧,槍林彈雨,拋頭顱,灑熱血,那真是“九死一生”!是黨領導紅軍和根據地人民,似天上
明月朗潔、高尚,革命豪情天生,
橫掃一切枯枝敗葉!終於,迎來了“一聲雞唱”,東方紅了,太陽升以至“萬怪煙消雲落”。
詩人勾勒前實景和後虛景,且注入了革命情思,堪稱妙用虛實景的典範之作,無不叫人驚嘆其運筆之神奇!
置議論的虛實
寫詩強調形象思維,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維,即詩中的議論。這議論不是泛泛而談,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換句話說,就是要善於運用虛筆。如
王昌齡的《
芙蓉樓送辛漸》:
這首詩大約作於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後。王昌齡當時為
江寧(今南京)丞,剛由洛陽到江南,恰巧辛漸正要回洛陽,於是作此詩送朋友辛漸。
前兩句是詩的第一層,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背景,襯以高高的芙蓉樓,奔騰的大江,如織的冷雨,接天連江,友人、高樓、整個
吳地都籠罩在瀟瀟冷雨中,為即將的離別平添幾分悲涼氣氛。“楚山孤”既是寫實景,也是詩人孤寂心情的寫照。一向豪邁的
王昌齡,一場送別,一陣冷雨,怎會如此落寞?原來詩人被貶嶺南,自負甚高的王昌齡在官場上很不得意。
後兩句是詩的第二層,轉入議論,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質和堅強的意志。
辛漸歸去的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名人薈萃,詩人又素負詩壇盛名,親友故交一定會問起他的近況。詩人借用六朝時
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的詩句,推陳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壺”作了回答,自喻高潔、清白的品格。他讓辛漸代言:雖然自己多次遭到打擊,被排擠陷害,但絕不會同流合污,向惡勢力低頭;要一塵不染,如玉壺冰心,晶瑩潔白!
詩人屢遭貶謫而志氣不改的表白,畫龍點睛之筆是末句。假如實事求是地說,即使千言萬語都比不上末句的虛擬議論!它蘊含著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強烈,成了千古名句!
情境的虛實
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為虛,以目前具體情景為實;一種是虛擬或想像的情景為虛,以真實具體情景為實。情境實寫容易而虛寫難。這裡著重介紹虛擬的情境。如
毛澤東的《清平樂·
六盤山》:
1935年10月7日,紅軍翻越六盤山。登山時,來到一道高高的山樑,毛澤東對大家說:“休息一會吧!”他在一塊石頭上坐下,抽菸,望遠,於是寫下這首長
征途中創作的最後一首詞。
詞中“望斷南飛雁”是典型的虛擬情境。它把一系列難以表達的思維活動,都凝聚到望雁的神態之中。看紅軍北上,
大雁南飛,方向相反。大雁要飛經的地方,正是紅軍走過的征途。望雁:自然會引起對漫漫
征途的回顧——有多少困難?有幾場槍林彈雨?有多闊的草地和多高的雪山?一切都擋不住紅軍前進的步伐!真是志存高遠,“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此外,大雁去到的地方,正是紅軍生活、戰鬥過的根據地。望雁:還會想起堅持戰鬥的游擊隊員,還會想起魚水情深的父老鄉親,還會想起四方面軍的朱總司令和劉參謀長,以及五、九軍團的同志們,北上紅軍還會捎去對南方親人的問候和長征即將會師的勝利訊息——“縛住蒼龍”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這種虛擬的情境,內涵深廣,極富情趣!超脫而豐富的想像虛寫,逼真境而生神境。
遵循必然規律
上述可見,詩詞的虛實結合,寫法變化多端,但無論怎樣變化,都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必然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描寫到抽象描寫,從實景到虛景,從淺而入深。誠如
謝榛在《四溟詩話》云云:
李西涯曰:“詩用
實字易,用虛難。盛唐人善用虛字,開合呼應,悠揚委曲,皆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