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要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另一方面指文學作品中道家意境的體現手法,“動靜結合”手法是一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諧統一的手法。
基本介紹
文學手法,典型示例,手法分類,武術技巧,武術修養,練習方法,
文學手法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道家的飄渺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裡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裡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典型示例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鳥鳴澗》——王維“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手法分類
①化動為靜,以靜寫動就是把運動的事物當作靜止的事物來寫,想像並描寫出動態事物在靜止時的形態和神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將流動的水當作靜止的布,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④以動襯靜即通過描寫、渲染動態,反襯靜態,突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賈島《題李凝幽居》全詩所繪景致十分幽靜,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一個“敲”字動感十足,有動作有聲音,以動襯靜,以響襯靜,在月夜寂靜之境中,一陣“敲”來,反而更顯的環境寂靜,更精確地描繪出了詩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則是以響襯靜的典範。
⑤以靜襯動 即通過描寫、渲染靜態,反襯動態,突出動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如唐·李頎《琴歌》一詩中:“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這是寫聽彈琴時對音樂美的感受,從聽覺來寫,以靜襯動,而下句說繁星在聽琴聲時都悄悄隱去,足見聽琴者早已陶醉在音樂美中,時間的推移之感被忘卻得無影無蹤。
⑥以動襯動就是用運動的事物來襯運動的事物(包括把靜止的事物當作運動的事物)。如蘇軾《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動的,山是靜的,而作者卻反轉過來,賦予山以運動,讓群山在眼前飛馳,看眾嶺在身後驚奔,全詩呈現出一種輕快而壯美的律動。
⑦動靜互襯就是即描寫運動的事物又描寫靜止的事物,使一者襯托另一者。
武術技巧
武術修養
動靜結合,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
動與靜是相對的,也是辨證的。
靜功主要是鍛鍊身體內部,而沒有肢體活動、肌肉骨骼的鍛鍊。動功有不少肢體活動及肌肉骨骼的鍛鍊,這有利於初步疏通經絡,氣血疏通後有利於入靜。對於初練功者,肢體的動作有助於使注意力集中,通過動而達到靜是初學者常走的一條路。
靜功的靜不是絕對的靜,雖然沒有形體的動作,但氣血在大腦高度入靜狀態下按它本身的規律運行,它的種種微妙變化,都是動功所不能體會到的。沒有形體動作,更能專心一意。入靜的程度越深,機體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銳,這是更高級的氣功狀態。在這種氣功狀態下,我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對人自身各種功能的開發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練習方法
在功法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初學者以先學動功為宜,然後再動、靜相兼,最後過渡到以靜為主。
具體來說,練功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練功進度等,如是病人,還需考慮疾病的種類及病程等等),把動功與靜功有機地結合起來鍛鍊。從體力來說,體力差的可以少動,體力好的多動,一般以不疲勞為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虛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病情好轉、體質增強,應逐步增加動功,達到一定層次後再以靜功為主。從時間上來說,早晨先靜後動,以便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動中去;晚上宜先動後靜,以利於安靜地入睡。這些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靈活運用。每個練功人都應根據反饋來的信息,及時調節,時間久了,就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度”,就能遊刃有餘,胸有成竹地處理練功中的動靜問題。